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长井段油层层间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产液能力不确定给低油价下效益开发带来的诸多问题,笔者尝试利用渗流系数、存储系数与含油饱和度作为fisher判别函数参数对研究区不同储层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通过实际生产数据与理论函数对比,理论模型整体判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基本满足了油藏开发需要,为后续油藏的单层砂体投产治理、产能部署及储层预测动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石油的印尼项目油气产量逐年增加,主要是因为有的放矢地采用了相适应的研究思路和开发技术。对于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重要凝析气田,开展基于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等凝析气田描述和凝析气田开发方式等开发新技术研究,应用多学科油藏表征技术,提高滚动开发钻井成功率,实现高效滚动开发。对于纵向上多个油气藏叠置的油气藏,实施精细油藏管理技术,搞好先期循环注气,利用双管完井技术实施分层系开发,利用水平井整体开发薄油环取得良好效果,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对于低渗油气田或生产历史长的油气田,采取特殊方法比如人工举升和注水开发进行开采。对于新发现的油气田,积极投入新油田开发,搞好新区产能建设。依靠较强的技术实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全方位高效经济地开发油气田,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精细油藏描述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目的是随着油藏开采程度的加深和生产动态资料的增加所进行的精细储层地质特征研究和开发动态特征描述,最终提供三维可视化、数字化储层预测地质模型.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是继安塞油田之后在陕北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储量亿吨级、产能近百万吨的整装低渗透大油田.主力层长6开发9年来,大力推广和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有力地确保了该区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杏子川油田主要产层为长6油层组,研究油区内储层沉积特征对油田的开发和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沉积岩石学、储层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油田开发地质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通过岩心相标志、测井相标志对研究区长6储层沉积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沉积因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长6油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的主要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是水下分流河道。  相似文献   

5.
老区油田目前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高台子油层含水饱和度大幅度增加,纵向分层情况认识不清,区域剩余油藏分布规律不明,增大了挖潜难度和节能减排压力。为进一步认清高台子油层剩余油藏的分布情况,指导生产作业,明确潜力方向,在研究区域应用PNN(脉冲中子—中子)测井技术识别储层剩余油藏的纵向分布情况。将10口井的监测结果与生产资料对比,措施符合率为80%。研究表明PNN测井技术能够较好地在纵向分层上识别储层的剩余油藏分布状况,在指导单井在高含水层补孔堵水方面,整体应用效果较好,产油量增加。该方法的结合应用提高了老区油田高台子油层评价剩余油饱和度的准确性,为制定和调整后续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进一步指导油藏高效开发和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油开采是当前我国资源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资源使用及工业生产,在当前石油资源开采过程中,会遇到低渗透油藏开采效率低的问题,且低渗透油藏开发区是我国未开发油藏的重点地区,未开发储量占总油田开发约50%。对低渗透油藏CO2吞吐选井条件研究,有利于低渗透油藏地区油田资源的合理开发。《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应用》通过介绍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概述、应用现状、储层渗流机理、渗流理论、数学模型、高效开发理论研究、现场设计及油田应用等内容,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长3储层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薄弱,制约着油藏高效开发。利用106口井50块铸体薄片样品、50块扫描电镜样品、30块阴极发光样品及40块样品高压压汞等实验测试数据,研究演武油田长3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以细砂及极细砂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面孔率分别为4.1%,3.4%,高压压汞测试表明Ⅰ类孔隙具有双孔隙结构特征;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的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储层物性较好,平均渗透率为10.2×10~(-3)μm~2,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度减少12.5%,10.9%,溶蚀作用使孔隙度提高8.9%,早成岩期粘土矿物的生长提高储层抗压实强度,绿泥石、高岭石的环边生长抑制石英加大,保护原生孔隙;晚成岩期碳酸盐矿物的生长堵塞孔喉,降低储层物性。通过物性影响因素分析旨在为沉积甜点分布及高效建产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精细划分变质岩储层类型,并建立不同类型储层与产能间的关系,对变质岩油田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心、薄片、物性、常规测井、成像测井以及生产测井资料,深入剖析了渤海海域JZ25-1S油田太古宇潜山储层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储层的产能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风化壳型储层、内幕碎裂带型储层和内幕裂缝型储层,分别以溶蚀孔缝、破碎砾间孔以及构造裂缝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不同的储层具有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定义单位厚度油产能大于2 m3/d为高效渗流储层,风化壳型储层与内幕碎裂带型储层为主要的高效渗流储层,内幕裂缝型储层的渗流能力变化较大;储层类型、裂缝密度、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夹角等因素共同控制了变质岩储层的产能差异。  相似文献   

9.
