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农田利用可行性 ,提出农田立地概念 ,建立农田评价体系 ,以京郊房山区良乡为例 ,基于GIS技术评价农田质量 ,分析农田立地 ,综合评价农田 ,为划定基本农田提供客观依据 ;根据农田评价评分数值分布 ,通过模糊稀疏度算法模型 ,实现农田自动分等定级 ,减少了界定农田等级指标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对农田承灾力的研究,目前还刚起步,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至今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是从建立农田承灾力的评价模型入手,研究各参评因子的评分标准,各因子的权重分配,最后进行等级划分。以河南省为例,从理论到实践,按照评价模型,分别对全省一百多个县(市)的农田承灾力进行系统分析与计算。最后分豫北、豫东、豫东南、豫西南、豫西、豫中等六个区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黎夏 《地理学报》1997,52(3):279-287
珠江三角洲近年来经济呈现调整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相数量的农田被推平当成城市用地。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为例,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发现该市1988年-1993年之间共损失21285.7hm^2农田。最后得到了利用空间指标和属性指标来评价农田损失的综合指标Iloss。  相似文献   

4.
农田防护林健康对维护绿洲生态安全、减少风沙灾害、改善局地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对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农田防护林整体上处于亚健康水平,瓜州县、酒泉市肃州区、嘉峪关市和临泽县的农田防护林处于健康水平,民勤、民乐、高台和阿克塞的农田防护林处于不健康水平,其余区县农田防护林处于亚健康状态。(2)林带连续性、疏透度、修枝情况和地区经济收入是驱动区域农田防护林健康状况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荣华  胡孟春 《热带地理》2001,21(3):198-20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文中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1988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6.
博斯腾湖流域绿洲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绿洲采集195个农田土壤样品,测定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于地统计法分析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 博斯腾湖流域农田土壤Cd、Cr、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分别超出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67倍、1.13倍、1.15倍、1.29倍、2.11倍和1.65倍。② 农田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岛状分布格局,各金属元素在部分区域出现高值区,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对农田土壤环境具有负面效应。③ 农田土壤Pb呈现中度污染,Cd、Cr、Cu、Ni和Zn轻度污染,Mn轻微污染,As无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的平均值为1.09,呈现轻度污染态势。④ 各重金属元素单项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Ni、As、Cu、Pb、Cr、Zn。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为18.63,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态势。从生态风险程度的区域差异来看,各县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和硕县、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⑤ 农田土壤Cr、Cu、Mn、Ni与Zn主要受到土壤地球化学成因的控制,As、Cd和Pb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Cd与Pb是研究区主要的污染因子,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d与Pb污染必须关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岛28个菜地土壤表层样品、65个稻田土壤表层样品及9个西瓜地土壤表层样品的分析测试,利用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评价了农田土壤重金属(Pb、Cd、Cr、As、Hg)的环境质量状况.研究发现: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总体含量为Pb21.597 mg·kg-1、Cd 0.176 mg-kg-1、Cr 69.395 mg·kg-1、As 9.209 mg·kg-1、Hg O.128 mg·kg-1.与上海市土壤背景值相比,除Pb、Cr外,其余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其背景值,Cd、As和Hg分别高出背景值33.O%、1.2%和26.3%.在GIS软件支持下,通过空间插值分析了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农田土壤质量整体尚好,土壤生态率为1.26%,优良率为97.14%,合格率为1.47%,不合格率为0.12%.以背景值为标准,崇明岛农田土壤Pb、Cd、Cr、As、Hg的超标率分别为10.1%、85.7%、27.0%、55.4%、55.2%;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菜地受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这主要与菜地施用更多农药有关.崇明岛重金属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Pb 7735.470 ug·m-2.a-1、Cd 208.432ug.m-2·a-1、As 2237.738 ug·m-2·a-1、Hg 52.783 ug·m-2·a-1,农作物秸秆焚烧处理是崇明岛大气重金属沉降的重要来源,大气沉降对崇明岛农田土壤重金属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存玉 《中国沙漠》1994,14(4):109-113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温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9.
相同立地和伐前林分、年龄相近的天然阔叶林与人工杉木森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地上部分有较持水量和0cm~40cm土壤蓄水量均大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0cm~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全氮、全磷含量高于人工杉木林,天然阔叶林涵养水源功能及维护土壤肥力功能显著优于人工杉木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土壤、植被、林木生长量的野外调查,依据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将河北坝上大滩示范区的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阴坡上部薄土立地类型、山地阳坡中下部厚土立地类型、山地顶部岩石裸露立地类型、二阴滩地立地类型、下湿滩地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阴坡立地类型、低缓小丘阳坡立地类型、平缓砾质化或沙质耕地立地类型、平缓壤质耕地立地类型、缓起伏固定、半固定沙地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农用地产能影响因素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中的可实现产能总产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产能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高中低产田区分别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指标对不同质量区产能的贡献率差别显著,且存在明显的规律性,高产田区农业科技条件对产能的贡献低于中低产田区,而中低产田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耕地质量、粮食生产水平和农田基本建设水平对产能的贡献均远低于高产田区。高产田区影响产能的主要问题为农业科技对产能的贡献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中低产田区产能的问题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少、耕地质量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低等。因此,各区在制定提高产能相关措施时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2.
主成分分析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高吉喜  段飞舟  香宝 《地理研究》2006,25(5):836-842
本文尝试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农田土壤污染物进行识别,并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土壤污染物中的主要成分,揭示土壤污染物的数据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主成分分析方法可用于定量化的土壤复合污染研究或对历史数据较为缺乏的地区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在污染物检测指标数量较大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农田土壤重点污染物的定量化识别过程。  相似文献   

