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12年8月15日,夏日炎炎。记者来到柳州市柳南区帽合村,目光所及,皆是5月10日发生的特大型地陷灾害后的惨象:多处厂房地基凹下一个个窟窿,面积最大的超过10平方米,深20多米;两所学校的围墙裂开的口子能伸进大人的拳头;村民的房屋东倒西歪,部分已经坍塌;鱼塘已经没有一滴水……幸运的是,在由政府部门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在国土资源地质环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发生特大地陷灾害后1700多人得以及时转移,无一伤  相似文献   

2.
在玉林市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陶秀沂等10位代表专门提出了《关于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的议案》。据统计,仅2003年至今,该市就发生了大大小小的地陷十多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代表们认为,造成近年来该市一些地方发生地陷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主要是该市地质以岩溶地型居多,地下溶洞、土洞量多面广,属于地陷易发区。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们长期过量地开采地下水。  相似文献   

3.
<正>近段,屡有关于湖南地陷的报道见于报端。湖南不只是地陷的高发区,也是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今年入汛以来,湖南省先后发生10多次强降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湖南省今年已查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10000多处,威胁近百万人,威胁财产上百亿元。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19.3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91%,其中高易发区7.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36%。  相似文献   

4.
<正>5月22日晚,河南省多地出现大风降水天气,全省平均风力4~6级,北中部阵风8~9级,局部达到10级,多地出现暴雨、大暴雨。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造成了小麦的大面积倒伏。灾害发生后,5月24日中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河南分公司紧急向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求援,希望利用省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河南分中心的遥感影像资源和无人机航空摄影手段,为其农业保险业务定损理  相似文献   

5.
地灾季来了     
消失的河流 地点:益阳市赫山区岳家桥镇 灾害类型:地面塌陷 廖仕伸的房子已经被贴上了封条.全家被岳家桥镇政府安置在别处居住.廖家周围农田中的部分天坑已经被填平,村里农田主要的灌溉水源岳家桥河的人工改道已经完成.只是,廖仕伸对于一年多前发生的一幕记忆犹新. 廖仕伸是益阳市赫山区岳家桥镇廖家洲组村民.去年2月21日早晨,他起床刚出门,意外地瞧见流经村旁、17公里长的岳家桥河断流了.视线一收回,转身,惊恐地发现,自家房屋的墙壁到处开裂,有些裂缝接近拇指宽.  相似文献   

