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1990年7月30日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GHz、2.00GHz、2.84GHz和4.00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1,2]所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大爆发进行了分析,对在1.42GHz、2.00GHz、2.84GHz三个波段上观测到的大量尖峰辐射(ms—spikes)作了关于寿命和强度的统计,最后,针对本次爆发中的ms—spikes的特点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一个含有丰富快速精细结构的射电大爆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1990年7月30日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1,2」所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大爆发进行了分析,对在1.42GHz,2.00GHz,2.84GHz三个波段上观测到的大量尖峰辐射作了关于寿命和强度的统计,最后,针对本次爆发中的ms-spikes的特点做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新的时间分辨率短至8ms 的2 .6 ~3 .8GHz 微波动态频谱仪在1998 年4 月15 日爆发和1997 年11 月3 日爆发中发现了微U 型爆发。其顶部频率为3 .2 ~3 .4GHz( 相应的等离子体密度:基波:1 .2 ×1011 - 1 .4 ×1011/cm 3 ,二次谐波:3 .2 ×1010 - 3 .5 ×1010/cm 3) ;根部频率为3 .4 ~3 .6GHz;单个U 型爆发的频率范围为60 ~220 MHz ;上升段频漂率为7 ~28GHz/s;上升段持续时间为8 ~24ms;寿命为16 ~48ms;偏振度大于80 % 。在活动区为偶极子磁场的假设下,估计源区高度约为1 .3 ×104 公里,单一环的高度为250 ~800 公里。由此得出结论:1 .由于高频漂率和高偏振度,似乎发现的微U 型爆发不是Ⅲ型爆发形成,而是尖峰辐射(Spike) 形成。2 .我们发现的是小尺度的微磁环,其尺度与Spike 辐射的寿命相当。我们在1997 年11 月2 日的爆发中发现平均周期为数十ms 的准周期振荡群。在高密度流管的磁声波MHD 振荡条件下,可取得磁环半径约90 公里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到微磁环物理尺度的图象  相似文献   

4.
谢瑞祥  汪敏 《天文学报》1996,37(2):187-200
作为微耀斑能量释放的证据,本文扼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四频率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1.42,2.13,2.84和4.26GHz)1989年12月-1993年4月的观测事例,包含低强度的毫秒尖峰辐射(msspike),类尖峰辐射(spike-like),快速脉动现象,两种新的快速精细结构──微波Ⅲ型爆和微波类斑点结构.统计了快速精细结构的寿命,在统计基础上分别以实例描述了各类现象的观测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1998年6月29日云南天文台高时间分辨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微波超快速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世界时07h38m50s至07h38m58s超快速吸收现象出现在太阳活动区NOAA/USAF5060上空的4.00GHz上,而在2.84GHz和1.42GHz上空出现的是spike辐射。当时,该活动区呈现出极其活跃的双极磁场位形。在世界时07h38m至08h47m先后产生了3B级和2B级的Haiqny  相似文献   

6.
利用日本YOHKOH卫星HXT提供的HXR爆发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天台的大亨是射电宽频带动态频谱仪(1.0-2.0GHz,2.6-3.8GHz)提供的微波爆发资料,对共生事件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并对其中两例典型事件:1997年11月28日0503UT事件及1998年5月9日0340UT事件与共生的HXR爆发进行了详细比较,给出了几点有意义的结果及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7.
参加了Flares22和Max'91国际联合观测之后,我们处理了三个频率(1.42,2.84,3.67GHz)和四个频率(1.42,2.00,2.84,4.00GHz)或(1.42,2.13,2.84,4.26GHz)快速采样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资料。结果除了发现射电爆发源的局部区域中存在有射电辐射的第四种基本分量而外,还在微波爆发快速精细结构中发现了三种基本时间单元。其量级分别是:0.1秒>τ1≥1毫秒;1秒>τ2≥0.1秒;100秒>τ3≥1秒。尽管出现在各自基本时间单元内的FFS事件的形态及特性各自不同,但是,叠加在射电爆发背景之上的特性,构成了它们的共同属性。三种基本时间单元的确认,对于研究微波快速活动的精细时间结构,划分FFS事件的种类找到了根据。三种基本时间单元的研究,对于深入探讨产生FFS源的ECM理论,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天文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II型爆发对,其频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II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9.
位于日冕微波区的微波Ⅲ型爆发界面频率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京天台1.0-2.0GHz射电频谱仪记录到的1994年1月5日爆发图上,首次发现一界面频率位于1240MHz与1340MHz之间的微波Ⅲ型爆发对,其频率漂率为-0.22GHz/s和+0.23GHz/s由此推出电子加速区位于光球之上,3.7×10^4km的高度,电子加速区及Ⅲ型爆发形成区的高度范围约为1000公里,而电子束的速度相应为0.102c及0.106c。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GHz,2.13GHz,2.84GHz和4.26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同步观测系统”在1990.1 ̄1994.1期间,观测到5个具有短时标漂移结构的射电爆发事件,也就是微波Ⅲ型爆发。本文从中选取较典型的1991年3月13日事件,对Ⅲ型爆发的时间轮廓(持续时间,衰减时间)作了分析,并与米波,分米波和微波段其它观测结果作了一些比较,以求对长厘米 ̄短分米波段(微波低端)Ⅲ型爆  相似文献   

