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黑云母是花岗岩类岩石中最主要的铁镁矿物,在许多斑岩矿床中,其结晶化学式一般为:(K,Na,Ca,Ba)(Fe~(+2),Fe~(+3),Mg,Ti~(+4),Mn,Al)3(Al,Si)4O10(OH,F,Cl)2。黑云母的研究多以花岗岩类岩体为对象展开,指出其在推测母岩岩浆起源、成岩过程、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后期热液作用、钾化蚀变与流体演化关系及成矿元素富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Wones et al.,1965;Richard et al.,1974;David et al.,1979)。因此不同产出  相似文献   

2.
卢焕章  毕献武  王蝶  单强 《矿床地质》2016,35(5):933-952
斑岩铜矿是主要的铜资源,是矿床研究和勘查的重要目标。斑岩铜矿按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可分为2种:俯冲带斑岩铜矿和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它们在成矿流体方面有很多区别,其中较大的差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钾化蚀变带比俯冲带斑岩铜矿的钾化蚀变带强得多,且范围也相对较宽。文章简述了这2种斑岩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着重从流体包裹体、蚀变作用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来探讨斑铜矿床成矿流体的主要特征,包括成矿流体的成分、形成温度和压力,氢、氧、碳和硫稳定同位素组成。这两种类型的斑岩铜矿中主要发育5种包裹体:M熔体包裹体;Ⅰ液体包裹体;Ⅱ气体包裹体;Ⅲ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和CO2_H2O包裹体。Ⅱ类和Ⅲ类包裹体常共存,且均一温度相似,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不混溶和沸腾作用。在Ⅲ类含子矿物的包裹体中发现了含金属硫化物(黄铜矿、黄铁矿)和氧化物(赤铁矿、磁铁矿)子矿物。在斑岩金矿和碰撞造山带的斑岩铜矿中出现CO2_H2O包裹体,在斑岩的斑晶和一些早期石英脉的石英中可见到熔体包裹体以及熔体_流体包裹体,它们代表斑岩岩浆的样品,说明斑岩铜矿的形成经历了岩浆和热液阶段。最近的研究表明,斑岩铜矿的初始流体是中等盐度和密度的岩浆流体。这种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因压力释放而发生沸腾,形成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高盐度包裹体。  相似文献   

3.
胡传胜 《地质与勘探》2014,50(6):1164-1172
满都拉探矿区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满都拉苏木。矿区地表中元古界白云岩中出露大面积含孔雀石、蓝铜矿和辉铜矿的硅化蚀变带,含铜矿物与石英脉在空间上紧密共生,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可能保留了原生成矿流体特征。为确定其成矿地质体和成因类型,指导后续找矿工作,本文对硅化蚀变带中的石英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根据石英中包裹体的产状可将包裹体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阶段富含CO2(C型)和水溶液(W型)包裹体,偶见含子矿物(S型)包裹体,流体均一温度为195~384℃,盐度为2.77%~21.37%Na Cl.eqv,反映了原生成矿流体的特征。晚阶段仅出现水溶液(W型)包裹体,流体均一温度集中在95~213℃,盐度为1.27%~12.63%Na Cl.eqv。流体由早阶段的中高温、中盐度、富CO2流体向晚阶段低温、低盐度、贫CO2流体演化。据此推测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流体,流体形成深度大约在5.7 km以上。  相似文献   

4.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床高温高盐度流体包裹体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多不杂铜矿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现的第一处大型斑岩铜矿床,矿床位于羌塘—三江复合板片南缘的多不杂构造岩浆带中。多不杂斑岩铜矿总体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矿石特征和蚀变分带特点,围绕斑岩体从岩体中心向外,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的蚀变带,依次为钾硅化 绢英岩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黄铁矿化—角岩化带。矿床以岩体内部和外部均发育强烈的磁铁矿化蚀变、而外围青磐岩化带不发育等特征有别于国内其他斑岩铜矿。对斑岩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测温结果表明斑岩铜矿石英含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类型众多,而以大量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突出特征。子矿物种类有石盐、钾盐、赤铁矿、红钾铁盐、石膏、黄铜矿等,有时一个包裹体含有多达5~6个子矿物,在我国其他斑岩铜矿中是不多见的。金属子矿物大量发育表明流体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高。