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长江中游地区定山-太平断面上砂山砂与下风向5个黄土剖面黄土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并与其他地区黄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粒度象和粒度参数特点显示赣北定山-太平断面砂山下风向的黄土状土为风积成土;(2)定山-太平断面的砂山砂-砂山淤泥-黄土粒度特征的渐变过渡,指示了其沉积上的渐变过渡关系。结合区域各沉积相的年代序列认为,末次间冰期以来,长江河谷、漫滩等松散碎屑物在冬季风分选下,粗颗粒物质以砂山形式在其下风向不远处沉积,而剥离出的细颗粒物质则被颠扬到较远的下风向以黄土的形式堆积,从而在区域上形成一个以砂山砂和黄土为主的风沙-风尘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滨砂山地区景观结构及土地荒漠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鄱阳湖周围分布着一系列砂山,由于历史时期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之该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荒漠化发展迅速,其标志是流沙面积的扩大,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构成新的威胁。本文以江西星子县和都昌县砂山为例,运用卫星像片初步分析出星子县流沙面积占其砂山面积的12.08%,都昌县流沙面积比重为20.3%,处于中度荒漠化发展阶段,最后进一步分析了荒漠化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叶玮 《干旱区地理》1991,14(3):79-85
阿尔泰山砂金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按其成因可分为残积砂金矿、冲积砂金矿、洪积砂金矿、冰川-冰水砂金矿、风积砂金矿和复合型砂金矿六大类。不同类型砂金矿形成环境不同,砂金成矿规律也不一样.受成矿条件影响,阿尔泰山砂金矿的分布以垂直分带性为其主要特点.高山带砂金矿以冰川-冰水型为主;中山带冲积砂金矿最为发育;低山丘陵区集中分布残、洪积砂金矿;山前平原则发育风、洪积砂金矿。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滨沙山地区景观结构及土地荒漠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鄱阳湖周围分布着一系列砂山,由于历史时期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之该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荒漠化发展迅速,其标志是流沙面积的扩大,对当地群众产生生活构成新的威胁。本文以江西星子县和都昌县砂山为例,运用卫星像片初步分析出星子县流沙面积占其砂册面积的12.08%,都昌县流沙面积比重为20.3%,处于中度荒漠化发展阶段,最后进一步分析分析了荒漠化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5.
江西南昌横岗“砂山”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第四纪砂沉积的成因仍然存在争论。通过对江西南昌横岗"砂山"剖面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的研究,分析探讨"砂山"的成因。结果表明:石英颗粒大多呈次棱角状到次圆状,表面具有碟形坑、新月形坑、麻坑等风成特征,还存在贝壳状断口、V形坑、水下磨光面等水成特征,SiO_2溶蚀和沉淀也显著发育。综合分析,横岗剖面是河床砂经风力近距离搬运堆积而成的,是长江中下游第四纪风成砂的一部分。横岗剖面由下而上黄色砂层与褐红色砂层交替出现,褐红色砂层石英砂磨圆度较黄色砂层略好,黄色砂层石英砂表面较为洁净,外动力在石英颗粒表面留下的机械作用痕迹较为清晰,褐红色砂层石英砂表面SiO_2溶蚀和沉淀作用显著发育,部分颗粒表面机械作用痕迹被SiO_2溶蚀和沉淀所遮蔽或改造,颗粒表面凹凸不平,横岗剖面颜色和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的变化记录了该地区由干到湿气候环境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6.
阿尔泰山砂金成矿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分析阿尔泰山地质演化历史的基础上.讨论了相关地质体为该区砂金矿提供物源的可能性。指出从石炭纪到二叠纪。广泛发育的原生金矿床构成了该造山带金的专属成矿域。所以原生金矿是砂金最主要的物源。新生代,阿尔泰山在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发生差异性升降和遭受非均一性剥蚀.导致砂金矿在空间分布上和原生金矿成反消长关系。在砂金成矿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宁地区黄土堆积的粒径分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统计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盘子山黄土剖面的粒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呈现出5个对数正态分布粒度方式的组合,各地层单元的粒径大体可分为5组,粒度分别介于平均粒径为0.4、9、20、40、63μm的范围,各粒径区域占整体粒径分布的比例比较相近;并且粘粒、极细粉砂组分的分选程度较差。盘子山剖面的粒度分布方式与黄土高原地区的分布有一定差异,<4μm的组分在古土壤中占到11%~16%,在黄土中占到8%。无论在黄土堆积阶段,还是在古土壤发育阶段,盘子山地区相对于延长地区,20、40、63μm粒径组的比例都大,西宁盘子山地区黄土剖面的粗颗粒含量比较多。由于气候总体干旱、成土作用相对较弱,风化对黄土粒度组成的改变程度不会太明显,再加上青藏高原因冰川反复消融作用和磨蚀作用共同影响所产生的砂尘为黄土提供了可观的粗物质补给,因此盘子山剖面的黄土物源区呈现多样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巴丹吉林沙漠地表风积砂粒度空间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平沙地及丘间地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发现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平均中值粒径为0.45 mm,平均均值粒径为0.53 mm,是中国北方粒度最粗的沙漠之一。整体上,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粒径从北到南逐渐变细,在沙漠南缘的雅布赖山附近粒径略有回升。机械组成上,粗砂(0.5~2.0 mm)含量最高,平均为35%,整体变化趋势从北到南逐渐减少,南部略有回升。中砂(0.25~0.50 mm)和细砂(0.10~0.25 mm)为主要的风沙运动组分,其平均含量在50%以上,在沙漠内部变化趋势为从北到南逐渐增多。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从北到南逐渐从多峰过渡到双峰,众数粒径逐渐减小。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主要为风成砂,主要沙源区为沙漠北部的湖泊沉积物区及其更北部的戈壁,同时沙漠北部残山丘陵、雅布赖山等也是沙漠砂的源区。  相似文献   

9.
