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第四次国际金伯利岩会议(4thIKC)于1986年8月11日—15日在澳大利亚的佩思市(Perth)举行。有18个国家、约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了156篇论文。我国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7篇论文。本次会议由D·M·Boyd教授主持。会议的中心说题是讨论金伯利岩及其有关的岩石。所提交的论文题目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国际煤炭勘探会议于1973年10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召开,会上报告的论文主要反映了第一次国际煤炭勘探会议(1976年在伦敦召开)以后所出现的煤炭勘探方法、技术、装备等方面新的进展。这次会议收入论文集的论文总共25篇。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0月25~28日,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于在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功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323位,分别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75个单位。会议收到论文摘要177篇,论文全文26篇。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分组发言和展报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其中大会宣读论文28篇,分会宣读论文112篇,展示成果17份。本  相似文献   

4.
《岩矿测试》2008,27(2):116
为展示我国青年分析工作者在分析测试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促进我国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青年分析工作者的作用,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托,第十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将由武汉大学测试中心承办,定于2008年9月在武汉召开。热忱欢迎青年朋友踊跃投稿并参加会议。现将会议征文要求通知如下。1征文内容涉及分析测试科学各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或报告。2征文要求(1)论文的主要完成人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2)论文应突出工作的创新性,文字简练、准确,凡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及在全国性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予受理。(3)论文须经作者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并加盖公章。(4)先交论文的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5.
《岩矿测试》2008,27(4):315
为展示我国青年分析工作者在分析测试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促进我国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青年分析工作者的作用,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托,第十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将由武汉大学测试中心承办,定于2008年9月在武汉召开。热忱欢迎青年朋友踊跃投稿并参加会议。现将会议征文要求通知如下。1征文内容涉及分析测试科学各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或报告。2征文要求(1)论文的主要完成人为4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2)论文应突出工作的创新性,文字简练、准确,凡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及在全国性会议上报告过的论文,不予受理。(3)论文须经作者所在单位进行保密审查,并加盖公章。(4)先交论文的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6.
会议时间与地点:会议将于2007年11月1日~11月4日在重庆举行,11月1日会议报到,11月2~4日开会,11月5日组织考察。论文出版方式与格式:经与《岩土力学》编辑部商定,本次会议的论文集将以《岩土力学》增刊出版,并可为《EI》选录。每篇论文版面费900元(限5页以内),超过5页,每页加收200元。论文经审定后,版面费直接交《岩土力学》编辑部。论文按照《岩土力学》论文要求与模板(见附件)撰写。来稿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E-mail及联系电话。征文时间:2006年2月28日:提交论文全文。2007年3月31日:发论文录用通知及修改意见。2007年5月10日:提交修…  相似文献   

7.
1988年11月5日至9日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14)C年代学组在苏州召开了第四次全国~(14)C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50多个单位近90名代表。会议收到论文共55篇。根据论文内容和质量来看,我国~(14)C测年水平比过去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1985年4月27日到5月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第十一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沦会,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代表参加(苏联及东欧等国未派代表参加本届会议)。会议包括专题讨论,大会宣读论文,参观试验室、成果展览及测试展览等内容,会前会后还组织了地贡旅行。会议收到论文摘要和成果摘要共98篇,大会宣读了论文55篇。综合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当前化探各种方法的进展,特点和动向(不包括苏联)。  相似文献   

9.
《岩土力学》2011,(4):1222
(第2号通知,论文出版方式)2011年8月16-19日,兰州会议时间与地点:会议将于2011年8月16-19日在兰州举行,8月16日会议报到,8月17-19日开会,8月20日组织考察。论文出版方式与格式:会议论文采取集中推荐EI收录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第十三届国际~(14)C会议于1988年6月20日—25日在南斯拉夫的杜布罗夫尼克召开。与会共202位科学工作者。会议由南斯拉夫鲁德博斯科维克研究所~(14)C及氚实验室的D.Srdoc教授主持。会议提交论文157篇,内  相似文献   

