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文华 《地理科学》2000,20(3):294-294
<中国沼泽志>的出版发行是我国沼泽湿地研究的重大事件,是对沼泽科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我热烈祝贺中国第一部沼泽志问世. 湿地兼有水、陆特性,具有多种功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宝贵的生存环境之一.沼泽是湿地的基本组分,主要类型或核心部分.它同时包揽了湿地的三个基本要素.与其它湿地相比,沼泽湿地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自70年代以来,湿地研究成为国际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美国成立了湿地科学家协会(Societyfor Wetland Scientists),加拿大建立了湿地工作组(Wetlands Working Group).并先后出版<湿地>((Wetlands)和<加拿大湿地(Wetlands ofCanada)等专著.在湿地分类系统中,美国的Cowardin,LM.等人把美国湿地分为滨海湿地;河口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把沼泽作为湿地的主要类型之一.加拿大的Rubec,C.D.A.把加拿大湿地划分为藓类、草本、森林、河湖滨高草和浅水湿地,前苏联和北欧亦重点研究沼泽和泥炭地.1971年,加拿大、英国、前苏联等6国在伊朗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表明湿地已引起国际有关政府的重视.1980年,在印度首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杨永兴 《山地学报》1999,17(4):318-323
根据1996-1998年野外考察与研究获得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证了若尔盖高原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沼泽旱化,沼泽类型改变,沼泽逆向生态演替,沼泽区沙化,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沼泽水质变劣,草场退化和鼠害猖獗,剖析了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与人类活动干扰,自然因素作用的关系,进而阐明了人类活动干扰是沼泽区生态环境恶化,沼泽退化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马学慧  吕宪国 《地理科学》1996,16(4):323-330
在三江平原多年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沼泽的定位观测,估算了三江平原沼泽土壤中的碳储量,探讨了沼泽植物对大气CO2的固定,碳素自沼泽土壤向大气的转移,沼泽近地气层CO2流,以及沼泽植物-土壤-大气之间的碳素流动。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沼泽的生态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兴 《地理研究》1988,7(1):27-35
本文根据生态学原则,采用主成分、聚类制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沼泽进行生态分类。将该区沼泽划分为二个沼泽类、四个沼泽亚类和八个沼泽体。并给出了衡量沼泽类型之间差异的数量尺度和对未知类型归类的判别数学模型,并论证了沼泽生态分类应采用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台风对河口沼泽土壤间隙水溶解性甲烷(CH4)、溶解性二氧化碳(CO2)和乙酸浓度等的影响,2013年7月测定了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半咸水沼泽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半咸水沼泽在台风"苏力"登陆前后土壤间隙水中的上述指标。结果表明,台风"苏力"显著降低了两种植物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溶解性CH4、溶解性CO2和乙酸浓度(p0.05),同时显著增加了间隙水中SO42-浓度(p0.01);与短叶茳芏沼泽土壤相比,互花米草沼泽土壤间隙水乙酸浓度等指标对台风的响应更为明显。两种植物沼泽土壤间隙水中乙酸浓度等指标对台风"苏力"响应的强度存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短叶茳芏沼泽间隙水乙酸、硫酸根、溶解性CO2和溶解性CH4浓度在深度为10~20 cm土层中的变化最明显,而互花米草沼泽不同深度土层各指标浓度的变化对台风"苏力"响应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6.
中国1:400万沼泽图的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群 《湿地科学》2004,2(1):15-20
中国1:400万沼泽图是我幽第一幅大范围的沼泽图件。本图及其附图以地图图像的形式,形象地、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我国有关单位近40年来在沼泽方面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我国及主要典型区的沼泽及诏泽化土地的类型、特征、形成及其分布规律。重点反映适合我国沼泽特点并具有新观点的分类体系和分区体系。全国沼泽分类体系被分为四级:类(第一级)、亚类(第二级)、型(第三级)、组(第四级)。全国沼泽化土地的分类系统也相应分为四级。主图表示沼泽和沼泽化土地的前三级类型,在作为插图(2幅)和附图(4幅)的典型区沼泽图(1:20万~1:150万)上侧重表示第四级类型。另一幅插图为《中国沼泽分区图》(1:2500万),全国被分为8个沼泽区和40个沼泽亚区。中国1:400万沼泽图采用综合图型,范围法与符号法(分级定位符号)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室内制图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与野外验正和缩编相结合的编绘方法。  相似文献   

7.
试论沼泽的分布和发育规律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一、前言沼泽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作为一种土地类型,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由于泥炭沼泽中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因此,又把它作为矿产加以开发利用。近二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沼泽的调查、研究、开发和改造过程中,在我国自然地理学体系中,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  相似文献   

8.
