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代地学研究方法在继承了古代和近代地学研究方法的精华并结合了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成果后发展起来。然而,受地球科学研究客体的特殊性、地球科学家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现代地学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尤其是在把地学对象的认识向其过程转变方面,在处理地学一手与二手资料所采用的辩证态度方面以及在经验和理论的关系、摆正或处理好现代新型人-地关系等方面需要新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地球的多圈层相互作用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地球科学的发展已逐渐进入对地球进行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新阶段。如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剧变的天然原因何在 ;海水缺氧、厄尔尼诺和成烃极盛期由什么引起 ;什么因素导致生物的俱生与俱灭等人类社会和地学发展所需解决的一些难题 ,只有开展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才能深入解决。在白垩纪中期发生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地学现象 ,可以作为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26~27日,我会地球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研究分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地球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研讨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彭玉鲸 《吉林地质》2000,19(2):104-112
17世纪的科学革命是对古希腊哲学的回归.当代的科学革命则将是对东方古典哲学的回归.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论辩证唯物主义地学哲学,应该并必须从我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这不仅可填补地学哲学史学研究的空白,对地学哲学的学科建设亦有新的重要启迪.天地生整体生成演进论、天地生层次功能论、天地生自相似论等的探讨,有利于新的宇宙观和地球观的树立.也将大大丰富地学哲学的科学概念,更能充分地武装地学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地质科学》2015,(3):981-981
在我国几代地质学家的非凡努力下,今天我国地质学在许多学科建立了全球性的威望,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人生百年,地球一瞬,地学先驱们的成果不断被发展和超越,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给中国地学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度开发的智慧资源。以人物亲身经历为主线,作为研究中国地球科学发展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我国几代地学先驱的后辈亲友们走到了一起,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忠实地讲述了民国时期以中央地质调查所为主体的中国地学家群体的科学人生,汇集出的成果,就是这本《百年地学路 几代开山人--中国地学先驱者之精神及贡献》。先驱们的科学精神,以文字和历史图片的形式得以客观反映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地球科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宏观和微观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地球科学正向超宏观和超微观的两个方向发展:行星地球科学和纳米地球科学.纳米地球科学指以纳米科学与地球科学为依托,以纳米技术与地学工具为手段,以地球物质为研究对象,对地球各圈层中纳米微粒和孔隙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地学现象和过程中纳米尺度信息以及成因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方面愈来愈高的要求,一方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的越来越有利的条件。关于技术方法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人们早有认识,而现在更为深刻。当今对地球科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技术,深部探测技术,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和数据综合分析技术,均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了推动地球科学研究,不但要注意引进各种高新技术,还要注意将这些技术与地学研究相结合,发展和创造适合于地学研究的高新技术,并善于综合应用它们,使它们在地学研究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红 《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1):1233-1233
《科学》杂志网络版新近发表(9月15日)的一项有关地球碳循环地学证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碳循环的广度和深度超过此前的预期,碳循环过程不仅覆盖地球表面,而且可以深入地球深部。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学技术司共同发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的“青藏高原地球科学战略研讨会”于2005年5月7—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回顾和展望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站在地球系统科学的高度,以固体地球动力学为重点,总结和探讨我们已经解决了哪些科学问题,还有哪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面临着未来的发展又需要解决哪些科学问题,旨在推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为实现中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做出贡献,为提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赵波  张志强  郑军卫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71-1375
对科研成果产出的定量科学评价,可以了解科研队伍的现状和科研的影响力。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集了2000—2004年SCI数据库中中国学者发表的地球科学论文,统计分析中国地球科学SCI论文的产出和被引用情况,以了解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的现状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4年中国的国际地学研究论文数量以年均21.87%的速度递增,5年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2.57。地球科学二级学科领域SCI论文产出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空间物理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化学。在中国地学研究队伍中,中国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系统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论文数量合计占中国国际地学论文总数的83.58%。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人数在8 0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11.
《地质科技情报》1994,13(2):111-112
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方向当代地球科学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关头。岩石图、全球变化和地球深部内层研究已构成了当今地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围绕当今地球科学的三大主题,国际地质界正在开展19个重大跨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这19个前沿领域,决定了今后地质...  相似文献   

12.
地学哲学:世纪之交的回眸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慧君  胡绍荣 《吉林地质》2000,19(2):39-42,47
本文立足于世纪之交的时间平台,对以往地学哲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如关于地学哲学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地学哲学在我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找矿哲学等作了总结性的回顾;对在21世纪地学哲学的发展将面对的挑战和机遇,作了前瞻性的展望。使我们的地学哲学研究以新世纪的开端为新起点,步入更加自觉、更为理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采用传统地学研究手段越来越难以解决一些表生地球化学问题,特别是对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科学问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学工作者开始引入有关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获得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地球科学研究中可能应用的一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克隆、蛋白质异源表达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黄万堂 《甘肃地质》2002,11(2):93-96,86
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地学旅游资源丰富 ,根据其形态特征、自然属性及成因 ,可分为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遗迹等几类。加强地学科普宣传 ,发展地学科普旅游 ,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打造地球科学文化 ,还可宣传兰州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学研究,实现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化转变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代理论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一转变成为可能。数学、物理学、航天技术、电算科学等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大大影响了地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改变了地学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这在首届全国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岩矿研究方面,把系统论应用于多元作用的地质过程,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据元素丰  相似文献   

16.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当代地理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生了新的严峻挑战,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应如何思考?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和交叉学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地球科学也逐步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对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色发展,需要对地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创新,构建新时代地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地球科学概论》是地学类专业入门的基础课程,论文从优化教学大纲、加强课程思政、注重大师引领、改变教学方法和倡导理工结合等五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联动协同改革,对地学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是由极小(粒子物理学)→极大(宇宙学)→极复杂(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研究具有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是具有前瞻性和探索创新性的基础研究。笔者根据复杂性科学研究复杂性的涌现机制是21世纪的科学的认识,结合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的内禀基本属性,提高“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这一命题,从新的视角对古老而又常新的固体地球系统进行再认识,从广义地质学系统和过程的本质归纳出固体地球系统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它的三大基础理论问题,井拟定了以整体论为主导、还原论作辅助,宏观与微观处理相结合与互补的方法论。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组织临界性,是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地学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对于这一同题进行研究将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的生长点之一,使地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带动许多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介绍了国际主要地学机构(NASA、USGS、NOAA、NERC、BGS)、主要组织(ICSU、EU、OECD、UNESCO)、国际主要基金机构(NSF、ESF)21世纪初10~20年有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容与优先研究领域。这些机构与组织的地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反映了国际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对把握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方向、明确我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分析了过去20年国际地学(geoscien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 ology)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国别和机构分布状况,分析了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过去10年成果产出最多、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个研究机构,反映了过去10年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影响力。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优先研究领域与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地球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阐明了地学研究中应遵循的思维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若要在地球科学领域内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必需走综合研究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