6.
<正>从8月3日夜里开始至次日上午10时左右,营口盖州市矿洞沟镇云山沟村、毛岭村持续发生强降雨,累计降雨量达393毫米。强降雨导致上述两个村庄发生洪涝灾害,道路、房屋被洪水冲毁。当地党委、政府在营口市国土资源局、营口市水利局等部门指导下连夜转移受灾群众13013人,由于预警预报及时,群测群防到位,在此次强降雨引发的灾害中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7.
又是雨季如约至,正是灾害频发时. 芒种时节,天公发威,大雨在向人类奉献它无限慷慨的同时,也使亚热带地区变成了泽国-- 6月8日凌晨3时,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八十里河因强降雨突然发生决口,造成25人死亡,5人失踪;10日凌晨,闽清铁路护坡塌方,铁轨悬空,福州火车站列车全部停开.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是由不良地质作用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现象,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种.其形成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质灾害隐患是指潜在的地质灾害点或区段.已经发生了的是灾害,可能要发生的是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9.
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环境指标,分析各指标等级,利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3种数理统计模型,计算全区滑坡灾害易发性程度,分析3种日降雨工况下滑坡的发生概率,得到各日降雨工况下万州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布图。确定了支持向量机模型为万州区滑坡灾害易发性分析的最优模型;万州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和高危险区主要表现出沿河道水系呈带状分布、沿高程垂直分布、在城镇区集中分布的特点;特定工况下,万州区滑坡灾害危险性随着日降雨量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巫云 《国土资源》2016,(11):59-60
9月28日,丽水市遂昌县北界镇苏村山体滑坡,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灾害发生后,省、市、县国土资源系统在全力投入抢险救援的同时,争分夺秒推进搬迁安置及滑坡体治理等灾后重建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1.
牛眠沟流域泥石流形成条件、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使牛眠沟流域变成了一个多泥石流灾害的区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生7次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经研究,该流域诱发泥石流灾害的3个基本条件非常发育,而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在震后5~10年内的雨季,极易发生危害性较大、冲击力较强的大规模降雨型泥石流。如果考虑直接利用主沟内沉积的泥石流堆积物,在主沟堆积区的中上游左右两侧修建约为沟宽一半的交替式拦挡土石坝、在中下游修建与沟宽大致相等的拦挡土石坝及在相邻两坝间修建与沟向相对且具有一定坡度斜坡的土木防治工程,可实现消能与耗能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是山洪灾害研究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利用重庆市1950-2015年历史山洪灾害数据,采用平均中心、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和M-K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历史山洪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洪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1950-2015年重庆市历史山洪灾害发生频次总体呈先稳定后上升的趋势,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5-9月发生,山洪灾害发生频次按年代际整体上呈指数增长趋势;② 重庆市山洪灾害发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相邻县域山洪发生频次较为相近,其中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璧山区山洪灾害密度均超过50次/1000 km 2,属于山洪灾害高发区域;③ 山洪灾害整体呈“西南-东北”分散,“西北-东南”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2010年前,山洪重心主要集中在涪陵区一带;2010年后山洪灾害分布方向向西北倾斜,重心移至忠县,聚集程度降低,山洪发生随机性变强;④ 2002年是重庆市山洪灾害突变的年份,突变以增多为主,主要集中在铜梁区、璧山区、九龙坡区、巴南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和开县;⑤ 山洪影响因素探究表明高程和河网密度与山洪灾害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植被覆盖度与山洪灾害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短历时的强降雨对山洪的发生有激发作用。研究结果对重庆市山洪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城市夏季高温热浪已经成为城市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给城市居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2013年8月7日-13日的南京高温热浪灾害事件为例,基于Landsat 8 OLI 卫星遥感数据、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在MODIS地表温度降尺度基础上,估算近地表气温,进而结合空气相对湿度的空间插值数据计算南京地区100 m分辨率的炎热指数和高温热浪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这次高温热浪演变过程中,南京炎热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8月11日炎热指数最高,平均达到86.99,12日降到最低值,平均值为85.05;高温热浪强度主要集中于轻度热浪与中度热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范围也呈现先扩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南京北部及中心城区的炎热指数较高,主要表现为中度热浪,而南部地区及中心城区周边郊区较低,主要为轻度热浪,山体和水域炎热指数则最低,多为无热浪。  相似文献   

