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1月2日是世界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诞辰90周年的日子。我国天文学家、知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在上海《新发现》杂志2010年第1期上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我与阿西莫夫”卞毓麟先生是我国目前所知翻译阿西莫夫科普作品最多的学者,曾与阿西莫夫有过多次书信交往.  相似文献   

2.
灵台忆旧拾小录——纪念陈展云先生李维宝(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昆明6500111997年7月是陈展云先生诞辰95周年,至11月便是他仙逝11周年了。这位自称在天文界“跑龙套的小角色”,曾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发展初期的拓荒者之一,1922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  相似文献   

3.
《天文爱好者》杂志2007年增刊“天文馆专刊”和2008年1月号刊载了由藤井旭先生原创,李元先生编译的四季星空图。为满足广大读者对藤井旭先生作品的热情并感谢他对《天文爱好者》杂志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特邀藤井旭先生的好友李元先生撰写此文,藤井旭先生也是《天文爱好者》的老朋友,曾馈赠给本刊许多精美图片,例如2007年初寄赠的麦克诺特彗星的精美照片就刊登在《天文爱好者》杂志2007年6月号上,在此我们再一次向他表示感谢。今后我们还将选登藤井旭先生的星图和天体照片,供广大读者学习和欣赏。  相似文献   

4.
从零开始     
到本期为止,历时两年共24期的“从零开始”专栏就结束了。我们再次向本专栏的作者闵乃世先生表示感谢,也感谢两年来随“从零开始”一路走过的各位读者。衷心希望读者朋友在这两年与作者一道“从零开始”的天文之路上收获满满。从2009年开始,杂志将结合国际天文年推出新的专栏,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5.
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年”。那一年,他先后发表了论述“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的五篇里程碑式的物理学论文。今年适逢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百年纪念,联合国已确定将2005年作为“国际物理年”,本刊特转载20世纪最伟大的科普作家之一艾萨克·阿西莫夫撰写的爱因斯坦传略——它原为《阿西莫夫氏科学和技术传记百科全书》的一个条目。关于该书以及传略正文中其他许多科学家的序号由来,请参阅卞毓麟先生的文章“阿西莫夫的第257本书”。  相似文献   

6.
学习的趣味     
最近,香港太空馆邀请香港天文学会再次为两者在1985年和1997年合作出版过的《彗星》一书出第三版。在参与写作的过程中,“彗星的发现”一章算是手到擒来,但“彗星轨道动力学初探”一章,却有点苦不堪言,然而思考的过程,却又快乐无比。最重要的,是令笔者明白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差不多先生”。  相似文献   

7.
《天文爱好者》2008,(7):84-87
Synta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说一定很陌生吧,其实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信达”,旗下生产三大品牌的望远镜:Skywatcher、Celestron、Acuter,其中Celestron、Skywatcher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我受朱进馆长的委托,采访了信达集团主席、创办人沈达忠先生。让我们能更进一步的来了解Synta及沈达忠先生创办信达18年的征程。以下根据沈达忠先生的采访记录整理.  相似文献   

8.
沿着乌鸦座往南看,南十字座位于半人马座与苍蝇座之间的银河之中,我国只有南方几个省的居民才能看到它,古时候我国民间把它称为“灯笼骨星”或“南挂”(含有灯笼之意)。国家天文台老天文学家沈良照先生1979年12月从北京到昆明出差时,曾用几个晚上观察了南十字座,后来他写下了一篇两千多字的观星散文——《喜眺南十字》(见本刊1980年第6期),先生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9.
李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天文科普专家,他多年来积极筹划和推动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发展,是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之一。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98年,将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以表彰他对天文普及事业的贡献。今年是李元先生80寿辰,又是他从事天文科普工作60周年。借此良机,本人根据自己与李元在一起工作多年的体会,就他在北京天文馆创业和敬业的史实做一回顾。担起开馆的重任1957年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北京天文馆”提字。5月,天象厅基建完工,7月民主德国专家安装完天象仪回国,这一切均拉开了北京天文馆对外开放的序幕。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之前,我与陈彪先生的接触不多。最早是我就读南京大学天文系四年级的时候。当时系里开设的“理论天体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特地请了紫金山天文台的陈彪先生来讲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先生的讲课着重于物理概念的阐述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相似文献   

