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且强度大,分布广。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在地震孕育期间,孕震体介质必然产生形变。而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地壳应力场异常活动导致地壳介质形变的结果。目前可将InSAR技术很好地应用到地震的同震及震  相似文献   

2.
对宕昌地震台洞体应变观测资料异常变化进行分析,认为EW分量记录到岷县—漳县6.6级地震地形变过程,即震间形变→震前形变(包括加速变化期和失稳期)→同震形变→震后形变(包括震后滑动和震后调整)→震间形变。长时间的震后滑动记录在中国较为少见,此观测资料为地震孕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初步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断层形变异常和重力场、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有3处断层形变呈,,相变化异常,外围区1993年以来先后有10余处场地断层形变出现台阶、突跳等异常.流动重力监测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区、同震效应及震后恢复正常的演变过程等.资料反映了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重力场变化由孕育、发震过程的非均匀态走向震后的准均匀态的演化过程,较强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动态演化密切相关.还简要总结了作者对这次地震中短期预报试验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正构造地震孕育、发生、震后调整过程中应力应变积累、释放必然伴随有相应的地壳形变发生。利用大地测量动态资料研究与地震过程密切关联的地壳形变时空动态特征是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构造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通常在10km以下的深部),因此,如何建立逼近真实的地表形变动态变化与孕震断层深浅部应力应变状态的关系,以揭示孕震  相似文献   

5.
利用跨龙门山后山和前山断裂的短水准监测资料、龙门山区域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结合龙门山及邻近区域的地震构造、以及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汶川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震前)地壳形变特征,探讨引起发震断裂近场和远场形变的构造活动与动力学模式,并由此认识汶川地震的孕育与成因机制,以及该地震破裂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6.
江在森  祝意青 《地震学报》1998,20(3):262-271
初步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的断层形变异常和重力场、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特征。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有3外断层形变呈α,β,γ相变化异常,外围区1993年以来先后有10余处场地断层形变出现台阶、突跳等异常。流动重力监测到震肖出现的高值异常区、同震效应及震后恢复正常的演化过程等。资料反映了孕震过程中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重力场变化由孕育、发震过程的非均匀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研究得出,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地壳形变是地震孕育时地壳与岩层应变的逆向反映.也就是说,孕震体破裂时的应变方向与地震孕育时的应变方向是相反的.地震的破裂是应变逆转的破裂,否则地震孕育时所储存的弹性应变能与重力势能就不能释放出来,这是机械能储存与释放的物理定律所规定的.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是不能违背这一普遍的物理定律的.因此,从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地壳形变就可以推断地震孕育时地壳岩层所发生应变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葛培基 《地震学报》1983,5(2):226-233
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和道孚两地,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发生了7.9级和6.9级地震,本文根据该断裂带上六处跨地震主破裂面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的多年形变测量资料,分析了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并对运用跨断层形变测最手段与地震预报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炉霍和道孚两地,分别于1973年和1981年发生了7.9级和6.9级地震,本文根据该断裂带上六处跨地震主破裂面和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的多年形变测量资料,分析了断层活动特征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关系,并对运用跨断层形变测最手段与地震预报作了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汶川M_S8.0地震孕震机理的形变证据与模型推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展示了汶川Ms8.0地震区域南部多年流动水准测量给出的形变隆起图像、震前川滇地区GPS给出的区域尤旋转基准下的两期水平形变图像、发震断裂带上耿达跨断层短水准震前变化以及GPS给出的震源区同震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图像.经综合推演,给出了一个板内逆冲型强烈地震孕育发生的模型,简称为"压升冲降"模型,可使上述各异常变化的形变图像得到比较统一和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印度洋8.7级特大地震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判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印尼Ms8.7特大地震,我国川滇地区震时和震后有明显响应,如小震活动加强、流体各种前兆异常突出等。为了判定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趋势,2005年1月对川滇地区进行了紧急GPS应急加测。此前,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分别于1999、2001、2004年进行了三期GPS复测。在这三期复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此次紧急复测资料和相关的几个GPS连续观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川滇地区的地壳形变主要为机械形变所致,且在8.7级地震震时和震后呈相对松驰变化,这有利于短期内5~6级地震的发生;②若大幅度压缩与拉张反复交替出现,也不排除孕育更强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山西多年的倾斜形变观测资料,综合研究了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的中长期孕育过程、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震前微破裂所显示的固体潮畸变临震异常,以及震前山西地震带形变应力场状况。采用“实用化攻关”方法识别异常进行分析得出,震前山西大部分倾斜形变台站存在一定的异常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F综合检验的理论,讨论了形变异常的定量化及检测准则。利用潮汐观测中的非潮汐形变讨论了大同和丽江地震前形变异常分布的非均匀性,并与地震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震前1.5年左右,能检测出区域性的准同步形变异常,出现的异常空区可能是未来的地震危险区,且形变异常空区在震前应有强化或补偿现象。因而,在地震危险区的判定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地震孕育所处阶段的判定;在无法判别地震孕育阶段的情况下,形变异常台站周围和异常强度场中所出现的形变异常空区都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4.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首都圈跨断层形变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大同6.1、张北6.2和文安5.1级地震前后首都圈地区的跨断层形变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计算了断层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各个主成分和能够反映断层总体活动水平的综合指标W.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信息,去除相关干扰信息,有助于对前兆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指标W可以较好地反映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前兆观测资料的总体映震水平;首都圈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对大同6.1、张北6.2、文安5.1级地震都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从中可以捕捉到中强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的前兆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5.
1 研究背景 自从Reid通过对1906年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地震发生前后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分析提出弹性回跳理论以来,地壳形变测量在地震预报及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弹性回跳理论从震源区出发,较好解释了地震蕴育过程中断层附近的趋势变形.但是,震源区只是蕴震系统的一部分,无法同周围的、深部的构造环境和动力环境分割开来.而且,在地震孕育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地震短临阶段,蕴震断层附近(震源区)及以外区域(近源区)的地形变如何演化,地震前到底是形变速率大危险还是形变速率小危险?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仍存在一定分歧.  相似文献   

