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中小尺度区域——甘肃省舟曲县为研究对象,选取县内19个乡镇为评价单元,利用区域危险度及易损度作为基础评价指标,进行中小尺度区域风险评价。区域危险度采用信息量法,以栅格250 m×250 m为基础单元进行评价,获得舟曲县各乡镇危险度;区域易损度以生命和财产作为衡量标准,从人口易损性、经济与生态环境易损性进行分析,得到研究区各乡镇综合易损度。通过危险度与易损度耦合,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结合GIS技术划分区域风险等级,绘制了舟曲县风险区划图,同时提出了中小区域防灾减灾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舟曲县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城关镇、东山乡及江盘乡、大川乡和果耶乡部分区域。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风险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刘希林 《山地学报》2000,18(4):341-345
介绍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一般主泥石流危险性和泥石流区域易损性的评价方法。探讨了危险度的指标选择及其量值表达,以及风险度和易损度的异同。论述了风险评价和环境评价的关系,并对有关文献中的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对金沙江流域内的部分大型水电站工程区内的滑坡分析基础上,以两个滑坡为例,针对水电站工程区讨论了单体滑坡的风险评价方法。选取滑坡稳定性,规模和可能造成的涌浪高度3个指标进行危险性评价;并且定性地将大坝的易损性确定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牛滚函滑坡和东岳庙滑坡进行了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评价,得出这两个单体滑坡的风险分析结果:牛滚函滑坡为低度风险,东岳庙滑坡为中度风险。研究成果为水电站工程区滑坡减灾防灾与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江军  潘懋  李铁锋 《山地学报》2007,25(2):197-201
回顾了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建立了针对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具体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基于G IS的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流程以及滑坡灾害风险等级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横断山区山地灾害进行科学的动态风险评价,可为区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该区域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区,以五年年际变化为动态变化时间尺度,构建了山地灾害风险动态评价模型。首先选取发育山地灾害的本底因子作为静态危险度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法计算了静态危险度,采用因子叠加法实现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动态危险性评价;然后选取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动态易损性评价指标,通过简化模型完成了动态易损性评价;最后根据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动态危险性和动态易损性评价结果,得到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不同年份的风险区划图并完成了动态风险评价。主要结果分述如下:(1)横断山区北部、西北部危险性低,为低和中危险性集中区;南部、东南部危险性高,为高和极高危险性集中区;(2)位于横断山区南部及东北部的高和极高危险区的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经济活动性较强,其易损性等级比较高,相应的风险级别同样较高;(3)横断山区受强降雨次数、人口密度、GDP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各年山地灾害的风险性的空间分布范围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横断山区的风险性随时间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的研究必须基于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特征,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风险评估是这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内容,也是新世纪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即基于格网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和基于危险度和易损度乘积的区域风险评估.同时以广州市崩塌灾害为例,采用该模型进行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主要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大连市主要自然灾害为评价对象,探讨自然灾害评价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灾害发生可能性、作用时间和造成损失三方面建立大连市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和环境污染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查阅大连1949年以来<史志>记载资料,在GIS支持下,初步创建大连市106个乡镇和公里网格单元的灾害危险性统计数据库,采用主成分-熵值权重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GIS技术属性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等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针对各类灾害因子影响的空间特点及数据来源的多途径,采用"行政单元-动态网格"交互赋值技术,在MapInfo、Vm26环境下实现了大连市单要素及各类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可视化展示大连各类自然灾害危险性的空间差异,并进行主要灾害因子排序,为大连市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减灾防治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野外勘察与室内试验,拟以舟曲泄流坡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Monte Carlo法得到滑坡不同工况下的失稳概率,且引入条件概率分析不同诱因下滑坡失稳的年概率;易损性以承灾体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为基础,运用赋值法估算泄流坡滑坡潜在的财产损失和人口伤亡风险值;因此建立单体滑坡风险评价模型,探讨单体滑坡风险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泄流坡滑坡在地震加暴雨条件下具有中危险性;在≥50 