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党安荣  阎守邕  周艺 《地理研究》1998,17(3):242-248
文章对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剖析了“阶段论”、“台阶论”等粮食生产发展研究的常用方法,提出和论述了“渐变论”的观点和方法,建立了“综合增产率”计算模型。然后,应用“渐变论”对1949年~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进行了定量研究,从粮食总产变化趋势和变化驱动力两方面,深入地分析了粮食总产的时序特征。最后,应用两种方法对粮食总产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测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可突破50000×104t。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收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1952—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收敛情况。模型结果显示,以人均实际GDP为指标,这一时期我国区域增长变化过程中既不存在σ型收敛趋势,也不存在β型收敛趋势。根据不同时段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把整个时期划分为3个时期: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相对有利的1952—1966年、经济发展政治环境不利的1966—1979年和经济发展政治环境越来越好的1979—2000年。其中1966—1979年既不存在β型收敛,也不存在σ型收敛;1952—1966年存在β型收敛;1979—2000年既存在β型收敛,也存在β型收敛。1952—1966年是典型的中央计划经济时期,1979—2000年是转型经济时期。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和笔者的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不管是计划经济、转型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发展环境,在其区域增长中就存在一定的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充分挖掘资源增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现状与动态进行分析后的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呈现上升态势,粮食总产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近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的增长主要是靠小麦、玉米产量的增长实现的.在分析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和作物资源潜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途径及对策,为河南省粮食增产和全国粮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太湖流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流域是中国传统粮食高产区,其粮食生产演变对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该文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该区1985-2010年27个县域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该区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历经波动发展-急剧减少-稳步增长三阶段,粮食总产变异系数和波动系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粮食安全风险较大;空间分布上高产区不断减少,低产区范围扩大,粮食生产重心移动与人口重心移动方向相反,粮食供需矛盾加大。耕地数量、质量、结构和方式等的变化是驱动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重要机制,其中不同质量水平的耕地数量和耕地利用方式变化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子。落实差别化耕地保护政策、避免耕地资源隐性流失、转变耕地利用方式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差异新变化,人口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特点.作者选取1980 ~2012年人口增长数据,根据实际需要把辽宁省划分为61个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eoda095i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7个发展阶段对辽宁省人口增长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2年全省人口增长的Moran'I指数均为正值,反映出辽宁省各区域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总体相关性呈现出“较弱-较强-较弱-较强-较弱”的阶段变化特征;同时,LISA指数反映的人口增长的局部相关及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沈阳-大连所连接起来的轴线上、环渤海地区和距离沈阳较近的辽东部分区域,且集聚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地理科学》2011,31(1):102-109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人均粮食增长更多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地理集中趋势不明显;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以上升为主,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平原区集中,辽中和鲁西地区的粮食生产功能日益凸显,生态脆弱区和快速城镇化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下降。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的回归分析,探讨了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丁金梅  杨奎  马彩虹  文琦 《干旱区地理》2017,40(6):1290-1297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政府与学界共同关注的命题。运用粮食产量变化系数、变异系数、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粮食产量时空演变格局与粮食安全问题。结果表明:2000-2003年受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占用优质农田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影响,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导致产量出现波动下滑;2004-2015年,粮食直补、农业税减免、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红线等系列政策促进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作物类型时序变化表现为玉米产量大幅增长,由1990年的9 681.9×104 t增长为2015年的22 463.2×104 t,稻谷、小麦产量呈现小幅增长态势。2000-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由西南向东北偏移。从各大区域对粮食总产的贡献率来看,1990-2015年南方沿海区对中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下降幅度最大,达-5.02%,东北地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增幅最高,为7.75%。中国粮食产量安全区域范围在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1个省份增加至2015年的16个省,然而,未来粮食安全应关注粮食结构、粮食品质、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空间差异新变化,人口的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阶段特点。作者选取1980—2012年人口增长数据,根据实际需要把辽宁省划分为61个基本空间单元,采用Geoda095i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分7个发展阶段对辽宁省人口增长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980~2012年全省人口增长的Moran’I指数均为正值,反映出辽宁省各区域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并且随着时间变化,总体相关性呈现出“较弱-较强-较弱-较强-较弱”的阶段变化特征;同时,LISA指数反映的人口增长的局部相关及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沈阳一大连所连接起来的轴线上、环渤海地区和距离沈阳较近的辽东部分区域,且集聚模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50年来新疆粮食增产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新疆建国以来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的贡献率。总结出新疆粮食增产不同阶段的相应特点:1949~1967年为面积推动阶段;1968~1974年为面积稳定与水利联合推动阶段;1975~1995年为单产提高与化肥联合推动阶段;1996~2001年为农机与水利联合推动阶段。由此总结出各要素的相互协调配合是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粮食生产发展趋势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后续加工业。加快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1966~1976年是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时期),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是处于低.谷阶段的萎缩时期。这一时期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和出版虽举步维艰,但仍旧体现了迎难而上的顽强生命力。本文以1973年《广东省中学试用课本-地理》为例,深入分析这个特定时期的地理教科书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趋势及其地区差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河北省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484.4千hm2,其中小麦占37.8%,玉米39.7%;粮食、棉花、油料的种植比例为15.9:1.0:1.6。北部四地市粮食播面占全省的23.3%,南部七地市76.7%。2002年粮食总产2435.8万t,为1949年的5.2倍;粮食单产3756kg/hm2,为1949年的5.8倍;人均粮食362kg,为1949年的2.4倍。北部地区粮食总产占全省的17.2%,南部地区82.8%。据回归分析与双向差分建模分析,2010年粮食总产可达3087.5万t,粮食单产4478kg/hm2,人均粮食460kg。据灰关联分析,影响粮食总产的主要因子有:粮食单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1978年=100)、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田化肥施用量与有效灌溉面积等。