成矿流体由来自岩浆的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以天水成因为主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两个流体端员组份组成。高温、高盐度流体为主要成矿流体,以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为代表,其形成温度>450℃,盐度在28%~83%NaClequ.,平均达到58%~60%NaClequ.,流体组分主要属于H2O-NaCl-KCl-FeCl2体系。高温高盐度流体是在浅成条件下于岩浆结晶的最后阶段从浅部岩浆中直接出溶形成的。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主要来源于天水或天水与晚期岩浆热液的混合,温度在360℃以下,盐度3.71%~14.15%NaClequ.。含矿硫化物主要在300~420℃温度区间沉淀,沉淀富集主要与温度降低有关,多不杂斑岩铜矿为与浅成斑岩体侵入有关的高温岩浆热液型斑岩铜矿。与世界上其他斑岩铜矿相比,多不杂斑岩铜矿具有与Bingham和Grasberg等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相似的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分带特征,暗示该矿床具备形成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褐帘石是绿帘石族矿物,是轻稀土(LREE)和Th等元素的重要载体矿物(Exeley,1980;Brooks et al.,1981;Gromet and Silver,1983;Tribuzio et al.,1996;Hermann,2002),并且常控制俯冲带流体的LREE和Th的含量以及影响着岩石中微量元素的演化(如Hermann,2002).  相似文献   

6.
德兴铜厂斑岩型铜金矿床热液演化过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大陆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及富家坞三大矿床组成,其中的铜厂矿体以富金而别具特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详细的岩芯编录和全面的岩相学研究,厘定了铜厂矿床的脉体类型和形成顺序,系统地开展了各类脉体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再塑了岩浆-热液矿化过程.初步识别出德兴矿床3组脉体类型,分别记录了三个不同阶段的蚀变-成矿过程:早期A脉分为4类,形成于成矿早期斑岩尚未固结时,伴有大规模的钾化和黑云母化甚至磁铁矿化;中期B脉可分为7类,形成于斑岩体固结后的大规模裂隙事件发育期,B脉石英呈梳状对称生长、黄铁矿以中心线生长;后期D脉共有3类,发育于成矿晚期,系雨水大量加入和硫化物大量淀积产物.观察发现,所有A、B及D脉沉淀过程中,均伴随大量的岩浆流体出溶、热液蚀变、流体挥发等热液活动、各脉均捕获了同体系内富含的热液流体.详细显微镜鉴定表明,各类脉体的脉石矿物石英内发育的大部分包裹体与世界典型斑岩铜矿床的矿化特征相似,从成矿早期A脉到成矿晚期D脉包裹体的类型发生如下变化:早期以LVH(含单子晶或多子晶包裹体发育,包裹体中还见有金属硫化物)+富气相包裹体为主→中期以含单子晶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为主,以及含有少量富液相包裹体→成矿晚期,以富液相包裹体+少量富气相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总体上指示了温度、压力及热液成分在各类脉体的形成过程的变化规律,从早期到晚期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热液成矿作用明显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岩浆未完全固结,温度达到800~600℃以上,压力较高(140~50MPa),发生强烈的钾硅酸盐化;中期,由于岩浆冷凝结晶,岩体顶部围岩裂隙发育,静岩压力向静水压力发生转换,温度下降到450~550℃,压力陡然从55~40MPa下降至20MPa(B脉);而D脉形成时,发生大规模绿泥石-水云母化,温度下降至350~375℃,压力完全降低至20MPa以下;最后,与成矿作用无关的热液活动了两次,峰值温度分别是320~300℃和180~200℃,形成了无矿碳酸盐脉、石英脉及黑云母. 在成矿过程中,成矿热液也从形成A/B脉时以岩浆热液为主,转变为形成D脉时以雨水、地下水为主.与世界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相比,德兴斑岩铜矿床的蚀变-矿化系统基本一致,都由强硅酸盐蚀变带--青磐岩蚀变带--泥岩蚀变带等构成,在不同的蚀变阶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不规则形状A脉、脉石矿物梳状对称的B脉及粗颗粒大脉型D脉.德兴铜厂铜金矿各成矿阶段内主要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基本类似于世界典型斑岩矿床.但是,也存在不同之处,在铜厂铜金矿的A、B及D脉都发育了少量CO_2包裹体,表明德兴铜厂成矿过程中CO_2参与成矿作用,世界其它斑岩型矿床或没有报道发育 CO_2 包裹体(杨志明等,2008),或者仅在其中某个阶段发现了少量CO_2包裹体(Harris et al., 2004).CO_2包裹体参与成矿是否有特殊指示意义,须进一步的工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木里梭罗沟金矿床是产于甘孜-理塘金矿带南端的大型金矿床。矿体产于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的构造蚀变带内,矿石类型主要为蚀变蚀变玄武岩矿石、凝灰岩矿石。由深部至浅部,依次发育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碳酸盐化蚀变。