mm暴雨条件或者地震条件下具有高危险性,财产最大风险为34.75万元/年,人口最大风险为0.03人/年,人口风险超过了国际上暂定的社会容许标准,应采取监测观察、工程治理等相关手段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等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风险评估理论,以灾害发生概率、种植面积和单产减产率分别作为危险性、暴露性和易损性指标,对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选取28个地面气象站1971—2012年气温资料和11个地市1986—2011年水稻单产和种植面积数据,运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概率统计等方法,建立以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为风险构成因素的风险评价模型,计算3个因素的大小并绘制危险性和易损性区划图。运用GIS技术计算黑龙江省水稻低温灾害综合风险等级,绘制低温灾害风险区划图。大兴安岭地区、黑河西北部、齐齐哈尔、伊春、双鸭山、哈尔滨为轻微风险区,南部、西北、东北为低风险区,中部、北部、绥化为中风险区,鸡西、佳木斯、鹤岗的部分区域为高风险区。评价结果对于正确认识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风险水平及制定水稻种植规划和防灾减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综合评判与区划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刘丽  代宏霞 《山地学报》2004,22(4):477-482
首先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评判分为灾害危险性与灾害易损性评判,以省、市、自治区划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选择地质、地震、洪水、台风等四种自然灾害进行了自然灾害综合危险性评判;再将自然灾害易损性评判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易损性与社会易损性评判,以风险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评判指标进行了自然灾害经济易损性评判,以风险区人口密度作为指标进行了社会易损性评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二层次——自然灾害易损性评判;然后以自然灾害综合危险度和易损度指标值作为评判因子进行了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综合评判;最后根据评判结果得到了各风险区的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度,由此绘制了中国自然灾害保险风险区划图。  相似文献   

11.
苏生瑞  李松  程强 《山地学报》2012,(3):321-327
震后崩塌是强烈地震造成的震裂山体在后期余震、降雨及重力作用下变形不断发展并再次发生的崩塌。基于对四川省省道S303线映秀-卧龙段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调查,通过空间分布、崩塌与物质组成、岩性、失稳斜坡坡度、坡高、坡形、坡向和崩塌形成机理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得到了震后崩塌灾害的发育规律:1.震后崩塌分布规律与地震时引发的崩塌的规律一致,即地震时易发生崩塌的地段地震后仍然易发生崩塌。2.按照边坡物质组成,以岩质边坡崩塌占绝大多数,岩土组合体边坡次之;较坚硬岩石中发生的崩塌多而较弱岩石中发生崩塌少,沿线发生崩塌最多的是岩性为闪长岩、辉长岩和变质砂岩等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3.失稳斜坡坡度在36°~85°之间,主要分布在41°~60°之间,即震后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发生崩塌的边坡坡度有明显的差别,映秀-耿达段集中在坡度为46°~60°的斜坡,而耿达-卧龙段集中在在坡度为41°~55°的斜坡。4.绝大多数崩塌发生在坡高150 m以内的斜坡上,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发生崩塌的边坡高度有明显的差别,映秀-耿达段集中在高度为51~350 m的斜坡,而耿达-卧龙段集中在在高度<200 m的斜坡,尤以高度<100 m的最多。5.阳坡和阴坡的崩塌数量有明显的差异,阳坡发生崩塌的数量远远大于阴坡崩塌发生的数量。6.震后边坡崩塌的形成机理以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为主。映秀-耿达段和耿达-卧龙段地处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由于岩性的差异,发生崩塌的斜坡的坡度、高度和主要形成机理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青藏公路路堤边坡产流产沙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公路建设引起的人为加速侵蚀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为摸清道路边坡的侵蚀规律,在青藏公路边坡布设了自然径流观测小区,降雨过后进行采样,获得径流深和侵蚀模数数据。对所得数据整理分析表明:(1)次径流深、次侵蚀模数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乘积有很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2和0.554。次径流深与次侵蚀模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771;(2)产流产沙随坡长增加有减少的趋势,但其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随着时间的推移,产流产沙有所下降,小区坡面的干扰得到了恢复,因此,时间是公路边坡水土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4)公路边坡的年侵蚀模数,包括降雨侵蚀和冻融侵蚀,共计11991.41 t/km2,属于极强度侵蚀。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Highway, as a kind of man-made structure, will become a part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be impacted by all sorts of natural factors after it is finished. On the other hand, highway also brings some changes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 highway often passes through different natural regions, so it must be adaptable to an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 On the basis of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ervice life and normal level of the highway can be e…  相似文献   

14.