根据笔者预测,若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989万kw,农村用电量240.8亿kwh,农田化肥施用量356.1万t,有效灌面4549.2千hm2,则其粮食单产可达4664kg/hm2;若2010年仍保持2000年小麦播面所占比例(0.387),玉米播面所占比例达0.439,则其单产可达4387kg/hm2。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8—2017年中国种植业发展的专业化测算,本研究对中国种植业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创新性地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种植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总结了各阶段中国种植业的发展特征。研究发现:① 各省区市种植业的专业化系数FRi逐步增强;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专业化系数FRi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快的增速,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则刚好相反,西北地区的基础及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② 6种农产品的地方化系数FIj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增长,粮食、棉花和油料增长较快,糖料、水果和蔬菜增长较慢;糖料为高度地方化农产品,棉花和水果长期表现为高度地方化,粮食、蔬菜和油料属于低度地方化农产品。③ 相较于农业总产值10.66%的年均增速,中国种植业发展的国家专业化系数Fmn保持平稳而缓慢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仅2.83%。④ 可将1978—2017年中国种植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78—1983年的第一阶段为奠定制度基础阶段、1984—1995年的第二阶段为稳步复苏和扩张阶段、1996—2014年的第三阶段为市场化改革和产业化发展深入阶段、2015—2017年的第四阶段为追求全面发展的改革创新阶段。本研究对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种植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为种植业专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本底趋势线理论的3个遗产地旅游成长多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利用1979~2006年黄山、普陀山、武夷山客流量统计数据,对旅游成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年际尺度上3个遗产地的旅游成长均可分解为趋势项、周期项和事件旅游冲击3个部分.2.由于景区开发历史、旅游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各景点旅游发展的起点和增长速率有所不同,普陀山景区,旅游业发展起点高、增长快;武夷山景区,旅游业发展起点低、增长慢;3.受经济增长周期和旅游投资周期等因素的影响,3个遗产地旅游发展均存在2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其中,较长时间尺度为17~19 a库兹涅茨周期,较短时间尺度为5~6 a的基钦周期;4."89风波"、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SARS是3次具有全国规模的突发事件旅游危机,由于各遗产地旅游区位和所处成长阶段不同,3个遗产地旅游成长对3次旅游危机的响应,在损失量(率)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Geo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② 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③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建筑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左右,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在宏观分析全国建筑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辽宁省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和走向,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和回归模型对辽宁省2001~2009年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辽宁省建筑业与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显著,即建筑业每增加1元可以带动全省GDP增长5.809元,然后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完善市场运行体制及拓宽建筑业发展空间等几个方面,提出辽宁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福鑫  赵玲  魏琼 《干旱区地理》2023,(12):2111-2119
为了准确把握县域尺度下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基于2010—2020年青海省43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借助全局趋势分析、标准差椭圆、Moran’s I指数等方法揭示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采用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考察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青海省乡村非农就业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根据增长速度划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2)在空间分布格局上,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东、西部高中部低”“北高南低”,空间格局呈现出由“正东—正西”分布向“偏东北—偏西南”方向偏移趋势。(3)在空间相关性上,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板块特征显著。(4)在分布动态演进上,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存在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乡村非农就业水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田亚平  常昊 《地理学报》2012,67(11):1515-1525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主要数据源,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 分析了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结果显示, 自1989 年以来生态脆弱性在中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并形成三个发展阶段:1989-2000 年, 是以理论初探和区域对策等定性研究为主的初步发展阶段;2001-2007 年, 是以方法应用与实证评价为主, 并以数量大幅度增长为特点的迅速发展阶段;2008 年之后开始出现研究总结热潮和综合化研究趋势, 进入由单纯数量增长转向理论内涵建设的成熟发展阶段。在脆弱性研究进展中, 脆弱性实证评价研究相对发展迅速, 其实证研究区域由偏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渐趋于广泛和均衡, 但总体上脆弱性理论研究发展滞后于其方法应用研究, 并导致目前中国生态脆弱性实证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理论规范;生态脆弱性实证研究仍以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为主;已有研究成果的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中, 自然和经济类指标的比重和地区差异较大, 社会指标的比重和地区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运用样带、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1997—2010年江西省县域单元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理。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呈较明显的圈层分布;全省大部分县域为余粮区,过半数的县域人均粮食有所提高,主要集中于赣中平原和赣北鄱阳湖周边地区。江西省县域人均粮食的空间格局主要受199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仍对农业生产地理基础表现出较大的依赖,粮食政策、市场价格等对区域粮食生产亦有一定影响。样带趋势分析显示14年来全省县域人均粮食的东西向变化较南北向大;样带地理探测分析则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等县域人均粮食驱动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热点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借助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对1999年至今的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在2015年之前发文量较少且增速缓慢,从2015年开始,进入飞速增长阶段。(2)“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金融”这三个关键词在中国互联网与数字乡村研究中出现的频次最高,其中关键词“互联网”突现强度大、出现时间早、时间跨度长;研究总体呈现多学科视角及多学科交叉的趋势。(3)相关研究经历了起步(2005—2010年)、增长(2011—2016年)和深化(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4)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互联网与农村经济发展、数字乡村发展的政策效应和数字鸿沟。未来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扩展、研究尺度多样化、理论框架完善及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沧州位于河北平原的东部,总土地面积140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89.62万亩。总人口53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7%。这里地处暖温带,光照充足,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量600—700mm。由于本区土地大多盐碱瘠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源不足,加之耕作粗放,农业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直至七十年代,粮食平均亩产仍在二百多斤左右徘徊。近几年才有了较快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1983年,全区粮食平均耕地亩产369斤,总产30.84亿斤,人均占有粮食580斤。农业总产值169,034万元,其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