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锯齿溪蟹(POTAMON DENTICULATUS)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锯齿溪蟹心肌细胞属横纹肌。粗丝和细丝排列成明带和暗带相间的横纹,每一条粗丝周围有6条细丝组成一个规则的6边形图案,但粗丝是中空的,细丝则是实心结构,且肌原纤维在心肌细胞体积中所占比例较少,线粒体的嵴较短,线粒体排列疏松。心肌细胞之间没有形成象脊椎动物那样的闰盘结构,因此,这些好构就造成了锯齿溪蟹的心脏功能比较低等。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不同发育阶段腹肢粘液腺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中华绒螯蟹不同发育阶段(幼蟹、未成熟蟹、成熟蟹及抱卵蟹)腹肢粘液腺的乳酸脱氢酶(LDH)、醇脱氢酶(ADH)、苹果酸脱氢酶(MDH)、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及淀粉酶(AMY)等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腹肢粘液腺中,LDH同工酶的表达较稳定,均只有一条酶带,酶活性呈逐步减弱趋势,至抱卵蟹时活性又增强;ADH同工酶在不同发育阶段酶带数及酶活性也呈减少趋势,至抱卵蟹时又重新增加;MDH同工酶有m-MDH和s-MDH两种类型,其比值随发育阶段不同有一定变化;不同发育阶段POD同工酶活性均较弱;EST同工酶至抱卵蟹时酶带数最多,活性相对最强;AMY同工酶随不同发育阶段,酶带数及酶活性呈逐步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蟹类病害频繁发生,日趋严重。在开展病害研究过程中,由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SPF(无特定病原体)材料难于获得,而试验蟹的获得又受到养殖条件、养殖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因此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开展,尤其是病毒学研究的进展。筛选一种可替代的模式生物,并开展相关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华溪蟹Sinopotamon和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较近,作为野生的蟹类容易获得,价格低廉,也容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笔者在梭子蟹病原研究中发现,华溪蟹不带梭子蟹病原,但在实验条件下可感染相关病原,是开展此两类蟹病原体研究的较好实验动物,有必要开展这两种蟹的组织比较形态学的基础研究,以支持相关的应用研究。笔者经过对三疣梭子蟹和华溪蟹的组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两种蟹的各组织器官结构基本相似,各组织结构都由4层构成,即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上皮细胞分泌物形成几丁质板,覆盖在上皮细胞表面。三疣梭子蟹的食管粘膜下层较发达。华溪蟹食管粘膜下层的肌层均相对较薄,食管腔较小。这两种蟹的胃壁结构无明显差别。在三疣梭子蟹的局部胃壁,可见嗜酸性几丁质层,上皮细胞顶部间有间隙,间隙中有一些嗜碱性物质。三疣梭子蟹肠粘膜下层不明显。华溪蟹的中肠非常细小,被肝胰腺等组织包裹,难以分离,管腔小,管壁外结缔组织少。两种蟹肝胰腺均由许多分枝的肝小管组成,小管间为结缔组织,血窦。肝小管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高低不等,可以明显区分出分泌细胞、吸收细胞、储存细胞和胚性细胞4种形态的细胞,其功能也不同。三疣梭子蟹鳃轴基本弯曲,窄处鳃轴与鳃丝粗细相当,鳃丝和鳃小片间隔较大。华溪蟹鳃轴笔直延伸,窄处鳃轴明显粗于鳃丝,鳃丝间隔较小。两者鳃小片均由扁平上皮组成,外侧有薄层几丁质板。华溪蟹的鳃血管中可以明显看到较多染成红色的血细胞。三疣梭子蟹心肌纤维排列松散,线粒体较少,形态多样。华溪蟹心肌纤维排列致密,线粒体多呈群分布,且数量更多。心肌由梭形心肌细胞组成,有横纹,彼此相连成网,其周围有少量原生质。肌细胞的核呈棒状。  相似文献   

4.
朱小明 《台湾海峡》1997,16(4):465-467
本文镜检了1994,1995年5,6月采自福建莆田黄石,闽江口的海洋蟹类大眼幼体,初步提出绒螯蟹属与同科几属大眼幼体的区别及绒螯蟹属大眼幼体鉴别方法,并区别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字纹弓蟹,相手蟹和厚蟹的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5.
长江华溪蟹输精管的超微结构与精荚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兰  堵南山  赖伟 《海洋与湖沼》1996,27(4):373-379
于1993年9月-1994年8月,对采自安徽省宁国县的长江华溪蟹,利用电镜技术,并结合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输精管的超微与精荚的形成过程,在于为深入研究华溪蟹的进化,受精生物学以及种质保存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精子分别进入输精细管,被上皮细胞分泌物所包围,随着精子在管中的后移,分泌物不断增多增厚,最后将精子包围成团进而形成圆柱状精荚;精荚由精子群、精荚基质和精荚壁三部分组成;精  相似文献   