田梦  林海  孙跃武  徐衍彬  高平 《世界地质》2003,22(3):279-283
头台油田是构造—岩性油藏。裂缝型、特低渗透是其显著特点,常规注水开发后经常出现严重的油井水淹,造成油田开发低效。本文以头台油田研究为例,认为对于裂缝型特低渗透油田,采用注水吞吐采油技术,通过套管直接向地层注水,利用储层毛管力作用,进行油水置换,实现单井自注自采吞吐采油,可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减缓产量递减。适合注水吞吐采油基本条件是岩石润湿性为弱亲水和岩石饱和非润湿相。影响注水吞吐采油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储层吸水状况、微缝发育状况、储层非均质性、注入体积和关井压力等。吞吐采油技术可作为改善裂缝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一种新的模式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渤海油田近年来相继发现一批古近系油气藏,中深层油田储量规模逐步攀升,成为主力油藏类型,因此中深层储层预测突破对海洋石油工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渤海中深层油田存在埋藏深、地质沉积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预测难度大等特点,中深层油田构造破碎、储层展布及流体系统复杂、储量丰度低、油藏类型多样等诸多不利条件,一直是渤海油田地球物理和地质油藏研究的难点,并且对于中深层油田的储层研究和开发,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本文针对渤海油田的中深层油田的多期河道叠置特点、不同沉积特征及油藏类型,从叠后地震相入手,实现储层的精细刻画,并逐步解剖复合河道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特征,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中深层油田高效开发的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到渤海其它中深层油田高效开发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从沙埝油田地质条件和地面条件的复杂性出发,在该油田产能建设中针对性地应用了石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重点介绍了三维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油藏工程研究技术的应用及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情况。说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技术是油田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15,(6)
超低渗透油藏有时会出现同一个油藏区块油井产能平面分布很不均匀的现象,增加了开发技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难度。以鄂尔多斯盆地吴410长6油藏为例,结合开发实践,深入分析了产能平面分布不均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由于油藏各开发单元所位于的储层砂体不同,造成油井产油的物质基础不一样;储层物性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到产能状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如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及韵律性和层内不连续薄夹层的分布等也对产能分布形成重要影响;储层构造有时也可决定超低渗透油藏的油水分布,构造低的部位油井含水较高;储层普遍发育的微裂缝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易开启,造成油藏局部单井点水淹,层间裂缝可能造成注水向非目的层流逸。  相似文献   

13.
马岭油田延安组油藏是河流相油气藏的典型代表,认识这类油藏的形成规律,对指导河流相油藏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都是重要的.从油气生成、储层、运移、圈闭和聚集成藏诸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该油田油藏的形成条件,动态地探讨了油藏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原油来自其下覆的延长组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下侏罗统延安组河道砂体;盖层为煤层、碳...  相似文献   

14.
