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张伯楫  刘迺隆 《地质论评》1943,8(Z1):161-162
曲江锑矿分布区域甚广,东起皂冈岭,西迄乳源之扁山村,南抵龙归圩,北至重阳镇,为广东锑矿之重要矿床,地层有中泥盆纪砂页岩,石英砾岩,上泥盆纪之灰岩及砂页岩,石炭  相似文献   

2.
陈国达 《地质论评》1949,14(Z1):67-69
中国南部之泥盆纪海侵,在下泥盆纪时,似犹未大片淹及粤境。中上泥盆纪时,向所知者,亦仅在省境西南部及北部有深海相或浅海相地层之存在。民国十六年,两广地质调查所成立之初,诸先辈在花县赤泥圩附近,曾有志留纪地层之绘述,今春笔者偕中山大学地质系同学黄国贤等数人,前往查勘,曾在其处采得上泥盆纪化石数种,因知该地层之时代,实系(或至少有一部分)应属泥盆纪之产物。  相似文献   

3.
钱尚忠 《地质论评》1943,8(Z1):147-147
水矾土产於酉阳县属水车坪场口附近之泥盆纪地层顶部,约厚八十公分,由其分布及在显微镜下所见情形言之,可推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广东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预测”研究课题基础上写成的。广东泥盆纪地层相当发育,矿产丰富。“六五”期间一些科研和生产单位先后对广东泥盆纪沉积岩相和层控矿床进行过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广东泥盆纪各时期古地理面貌、沉积盆地的发展演化。广东泥盆纪古地理主要受北东向和东西向超壳深断裂控制,这些断裂由加里东末期的挤压转化为泥盆纪时的北西—南东向和南北方向的拉张为主。这两个方向的断裂不仅控制  相似文献   

5.
王鸿祯  李广源 《地质论评》1943,8(Z1):189-192
工作区域占弥勒县之大部,费时三十五日,填成五万分一地质图一幅,约计面积二十方公里。全区地层,西老东新,下寒武纪之龙王庙层及志留纪马龙层,仅在西陲出露,无可述者,泥盆纪地层在小河口西龙一线  相似文献   

6.
(一)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在四川赭盆地的位置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在四川赭盆地的西北,大致自阳化之西,向西南延展到安县之北,长约100公里,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向斜区。从四川盆地周围来看,本纪地层只有在龙门山本部,即雁阳坝经江油至安县正北一段,发育最为完好,其东北三磊坝至川陕交界之朝天驿一带,也有一些狭长而比较零星的露头;它的地层,在安县西南还断断续续的向西南延伸到绵竹以西、灌县以北,与康定附近的泥盆纪地层遥相含接。换言之本纪地层是从盆地边缘的西北,一直延伸到它的西南。但盆地东北的大巴山和川南、黔北的边缘,以及盆地内部,都没有海相泥盆纪地层的存在。很显然,在盆地北、西、南三面和内部,大凡海相泥盆纪地层存在的地区,每每跟随着丰宁纪和中石炭纪  相似文献   

7.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43,8(Z1):183-184
中国泥盆纪含鱼层之层位,久为学者注意,此层在云南东部,分布颇广,如在昆明附近,此层常直覆较老地层之上,且其上每即为石炭纪灰岩,所产鱼化石,植物化石,及岩性与湖  相似文献   

8.
关于古鳞木     
李星学 《地质论评》1948,13(Z1):95-98
最近边兆祥先生发表‘中国泥盆纪含鱼地层时代之检讨’文(见地质论评十二卷五期)认为中国泥盆纪的含鱼层似不一致,并建议分层研究,重作检讨。我想凡是关心此一问题的人,  相似文献   

9.
论“钦州加里东期残留海槽向广东延伸”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志留系上部的岭下组是以含三叶虫Coronocephalus rex为主的海湾沉积,尚未发现晚志留世的特征化石,地层时代属中志留世的可能性很大,志留系顶部可能有缺失;广东的泥盆系与前泥盆系均呈不整合接触,说明泥盆纪沉积之前存在地层停积,而且自西而东停积的时间愈长;其底部为非海相碎屑岩,自西而东由河流相→冲积扇相,与海槽的深水沉积毫不相干;广东泥盆纪的海相沉积在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期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0.
敖振宽  冯燮彪 《地质论评》1959,19(3):145-146
最近潘江主张长江下游的五通系及东南各省相当于五通系地层的时代全部属于泥盆纪,并以为最晚是上泥盆纪Frasnian期,而且最可能是中泥盆纪Givetin的上部。我们对他的意见是不完全赞同的。江南鄂、湘、赣、粤、闽、苏、皖、浙诸省,在海相泥盆纪地层之上和海相石炭纪地层之下广泛存在着一个纯  相似文献   