6.
雷雯雯  徐团  王兰 《海洋与湖沼》2012,43(2):299-305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镉(0、7.25、14.50、29.00、58.00和116.00mg/L)处理不同时间(1d、3d、5d和7d)对长江华溪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组及染毒时间较短时镉对心肌的影响不明显,但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心肌出现空泡变性、玻璃样变性、炎细胞浸润等病理现象,在染毒7d虽然观察到疑似的凋亡细胞,但凋亡率较低;荧光显微镜未观察到心肌细胞典型的凋亡细胞核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未出现凋亡细胞所特有的梯状条带;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镉处理组细胞凋亡率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活性也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因此,在本实验所选取的浓度和时间范围内,镉未诱导长江华溪蟹心肌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这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观察到的肝胰腺、精巢组织在染毒2d、7d发生细胞凋亡的情况明显不同,这可能与心脏组织的特殊性、不同组织对镉的积累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四种蟹成蟹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中华绒螯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和长江华溪蟹胃、肠、肝胰腺的五种消化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结果表明四种蟹的类胰蛋白酶比活力是胃蛋白酶的7~17倍,淀粉酶是纤维素酶的30~183倍,脂肪酶活力较低。消化酶活力大小具有器官特异性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厚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国沿海天津厚蟹6个群体、侧足厚蟹4个群体、伍氏仿厚蟹2个群体和日本仿厚蟹1个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他厚蟹序列,分析了厚蟹分子系统发育关系.除天津厚蟹丹东群体的2个个体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26 bp外,其他天津厚蟹和侧足厚蟹均为525 bp;除日照...  相似文献   

9.
两种大眼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宽身大眼蟹和日本大眼蟹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其长度均为517bp。二者的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宽身大眼蟹分别为33.3%,35.6%,19.9%,11.2%;日本大眼蟹分别为35.2%,35.4%,18.4%,11.0%。不包括6处插入/缺失位点,两序列间有63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差异率为12.26%,其中转换32个、颠换31个,转换与颠换比约为1.0。对国内外大眼蟹的24条长度为415bp的16S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A+T的平均含量为71.7%,明显高于G+C的平均含量,且存有变异位点171个,简约信息位点137个。中国和日本的日本大眼蟹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率为4.42%,表明二者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中国的日本大眼蟹与日本的万岁大眼蟹之间的核苷酸差异率仅为0.21%,表明二者有可能为同一物种。上述结果得到了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蟹子也疯狂     
近几年,在日本东南海区出现了一种令当地渔民畏惧的特大海蟹,它的8条利爪和1对螫钳十分修长,成蟹体宽一般为30厘米,蟹爪可伸展成直径3米的扇面,最大的可达3.7米。渔民称它“杀人蟹”。  相似文献   