海上大型复杂河流相油田具有储层跨度大、薄层占比高、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层间干扰问题,尤其是海上油田进入高含水期非常有必要进行细分开发层系研究,减缓纵向吸水产液不均衡问题,达到有效控制油田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目的。从储层及流体性质差异入手,以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为方法手段,建立了不同非均质性储层条件下黏度级差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图版以及层系内不同有效组合厚度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图版,并结合油田实际地质油藏特征,定量化确定了层系划分的黏度级差界限和有效厚度界限,有效指导了PL油田在高含水期实施细分开发层系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外针对控制碳酸盐岩油藏单井产能主要地质因素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哈萨克斯坦北特鲁瓦油田KT-I油层组为例,基于岩芯分析、测井解释成果、储层微观表征与生产动态分析等资料,宏观上从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微观上从储层岩性、储层类型、物性、有效厚度等两方面对单井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单井产能主要受孔隙体积、渗透率与储层有效厚度的直接影响,而孔隙体积及孔隙空间类型受岩性、沉积微相与成岩相控制。在碳酸盐岩中,裂缝的发育可极大程度地改善孔隙连通性,从而增加渗透率,而其发育受断裂作用与构造变形及成岩作用、岩性控制。研究各种地质因素对碳酸盐岩单井产能的控制作用,可为制定初次油气开发方案提供有效的指导,为调整开发方案和老区扩边勘探、滚动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欢庆 《中国地质》2021,48(2):424-446
结合研究实践,将中国石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总结为基于开发地震技术的复杂构造精细研究、潜山复杂岩性识别技术、井震结合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表征技术、砾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研究、基于密井网资料隔夹层刻画技术、砾岩油藏水淹层解释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砾岩储层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技术、低渗透储层定量分类评价技术、断块油藏构型建模技术和多学科剩余油综合表征技术等12个方面。总结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存在8方面问题,主要包括微构造(特别是低级序断层)解释无法满足油田开发需求、单砂体边界刻画和井间预测难度很大、裂缝表征与地质建模问题、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预测十分困难、复杂储层测井解释仍需持续攻关、水流优势通道识别预测问题、剩余油表征方法单一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精细油藏描述成果管理现状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最后指出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5,(6)
探究青化砭油田延长组长6油藏特征,为研究区科学有效的开采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验分析数据对储层油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搞清油藏类型对研究区的勘探开发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7,(1)
储层的敏感性评价是研究储层损害机理、保护储层或减小储层损害的依据,是搞好油田注水开发的基础。研究区长4+5、长6储层砂岩都以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有浊沸石、绿泥石、伊利石、方解石及硅质,储层物性差,均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为提高安塞油田坪桥地区油井产能,对该区长4+5、长6低渗储层的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碱敏性、酸敏性和应力敏感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该区储层岩石特征进行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长4+5储层敏感性总体较弱,长6储层主要表现为极强的酸敏性和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因此对长6储层进行酸化作业时应慎重,同时应控制油田的注入流体为中性或弱碱性溶液,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重点监测油藏地层压力的变化,以免对油藏采收率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冯永超 《探矿工程》2022,49(5):118-126
东胜气田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为致密砂岩储层,部分区域储层物性好,具备不压裂自然建产潜能,钻井过程中存在井壁失稳及储层损害问题,各因素叠合造成的储层伤害阻碍了气层的产能释放。为进一步提升储层自然建产能力和增加单井产量,在储层渗透率恢复率的基础上,通过储层伤害影响因素分析,引入钻井液侵入深度定量化评价方法,深化了储层伤害机理认识,明确了低密度、无土相、低失水和强封堵的钻井液对策,室内优选了防水锁剂和致密承压复合暂堵剂,优化形成了无土相复合暂堵高酸溶钻井液,储层渗透率恢复率提高至91.11%,泥浆侵入深度降低46.28%。形成的钻井液在锦66井区推广应用,平均单井产量提升11%,并实现3口井自然建产,进一步提高东胜气田致密砂岩储层高效勘探开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鄯善油田低渗油藏储层伤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油田低渗透和特低渗透特点,鄯善油田在投产初期实施整体压裂,采取气举、深抽等采油方式生产,形成高采油速度、大生产压差的开发局面.同时随着压力的下降及油井见水, 油井产液(油)能力大幅度下降.随着油田井数增加,油水井措施逐年增加,其中2003-2004年水井共酸洗和酸化103井次,累计增注14.7×104 m,油井解堵9井次,累计增油4 203 t,同时通过井组动态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和地下渗流条件,以及各种针对性措施效果的变化,认为目前鄯善低渗砂岩油藏的地下储层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分析储层污染的因素,进行油层保护, 针对油层污染状况,优选适宜的解堵技术,改善解堵措施效果, 对油藏稳产及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