11.
叶连俊 《地质论评》1945,10(Z3):267-282
一、绪言燧石即俗称之火石。在世界各处古生代的岩层中分布非常多,在中国如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震旦纪等纪内也在在有之,以不同的地层环境表示着相同的宗源。分布既然这样多,自然就大有研究的价值。把自然界习见的事务揭去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2.
<正> 广西钦州地区的志留纪地层早在1959年张捷芳即已报道,除新建立的上志留统防城组外,下志留统和中志留统均沿用广东西部的地层名称,分别称为连滩组和文头山组(穆恩之,1962)。钦州地区的泥盆纪地层是近年来发现的,汪啸风(1977)曾经作过报道。1977—1978年,广西区测队在玉林地区发现了泥盆纪含笔石及竹节石地层,部分标本送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笔者等于1980年4—5月在钦州县那丽公社及小董公社,和玉林县樟木公社及南江公社等地测制剖面,采集化石。现将几点地层上的看法,简报如  相似文献   

13.
穆恩之 《地质论评》1948,13(Z1):158-159
海南岛为一巨大火成岩侵入体,水成地层多被冲刷,榆林港位岛边缘水成岩存留尚多、走向?皆东北西南,大致向西北倾斜。 (一)大安村石英岩——为本区最老地层,以岩性论与李承三氏之海南岛北部牛屎山石英岩相若,似可与广东北部盲于峡石英岩相比,可能为泥盆纪  相似文献   

14.
姚树帆 《地质论评》1959,19(5):227-228
常安之同志曾在古生物学报6卷1期发表了“大兴安岭海神石灰岩地层古生物群和古地理的研究并讨论中国南部上泥盆纪后期的间断”一文,文中对中国南部上泥盆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按笔者理解,常安之同志在这篇论文中主要阐述了以  相似文献   

15.
莫柱孙  刘连捷  陈康 《地质论评》1943,8(Z1):159-160
砖头坳位于乐昌县九峰乡东北六公里,为湘粤间交通孔道,惟山势险阻,行旅甚难。砖头(土幻)附近大都分为斑状花岗岩之露头,地层则仅有二种:一为前泥盆纪之千枚岩系,为各色千枚岩,绿色片岩及灰白  相似文献   

16.
江南大陆——扬子江以南之加里东宁山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汲清 《地质论评》1941,6(Z2):293-294
扬子江以南之沅水流域,汨罗水流域,修水流域,乐安江及之江以北,户山黄山以南之地域,亦即桂之极北,黔之东湘之西及北,赣之北,皖之极南,浙之西北,泥盆纪以前地层,包括震旦前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分布甚广,造成一约略  相似文献   

17.
湖南泥盆纪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及相邻地区泥盆纪地层发育,其地层划分对比清楚,沉积类型丰富,地层裸露良好,是进行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对湖南泥盆纪进行了精细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详细阐述了层序建立和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探讨了湖南泥盆纪的层序划分、海平面变化及全球对比,从而解释泥盆里各沉积层序的形成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康 《地质论评》1944,9(Z3):281-286
粤省泥盆纪地层,自来所报告者,有所谓肓子峡系(冯景兰朱(卤羽)声调查),鼎湖山系(徐瑞麟蒋溶调查),莲花山系(徐蒋调查)东岗岭系(王镇屏调查),均认为与广西之金竹垇砂岩  相似文献   

19.
田奇 《地质论评》1948,13(Z2):203-210
一、引言作者从一九四三年,关于雪峰山脉造成时期,于‘湖南煤矿与古地形’一文内,曾加论列,盖鉴于该山脉全由板溪系半变质岩所成,其上南沱冰碛层与之成不整合,其东南侧所见之泥盆纪跳马涧系与其西北侧所见之壶天石灰岩或棲霞石灰岩又皆不整合于南沱层或板溪系之上,于是遂认定该山脉形成于南沱期前,而加强于加利东宁期,并  相似文献   

20.
《地质论评》1959,19(7):324-330
一、湖南上泥盆纪宁乡式茶陵式铁矿矿床的地理分布湖南宁乡式铁矿因首次发现于宁乡黄材市附近之竹鸡坡青静崙上泥盆纪锡矿山统地层中,故名宁乡式铁矿。若干年来很多人把凡属上泥盆纪中的铁矿都叫宁乡式铁矿,近几年来甚至有人把中泥盆纪和下泥盆纪的沉积铁矿也叫做宁乡式铁矿。这种笼统的称法,使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