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他形黄铁矿组合、石英-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毒砂组合和石英-碳酸盐±少量立方体黄铁矿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早阶段热液石英中发育CO_2-H_2O型包裹体(C型)和水溶液包裹体(W型),中、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51~371℃,盐度w(NaCleq)为3.3%~13.7%;中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87~294℃,盐度w(NaCleq)为1.6%~13.9%;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44~224℃,盐度w(NaCleq)介于0.2%~10.6%之间。估算的早阶段流体捕获压力为102~343 MPa,推测最大成矿深度为10~11 km。上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中高温、富CO_2的变质热液演化至晚阶段的低温、贫CO_2的大气降水热液;流体温度降低、CO_2逃逸是控制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因素。矿床地质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梭罗沟金矿床可能为断控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小寺沟斑岩钼铜矿床赋存于小寺沟上杖子岩体北东接触带内.该岩体具有侧向分带,与矿化有关的是黑云母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在北东接触带内,从岩体向围岩(雾迷山组白云岩)方向,热液蚀变可分为:钾长石-(黑云母)蚀变带;石英-绢云母蚀变带;粘土化带和蛇纹石蚀变带.钼矿主要产在石英-绢云母化带,铜矿主要产在蛇纹石蚀变带内.在蚀变矿化地段生成的大量流体包裹体,是研究热液性质、成矿条件的证据.通过对与蚀变、矿化有成因联系的各种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可以阐明成矿热液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驱龙铜矿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驱龙铜矿是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东段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与成矿有关的包裹体主要分为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3类,它们的均一温度为190℃~510℃;盐度为0.5~52.5 wt%NaCleq.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分析表明,各类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以H2O为主.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与不同气相充填度的液相包裹体、气相包裹体共存,且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相差很大,表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从蚀变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及LRM分析可以看出,驱龙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富含Cl-、SO2-4、Na 、K 、Ca2 、CO2-3,具有较高盐度和较强的Cu溶解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1包裹体与成矿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溶液在矿物生长过程中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中的物质,从包裹体研究获得成矿流体温度、压力、同位素的示踪测得来源与年代等。流体是成矿过程中主要的载体,从流体演化到成矿的不同阶段所捕获的包裹体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用包裹体研究流体的性质是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胶东乳山脉状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位于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中部的乳山金矿(原称金青顶金矿)是目前我国单脉金储量最大的矿床,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乳山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有两种类型:CO_2~H_2O 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钾长石化蚀变岩、黄铁绢英岩和弱蚀变花岗岩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 CO_2-H_2O 包裹体,而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 CO_2-H_2O 包裹体数量逐渐减少,以富水的 CO_2-H_2O 两相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弱蚀变花岗岩、钾长石化岩石和黄铁绢英岩石英中的 CO_2-H_2O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36~377℃;而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0~324℃。