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38座代表性大、中型水库总氮(TN)、总磷(TP)、化学耗氧量、硬度及电导率(λ)五种主要水化因子连续两年(1989~1990)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水化因子与水库鱼产力的关系。用反映鲢、鳙生长状况的综合生长指数(GI)作为水库鱼产力的指标。它与水化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总磷是山东省38座水库鱼产力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GI与总磷、总氮及电导率等水化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关系非常显著。证明利用水化因子作为水库鱼产力的评价指标是可行的。并指出:同一水库的相同水化因子存在年间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降雨量和水库进水量的不同,鉴于此.同一水库鱼产力也存在年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影响水库鱼产力的基础环境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山东省30座代表性的大中型水库为样本,对影响水库鱼产力的基础环影境条件——集雨区性状、水库形态和水文状况各方面共计21项变量,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筛选。结果表明,影响水库鱼产力的主要因素是:集雨区的土壤、相对人口密度、植被覆盖率以及水文换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壤肥力,文中建立的土壤肥力指数(SF1),第一次定量证明了集雨区、土壤对水库营养水平乃至鱼产力的决定性作用。这些关键性影响因素可作为评价水库鱼产力的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辽宁省大伙房水库(1980-1987)和柴河水库(1981-1987)的水文、理化和生物数据,与这两座库同时间的不投饵网箱养殖的鲢、鳙鱼种的生长和产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7-8月的入库水量和出库水量、9月与6月间的水位差等参数同鲢,鳙均重及产量相关显著,用它们来估测大体鲢、鳙的生长与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水库鱼产力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水体中饵料生物的生产性能,理化因子、以及水文、库貌等各种综合因素所决定,而如何挖掘其生产潜力和如何合理地利用其饵料生物资源,以达到最高的鱼产量,这是人们非常关切和必须加以研究的课题,就目前我省水库的属性而论,较大部分的产鱼能力应属于富营养型和一般营养型的范畴,饵料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很大。然而目前绝大部分水库的鱼产量一直是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充分而合理地挖掘水域鱼产力,普遍而迅速地提高现有的单产水平,那么,就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氧量生物测验法对影响水库初级生产力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当氮、磷充足时,锰的限制作用较普遍,而锌、铜的抑制作用也常出现,铁、硒等其他元素在某些条件下也会起限制作用。围隔试验的结果也表明,在施氮、磷的基础上,加施锰剂后,浮游植物生物量(以活性叶绿素a表示)增高1.7倍以上,较之单纯施氮、磷肥,生物量亦增高了35%以上,高峰持续时间约10d,浮游动物生物量亦有所增加。这些结果都表明锰在提高水库鱼产力中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在大水域施肥养鱼中添加微量元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水库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鱼产力系指水库生产鱼的能力,它的衡量尺度是有关水库在合理经营下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这是一个关于水库渔业利用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水库渔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渔业科技界对于水库鱼产力的研究已进行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少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将模糊识别方法用于水库鱼产力等级评判,为解决定量评价由于多指标交迭而造成的难判、误判提供新途径。对山东省部分代表性大、中型水库的应用表明,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德尔菲方法对水库鱼产力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合理分配问题作了专家调查,并采用灰色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处理,从而确立了一个水库鱼产力影响因素诸层次各方面的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可供今后的评价工作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9.
报道1989年山东省30多个大中型代表水库浮游植物总生物量(TB)、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nanB)和各类主要浮游植物与8种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相关的较为重要的理化因子依次是总磷(TP)、化学耗氧量(COD)、硬度(H)、透明度(SD)和深度(Z).总体上,TP、COD和H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正相关,而SD和Z则呈负相关.各种理化因子与TB的关系和与nanB的趋于一致;与各主要藻类的关系主要是隐、裸藻类,其次是绿藻和硅藻与各理化因子相关性较大.重要理化因子与各主要藻类的关系也同对TB的相似,只是硅藻生物量百分比与S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春季水库浮游生物与鲢鳙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 2 0 0 0年春季对辽宁三座大中型山谷型水库的浮游生物和鲢鳙渔获物的 4、5月二次调查发现 :( 1) . 4月 ,各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其鲢鳙年平均渔获量正相关 ( p<0 .10 ) ,同时发现浮游植物在各水库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无显著关系 ,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只有在产量较低的碧流河水库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p<0 .0 1) ;但此时三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都与水温或流速相关显著 ( p<0 .0 5 ) ;( 2 ) . 5月 ,这种现象消失 ,而发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较 4月的比值与渔获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p<0 .0 1) ,浮游植物量空间分布的变异性与渔获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p<0 .0 2 ) ,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变异性与 4月的比值与渔获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 p<0 .0 7) ;而且只有在鱼产量最低的碧流河水库显示了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 (水温 )相关 ( p<0 .10 ) ;( 3) .