11.
盐渍洼地蟹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渍洼地种蟹培育是解决成蟹养殖种苗来源的重要途径,文中介绍的幼蟹放养,饲养管理与水质控制,幼蟹生长率与土增重量的变化,蟹种成活率与回捕率等对蟹种池墉强化培育提供了经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褶痕相手蟹(Sesarma plicata)和红螯相手蟹(S.haematocheir)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亚基(COI)基因片段的序列,其长度均为658bp,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6%,37.5%,17.0%,16.9%和29.5%,39.0%,16.2%,15.3%。2种蟹共出现5种单倍型,褶痕相手蟹2种,红螯相手蟹3种。两种间有75个(11.4%)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其中转换42个,颠换33个;种间差异远大于种内个体间差异。2种相手蟹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这与其它海产甲壳动物COI基因研究结果相似。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pH不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血清、肌肉、鳃、心脏、肝胰腺、精巢和精子等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谱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2种底物(乳酸钠和α-羟基丁酸钠)进行了特异性反应,并对其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乳酸钠为底物时,中华绒螯蟹的肌肉、鳃、血清和心脏有2条谱带,而精巢和精子有3条谱带,但在肝胰腺中未发现谱带;以α-羟基丁酸钠为底物时,只在血清、精巢和精子发现有1条谱带。从而说明,中华绒螯蟹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精子存在特异性乳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14.
相手蟹科的诸多种类因其形态极其相似成为方蟹总科分类中疑问较多的一个类群。通过对中国沿海相手蟹线粒体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4种相手蟹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之间差异分别为5.7%~14.5%和1.5%~12.1%,均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4种相手蟹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但分属于拟相手蟹属和近相手蟹属的4种拟相手蟹和3种近相手蟹,没有分别形成2个独立的支系,而是混合聚成一大支系。而属于螳臂相手蟹属的无齿螳臂相手蟹则首先与属于中相手蟹属的中华中相手蟹聚成一支,再与红螯螳臂相手蟹聚为一大支,表现出与形态分类的不一致。错综复杂的分子系统关系预示着相手蟹类为多系起源,也表明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乃至于属间关系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厘定。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相手蟹属(Sesarma)红螯相手蟹(S.haematocheir)和褶痕相手蟹(S.plicata)线粒体16S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二者的序列长度相同,均为533bp,且A、T、G、C的含量相似,分别为198bp(37.1%),206bp(38.6%),84bp(15.8%),45bp(8.4%)和200bp(37.5%),205bp(38.5%),81bp(15.2%),47bp(8.8%);二者的序列有49处差异,其中21个位点为转换、22个位点为颠换和6个缺失/插入位点。进一步对20种相手蟹属蟹类的长度为361bp的16S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AT的含量为78.6%~82.9%,明显高于GC的含量,且存有91个变异位点。从NJ树和遗传距离来看,在分布于中国的3种相手蟹中,无齿相手型(S.dehaani)和红螯相手蟹的亲缘关系最近(d=0.0151),而它们与褶痕相手蟹的亲缘关系则较远(d=0.0924/0.09231。分布于中国的相手蟹和分布于北美的相手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距离(差异),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互为单系起源。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中,北部的蟹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少华 《台湾海峡》1991,10(4):351-355
本文根据我所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蟹类已鉴定到种的有112种,其中以梭子蟹科(30种)、玉蟹科(25种)和长脚蟹科(23种)占优势,优势程度较高的种类依次为红色相机蟹、双斑(虫寻)、模糊新短眼蟹和刺足掘沙蟹。全区蟹类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55g/m~2和13个/m~2,其分布以近岸水域高于调查区东侧水域;在季节变化上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细颗粒沉积区蟹类生物量高,粗颗粒沉积区种数较丰富。  相似文献   

17.
1993年,苍南县水产局从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 Miers)幼蟹开始,经苗种培育和养成两个阶段,完成整个池塘养殖试验过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场地苍南县沿浦镇沿浦村对虾场1号塘,面积10667m2(16亩)。设闸门一处,大潮汛直接进、排海水,小潮依靠抽水机改善水质。水位可保持1~1.5m。在该塘内侧原高坡面修建一口长38.6m,宽12.15m大规格蟹种养成塘,编号为2。塘水进出通过1m宽的缺口,与大塘相通。水位达0.6~0.7m。又在大塘中,以网片围成无底…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沿海10 种方蟹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敬明 《海洋科学》2010,34(10):13-17
中国沿海10种方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长度为517 bp~533 bp。它们的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A+T的含量(69.8%~76.0%)明显高于G+C的含量;10种方蟹的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获得541 bp的同源序列(含插入/缺失位点),除插入/缺失位点外共检测到146个变异位点,其中81个为简约信息位点。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遗传距离(0.054~0.085)都显著小于与其他方蟹之间的遗传距离,甚至明显小于与4种厚蟹原本属于同一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之间的遗传距离(0.105~0.155);而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采用NJ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也显示,原本属于相手蟹科的侧足厚蟹、天津厚蟹、日本仿厚蟹和伍氏仿厚蟹没有与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而是最终与属于弓蟹科的2种近方蟹聚为一大支,且有高达99%的支持率。结果表明,4种厚蟹与2种近方蟹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2种相手蟹等其他方蟹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因此,研究结果支持将4种厚蟹从相手蟹科移到弓蟹科。此外,属于相手蟹科的2种相手蟹聚为一支,属于方蟹科的白纹方蟹和属于斜纹蟹科的瘤突斜纹蟹又各自成为一支;表明16S rRNA基因的分子数据支持其形态学分类结果的正确性,提示上述4科蟹类可能分别为单系。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海倒颚蟹属仅记录一种,即渤、黄、东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异足倒颚蟹AsthenognathusinaequipesStimpson,1858。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中国海的全部倒颚蟹属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后共发现除该种外还有以下2种,为中国海的新记录:宽身倒颚蟹AsthenognathusgallardoiSer埁neandSoh,1976和六角倒颚蟹AsthenognathushexagonumRath-bun,1909,均采自南海北部。异足倒颚蟹为中国北方和东部海域常见种,但未见于南海。六角倒颚蟹与异足倒颚蟹形态上较相似。两者差异在于六角倒颚蟹头胸甲六角形,后缘约与额-眼眶缘等宽,背面有2对凹陷,后侧缘有2条颗粒脊,而异足倒颚蟹头胸甲后缘约为额-眼眶缘宽的1.5倍,背面仅有浅横沟。宽身倒颚蟹与其他两种形态差异较大,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9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