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井场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深水井场调查较浅水相比,投入成本巨大。利用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深水油气田井场地质灾害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认为油气勘探过程中的三维地震浅层数据经高分辨率处理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满足深水油气田区井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评价。以琼东南勘查区为例,介绍了利用三维地震数据经"三高"特殊处理,进行深水油气田井场地质灾害解释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深水区12种主要灾害地质因素的成因、危害及其识别方法,介绍了深水钻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水文气象桌面研究、利用油气勘探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深水浅层地质致灾因素评价、水文气象现场观测、深水工程物探调查和深水工程地质勘察等,建立了深水钻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的总体流程。有别于浅水钻井井场调查,深水钻井环境因素调查评价应遵循"从区域到局部,由面到点,先概略后精细"的原则,从海区、勘查区、三维地震调查区、井场区、井位等不同层次,分别采用分析文献资料、利用油气勘探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浅层地质致灾因素评价以及进行井场外业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充分利用上一层次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下一层次的研究。采用这种方法,既能不失全貌,满足对较大范围环境因素概貌的掌握,又能经济地、有针对性的实现对重点区域、部位的精细调查评价。同时,要特别重视利用油气勘探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浅层地质致灾因素评价,它是研究深水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而且根据实际情况,能替代部分甚至全部的井场外业调查。  相似文献   

3.
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平  张伟  李春雷  王磊 《海洋科学》2014,38(7):103-109
将渤海某油田最新采集的二维高分辨率资料处理解释后,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地质概况,利用地震相分析、波阻抗反演、井(孔)震标定等深层油气勘探的成熟技术,系统研究了各类海底浅层地质灾害因素的成因、特征、危害及展布规律,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识别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技术方法。结果表明,浅层断裂、浅层气和埋藏古河道是研究区海底浅层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因素,通过刻画不同期次地质灾害因素的类型及其分布范围,为今后该油田海上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因此,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海底浅层地质灾害的识别。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已由浅海转向深水海域,深水井场调查是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目前国内尚未开展此项工作,深水井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技术较浅水区相比有较大差异,难度较大。通过调研并结合以往浅水区井场调查经验,对深水井场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方法技术作了研究。针对深水海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因素复杂等特点,详细探讨了深水井场调查的技术难点和调查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深水井场调查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水下声学定位、深拖、水下机器人和深水地质取样等调查技术,以期为我国深水井场工程地质调查内容和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白云凹陷深水区是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区域,深水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深水油气开发的施工安全,通过研究其主要深水地质灾害海底滑坡的形成、分布,可对深水油气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进行预测和预防。通过分析中海油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识别了白云凹陷深水油气开发区的海底滑坡以及与之相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气烟囱、泥底辟、浅层气和浅水流等深水地质灾害现象。这些深水地质灾害现象与海底滑坡的发育密不可分,是识别海底滑坡的重要因素。利用地球物理属性识别并发现了白云凹陷规模巨大和分布广泛的海底滑坡,并认为超压流体释放、水合物分解、高沉积速率等主导了白云凹陷海底滑坡的发育,这些主要控制因素都是南海北部新构造活动的产物,新构造活动才是海底滑坡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6.
深水钻井中浅水流灾害问题及其地球物理识别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深水钻井中,浅水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中国正在进行深水油气勘探,十分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地质灾害研究。介绍了浅水流的形成机制及地球物理特性。目前用于识别和预测浅水流的手段有测井和反射地震两大类方法。主要介绍了几种用于参数提取的地震反演方法,如传统Dix反演、叠后振幅反演、层析反演、叠前振幅反演等。  相似文献   

7.
深水钻井安全的地质风险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海底是不稳定的,如海底滑坡、滑塌、浊流、地震、断裂活动、浅层高压气囊等,对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所造成的灾害屡见不鲜.对于深海工程而言,开展潜在地质灾害因素及其危害性调查、科学地评价海洋开发的地质环境极为重要,它将直接为海洋开发部署与海底工程设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关系到钻井、采油平台和海底管线等重大设施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1,2].  相似文献   