新桥磷矿是陡山沱期磷矿的典型矿床之一,共有a、b两层磷矿,主要类型为砂屑磷块岩、白云质团块状磷块岩和致密块状磷块岩,a矿层以硅氧化物高、低镁,b矿层以高镁、低氧化物为特点。本矿区矿层构造岩相等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沉积构造环境的改变,本区磷块岩的成矿条件中,除了一定的成矿期,特定的成矿域和适宜的古构造背景、陡山沱组的浅水碳酸盐构造沉积岩相、地层条件、气候状况等因素等是磷矿分布及富矿形成最主要的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欣怡  姚宇  陈龙  陈仙金 《热带地理》2023,(10):1874-1881
基于概化的水平一维珊瑚砂岛模型,开展物理模型实验,通过对规则波作用下砂岛剖面高程随时间变化的测量,重点分析砂岛形态因素(初始高度和宽度)和砂岛初始位置变化对砂岛地形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作用下珊瑚砂岛发生高程的下降和砂岛向潟湖侧的延长及迁移,砂岛达到平衡冲淤地形所需要的时间随着砂岛初始高度、初始宽度和距离礁缘初始位置的增大而减小;砂岛高程的冲刷下降量随着砂岛初始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砂岛初始宽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岛前坡脚距礁缘初始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种影响因素中,砂岛初始高度对高程的变化影响最大;砂岛向潟湖侧的相对迁移量随着砂岛初始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砂岛初始宽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岛前坡脚距礁缘初始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种影响因素中,砂岛初始位置对迁移的变化影响最大。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预测砂岛高程变化和水平迁移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1.
暖温带地理景观中土壤硒的分异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按垂直自然带谱研究了暖温带地理景观中山地草旬土、山地棕壤、山地淋溶褐土和潮土中硒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硒在土剖面上的分异,除受生物富集的影响外,淋溶和粘人作用强烈地制约着硒在剖面上的迁移;(2)不同机械组分中的硒含量以粘粒中最高,呈明显的粘粒>细粉粒>中粉粒>砂粒序列。因此,成土过程中,不同机械组分以及次生或们生矿物和垂直运动和自然分选作用对土壤硒的地理分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易于淋溶失的有机态或钙结合的硒对所研究的土壤表层硒的贡献都大于50%。提出淋溶作用是我国低硒带形成的主要外营力。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路径冷空气的必经之地,其狭管地形加之丰富的沙尘源地,使其成为中国沙尘暴多发区;民勤位于走廊中段,地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接壤地带,正好位于雅布赖山和龙首山形成的山口下游方。河西走廊加上民勤周边这种双狭管的特殊地形,使得民勤又成为河西走廊沙尘暴的多发区以及中国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本文以2010年4月24日河西走廊一次特强沙尘暴(部分时段能见度为0,达到了黑风标准)为例,利用GRAPES_SDM沙尘模式对这次沙尘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重点对民勤周边山地采取改变高度和范围等方式,模拟研究了地形对过境民勤的风速、地面起沙通量、沙尘浓度以及沙尘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民勤周边地形高度降低的情况下,地面风速减弱,携沙气流遇到地形阻挡,沿着坡地爬升,部分沙尘可以翻越地形到背风坡,此时的地形特征将减弱沙尘扩散强度;(2)民勤周边地形高度增高,风速小于地形不变时的风速,气流发生明显的绕流,改变沙尘扩散方向;(3)改变民勤周边山体地形位置,狭管效应减弱,地面风速明显减小,沙尘影响范围较控制试验向南及东南方向扩展;(4)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高度改变对沙尘的影响程度大于民勤北部雅布赖山的改变,这与祁连山的山体面积和高度明显大于雅布赖山有关,说明河西走廊“狭管”地形是民勤沙尘暴之所以多发的重要原因,民勤周边的小型“狭管”地形又使得民勤成为走廊中沙尘暴最为严重的区域。(5)地形改变将减小地表起沙量,从而减小沙尘浓度,也即减弱沙尘暴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讨论了沙漠腹地麻扎塔格山地质地貌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在地理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风沙流中风速廓线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总结与分析了以前学者对风沙流中风速廓线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实验测出两种较典型自然沙(沙丘沙与河滩冲积沙)所形成稳定状态下风沙流中的风速廓线,提出了新的风速廓线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风沙流中的风速廓线用幂函数u=azb拟和最佳,拟合系数均大于0.95。经验证,实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5.
