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相似文献   

2.
渤海东北海域有孔虫埋葬群特点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渤海东北海域211个表层样品中有孔虫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共得底栖有孔虫48属109种,浮游有孔虫匮乏。对底栖有孔虫中58个种运用Q型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旋转,获得3个主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为98.62%。组合Ⅰ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冷水面颊虫,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流分布的滨岸环境;组合Ⅱ为异常诺宁虫-伊格尔虫未定种,代表黏土粉砂沉积物分布的近岸浅海;组合Ⅲ为压扁卷转虫-覆盖面颊虫,代表30m水深线以外的较深水环境。研究区有孔虫埋葬群分布主要受冬季低温低盐沿岸流、沉积物分布、潮流、沉积速率及CaCO3含量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珠江磨刀门海区底质中的19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计有有孔虫36属73种,介形虫16属21种.按其分布范围不同可分为两个组合:Ⅰ.霜粒希望虫 Elphidium nakanokawaense与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var.,宽卵中华丽花介Sinocytheridea latiovata与小璃玻介Candoniella组合: Ⅱ.同现卷转虫Ammonia annectens与条纹判草虫Brizalina striatula,宽卵中华丽花介Sinocytheridea latiovata与东台新单角介Neomonoceia tina dongtaiensis组合.这些组合的分布与盐度、深度、沉积物类型及沉积速率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海进层微体古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期礼乐组海进层的有孔虫组合为霜粒希望虫-毕克卷转虫变种,硅藻为蛇目圆筛藻组合,反映南亚热带河口湾-海湾环境;全新世中期桂州组海进层的有孔虫组合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平滑先希望虫,硅藻为细弱圆筛藻-窗纹藻组合,反映南亚热带河口湾-三角洲环境。结果肯定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过两次海侵。  相似文献   

5.
对渤海湾西岸39件表层沉积样中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底栖有孔虫20属41种,海相介形类26属32种。底栖有孔虫分布主要受离岸距离、河流入海、潮流与相应的水深、盐度和沉积速率影响,可划分3个有孔虫组合区。南部组合Ⅰ区以阿卡尼圆形五玦虫和毕克卷转虫变种为主,代表了受淡水注入影响的近岸带河口沉积环境;西北部组合Ⅱ区为毕克卷转虫变种—具瘤先希望虫—阿卡尼圆形五玦虫组合,代表了近岸浅水沉积环境;组合Ⅲ区中优势种为具瘤先希望虫,主要位于10m以深水域,沉积环境更近似于正常海相环境。海相介形类分布主要受盐度、水深和沉积物的底质类型与运移规律影响,并大致以10m等深线为界划分为2个介形类组合区。浅部组合Ⅰ以陈氏新单角介为绝对优势种,代表了广温、广盐的滨岸浅海河口环境;组合Ⅱ以美山双角花介为绝对优势种,生存环境少受淡水影响,离岸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底质中介形虫埋葬群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口底质沉积中的介形虫研究迄今尚无系统的报道。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曾对本区的磨刀门口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群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在水深10米以浅划分两个组合,  相似文献   