8.
南海琼东南深水海区是南中国海石油天然气资源潜在储量较为丰富的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力度正日益加大。但是,该海区处于南海大陆坡与西沙海槽区域,海底水深大,地形变化剧烈,水体动力环境和海底地质条件复杂,引发地质灾害的触发机制丰富,稍有疏忽,将给石油钻井平台带来巨大损失。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海底的地质环境务件作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有可能发生或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并对其特征作了描述,以引起有关方面在石油钻井钻前井场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是目前东海陆架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已经开发的有平湖和春晓两大油气田,过去数十年中,海洋地质工作者为确保石油钻探平台安全就位和施工开展了大量井场调查工作,但是仍有少数井位出现了平台桩腿穿刺和不均匀下陷等状况.究其原因,认为井场调查多侧重于单点地质条件评价,对区域海底潜在灾害地质因素的发育规律、分布特点和致灾机理的认识不够.为此,利用历年海洋基础调查资料加以总结研究,就区域范围的潜在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及分布作出探讨.初步识别的类型有:海底沙波、海底冲刷侵蚀区、侵蚀槽、侵蚀坎、海底麻坑、浅层气、高压浅层气、透镜状地质体、埋藏古河道、埋藏滑塌体、浅层微断层等.这些灾害地质因素在当前地质条件下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是潜在的地质灾害,一旦受外力机刺触发,就有可能对海底构筑装置产生灾害性影响.以物探数据为基础,重点叙述其类型特征、存在状态和分布范围,以期为后续的井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和钻井数据,对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刻画。根据深水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识别出峡谷、水道、漫溢沉积、朵体、块体搬运沉积(MTDs)和凝缩段等深水沉积单元,建立了地震识别图版。分析总结了水道和朵体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和储层物性特征,砂岩具有低伽马(GR)和高电阻(RT)特征,厚层砂岩GR曲线呈“箱型”,有泥岩夹层的砂岩段呈叠加的“钟型”特点;储层压实程度弱,发育原生粒间孔隙,具有中—高孔、中—高渗的特征。结合成藏条件研究,认为由水道和朵体浊积砂岩储层、凝缩段和漫溢沉积泥岩盖层、天然堤和MTDs为侧向遮挡等要素构成的油气储、盖配置关系,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油气勘探不断升温。在全球6大洲18个深水盆地中已发现约580亿桶油当量的油气资源。目前,巴西、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油气田已经投入生产,而且产量不断增加,西非地区也已进入开发阶段,西北欧、地中海以及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也都在积极开展深水油气勘探或开发。海上油气钻探不断向深水区和超深水区发展,探井数目也在继续增加,投资力度不断加强,储量每年也有很大的增长。深水油气勘探成功率平均达到30%,其中,西非的勘探成功率最高。深水区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好,最好的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中,储层以浊积岩储层为主,盖层通常比较发育,大多数圈闭都与地层因素有关。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盆地属准被动边缘盆地,从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到运聚条件等都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丰富的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2.
深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重点正在向海上转移。国外有相对成熟的深水钻井工艺,国内的深水钻井工艺研究刚刚起步,与之相配套的深水录井工艺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从HSE保障、油气显示发现及解释评价、优化钻井、钻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国内深水钻井对录井的需求;从保障钻井安全、工程参数获取、岩屑采集、钻井液气体分析、资料的综合解释等方面阐述了深水钻井给录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对深水录井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评述了美国墨西哥湾深海油气储量、墨西哥湾原有的油气发现、墨西哥湾浅水和深水的油气发现统计、深水钻井重获许可后开发的新进展、墨西哥湾油田原油生产数据以及新发现开始生产石油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深水褶皱冲断带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构造变形和油气地质特征是勘探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区深水褶皱冲断带的地震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对其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存在4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即:主动大陆边缘型深水褶皱冲断带;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泥岩滑脱型、盐岩滑脱型和重力垮塌滑动型深水褶皱冲断带。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构造特征和演化特征,导致了其含油气性差别较大。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倾向陆地的逆冲断层、叠瓦构造以及相关的褶皱构造,缺乏有效的烃源岩和储层。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可以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部分,并发育相关构造,其中泥岩滑脱型和盐岩滑脱型深水褶皱冲断带已经有大量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圈闭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当前面临的主要地质风险是不同类型隐蔽油气藏识别及含油气性判断、同一类型隐蔽油气藏的规模等。此文针对勘探重点类型陡坡带砂砾岩体建立探井地质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是从成藏地质条件和失利探井两个方面对地质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而确定地质风险评价的地质要素,并通过地质条件和统计分析,对地质要素进行分级,建立分级标准;利用勘探成功率影响程度法,确定权系数,从而建立地质风险评价标准。用2009年已钻探井对评价标准进行检验,评价结果与钻探结果吻合率为80%,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西方大力神深水钻井平台国内首次应用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发展现状和西方大力神深水钻井平台在中国南海首次应用情况,主要包括:西方大力神深水钻井平台的主要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等。西方大力神深水钻井平台是第6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国内外处在先进地位,此平台能够很好解决在100~3 000 m水深钻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其安全就位和稳定施工,与井场区海底的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就事关平台安全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技术作了研究,评价预测了与自升式钻井平台稳定作业有关的软弱下卧地层的穿插和持力、海底斜坡条件下工程地质层稳定性、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锚固力以及不同底质条件下海底底流的冲蚀。推荐了实践有效的半经验计算公式,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井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稳定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假设发生在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海域的1279m深水井喷溢油事故为例,采用深海溢油输移扩散模型,以2020年冬季(1月)和夏季(7月)三维流场和海面风场为主要环境动力,数值模拟研究未实施和实施海底消油剂处理情景下的溢油在海洋环境中的输移扩散全过程。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深度的海流对溢油输移轨迹有着显著的影响;深水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