11.
这次会议于去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有卅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7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76篇(我国提交16篇)。按论文的内容可分为:现场勘测及评价;地表及近地表开挖;深部地下开挖;岩石动力学及岩石力学专门论题等五方面。 本届大会除按贯例将英、法、德三国语言列为大会语言  相似文献   

12.
1982年10月7日到9日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召开了第31届奥地利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包括主要来自西欧的各国代表约750人。会议上共选出30篇论文进行宣读和讨论。论文涉及以下四个专题: 一、岩石力学在工程建设上的应用(10篇):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汉诺威(Hannover)到沃兹堡(Würzburg)的新建铁路隧道(7篇):三、岩体移  相似文献   

13.
由国际天文联合会(简称IAU)主办并由国际空间科学研究委员会(简称COSPAR)资助下召开的第四届“星际尘埃性质和相互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7月8日在法国名城马赛召开(第一届在夏威夷、第二届在汉堡,第三届在渥太华)。讨论会历时4天。出席大会的有法国、美国、西德、日本、中国、苏联、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83位科学工作者。提交会议的论文共92篇,其中,安排大会发言的论文有83篇,张贴的论文9篇。我国有两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所提交的两篇论文均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这次会议于1989年12月13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69个单位的135名代表(其中高研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参加了会议。专业委员会主任袁建新教授、副主任高大钊、哈秋舲、谷兆祺教授和部分委员出席了会议。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孙更生理事长、岩土力学界的前辈俞调梅教授以及上海市和同济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讲了话。会议共收到论文54篇,其中会议论文集收入专题报告4篇,论文37篇。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水利部水文水利调度中心组织召开的全国水文预报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5~9日在西安市举行。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总站、流域机构及部分电力局、水电厂的10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24篇。会议着重交流了1981年成都会议以来我国水文预报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在这次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模型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更加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2)计算机应用于水文预报中的数据处理及联机实时预报发展迅速,并普遍重视预报与调度相结合;(3)在预报模型中加上了实时校正子系统,提高了预报精度;(4)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及气象常规资料等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该书是根据1983年我国召开的振冲加固学术讨论会的会议论文选编而成,全书包括会议论文总报告、水平报告、分组讨论总结及会议部分论文,共24篇。本书概括了我国振冲法加固技术的发展水平,亦有较多的工程实录,因而有较强的实用性。全书约350页,由南京水  相似文献   

17.
林传易 《地质科学》1980,15(4):408-408
国际矿物学会第十二届会议于1980年7月4日-7月6日在法国奥尔良举行。来自32个国家的约4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提交会议的论文共221篇。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派出徐国庆(北京铀矿地质研究所)、刘永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林传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周新民(南京大学)四人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1990年8月12—18日第八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科学讨论会在加拿大渥太华成功的召开了。会议是与矿床成矿模式国际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同时,也与IGCP-254、IGCP-247、IGCP-282、IGCP-226等国际对比项目的年度会议合并召开。参加会议的共计43个国家的代表约500人。会议宣读论文约420余篇,展示论文64篇,论文内容包括:成矿流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19.
会议消息     
《水文》1986,(1)
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11月18日至23日在成都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水文测验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从事水文测验工作的专家、科技人员共12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45篇。经会议论文审查组评议,有102篇在会议上交流,其中在大会发言的有38篇。最后推荐34篇论文将陆续在《水文》杂志上发表。这些论文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近几年来水文测验技术的新进展。一些论文将水力学、数理统计、  相似文献   

20.
第六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于2000年9月24~29日在意大利拉维那市(Ravenna)召开.与会代表共145人,来自20多个国家.会议出版的论文集分两卷,含68篇.论文按内容分成地质问题、抽吸流体、提取固体、措施和决策制定、测量和监测、以及理论和模型等6大部分.东道主意大利的代表79人,论文篇数达24篇.中国代表共6人出席,其中包括2名台湾同胞,有4篇论文刊登于论文集,其中1篇在大会发言,3篇在展厅张贴(台湾1篇).会议期间还对意大利波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现象进行了实地考察.闭幕式上会议主席宣布下一届国际地面沉降会议有可能在中国上海举行,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