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讨论了 HeI 10830A的 Doppler和 Stark加宽机制以及各种加宽参数的计算,并 得到以下一些结论:辐射阻尼对 HeI 10830 A的加宽作用与 Doppler效应相比可以忽略; 在公认的耀斑电子密度(Ne=3.2 ×1013cm-3)的情况下,所有阻尼项均不可能产生可以 觉察的加宽;直到 Ne=1015cm-3,各种阻尼对线心半宽的增加都不起作用,其值最多 在10-3的量级,因此;线心都可以看作是Doppler加宽;当 Ne>1014 cm-3时,Stark 加宽,特别是电子碰撞的 Stark加宽将在 HeI 10830 A的加宽中起主要作用;如要 Stark 加宽谱线的线翼比纯Doppler加宽大1-2倍,则阻尼加宽半宽与。可以相比拟;如果 用 Stark加宽来解释 1989年边缘耀斑的观测轮廓,则电子密度将达10~(17)cm-3,与氦 原子的碰撞阻尼(γ3)造成的加宽对I12和I3两分量明显不同,它们对I12的影响比对I3 的影响大近一个量级,我们的观测显示I12和I3线翼的延伸基本一样,因而我们的观测 轮廓不可能是γ3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Hα谱线轮廓的不对称性是色球耀斑光谱观测中的重要特征,也是耀斑动力学过程的重要观测事实之一.以紫金山天文台太阳光谱仪的观测资料为依据,给出Hα谱线不对称性的典型轮廓.在考虑氢原子非热激发、电离的作用下,经验性地计算了不同大气模型下谱线的不对称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观测谱线进行半经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色球区的向下运动能够产生Hα谱线的红、蓝不对称性,并可以再生具体耀斑的谱线不对称性特征.此外,不仅非热粒子的能流、谱指数大小以及速度场所处的高度对谱线轮廓有影响,耀斑大气的背景模型对谱线的轮廓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耀斑谱线轮廓的不对称性是耀斑动力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观测事实。本文在一定的耀斑半经验大气模型基础上,计算了不同速度模式和色球凝聚下的Ha和CaⅡK谱线轮廓,从半经验角度探讨了大气各个层次的速度对Hα和CaⅡK谱线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耀斑早期短时间的Hα蓝不对称性可由位于过渡区的色球凝聚引起;随后的红不对称性是上部色球物质向下运动的结果;而后来出现的CaⅡK不对称性特征则可由色球中、下部具有10—20km/s的向下速度来解释。  相似文献   

4.
过去在用Stark效应研究天体活动过程的光谱时,一般仅考虑Holtsmark场的作用,所得出的电子密度只是一个上限。近来的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湍动电场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当计及这种场的作用时,电子密度减小很多。本文给出Balmer线从H_3—H_(30)的Stark致宽函数S(α,α),它们是考虑到Holtsmark场和湍动场的联合作用以及对两者的不同比值而计算的,所给出的结果与Underhill等和Galdetskii等分别对纯Holtsmark场和纯湍动场而得到的类似数值不同。由于除了极少数外,大部分太阳耀斑和爆发日珥以及其他天体活动过程可能都处于弱或中等等离子体湍动状态,因而所算出的S(α,α)值可用于这些过程的氢线轮廓或半宽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南京大学太阳塔1991年10月24日用多波段光谱仪观测到的高时间分辨率(5s)的一个2N/X2.1级白光耀斑光谱.对耀斑谱线轮廓、连续发射强度、X射线和射电爆发资料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该耀斑属Ⅰ类白光耀斑,具有如下特征:(1)在白光耀斑的脉冲相期间,各波段光谱线心强度、连续辐射、谱线半宽以及线翼红不对称性与硬X射线高能波段的爆发同时达到极大;(2)H_a谱线在连续发射极大时半宽达10A,且呈现强烈的线心反转,H_β和H_γ线心亦有反转;(3)所拍摄的5条谱线都有明显的红不对称性,持续时间约为1分钟,根据上述结果,本文用电子束轰击、色球蒸发和色球压缩区对该耀斑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动力学机制作了定性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6.
在简短的引言之后,本文首先叙述在红外波段观测太阳磁场的优越性,然后依次描述用He I10830A、FeI 1.5μ和Mg112μ等红外磁敏线的观测、资料及分析方法。这些谱线分别在色球层、光球最深层和光球上层形成,因此用它们可以探测太阳大气中很大范围的磁场。接着以磁元和黑子磁场为例,介绍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结束语对我国的红外太阳磁场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云南天文台是参加日地系统整体行为研究计划的单位之一,有四套太阳光学观测设备参加日地大事件的联合观测。它们是:13cm折射望远镜、18cm耀斑巡视望远镜、26cm高分辨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和多波段太阳光谱仪。13cm折射望远望和18cm耀斑巡视镜分别进行黑子描绘、照相和耀斑巡视的常规观测。它们所得的资料供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月报》、《中国太阳物理资料》发表。耀斑资料还供SGD发表。黑子和耀斑的常规观测为太阳活动预报提供及时的信息和基础。 26cm高分辨真空太阳光球色球望远镜用于太阳活动区现象特别是耀斑现象的精细结构研究。在耀斑观测中常使用H_a的±0.5A,±1.0A对人观测,所得的耀斑偏带照片清楚显示耀斑的亮点和亮块相对于黑子的位置,在耀斑研究中十分有用。 多波段太阳光谱仪的供光定天镜口径40cm,成像镜30cm,太阳象有152.2mm和418.5mm两个交替使用,色散1A/mm,10个波段分别为H_a、D_(1,2,3),H_δ、HeⅡ、H_β、H_γ、H,K、H_(9-13)和H_(13-∞)。利用计算机控制45°转象镜精确地快速扫描太阳象并控制10个波段的同时照相,这样可以快速地记录活动区中每一点的多波段光谱轮廓,进而测定各种物理量、为研究活动区物理场的时空演化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云南天文台1981年5月16日3B级双带大耀斑环(0922UT)的H_α—SSHG光谱资料作了初步的数据处理。采用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方法,从光谱轮廓求得圆面耀斑环的线心光学厚度τ_0、Doppler宽度Δλ_D平均能源函数S_λ及视向速度V_(11)的二维分布,为处理具有时空序列的光谱资料提供了一种数值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耀斑环系内的物质由环顶沿两环腿向色球层溅落;用色球蒸发模型解释环中的物质来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我们用紫台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进行耀斑光谱观测。这架仪器能在Hα、D、M_g、H_β、H_γ、H、H_δ——K、H_θ——H_(12)和H_(13)——H∞等九个波段基本上同时拍摄耀斑光谱。太阳像直径为11.2厘米,二级光谱的实测分辨率约10万,线色散度约为1毫米/埃。在这次峰年期间,从1980年2月至1981年5月,我们一共拍到16套耀斑光谱底片。我们已开始用这些资料来研究,(1)耀斑的能量传输机制,(2)耀斑的热动平衡偏离,(3)地面与空间观测资料的配合,(4)形态研究,并已开始归算处理这些资料。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学太阳塔于1979年在南京郊区建成,1988年参加了全国联测,它的主要性能如下: 定天镜口径:46cm 成象镜口径:33cm 太阳象直径:20cm 多波段光谱仪可观测谱线:H_α,H_β,H_γ,H_(9-12),CaⅡ H, K 光谱观测时间分辨率:~10~s 光谱仪色散度:1.2-1.5mm/A 表1列出了1988年联测期间成功观测到的耀斑光谱(表1见下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