2015年9月29日,台风"杜鹃"登陆福建省莆田地区,对闽江河口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揭示该台风对闽江河口区沼泽土壤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9月27~28日(台风前)和10月1~4日(台风后)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间隙水和涨落潮潮水,测定其中的Cl-、SO2-4、溶解性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杜鹃"使短叶茳芏沼泽和芦苇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使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氨氮含量和磷酸盐含量都显著增大(p0.05),亚硝态氮含量极低并且变化不明显,使硝态氮含量都减小。观测期间,潮水中的Cl-和SO2-4含量显著减小(p0.05)。在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溶解性无机氮组成中,氨氮所占比例增大,硝态氮所占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9.
中国 1∶4 0 0万沼泽图是我国第一幅大范围的沼泽图件。本图及其附图以地图图像的形式 ,形象地、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我国有关单位近 4 0年来在沼泽方面的研究成果 ,表现了我国及主要典型区的沼泽及诏泽化土地的类型、特征、形成及其分布规律。重点反映适合我国沼泽特点并具有新观点的分类体系和分区体系。全国沼泽分类体系被分为四级 :类 (第一级 )、亚类 (第二级 )、型 (第三级 )、组 (第四级 )。全国沼泽化土地的分类系统也相应分为四级。主图表示沼泽和沼泽化土地的前三级类型 ,在作为插图 (2幅 )和附图 (4幅 )的典型区沼泽图 (1∶2 0万~ 1∶15 0万 )上侧重表示第四级类型。另一幅插图为《中国沼泽分区图》(1∶2 5 0 0万 ) ,全国被分为 8个沼泽区和 4 0个沼泽亚区。中国 1∶4 0 0万沼泽图采用综合图型 ,范围法与符号法 (分级定位符号 )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室内制图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与野外验正和缩编相结合的编绘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最早发育的沼泽剖面进行14 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 ,根据获得的信息 ,综合分析 ,相互印证 ,研究了 9.0kaB .P .以来沼泽发育、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本区植被演替经历五个阶段 ,即针叶林 (90 0 0aB .P .~ 830 0aB .P .)→针阔混交林 (830 0aB .P .~ 6 80 0aB .P .)→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 (6 80 0aB .P .~ 30 5 0aB .P .)→以桦为主阔叶林 (30 5 0aB .P .~ 2 35 0aB .P .)→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2 35 0aB .P .~ 0aB .P .)。与之相对应 ,气候变化序列为 :寒冷较湿→温和略湿→温暖湿润→温凉较湿→冷凉湿润 ;沼泽发育也相应地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沼泽孕育期 ,富营养沼泽萌发期 ,富营养沼泽旺盛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孕育期 ,沼泽进一步扩大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形成期 ,沼泽继续扩大发育期和贫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最早开始发育始于年代为 70 95± 90aB .P .。汤洪岭 12支线沼泽剖面可作为该区全新统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11.
两个时期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若尔盖高原为研究区,选择1977年的Landsat MSS影像、2007年的Landsat TM影像和研究区90m分辨率的数字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若尔盖高原1977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的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沼泽面积/沼泽化草甸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沼泽与沼泽化草甸的面积比由1977年的1/3减少到2007年的1/7;2007年沼泽面积明显减少,其面积只占沼泽湿地总面积的13%;两个时期,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都集中连片分布,聚集度均高于90;与1977年相比,2007年沼泽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景观类型趋于单一,而平均斑块面积和聚集度都在增加;研究区沼泽湿地90%以上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空间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大,沼泽湿地的退化程度显著增高;与1977年相比,2007年研究区沼泽湿地景观分布质心发生了一定的空间位移,沼泽质心向西南偏移了3.88km,沼泽化草甸质心向东北偏移了12.35km。  相似文献   

12.
利用3S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系统进行了分类,从ALOS卫星影像提取土地覆被信息,将其与研究区的地貌、地形、水系等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把该地区的湿地划分为2个系统、5个子系统和14个类型,并绘制出湿地分布图,研究湿地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从水平分布上看,湿地受地貌和水文影响较为明显.北坡坡度较小,易积水,沼泽湿地分布较多;南坡地势起伏较大,河网稀疏且多季节性河流.2)从垂直分布上看,沼泽湿地在山体上垂直分布特点较明显,沼泽以各种森林沼泽为主.河流湿地以长白山火山锥体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随海拔降低、坡度变缓而加宽.3)从景观破碎度上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湿地总体景观破碎度较小,森林沼泽和高山苔原景观破碎度较大,受人为干扰明显.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东部9.O ka B.P.以来沼泽发育与古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兴  王世岩 《山地学报》2002,20(2):129-134
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小兴安岭东部全新世最早发育的沼泽剖面进行14C测年、孢粉分析、粘土矿物分析、泥炭植物残体鉴定,根据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相互印证,研究了9.0h B.P.以来沼泽发育、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植被演替经历五个阶段,即针叶林(9000aB.P.~8300 a B.P.)→针阔混交林(8300a B.P.~6800 a B.P.)→以栎、榆、胡桃为主阔叶林(6800 a B.P.~3050 a B.P.)→以桦为主阔叶林(3050 a B.P.~2350 a B.P.)→以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2350 a B.P.~0a B.P.).与之相对应,气候变化序列为寒冷较湿→温和略湿→温暖湿润→温凉较湿→冷凉湿润;沼泽发育也相应地可划分为五个时期沼泽孕育期,富营养沼泽萌发期,富营养沼泽旺盛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孕育期,沼泽进一步扩大发育期和中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继续扩大发育期和贫营养沼泽形成期.沼泽最早开始发育始于年代为7095±90aB.P..汤洪岭12支线沼泽剖面可作为该区全新统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14.