鲢鳙肥满度和增重率显示与上述结果相对应 ,即浮游生物空间分布越不均匀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幅度越大的水库 ,鲢鳙的生长速度越快。认为 :1.鲢鳙的摄食 ,导致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更均匀 ,而且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受到限制 ;2 .用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以及多样性指数的变化 ,可以用来评价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千岛湖水华发生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或表征。然而这种对水华发生机制的经典理解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千岛湖在营养盐较高时没有发生水华而在较低时却发生了水华的现实。通过对千岛湖发生水华前后与其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所做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千岛湖发生大面积水华时的水体营养盐(TN和TP)含量、水位和银鱼生物量等指标均没有与水体历年(1993~1997年)未发生水华时的相应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水体浮游动物密度在水华发生前后出现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很小,且水体也仍处于中营养程度。只有鲢鳙生物量在发生水华时显著小于没有发生水华时的历年生物量平均值。此外,温度也常被认为是诱发水华暴发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但分析认为,水温是周期性变动因子,千岛湖历年的水温并没有显示1998和1999年有任何异常。综合上述分析后认为,千岛湖1998、1999年大面积水华的发生,可能与水体中鲢鳙生物量的显著减少有密切关系。但银鱼的大量存在,遏制了浮游动物的数量,使低鲢鳙生物量和低浮游生物量同时出现成为可能,从而也可能成为导致水华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涠洲岛水域生物理化环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西1990年4月和10月对涠洲岛水域进行综合调查的统计资料,本分析探讨了该水域生物理化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N、P、Si营养盐均表现为秋季含量高于春季,N含量相对较低,Si是本水域最为丰富的营养盐,可能与该水域以珊瑚岩为主的地质结构有关。生物理化因子之间以次级生产力低且量值较为一致的秋季相关性较好;次级生产力高且区域性差值较大的春季相关性略差。但春秋季节均以生物作用影响占主导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在鲤鱼配合饲料中添加无机盐的实际效果,在水库网箱中进行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无机盐对鲤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磷有稳定的积极作用,为必须添加的营养元素;而实验中添加的锌、镁和铜等成分则有负作用,故额外添加和水中含量较高会对鲤鱼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另外,还发现多种元素混合使用时,有相互拮抗作用,减少了磷的正作用及锌、铜的负作用。据此认为,在鲤鱼配合饲料中添加混合无机盐定型产品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其配方应与配合饲料中大量成分的配方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压力一电换能器记录了温度、酸碱度和Cu2+对鲫鱼或鲮鱼呼吸作用的影响。温度变化主要影响鱼的鳃盖运动,而酸碱度和Cu2+主要对鱼的咳嗽运动产生影响,这是因为咳嗽运动的作用是洗去积存于鳃上的污物。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90年4月、10月间的理化分析数据,结合2002年9月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的调查状况,首次从珊瑚礁生态系的角度初步探讨该岛区浮游动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岛区浮游动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既体现了珊瑚礁生态系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特征,也体现了浮游动植物具有显著的季节交替现象。相关分析显示,水温、盐度、N,P,Si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均有明显影响,但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不大;N是该生态系中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P限制状况只有在珊瑚礁生长带较深的海域出现,Si呈相对富足状态。  相似文献   

16.
对2015—2016年天津地区鲤鱼养殖场采集的发生鲤浮肿病毒(CEV)/锦鲤睡眠病(KSD)的鲤鱼样品,进行套式PCR检测和人工浸泡感染试验,并测定养成期鲤鱼感染率。实验观察研究发现,所采集样品均表现为体色发黑,头部上方颅骨软组织周围皱缩,眼球凹陷,鳃粘脏,黏液较多,常滞游于浅水区水面。套式PCR检测结果显示全部10个样品均出现特异性目的条带,为CEV阳性。目的产物测序后经NCBI BLAST,与已报道的CEV相关序列相似性介于85%—99%;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样品编号JY1856与JY1650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其余8个样品位于同一分支,与已知CEV病毒株亲缘关系较远。通过人工浸泡感染健康鲤鱼,半数致死时间为55d,累计死亡率为71.1%±3.2%,并从试验感染鱼组织中检测到CEV病毒DNA。养成期鲤鱼CEV携带率为77.5%。以上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养殖鲤鱼中存在CEV感染,揭示了我国鲤鱼养殖产业可能面临新的疫情,需引起养殖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 var.Dongtingking)、野生二倍体和三倍体鲫(C.auratus)、彭泽鲫(C.auratus var.Pengze)4个鲫品系群体共1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9个ISSR引物在四个鲫品系群体中共获得1637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572个,多态位点比例为96.03%。4个鲫品系群体内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6.14%、65.40%、73.76%和51.94%,遗传距离分别为0.0905、0.1186、0.1351和0.1056。在4个鲫品系群体之间,洞庭青鲫与彭泽鲫的遗传距离最小(0.1191),二倍体鲫和三倍体鲫的遗传距离次之(0.1336),而洞庭青鲫、彭泽鲫与二倍体鲫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377、0.1367)略小于它们与三倍体鲫的遗传距离(均为0.1378)。UPGMA聚类结果为洞庭青鲫与彭泽鲫聚成一个分支,二倍体鲫与三倍体鲫聚成另一个分支。结果表明,洞庭青鲫、彭泽鲫等养殖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野生鲫群体;四个鲫品系中,洞庭青鲫与彭泽鲫的亲缘关系较近,二倍体鲫与三倍体鲫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洞庭青鲫、彭泽鲫、三倍体鲫均起源于二倍体鲫。二倍体洞庭青鲫和二倍体野生鲫资源的保护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