高大沙山与湖泊交错发育的地貌景观多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大沙枣海子及其周边5个气象站点的同步风况资料,探讨了区域起沙风况、输沙势以及主导输沙风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湖泊-沙山独特的地貌格局,初步揭示了大沙枣海子局地环流以及风沙动力环境。由于受高大沙山的影响,大沙枣海子及其外围局地环流非常明显,合成输沙方向自湖泊中心向外围呈反向发散分布。从沙山外围至湖泊中心,起沙风次数呈同心圆状递减。合成输沙势[RDP]和合成输沙方向空间变化较大,湖泊西侧合成输沙方向以东南向为主,而东侧以西南向为主,区域风能属于低能环境。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山洪灾害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湖南省特定的山区环境孕育下,山洪灾害频繁,其主要类型多为以饱和产流为主的暴雨山洪灾害。且在致灾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共生性与放大性。在空间上表现为地域性与局地性,在时间上表现为突发性与持续性,以致水流体致灾形式多,灾情参重,已成为山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一大环境障碍。  相似文献   

17.
层状土壤中砂层层位对潜水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室内一维土柱实验,研究了夹砂层土体构型中砂层层位对潜水蒸发的影响,分析了其影响机理,进一步讨论了砂层位置和水分蒸发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砂层对于水分的蒸发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在地下水埋深为50cm时,5cm厚的底砂层可使水分的蒸发强度增加10%-20%;砂层距水位的距离大于5cm时,砂层可抑制水分的蒸发,且当距离增加到35cm左右,其抑制率可达70%-80%;当砂层距水位的距离继续增大时,水分的蒸发强度基本保持不变。这主要是由砂层自身的导水率变化以及砂层与同剖面中其它土质导水率的相对大小发生变化而引起。累积蒸发量与砂层层位以及蒸发历时之间定量关系的建立为预测砂层对潜水蒸发的影响以及估算特定历时蒸发损失量最小的砂层层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WITSEG集沙仪:风洞用多路集沙仪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风沙流通量廓线(风沙流结构)是以不同轨迹运动的沙粒在垂直方向上的宏观反映。建立风沙流通量廓线函数需要测定不同高度的输沙率。为此,我们设计了适用于风洞实验的多路集沙仪(WITSEG集沙仪),并通过风洞实验对其进行了检验。WITSEG集沙仪高60 cm,由60个进沙口和集沙盒组成,每个进沙口高1 cm。该集沙仪可以测量风沙流中60个不同高度的输沙率。在设计WITSEG集沙仪时,着重实用性和集沙效率。为了使用方便,带有进沙口的入口段、集沙盒和保护盖板设计为活动式。为了提高集沙效率,入口段设计成楔形,使得进沙口宽0.5 cm,而集沙盒宽度为1.5 cm。每个集沙盒留有两个过滤网排气孔,以减小集沙盒内的静压、提高采集效率。风洞实验检验表明,用WITSEG集沙仪测得的风沙流结构和总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与已广泛接受的结论非常一致。WITSEG集沙仪能观测输沙率随高度的详细变化,是研究风沙流结构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19.
新月形沙丘表面风速廓线与风沙流结构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风沙地貌学中,跃移沙粒与风场的耦合作用下,其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为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的变异。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脚、沙丘顶部、沙丘的两个兽角前端、沙丘背风坡坡脚5个典型部位的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实地观测,并与参照点(丘间粗沙地)的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受地形扰动作用,沙丘背风坡坡脚处和沙丘的两个兽角前端的风速廓线形式均呈现非对数形式分布。除迎风坡坡脚处风沙流结构与参照点处相似之外,其余各个部位风沙流均表现出不同于参照点的结构形式。直接采用曲线拟合方法对风沙流结构函数进行拟合,并针对有明显分段现象的风沙流结构形式,采取分段拟合,并对造成风速廓线和风沙流结构变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基于起跳初速度分布的沙颗粒浓度廓线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新成  刘博  王旭峰  熊英 《中国沙漠》2015,35(3):534-541
跃移层内沙颗粒浓度分布是风沙两相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准确的沙颗粒浓度分布有助于弄清风沙互馈机制及沙颗粒间相互作用机制。由于沙颗粒浓度分布与沙颗粒起跳初速度分布以及气流运动密切相关,本文基于特定的沙颗粒起跳初速度分布函数,通过构建的沙颗粒在气流中运动的物理模型,并利用四阶精度的Adams-Bashforth-Moulton方法对所构建运动模型进行求解,统计分析稳定状态下两相流中沙颗粒运动轨迹的分布,分析其浓度廓线的垂向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跃移层内沙颗粒浓度分布廓线与高程呈负指数或伽马分布关系;高度一定时沙颗粒浓度廓线随摩阻风速的增大而减小,随颗粒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