14.
<正>6月20日下午3时许,峡口镇柴村村后仓地方的一处山体在连续多天的强降雨下突然发生了滑坡,冲下的100多立方米泥石,冲毁了靠山边一户农家的两间房屋,但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原来,自6月17日连续发生降雨以来,江山市国土资源局驻峡口镇的国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6.5级地震,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次生山地灾害。结合现场调查,通过遥感图像共解译次生山地灾害点235处,灾害面积约8.59km2。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次生山地灾害面积百分比及中心点密度2个参数,研究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与地震的关系;同时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岩性、距河流距离等因子统计分析了地形、岩层及河流对次生山地灾害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区次生山地灾害面积百分比约为0.79%,中心点密度约为0.2个·km-2。结果表明:次生山地灾害点的排列受NE向昭通—鲁甸主断裂控制,63.83%的次生山地灾害发生在发震断裂带2~8km范围内,距震中越远,次生山地灾害发育率越低;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1 000~1 200m高程之间和35°~45°坡度范围内,而20°~30°坡度范围内次生山地灾害中心点密度和面积百分比最大;碳酸盐岩等硬岩地层上次生山地灾害最为发育,而软岩地层中多引发高陡坡次生山地灾害;次生山地灾害整体上沿牛栏江呈线状分布,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其发生概率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
评估高温灾害的危险性变化,能够为区域高温灾害风险管理和制定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选取高温日数、最高温度和平均高温强度3个指标,基于1961—2020年中国2517个气象站点日最高温数据和CMIP6情景模式比较计划中SSP2-4.5情景下12个气候模式提供的2031—2099年未来气候预测数据集,用核密度概率估计方法计算了4个重现期(即5、10、20和50年)下3个指标的取值,对中国未来高温危险性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 在SSP2.4-5情景下,中国的高温日数呈现出4个危险中心,分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部、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交汇区域、西南地区中部和华南地区南部,并且高温日数从这4个中心向外逐渐减少;最高温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北部大于南部,东部大于西部。平均高温强度的分布则呈现出从华北地区南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西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向我国除青藏高原地区外的其它地区减少的趋势; ② 在SSP2.4-5情景下,随着重现期年限的增长,中国地区3个高温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且增幅较大,并且高值范围也在不断扩大;③ 3个高温指标变化值均呈现出了明显的空间聚集性,3个指标共同显示的热点区域包括西南地区北部和南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部和华北、华中地区的少部分区域,这些地区发生高温灾害的可能最大,同时根据高温日数变化和最高温度变化,东部地区西部发生高温灾害可能也较大,3个指标共同显示的冷点区域包括青藏高原地区东南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西部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几乎不会发生高温危险。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的5月12日是中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防灾减灾救灾成效举世公认。但同时,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总体还比较弱,迫切需要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  相似文献   

18.
崩塌灾害具有高隐蔽性、强突发性、重危害性等特点, 其预警监测是各类重大基础工程准备阶段以及施工期间的重要研究工作, 同时也是崩塌临灾监测救援现场指挥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结合地基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技术(GB-InSAR)和最新的MIMO技术, 将应急边坡救援雷达S-SARⅡ的系统量程扩大了60倍, 并通过监测内蒙古某矿场主矿坑西南帮崩塌隐患点生成雷达形变图, 结合三维高程模型DEM以及多种预测模型预测崩塌发生时间。结果表明, S-SARⅡ精准地确定了形变区域及形变量, 并预测崩塌发生时间为8月29日9∶32-10∶27之间, 最终崩塌发生时间为8月29日10点26分。因此, S-SARⅡ准确预测了崩塌灾害的发生时间, 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矿区的生产安全, 并通过实际应用分析证明, 优化后的S-SARⅡ的系统量程得到了数量级提升, 满足崩塌监测的需要, 且以S-SARⅡ为代表的遥测预警技术在地质灾害险情处置和应急救援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9.
强暴雨淹没耕地形成灾害的同时,对耕地作物的生长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暴雨灾害对耕地作物生长的影响是一个渐变过程,需要由时空动态的观测进行监测。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具有捕捉地面瞬间状态和刻画过程的优势。论文利用Terra/MODIS、Landsat和Sentinel卫星观测数据,挖掘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利用NDVI变化的特征值进行灾情动态信息提取方法;并以2016年发生暴雨灾害的巢湖地区为实验区进行了方法的应用和讨论。结果表明,基于MODIS多时相NDVI变化结果提取的信息能够获得受灾害影响开始时期和持续时长等丰富的时空动态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统计得出大范围区域中受灾害影响的面积。另外,结合利用30 m和10 m的Landsat和Sentinel观测数据提取的水淹区,可为在暴雨致灾范围方面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多源遥感作为评估灾情信息的依据之一,其获取的灾情动态信息能够为灾后耕地的恢复情况以及国家灾后损失评估和救助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20.
5月23日下午,缙云县县委书记蔡步雄在连小敏副书记、刘旭标副县长陪同下,冒雨来到我局听取了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后,蔡步雄书记首先表达了缙云县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关注,充分肯定了我局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做到组织机构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制度建设到位。同时明确的指出近期我县连续强降雨气候,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居安思危;二是要求做到人员、机构、责任必须到位、到人,加强领导;三是要求检查到位,要到灾害点所在乡镇,到灾害监测点现场去查看,做好预防;四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