7.
对全球低氧区的分布、形成机制以及低氧区海水表层特征、海底地球化学特征、生物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着重对全球低氧区的底栖有孔虫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并与长江口底栖有孔虫特征相结合,讨论适合指示长江口低氧区的底栖有孔虫组合,初步分析认为Epistominella naraensis(奈良小上口虫)、Bulimina marginata(具缘小泡虫)、Bolivina spp.(箭头虫诸种)、Florilus spp.(花朵虫诸种)、Ammonia spp.(卷转虫诸种)以及Bulliminella spp.(微泡虫诸种)为长江口低氧区的敏感种,具有低氧环境的指示意义,并可以作为古低氧事件研究的标志.但实际应用时应根据研究需要取合适的属种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由地矿部海洋地质综合研究大队、地科院地质研究所合著的《东海陆架新生代古生物群——古动物分册》一书,最近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系统描述了东海陆架新生代地层,描述了孢子花粉、沟鞭藻,轮藻,硅藻、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等8个门类,554个属,1382个种的古生物群,并讨论了化石组合(带)的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地质时代和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底质沉积中胶结壳有孔虫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淑鸾 《海洋与湖沼》1988,19(2):187-196
作者对珠江口底质沉积的209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共有腋结壳有孔虫14属28种。按其分布范围不同可分为两个组合:Ⅰ.福尔摩砂杆虫Ammobaculites formosensis与卡纳利拟单栏虫Haplophragmoides canaricsnlis组合;Ⅱ.叶状串珠虫Textularia foliacea与节房双串虫Bigenerina nodosaria组合。这些组合的分布与水深,盐度、底质沉积物及pH值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有孔虫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及其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应用底栖有孔虫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外陆架)种的丰度,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bulloides和Globigeri-noides.ruber的丰度及其稳定同位素记录,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10.6cal.kaBP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9cal.kaBP)、内陆架外缘(9.9~8.1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7~7.2cal.kaBP)。台湾暖流在8.0cal.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6.0~2.8和0.7~0cal.kaBP两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采用浮游有孔虫G.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5.1cal.kaBP之前较弱,之后显著增强,其中在5.1~2.8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相似文献   

11.
对取自黄海西北部以及渤海东部研究区内的1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区域底栖有孔虫以适应低温、低盐环境的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为主。利用Q型因子分析提取了5个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d'Orbigny)为主的组合1主要体现了温度和底质粒度的控制作用;Buccella frigida(Cushman)-Buccella tunicata(Ho,Hu et Wa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2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低温水团;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Cribrononion porisuturalis(Zheng)-Elphidium advenum(Cushman)为主的组合3体现了水深和盐度的控制作用;Eggerella advena(Cushman)-Proteonina atlantica(Cushman)-Haplophragmoides canariensis(d'Orbigny)为主的组合4受控于底质沉积物粒度变化;Elphidium advenum(Cushman)-Ammonia becarii(Linné)-Ammonia compressiuscula(Brady)为主的组合5受到温度、盐度以及底质沉积物粒度的综合影响。总之,研究区内底栖有孔虫的水深分带性特征不明显,而温度、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粒度对其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渤海南部的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埋藏群落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海域底栖有孔虫冷水种和广温、广盐种占据明显优势。利用Q型因子分析获取了4个主因子及其所属有孔虫组合:Protelphidium turbercula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主要体现了渤海底层冷水团的控制;Cribrononion subincertumBuccella frigida组合受黄海暖流余脉与底质粒度的双重影响;Ammonia becarii var.-Ammonia aomoriensis组合主要受控于具低盐特性的渤海沿岸水团;Elphidium advenum-Textularia foliacea组合主要受底质类型的影响。总之,研究区内盐度、温度以及底质类型对底栖有孔虫分布的影响十分明显,而水深分带性在这一海域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东海中陆架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东海中陆架EY02-1孔的柱状样品对底栖有孔虫动物群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合Q型因子分析及AMS“C测年数据,对东海中陆架古水团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84.9%,这5个有孔虫组合在钻孔相关层位上反映特定的古水团特征。主因子1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组合,代表低温低盐沿岸水团(5~10m);主因子2为Bolivina robusta组合,代表中陆架水团(50~100m);主因子3为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主因子4为Florilus decorus组合,代表内陆架水团(0~50m);主因子5为Epistominella naraensis组合,代表水体较凉的水深大于30m的内陆架水团。结果表明,冰后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低温低盐沿岸水团、中陆架水团及内陆架水团交替影响EY02-1孔附近中陆架。在氧同位素3期以古长江冲淡水为主体的东海沿岸流与外延的古黄海冷水团控制着有孔虫组合。在氧同位素5a-5c期间,EY02-1孔附近中陆架可能已受到古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该孔顶部11.4m含大量贝壳的细砂沉积可能对应氧同位素1期U2层潮流沙脊脊部沉积,细砂平均沉积速率高达0.877mm/a。  相似文献   