11.
本刊收到读者来信,反映有的地方流传着如下的说法:由于天体位置的异常排列,1999年将是人类“大劫难”的一年,在劫难逃。据我们所知,直到前不久,有的出版社仍在出版这方面的书,渲染无科学依据的这类谣传。我们特请卞德培先生撰写此文,谈谈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6月28日,刚刚落成的北京天文馆馆外沙河天文科普教育基地迎来了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活动。受中国天文学会和“张钰哲彗星奖”基金的资助者邵正元先生的委托,北京天文馆在这里为“池谷—张”彗星  相似文献   

13.
在《天文爱好者》上读到王玉民先生的中国古诗词和张镇先生的诗词咏天,联想起美国泰勒(Taylor)姊妹的“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诗,有人译为“一闪一闪小星星”,包含两组诗。不久前,我在美国偶然发现原来全诗共为5组,而我尚未见到国内有全文介绍,因而试译全诗全文,与天文爱好者们共事。  相似文献   

14.
席泽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史学家,他成功地利用现代天文学知识和计算方法,对悠久的古代史料做出科学的诠释。五十年来,席先生在“天文考古”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厚积薄发,不断创新,成就斐然。去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席先生的自选集,最近此书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这是我国科学史研究事业上的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编者以为,席先生的为人和治学精神应当是现今青年天文工作者效仿学习的楷模。为此,本期新书介绍专栏特刊登了原国务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健先生为此书撰写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和席泽宗先生的自序,以飨广大读者。此书定价146元。本刊编辑部可办理邮购,邮购价152元。汇款地址:北京西外大街138号《天文爱好者》编辑部,邮编100044。  相似文献   

15.
1957年 9月北京天文馆开馆前夕 ,我与几位南大天文系应届毕业的同学分配到馆工作。时值李鉴澄先生应首任馆长陈遵妫先生之邀 ,从东北举家来到北京 ,出任天文馆研究员。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 ,在相识不久的一次闲谈中 ,李先生说他已经 53岁 ,再过七八年就要退休了 ,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我来说 ,“退休”二字当时感到实在太陌生、太遥远了。然而岁月匆匆 ,四十余载飘然而过 ,尔今我虽然仍在科研一线工作却早已超过退休之年 ;而李先生已是一位年逾九旬、松鹤延年的寿者。笔者刚到馆工作时 ,正值《天文爱好者》创刊 ,因而有幸成为这本刊物的首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于1922年,今年恰80周年,出生于1902年的张钰哲先生今年恰百年诞辰。我们在隆重庆祝学会80周年庆典之前,将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举办张钰哲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以缅怀张钰哲先生对我国天文事业发展所贡献的毕生业绩。 中国天文学会和张钰哲先生、张钰哲先生和中国天文学会两者是永远分不开的,在中国天文学会35届评议会(理事会)中就有7届是由张钰哲先生任会长的,走过80年的中国天文学会其中就有38年是由张钰哲  相似文献   

17.
天文信箱     
天文爱好者在学习天文知识和观测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恢复了“天文信箱”专栏,特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竞先生为大家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8.
空间天文学──现代科学前沿艾国祥今年4月20日至24日,“大阳活动第234年预研究讨论会”在北京大学现代物理中,C召开,来自国内从事太阳物理研究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申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研究员艾国祥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长达1小时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19.
1963年天文学报11卷1期发表了龚树模先生的“现代恆星演化学说评介(以下简称‘评介’)”一文,其中有些內容值得商確,如下: 一、该文在引论中断言,“恆星由体积大、密度小、温度低的气体尘埃物质凝聚而成,巳为一般所公认。”并从安巴楚勉在文献中之一语“形成正常恆星之前的物态是和体积较大、密度较低的天体象赫比格-哈罗天体、彗状星云有密切联系”,得出“所以恆星形成之前的、至少在快形成正常恆星之前的状态,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的结论。事实上不能认为,‘评介’所引述的文献[2]和[3]的作者安巴楚勉(当然更不用说其他作者了)真的确认上述“恆星形成之前,至少在快形成正常恆星之前的状态,大家看法  相似文献   

20.
脉冲星的发现@吴鑫基脉冲星的发现吴鑫基编者按:应一些读者的要求,我们开辟了“脉冲星探秘”这个新的栏目。本栏目的主要作者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教授吴鑫基先生是一位从事脉冲星研究多年的专家。作者将在这个栏目中比较系统地向读者介绍脉冲星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