In the 1950s, research on natural regionalization for highway was set out i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its history and introduces the relative research in other countrie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research angle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work are offer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ysiographical indexes and the indexes directly related with highway engineering are suggested to be studied and the basic data for highway be tested and collecte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se works will be of help to the guidance of regionalization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And the impact of highway o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in highway natural regiona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形理论的公路交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安徽省17个地级市公路交通网络为研究对象,用分形技术测算出各等级公路网络的分维数,并构建了度量综合路网的权维数模型。经过实证得出区域路网分维数受路网面积大小影响,继而对地级市进行了面积区划,把各类区的路网权维数、干线分维数和综合经济指数做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各市的路网分维数与综合经济指数呈正相关,说明了路网覆盖度越均匀,交通网络越复杂地区经济发展越好。为进一步探求各市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引进公路规模与经济产出的分形模型测算出17个地级市的分维数,发现有合肥市等6城市经济发展超前于公路规模,铜陵等4城市基本一致,马鞍山等7城市经济发展滞后于公路建设规模。  相似文献   

16.
次仁拉姆 《山地学报》2006,24(B10):240-244
泽错公路是西藏自治区主骨架公路网络“六大通道”之一,由于该区域独特而又脆弱的自然环境因素,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暴发频繁,活动强烈,类型众多,严重地影响公路的畅通。泽错公路全长217km,有泥石流沟71条,平均密度为3.27条/10km,其中,夏果沟泥石流危害比较严重,其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方式在公路沿线非常典型。夏果沟是一条高频率亚粘性泥石流沟,每年平均暴发泥石流10次左右,泥石流体含有大量石块,比较粘稠,汇集到公路后发生强烈堆积成灾,形成路堑阻断交通。每次泥石流暴发其堆积厚度可达2m以上,长度65m左右,一般要2—3d或更长时间才能清除,严重地影响到公路畅通。根据夏果沟泥石流对该段公路及灌渠和农田的危害特点,防治工程的重点是将泥石流固体物质拦蓄在沟内,采取拦挡停淤的工程整治措施。工程实施后,该公路段泥石流灾害消除,保证公路畅通和灌渠及农田的安全,取得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水、热地带性差异明显,公路建设遇到的问题较多。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利用GIS技术进行公路自然区划。通过区域自然环境和公路分布特点,与公路一、二级自然区划问题分析,提出异同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等区划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细分、自下而上合并和GIS制图的方法,进行公路三级区域划分,结果是将新疆公路自然区域划分为20区及7个副区。各区公路建设的自然条件不同。鉴于自然条件复杂性及公路建设问题多样性,建议利用三级区划结果进一步划分公路建设工程的自然条件类型,使区划成果应用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泥石流灾害,已成为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技术。以都汶公路沿线的31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遥感图像的解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手段获取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通过选取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键因子进行筛选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权重的确定,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每条沟的泥石流危险度值。评价结果表明:公路沿线31条泥石流沟处于不同泥石流危险等级:极高危险占23%,高危险占35%,中度危险占13%,轻度危险占29%;其中红椿沟、肖家沟、烧房沟等沟属于泥石流极高危险沟道,高家沟、牛圈沟等属于高度危险沟道,公路选线须采取避让或充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very wide highway embankments in permafrost regions, the thermal isolation material EPS is often utiliz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is insulation on the China National Highway (G214), two-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fields was conducted for varying widths of highway embankments with and without EPS insula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in permafrost regions the effect of thermal aggregation on asphalt pavement is more obvious when highway embankments are wider, and, specifically for the G214 highway, the insulation should be more than 25 cm thick for 24-m-wide embankments. However, considering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structural rationality of the embankments and high engineering costs, it might not be feasible to install EPS insulation in 24-m-wide embankments of the G214 highway when the height of the embankments is less than 3.65 m.  相似文献   

20.
1 Sand-Preventing Efficiency of the Upright FenceAlong the Desert highway the upright fence has tblee formst the reed fence of l.7m in height Ztalporosity degree of 34 %, white nylon upright fence, l.lm in height and porosity degree of 64 %; antiulhaviolet nylon upright fence, 0.9m in height and porosity degree of 58 %. Fences of all the three formswere installed along the Desert mghWay. In order to enhance design and consimchon of the sandcontrolling System to make it work better, we too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