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PP在地震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学是一门观测科学,因此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地震仪所观测、记录的地震数据是地震学这门学科开展研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地震数据从台站汇集到数据管理中心,以及高效率地从数据管理中心分流到搞研究的地震学家们的手中,它一直是测震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地震监测部门快速报出地震的参数用于社会的防震减灾服务,也关系到地震学家们利用地震数据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谢毓寿教授九十寿辰.谢老1944年开始投身地震工作,是我国在解放前就开始从事地震学研究的少数几位地震学家之一,也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唯一一位见证和参加了我国整个现代地震学发展过程的人.  相似文献   

3.
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8  
引言傅承义教授在40年前说过一句名言:“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我理解:震相分析是微观地震学的核心工作,是提取数据的主要手段,震相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关于震相分析至今仍存在一些争论:属于技术性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以及“震相”定义。我认为震相分析工作是科学研究,并非单纯技术。震相如同地震学的“眼睛”,画龙必须点睛,否则,地震学这条“龙”既不能启动更不能腾飞;又如同人的脸面表情,欲知震源心底事,全在震相不言中。实际上,我国对于震相的利用率并不高。1 科学和技术既明确界定又互相依存科学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1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高新技术推动现代地震学发展 地震学是观测的科学,纵贯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地震观测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主要指传感器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地震学近代经历了几个阶段:经典地震学阶段也称模拟地震学,定量地震学阶段也称数字地震学.  相似文献   

6.
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承担了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八五”地震科技信息研究规划:国外非线性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专题,现已完成1994年度计划内容,取得了初步成果。基于这些成果,本文作者编写了“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专辑”,较系统地介绍了前苏联及俄罗斯有关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前苏联及俄罗斯非线性科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计划,研究进展及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地震学报》2015,(1):207
<正>章文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 988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日本京都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作为外国特别研究员在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资助回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期从事地震学与近场强震地震学方面的研究,并承担中国科学院大学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8.
天主教耶稣会作为一个社会公共机构,通过下属自己的学院和大学,以及通过其个别科学家成员,对地震学所做的贡献,在地震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特别体现在这门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几篇论文,如Sanchez Navarro-Neumann(1928,1937)、Heck(1944)(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都花在美国的耶稣会方面)以及Linehan(1970,1984)的文章,有趣而简短地描述了耶稣会会士在地震学方面的部分工作。然而他们最近的或者综合性的工作却不涉及这个题目,关于这方面新近的成果或者综合性的研究都是一个空白。另外,最近许多耶稣会的地震台站被关闭了,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寻求地震预测方法,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可以用于实践(Geller,1997)。由于地震预测在防震减灾方面的重要性,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各种方法的尝试,地震孕育过程的应力变化相比地壳构造应力有可能是很小的,因此,地壳构造应力场方向相对应当比较稳定。但地壳构造应力与地震孕育应力场变化的比例究竟有多大是一个没有定论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11.
《地震研究》创刊于1978年,是云南省地震局主管主办的地球物理学类科技期刊,是地震系统内发行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之一,曾荣获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一等奖,云南省优秀期刊奖等奖项。1内容及受众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地震学、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及防震减灾等方面具有创新内容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也刊登反映地震学进展的综合评论及动态性文章,在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和促进地震信息交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联地震学和测震技术的创始人戈利岑于1907年曾倡仪:组建若干个装配有成套适用仪器并有充分科学基础的标准台站。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地震研究起步时便同戈利岑的思想有关。1901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创建了当时列为一级台站的塔什干地震台,该台是俄国的首批台站之一。土耳其斯坦地震科学发展历史是与奥尔洛夫穆什克托夫、谢韦尔采夫、巴格丹诺维奇  相似文献   

13.
统计地震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地震学"决不仅仅是统计学在地震研究中的简单应用.对这一点的忽视常常导致对"统计地震学"意义的低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是系统讨论"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的时候了.这种讨论不仅对.统计地震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与地震预测预报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本文的注意力集中于"狭义的""统计地震学",即以地震预测预报为目标的、针对地震现象(主要是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研究.我们把"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归纳为7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问题;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问题;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问题;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问题;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问题;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的"真实性"问题.本文的目的不是对"统计地震学"提出一个"希尔伯特问题"的框架,而是试图引起更多的讨论,特别是引起人们对超越争论、超越算法的基本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位的变化使洛杉矶上升和下降超过1 0 cm/a,以致地震学家研究地震危险性的工作复杂化。人类对饮水的抽取和补给使得像海绵一样的地面以有规律的起伏进行呼吸 ,这已被科学家们在地表和空间测量到。使地震科学家懊悔的是 ,这种运动多数是由设计用来测量地球构造板块更细微运动的仪器记录到的。门洛帕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物理学家鲍登 ( Gerald Bawden)说 ,虽然地下水效应在其他地方也观测到 ,包括加州的拉斯韦加斯和圣何塞 ,但在较大的洛杉矶地区所观测到的运动的量值和范围都是空前的。他说 :“洛杉矶盆地就像一个成人在呼吸。”这…  相似文献   

15.
100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寻求预测地震的方法,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用于实际(Geller 1997).由于地震预测在防震减灾方面的重要性,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各种方法的尝试.如crampin等(2002 在冰岛坚持利用S波分裂进行长期的地震预测研究,Gao et al.  相似文献   

16.
分形理论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形理论是现代非线性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分形科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在数学、物理学、材料学、地质勘探、股票预测以及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各个自然科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给地震学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分形理论的发展历程,然后就其在地震学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括阐述,最后给出了分形理论在地震学中应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我们易于把余震看成在科学和社会方面均不重要的多余物。新闻媒介常这样向地震学家发问:“这只是一次余震吗?”“只是”两字意味着余震几乎不被关心。地震学家自己也常忽略那些紧跟着大地震之后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即使是足够大的余震,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震科学》是由河北省地震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也登载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国内外地震科学研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和地震学家们近日在位于美国南加州的圣安德烈斯断层挖掘了一个深达两英里的井,直捣地震的孕育中心。  相似文献   

20.
应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学会的邀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教授和德国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彼德·鲍曼教授一行4人于2006年7月5日来我局作学术报告。山西省地震局赵新平局长、樊琦副局长以及山西省气象局、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太原市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近50人参加了报告会。学术报告会由樊琦副局长主持。吴忠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地震学发展史的十个瞬间》的学术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地震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我国地震事业的先驱者李善邦先生、傅承义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地震科学研究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不畏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