14.
朱晓东 《海洋学报》1994,16(4):91-95
本文首次记述了我国海岸现代底栖有孔虫畸形现象的发现及其与海水环境状况的关系.在连云港港区及其附近海岸采集的2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7个含有畸形壳体,共计101枚,分属玻璃质壳、瓷质壳和胶结质壳三大类十余个属种,其中以毕克卷转虫变种Ammonia beccarii (Linne) vars.和希望虫Elphidium数量最多.壳体畸形类型有10种.畸形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密切相关.畸形有孔虫可作为海洋环境污染的一种生物指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比,连云港港区畸形有孔虫含量尚较低,表明污染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长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有孔虫进行属种鉴定分析,并结合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AMS14 C测年数据,主要依据底栖有孔虫组合,恢复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环境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演化:阶段I(10.8~10.5cal.kaBP)为滨岸沉积环境;阶段II(10.5~8.3cal.kaBP)随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内陆架滨岸向中—内陆架过渡;阶段III(8.3~5.2cal.kaBP)为台湾暖流十分靠近的中—内陆架沉积环境;阶段IV(5.2~0cal.kaBP)为沿岸流较强的内陆架沉积环境。暖水种丰度在8.4cal.kaBP出现高值,推测为台湾暖流形成之时。约4.0cal.kaBP以来表生种丰度呈现高值和底栖有孔虫18 O变轻,推测与沿岸流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西岸第四纪海陆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渤海湾西岸沉积了厚达500余米的第四纪沉积物,产丰富微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据该区60个钻孔(包括3个渤海底质沉积物钻孔)的微体古生物(介形虫、有孔虫),化石群资料分析,探讨该区第四纪时期的海陆变迁.一、化石群分析该区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东海残留沉积物的微体化石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海底残留沉积约占世界陆架面积的70%[3],而残留沉积中分布最广的是残留砂.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其壳体大小与砂粒相当,而不同的属种又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因此它们在沉积过程中可以反映沉积条件,在搬运作用中又可看作指相颗粒.研究残留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的属种组合、保存状况、数量和大小等特点,应能为研究陆架残留沉积的产生与变化过程提供某种依据.关于陆架残留沉积的化石资料不少,但大多局限于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等大化石,而对有孔虫、介形虫等微体化石群的详细情况尚缺乏分析.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北部陆架中段的44个底质样品进行介形虫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查明其属种成分、空间分布以及各项环境因素的控制作用。共计鉴定介形虫85属185种,无论种的分异度或介形虫丰度均显示出离岸随着水深、水温和盐度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在中、外陆架达最高值。此区介形虫三个组合、四个亚组合的分布,与水团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伶仃洋有孔虫生物群和埋葬群的比较及河口沉积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伶仃洋沉积物表层中的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进行了比较分析,有效地分辨出河口湾内拦门沙区的高速沉积带、深槽里的有孔虫异地埋葬分子、东、西槽内陆架咸水作用的差异以及沉积物不同搬运方向等.证明用有孔虫生物群与埋葬群的对比分析可判释出沉积动力环境的更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较单纯据死有孔虫群的分析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20.
于永芬  陈承惠 《台湾海峡》1995,14(3):241-248
本文分析测定了福建厦门大嶝海域三个沉积物柱样中的了孢粉、硅藻、有孔虫和^14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划分出两个孢粉带,即下部的栎属-蕨类带和上部的松属-蕨类-禾本科带,表明自下而上气候由热湿变为暖干。硅藻以柱状小环藻-具槽直链藻组合为代表,有孔虫组合则以毕克卷转虫占优势,表明为近岸浅水环境,但柱样上下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