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遥感影像进行植被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柳  段英 《东北测绘》2012,(3):140-142,146
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与一定的地形条件相适应。本文以吴起县遥感影像及地形数据为基础,集成使用RS,GPS及GIS技术,以NDVI植被指数计算为核心完成了植被覆盖度的动态监测及分析,植被群落已基本恢复成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群落,封禁效果基本稳定,林地面积、植被覆盖度等指标明显上升。植被覆盖度面积逐年增加,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逆转现象,整个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自2000年国家决策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黑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得到好转,但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加以验证。本文考虑黑河中下游区域面积大、数据资料缺乏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提取生长季植被指数计算植被覆盖度(VFC),并对VFC的空间分布特征、面积占比、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0—2017年18年间,黑河中下游区域均存在低覆盖植被向其他类型覆盖植被转化现象,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增加,植被覆盖情况整体趋好。该结论与黑河中下游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现状相符,证明本文方法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
木里煤田地处青藏高原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的大通河源头,本文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木里煤田矿区1990-2016年植被覆盖度,监测其动态变化及时空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990-2016年矿区裸土及低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56.60 km^2,中植被覆盖面积增加153.37 km^2,高植被覆盖面积减少309.99 km^2。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990-2016年木里煤田植被覆盖呈现严重退化趋势,退化最明显区域出现在矿区周边;时空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植被覆盖等级逐渐向低植被覆盖等级转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逐渐缩小。通过监测木里煤田矿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研究区生态环境修复,土地复垦等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参考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该文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手段提取2000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以及2014年塔里木河流域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塔里木河流域除水域、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减少外,其余地表类型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变化量最大的为荒漠与裸露地表、冰川与积雪、耕地、草地,其变化量分别为-34 558.1 km2、14 351.15 km2、6 471.79 km2、6 383.94 km2.2000-2014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与裸露地表面积减小,主要转变为了草地、林地与耕地;耕地面积增加主要来自于林地、草地、荒漠与裸露地表;冰川和积雪的面积增加主要增加来源为林地、草地和荒漠与裸露地表.  相似文献   

5.
使用TM遥感影像,借助GIS软件进行了影像的处理和解译;制作了植被类型图,计算主要植被类型的面积及其变化情况;分析了3S技术在植被调查中的优势,并调查了植被动态变化,为植被恢复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2000年ETM+和2016年高分一号影像为数据源,对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拜城绿洲盆地区进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分类,分析绿洲盆地植被时空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6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55.94 km2,密林地在研究期内面积较为稳定,没有明显变化;而灌木林地和沼泽湿地近16 a间面积分布减少了11.15 km2和14.89 km2。因此保护和恢复木扎尔特河流域的天然植被资源,保持绿洲自然植被生产力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简要介绍RS、GIS、GPS及3S集成的基础上,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基本应用过程和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最后结合当前的热点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是流域规划和综合治理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三期遥感影像及基础背景数据为基础,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通过分类体系划分、遥感解译、生态模型构建,实现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多源、多类型监测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急输水工程实施后,随着累计输水量的逐渐增加,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也逐渐增加,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面积扩大,而中度沙漠化面积缩小,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9.
针对鄱阳湖湿地植被长期变化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遥感大数据平台和CART分类回归树算法提取鄱阳湖2000—2017年涨水期、丰水期、退水期和枯水期的年时序植被分布范围,阐明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水位数据分析湿地植被与水文情势变化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枯水期、涨水期、丰水期和退水期鄱阳湖湿地植被平均面积分别为846.35、679.03、172.35、508.63 km^(2)。(2)2000—2017年,不同水位期鄱阳湖湿地植被总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并有向湖心演变的趋势。(3)鄱阳湖植被面积受水位影响显著,水位与植被面积呈负相关,降水异常(如极端降水或严重干旱)是导致植被面积明显偏离平均面积的主导因素。本文结论有助于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诊断,对鄱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政策的制定具有科学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介绍了RS、GPS、GIS及3S技术集成和它们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现状,并就3S技术集成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构建基础时空信息底板,是实现智慧城市内部多源、异构、海量数据间的关联与融合,保障各类智慧应用正常运转,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前提.文中提出"地楼房权人"多层次城市实体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设计并实现"地楼房权人"实体建库、城市多源信息关联融合的业务框架,并通过应用展望,从教育学位配置和医疗资源管理等方面举例说明基于"地楼房权人"实体模型的多源信息关联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通过构建"地楼房权人"等城市实体数据,并基于此关联集成各类城市数据,最终形成面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基础时空信息底板,将为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建设依赖于大量经济要素数据,战略决策需要结合大量经济数据和空间位置信息进行参考辅助。文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数据库为数据支撑,研究百度ECharts与MapGIS空间数据的相互解析与调用方法,以MapGIS为计算内核、百度ECharts为可视化工具,实现对"一带一路"经济数据的空间可视化与分析功能,为"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提供数据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阿拉善盟生态环境“3S”技术定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承安  安春梅  杜斌  昝成功 《测绘科学》2005,30(3):78-79,82
20 0 2年,应用RS、GIS高新技术,对全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1 996年、2 0 0 0年、2 0 0 2年度定量动态对比监测,选择2 0 0 0、2 0 0 2年美国七号卫星ETM数据、1 996年美国五号卫星TM数据为新、旧时相,采用计算机影像融合、动态监测、监督分类等遥感技术,对全盟前后7年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遥感定量获取,在1 32个外业遥感样区的验证下,获得了阿拉善盟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建立了生态环境现状本底数据库。在“海量”的GIS数据库支持下,实现了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本文着重介绍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不动产交易、租赁过程中,不动产权证书查验存在无法实时查验等问题,将安全可靠的二维码技术引入到不动产权证书的制作中.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方便快捷地查验不动产权证书的登记信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约了办事成本,方便了办事群众,提高了政府效能.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 "digital local, regional, region" inform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SIG"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to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First, the concept of the "grid computing" and "SIG" is interpreted and discusse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id computing" and "digital region" is analyzed,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digital region" is put forward.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grid computing" to the "reg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伴随国家北斗重大工程的建成推广,卫星导航问题呈现行业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复杂特征。解决复杂导航问题已超越单一课程知识领域,学生需具备探索前沿、认识发现、实践应用等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并构建了"前瞻引领、创新驱动、实践提升"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立足学校行业特色,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前沿思维;结合灾害应用,在竞赛中驱动应用创新;依托北斗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基地,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培养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实践能力突出的卫星导航创新型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地图》2004,(6)
  相似文献   

19.
"一村一镇一地图"项目的开展,对农村的村镇规划建设、信息化建设、环境卫生、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理信息支持,本文对其生产流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数字地球"的体系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琦  杨超伟  易善桢 《遥感学报》1999,3(4):254-258
根据我们一年来对“数字地球”的研究,从地理信息与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地球”涉及的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应用前景等问题,比较客观地阐明了“数字地球”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