16.
从地形变资料探讨丽江7.0级地震的前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机制是“拉疏隆起-压缩凹陷”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特征;根据这一理性认识,应用丽江7.0级地震之前滇西地区的地形变资料,较确切出得出了本区有强震发生,并且可以认为孕震体是在丽江至玉龙雪山东麓地区;根据发震前夕所观测到孕震体的“拉疏隆起-压缩凹陷”的区域大小与幅度值及岩层的弹性应变,可近似计算震级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李媛  刘希康  刘峡  周伟  杜雪松  张立成 《地震》2017,37(2):106-114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跨断层短水准资料, 采用形变异常强度、 断层合成速率和断层形变趋势累积等多种研究方法, 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全面分析了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的应变背景、 断层活动和短期形变特征。 结果显示: ① 该地震处于垂直形变累积率的高值区, 应变积累程度较高; ② 断裂带之间存在显著的运动差异, 发震断裂震前中短期运动速率显著增强, 并造成区域运动的不均衡, 西秦岭局部地区应变积累增加; ③ 随着强震的逼近, 震前显著异常场地分布明显向近震区迁移和集中, 且异常强度也随之增大。 以上结果对强震发生危险地点和发生时间有短期指示意义, 因此, “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认识地震前兆信息, 对地震孕育背景判定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发生在2003年9月27日俄、中、蒙交界Ms≥7.9级和2007年7月20日特克斯Ms≥5.9级地震前后,乌鲁木齐形变台站垂直形变资料异常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乌鲁木齐形变台站的前兆观测资料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对乌鲁木齐周边及北天山中西部地区5~6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震前反应,前兆信息明显。地震前后形变形态表现为低...  相似文献   

19.
基于坚固体孕震模式,参考板内地震孕育特征和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4层地壳结构模型,对近地表形变场和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相对稳定,出现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相对稳定,出现形变空区,在孕震的中短期阶段,坚固体近地表部位的形变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平均应力明显增强,这是各种前兆异常出现有规律的迁移变化,即从外国地区逐渐向强震震源区迁移、集中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0.
雷土成  王耀东等 《地震》1995,(2):187-192
1987年8月2日,江西省寻邬发生MS5.5地震。本文研究了这次地震和震前的各种异常现象,研究发现,震前该区地壳形变和震活动出现了中、长期同步变化,短临阶段,出现了异常地震活动和宏观现象。根据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和地震前兆理论,对这次地震的孕育过程作了阶段性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