成矿早期流体为富含挥发份(X_(CO_2)高达0.53)、中低盐度(3.33~10.48 wt% NaCl)的流体,到主成矿期逐渐演化为以含较低的 CO_2的富水流体(X_(CO_2)为0.01~0.05) 和水溶液流体,盐度为1.23~12.55Wt% NaCl。金和硫化物(尤其是黄铁矿)紧密共生,说明金主要以金硫络合物形式被搬运,CO_2包裹体的广泛存在则表明其对成矿流体的 pH 变化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水/岩反应、温度下降和压力降低引起的流体不混溶可能是乳山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以五龙金矿为例,在同一剖面上采集了不同成矿阶段的含金石英脉和近矿蚀变岩样品,.根据矿物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岩成分地的测定结果,系统地讨论了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成(K^ 、Na^ 、Ca^+、CO2等)和不同蚀变岩成分(K2O、Na2O、CaO1、MgO、CO2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第二成矿阶段到第四成矿阶段,流体中的Na^ 、Ca^ 、Mg^ 含量有明显的升高的趋势,K^ 含量降低,蚀变岩中,K2O由远离矿体的原岩到靠近矿体的蚀变岩其含量增加,而Na2O、CaO、MgO逐渐降低,这种流体包裹体和蚀变岩中的某些相应成分的变化特征,应该是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文山县官房钨矿床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省文山县官房钨矿床是华南西部右江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大型钨矿床之一,产于滇东南褶皱带文山-富宁褶皱束薄竹山穹窿南翼。该矿床的形成与薄竹山S类花岗岩有关,形成于燕山期陆内碰撞体制。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与寒武系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的外接触带,矿石构造主要是浸染状和网脉状。围岩蚀变类型复杂、蚀变分带明显,自花岗岩体向外依次为金云母-绿帘石化带→透辉石-透闪石化带→镁橄榄石化带。成矿过程包括矽卡岩阶段(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中阶段)和石英-碳酸盐(晚阶段)阶段。早阶段矽卡岩矿物(透辉石、石榴石)中发育含CH4的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中阶段石英中发育含CO2、CH4、N2的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晚阶段石英中发育含CO2的水溶液包裹体。各阶段矿物中不发育含石盐子晶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379~550℃,盐度为3.17%~9.86%NaCleqv;中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50~370℃,盐度为8.95%~10.61%NaCleqv;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221℃,盐度为1.74%~5.71%NaCleqv。估算的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为45~90MPa和10~30MPa,推测最大成矿深度为3km。上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高温、低NaCl的H2O-CH4-NaCl岩浆热液,演化为中阶段中温、低NaCl的H2O-CH4-CO2-NaCl热液体系,最终转化为晚阶段低温、含CO2的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北部希勒库都克斑岩钼铜矿床地质与成矿流体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希勒库都克斑岩铜钼矿床铜钼矿化与安山玢岩脉、英安玢岩脉有关,蚀变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等,向外发育绿泥石化、深部发育夕卡岩型蚀变。浅部以钼矿化为主,向深部铜钼矿化并存。与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相比,其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少而小,气体包裹体少,含CO2包裹体及含子矿物包裹体发育,子矿物以NaCl为主,基本不出现KCl子矿物。钼富集处出现了富CO2流体的沸腾,铜富集处出现了成群分布的含大子矿物包裹体,沸腾消失。钼的成矿主要与富CO2成矿流体沸腾及斑岩型蚀变和夕卡岩蚀变有关,钼主要源于地壳,成矿温度为280~530℃,集中在300~400℃左右。铜主要与直接从深源基性岩浆出溶的高盐度流体及夕卡岩型蚀变有关,铜主要源于上地幔,主要成矿温度低于350℃。晚期流体的成矿温度为180~300℃左右。希勒库都克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反映了壳源与幔源流体混合、岩浆热液与天水混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金属矿床成矿溶液的性质 ,特别是 pH值 (酸碱度 )的确定 ,是认识含矿溶液的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的关键。目前对成矿溶液性质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围岩蚀变矿物包裹体的测定方面 ,并得出近中性热卤水成矿的结论。作者认为 ,多数围岩蚀变矿物的包裹体溶液不能代表原成矿溶液的性质 ,“近中性的热卤水成矿”的认识有误 ,应是酸性水形成的含矿溶液成矿 ,并从矿物包裹体溶液的特征、Roedder的高金属含量的矿物包裹体溶液的发现、氢氧同位素资料、矿物包裹体中高卤水溶液的起源以及成矿溶液的演化机理等方面论述了酸性金属含矿溶液的成因及成矿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涛 《矿产与地质》1999,13(6):330-334