3个时期大庆市区龙凤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1990~2011年多时相、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1990~2011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分布特征及其格局变化,采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定量获取、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式,旨在为快速城市化区域的湿地保护提供基础数和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出以沼泽、湖泊为主、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等镶嵌周围的土地利用格局;对比3个时期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现,沼泽、湖泊面积在不断减少,沙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沼泽是耕地用地的主要来源;在图谱变化模式中,稳定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大,最大面积图谱模式为"沼泽—沼泽—沼泽",其面积为35.6 km2;反复变化型图谱单元面积最小,最大面积图谱模式为"耕地—盐碱地—耕地",其面积为2.35 km2;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导致城市沼泽退化,而人类活动是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因为泥炭沼泽单位面积的碳储量高,所以其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开展全国性的泥炭沼泽调查起步较晚,构建泥炭沼泽碳库调查技术体系十分紧迫和必要。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不小于1 hm~2湿地的排水和复湿"操作系统的相关规定,从调查技术路线、调查斑块区划、泥炭沼泽边界范围的界定、调查内容指标、植物样方和土壤采样点设置、生物量调查、土壤调查、样品处理等方面,构建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和监测技术体系,对未来规范泥炭沼泽碳库调查与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沼泽植被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西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疆,东自横断山脉,西达喀喇昆仑山;南迄喜马拉雅山,北抵昆仑-唐古拉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称“世界屋脊”,总面积120余万平方公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条件下,沼泽植被的特点,与低海拔沼泽的差异,过去尚无专门的报道。本文在两次西藏考察基础上,试对沼泽植被的基本特征,作一概括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沼泽学     
P343 .4 20030320278.OKa B.P.以来三江平原北部沼泽发育和古环境演变研究=Study on mire development and paleoenvironment ehangesinee 8 .OKa B.P.inthenorrhernparroftheSanjiangPlain/杨永兴,王世岩//地理科学一2003,23(1)一32一38 8.OKaBP以来,三江平原北部气候变化序列划分为5个阶段,并概括出气候变化的模式在559oaBp和1317aBp,发生强烈降温事件沼泽发育也依次划分为5个时期.在1851一1317aBP、649一309aBP和309一oaBP期间,受频繁的农业生产、砍伐森林、开垦沼泽为农田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沼泽发育呈现退化的趋势.图2参18(盛…  相似文献   

18.
<正>大九湖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大九湖湿地属于亚高山泥炭藓沼泽,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睡菜沼泽、苔草沼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青海湖流域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特征,于2015年9月15~17日,在青海湖流域的小泊湖、仙女湾和鸟岛的沼泽和湿草甸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利用~(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仙女湾、小泊湖和鸟岛湿草甸表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32.38 g/kg、24.85 g/kg和24.80 g/kg,比沼泽的减少了11.7%、6.68%和21.22%;表层土壤水溶性碳质量比分别为71.99 mg/kg、64.13 mg/kg和40.31 mg/kg,比沼泽的减少了13.21%、3.33%和15.78%;表层土壤易氧化碳质量比分别为850.40 mg/kg、575.99 mg/kg和663.29 mg/kg,比沼泽的减少了0.83%、21.35%和10.48%;沼泽和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都以烷氧碳含量(36.71%~54.19%)所占比例最高,其它依次为烷基碳含量(25.58%~36.82%)、芳香碳含量(6.20%~16.27%)和羧基碳含量(6.65%~15.41%);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中的烷基碳含量和芳香碳含量所占比例小于沼泽,而烷氧碳含量所占比例大于沼泽;随着沼泽退化为湿草甸,其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显著减少,沼泽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更复杂,其有机碳库更稳定,湿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结构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的辐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地域辽阔,总面积10万6千平方公里,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对于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和沼泽特征,前人作过许多考察与研究工作,考虑到太阳总辐射和地表辐射平衡是研究气候形成、地表能量转换和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的最基本资料,故本文应用佳木斯的实测辐射,建立了计算三江平原的总辐射和冬季地表反射率的经验公式,并分析了辐射平衡各分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此同时,对辐射干燥指数与沼泽分布及光合潜力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