13.
建立科学、适用的红树林立地类型划分系统是泉州湾河口湿地植被恢复的基础工作.以福建省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区1月的月平均气温和地貌特征,将泉州湾河口划分为1个立地类型区(亚热带高温区)和1个立地类型组(河口三角洲立地类型组).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并结合各种环境因子对湿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程度,确定盐度、潮位、土壤质地和有无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4个立地因子,将泉州湾河口湿地划分为35种立地类型.其中,有12种立地类型适宜秋茄(Kandelia candel)生长,有8种立地类型潜在适宜秋茄生长,还有15种不适宜秋茄生长的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治区沙漠化控制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区域沙漠化敏感性与沙漠化程度及其对人类生命安全、农田和草场损失、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设施等)、环境等所构成威胁程度的轻重,划分不同沙漠化控制重要性等级。本文应用GIS技术,在对西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西藏自治区的实际,将影响目标层分为农牧业人口分布、城镇人口数量、居民点分布、草场分布、交通干线以及特殊区域(如重要的江河源)等,并确定评价指标,从而对沙漠化控制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慈溪市经济快速发展城郊区横河镇为研究区域,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横河镇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状况、空间异质性及其来源,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区域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横河镇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均已超出当地的背景值,呈现中等变异特征.依据空间变异函数模型及参数判定重金属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准确评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中国新疆博斯腾湖流域采集186个农田土壤样品,分析其中As、Cd、Cr、Cu、Mn、Ni、Pb和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P_i)、地质累积指数法(I_(geo))、富集因子法(EF)、生态风险指数法(ER)和环境风险指数法(I_(er)),分析了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并对5种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所有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2018)的限值,但Cd、Cr、Ni、Pb和Zn等元素含量平均值超出了相应的背景值。5种污染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体上,土壤重金属元素的P_i、I_(geo)和EF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Zn Pb Cd Cr Ni Cu As;ER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 As Cu Pb Ni Cr Zn;I_(er)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Cd Cu Zn As=Pb Cr Ni。不同污染评价方法得到的污染等级排序为:P_i I_(geo)=EF ER=I_(er)。为了更好地评估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应采用最合适的污染评价方法和相应的农田土壤背景值。本文建议评价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时采用EF法和ER法。  相似文献   

17.
由懋正、王会肖编写的《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一书已于1996年由气象出版社出片。刘昌明院士为.该书作序。《农田土壤水资源评价》一书,是我国第一部讨论土壤水资源的专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一个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全书共四章,约20万字,从农田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陆地水资源系统和土壤水资源的评价原则与方法,首次尝试了区域土壤水资源和作物土壤水资源的数量评价。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农田壤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途径与措施。迄今为止的水资源概念及其基本评价方法是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评价的基础上,扣除其…  相似文献   

18.
杭州市和睦湿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关联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和睦湿地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南星桥、九曲桥、幸福桥和九曲桥南土壤中的Cu、Zn、Ni全量相对较高;从单项污染指数看,俞家桥北土壤中Zn的单项污染指数超过1.0,其它均小于1.0,受污染影响不大;从综合污染指数看,和睦湿地多处农田土壤属安全级,达清洁水平,但少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级已达警戒级。从单项累积指数看,和睦湿地农田土壤中重金属Cu、Zn、Ni和Pb的累积程度相对较高;从综合累积指数看,和睦湿地农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多为中度或轻度累积。就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其理化性质相关分析发现,土壤Cu含量与土壤速效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Ni含量与土壤速效P、速效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和睦湿地农田土壤重金属多达中、轻累积水平,且可能与土壤肥料施用方式密切有关,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陈平  田竹君  李曌  刘朋 《地理科学》2015,(9):1130-1139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日本通过制定并修订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颁布《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等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8年,日本成立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委员会,应用DPSIR概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14项原因评价指标和16项状态评价指标构成,共计30项评价指标;使用行政统计、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等104种数据,对1950s以来50 a间日本全境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日本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管理特征和综合特征十分突出。评价方式是利用已有调查和监测数据(定量数据),分析因果关系,得出趋势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趋势分析之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区域分为森林、农田、城市、陆地水域、沿岸和海洋、岛屿(离岛)六大生态系统类型区,分析了造成日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四次大的危机。探讨了其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概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平  田竹君  李曌  刘朋 《地理科学》2015,35(9):1130-1139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日本通过制定并修订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颁布《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等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8年,日本成立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委员会,应用DPSIR概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14项原因评价指标和16项状态评价指标构成,共计30项评价指标;使用行政统计、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等104种数据,对1950s以来50 a间日本全境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日本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管理特征和综合特征十分突出。评价方式是利用已有调查和监测数据(定量数据),分析因果关系,得出趋势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趋势分析之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区域分为森林、农田、城市、陆地水域、沿岸和海洋、岛屿(离岛)六大生态系统类型区,分析了造成日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四次大的危机。探讨了其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