11.
许富英  吴洪敖 《天文学报》1995,36(2):220-224
本文着重介绍了紫金山天文台在10cm波段上观测到的太阳射电快速结构事件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到的一些结果如下:1.快速事件的宽度介于几十毫秒一几百毫秒的变化范围内;每秒出现的频数介于21-1之间;2.从spikes事件的形态上,也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有的spike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个个的单脉冲,而有的则比较复杂,即在每个spike尖峰上,还叠加有亚-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北京天文台 2.6—3.8 GHz频谱仪的观测资料,找到 11个微波尖峰辐射事件.尖峰一般具有数十毫秒的寿命,数百个sfu的流量密度和数十至数百MHz的带宽,这与以前的报道类似.尖峰的偏振度各式各样,有的尖峰还有数千MHz/s的频率漂移.某些尖峰在二个偏振态之间有8毫秒的时间延迟(最大延迟可达16毫秒).另外,还发现了尖峰的偏振度随频率剧烈变化的偏振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1993-10-02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II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II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12K,爆发源区的尺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2月16日世界时08h31min至09h41min,云南天文台PhoenixI日冕射电频谱仪(1.42GHz,2.84GHz,4.00GHz)收到一个罕见的微波Ⅳ型大爆发,爆发从米波Ⅳ型一直延伸到微波Ⅳ型,持续时间长,爆发强度大,爆发型别复杂。前后出现了五个主峰段,呈现出1.2min和1.25min的短周期和长周期振荡。在其中的两个频段上叠加有丰富的Spike辐射,根据爆发源区的扭斜磁场位形,我们采用磁俘获模型,计算了源区的有效温度,源区磁场随高度的变化,并算出了峰值频率在8.89GHz,其结果表明爆发是高能电子被磁场俘获,做回旋同步辐射所致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1993-10-02 0739.5-0745.0UT在2.840GHz-2.545GHz观测到的一次太阳射射电爆发事件,证认了这次爆发的一部分是微波类Ⅲ型爆发。计算结果表明,这次Ⅲ型爆发是由速度为1.0×10^8m/s的相对论性电子束所引起的,产生电子束的源区背景温度为T-3×10^7K,射电爆发亮温度Tb=10612K,爆发源区的悄度L-3.4×10^2km。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高频射电源与低频射电源相比,前者中的类星体比例更大。3CR低频射电源(S178MHz>9Jy)中有17.8%是类星体,而在2.7GHz亮射电源样本中(S2.7GHz≥2.0Jy),有35.6%是类星体。更有趣的是,518个5GHz亮射电源中(S5GHz≥1.0Jy),至少有291个(≥56%)是类星体。因此,我们认为高频亮射电源的证认是发现类星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1997年1月至1998年4月,使用北京天文台7m射电望远镜在1-2GHz频率上观测的微波Ⅲ型爆发的分析结果.共分析60个事件,获得了单峰、多峰、群集和负吸收微波Ⅲ型爆发的四种型别.通过对它们的频宽、频漂、偏振等重要参量的分析,初步得出微波Ⅲ型爆发在1-2GHz上的一些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云南天文台“四波段(1.42GHz,2.13GHz,2.84GHz和4.26GHz)太阳射电高时间同步观测系统”在1990.1~1994.1期间,观测到5个具有短时标漂移结构的射电爆发事件,也就是微波Ⅲ型爆发。本文从中选取较典型的1991年3月13日事件,对Ⅲ型爆发的时间轮廓(持续时间,衰减时间)作了分析,并与米波,分米波和微波段其它观测结果作了一些比较,以求对长厘米~短分米波段(微波低端)Ⅲ型爆发的时间轮廓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最后对爆发的物理参数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9.
对1988年6月29日云南天文台高时间分辨率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微波超快速吸收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世界时07h38m50s至07h38m58s超快速吸收现象出现在太阳活动区NOAA/USAF5060上空的400GHz上,而在284GHz和142GHz上空出现的是spike辐射。当时,该活动区呈现出极其活跃的双极磁场位形。在世界时07h38m至08h47m先后产生了3B级和2B级的Hα耀斑,并出现了M65X射线爆发。根据电子回旋脉泽谐波吸收峰的特性,我们计算了三个波段的二次、三次谐波的磁场强度,并采用偶极磁场模型进行分析。对于400GHz上出现的超快速吸收现象,可能是产生的三次谐波脉泽辐射,在穿过吸收区时被吸收掉了。  相似文献   

20.
韩溥  黄福泉 《天文学报》1995,36(2):193-199
在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望远镜22GHz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22GHz太阳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系统。本文介绍了在原系统基础上改造的波束/负载调制器和双温定标系统,以及为实现高时间分辨率而专门研制的QJ-2AG高速后端和独立的微机数据采集系统。投入使用的22GHz太阳高时间分辨率观测系统在时间分辨率为10ms时,灵敏度为0.02sfu,系统增益稳定性在全功率方式下为0.8%/30分钟,数据丢失率小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