依据矿矿区中国岩及矿石特征、蚀变矿物组合和矿物包裹体测试资料,建立起热液成矿的化学反应放区的构造演化次序,阐述了热液活动和构造演化的耦合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成矿带西南段。矿体产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斑岩、流纹斑岩等构成的火山通道相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内外。矿床从中心向外发育典型的热液蚀变分带: 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伊利石—水白云母化带。根据矿物组合不同,将热液成矿期分为早、中、晚3 个阶段,其矿物组合分别为石英+钾长石+黄铁矿±辉钼矿、石英+绢云母+ 黄铜矿± 辉钼矿+黄铁矿、石英+碳酸盐矿物+黄铁矿±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乌山斑岩铜钼矿床发育L 型富液相包裹体、V 型富气相包裹体、S 型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以及PG 型纯气相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石英斑晶和早阶段石英内水溶液包裹体除H2O 外,多数含CO2,少数还含有 CH4,C4H6 等,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中子矿物主要有赤铁矿和黄铜矿; 中阶段石英内只有少量V 型包裹体含CO2,多数只有H2O,S 型包裹体中子矿物有黄铜矿和黄铁矿,不再含有赤铁矿; 而晚阶段石英内包裹体只含H2O。成矿流体由H2O--CO2 --NaCl 体系逐渐演化为H2O--NaCl 体系。成矿早、中、晚3 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340℃ ~ 460℃,240℃ ~ 360℃和120℃ ~ 240℃; 盐度变化范围分别为 5. 32 ~ 53. 26 wt% NaCl. eqv,1. 65 ~ 41. 58 wt% NaCl. eqv 和0. 66 ~ 14. 05 wt% NaCl. eqv。初始流体是直接从浅部结晶冷凝的岩浆熔体中出熔的高温、高盐度和高氧逸度的成矿流体。富气相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和含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普遍共生,流体的沸腾可能是早期金属硫化物大量沉淀的重要机制。结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认为中--晚阶段天水的混入导致的流体混合及降温作用在成矿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庄龙池 《地球学报》1997,18(Z1):263-265
钾长石的6个H同位素组成表明,钾长石包裹体水的δD值与由其蚀变矿物绢云母的δD计算出的δDH2O不可能相等,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产物,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由钾长石热液蚀变矿物δDH2O值就不能代表成矿流体(矿物包裹体水)的δD值。  相似文献   

19.
<正>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活动是板块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引起矿物反应,诱导岩石体系发生熔融,催化变质反应进行,还会使俯冲板块内部发生显著的流体迁移,引起元素活动和同位素变化(Zheng et al.,2012;van der Straaten et al.,2012;Zheng and Hermann,2014)。因此深入了解俯冲带深部的流体活动及其地球化学效应,不仅对于理解俯冲带内部的构造演化和深俯冲地壳岩片  相似文献   

20.
胶东金矿集区因储量和产量巨大,一直是国内外矿床地质学者研究的热点。区内金矿床自西向东集中分布在招(远)—莱(州)断裂带、栖霞断裂带和牟(平)—乳(山)断裂带内。焦家金矿是位于招(远)—莱(州)断裂带内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矿体赋存于焦家主干断裂的破碎蚀变带内。主成矿阶段石英内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表明,焦家金矿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为H_2O—CO_2±CH_4包裹体、H_2O溶液包裹体和富CO_2单相或两相包裹体。空间紧密的不同包裹体内含碳相体积差异较大,但均一温度近似。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0~320℃,属高中温热液流体,流体具中低盐度(4%~10%NaCl_(eq))、低密度(0.64~1.10 g/cm~3)的特点。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测试常见CO_2特征的费米共振双峰,少量可见CH_4特征峰。通过对比焦家及区内不同金矿成矿流体性质,并结合氢氧、碳及锶钕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认为胶东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和石英脉型金矿为古太平洋西向俯冲体制下在壳幔边界处发生强烈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产物,矿区构造应力场方向转变、含矿流体的沸腾及广泛的水—岩蚀变反应是胶东金矿的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