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江西省伏、秋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陆叔鸣 《气象》1992,18(5):26-31
农业干旱不仅与降雨量大小有关,而且和雨量时间分布有关。本文通过不均匀降水的“模型”,规定了单站干旱指标,再结合干旱面积和强度,确定大范围干旱标准。据此得出较符合实际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预报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夏旱特征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雪梅  宋国强 《高原气象》1997,16(3):292-299
干旱是贵州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应用夏旱强度指数和修正的帕尔默指数及降雨量等其它指标,对贵族夏旱的类型、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地区分布、易发生时段和垂直变化等特征作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贵州夏旱的主要特征并进行了夏旱分区。  相似文献   

3.
气象干旱时空表达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旭  陶云  郑建萌  樊风 《高原气象》2012,31(5):1332-1339
为了对气象干旱时空表达方式进行探讨,提出了气象干旱时间面积函数的概念及其表达式MD(Meteorological Drought),并利用1952年1月1日-2010年5月31日云南省全部站点逐日降水、气温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干旱CI指数,计算和分析了MD的时间分布。结果表明:(1)MD可客观、准确地表达近60年来云南发生干旱的过程和强度,解决了以往确定气象干旱事件时对持续时间和面积大小界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MD不仅可以完整地描述和比较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上的干旱事件,还可以连续滚动描述每个干旱过程的演变;(2)MD计算结果表明,1952-2010年云南干旱较严重的年份是:1959,1963,1966,1969,1974,1979,1984和2010年,其中,2010年为近60年来最旱的一年,干旱发生的时间比其他干旱较严重年份平均提前了90天左右,形成秋、冬、春和初夏连旱的罕见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4.
选取黑龙江省8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雨量、极端气温等多个气象指标构建量化评估指数,将干旱分类为春旱、夏旱和伏旱3个类别,分别计算春旱指数、夏旱指数及伏旱指数,分析各种干旱发生程度及范围,再根据综合干旱指数对2009年的干旱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春夏,黑龙江省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松嫩平原最严重,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5.
2003年广东省前汛期总降水量明显少于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降水的地区分布、降水的时间长短以及降水的强度大小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性,造成本季度内部分地区出现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个别地区还出现了雷雨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2003年前汛期内无明显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30a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黔西南州8个气象观测站近30 a(1981—2010年)降水资料、干旱灾情和历年气候整编资料,采用贵州省气象干旱标准中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方法和黔西南州气象干旱与降水量的关系,对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州气象干旱时间分布以秋旱和冬旱最多,春旱次之,夏旱最少,空间分布为北少南多。  相似文献   

7.
根据连州市1963-2018年逐日气象干旱DI指数,采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连州市56年来的气象干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连州市出现气象干旱过程共80次,年均1.43次,出现干旱过程的季节集中在秋冬季,春夏季较少,与降雨量季节分布成反比;(2)连州市气象干旱总日数为2 939...  相似文献   

8.
1995年第二季度,我省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前期雨量偏少,后期大部地区降雨偏多,局部出现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不明显,除6月上、中旬有一段相对集中的降雨时段外,其余时间降雨相结地不集中,雨量也少。4~5月,降雨量偏少,全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西南部特别严重,其中雷州半岛的徐闻的干旱程度,仅次于有气象纪录以来的1963年。4月份有两次较强的强对流袭击我省部分地区。阳江在经历了4~5月的大旱肆虐之后,6月份又遭受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的袭击,出现洪涝灾害。1气温、雨量分布概况4月份,由于冷空气势力减弱…  相似文献   

9.
以降雨量、蒸发量和前期降雨量为参数,定义了黔东南夏季干旱指数,并用该指数对黔东南的夏季干旱进行了等级划分;计算了1971~2000年夏季干旱指数,以此对黔东南夏旱的气候规律作了分析,得出了黔东南夏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前期降水指数的气象干旱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气象干旱定义出发,考虑干旱累积效应,借鉴前期降水指数(AP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建立基于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SAPI)的逐日气象干旱指标,并利用1961-2010年全国632个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SAPI的适用性特征。结果表明:逐日SAPI曲线呈典型“锯齿型”特征,在降水持续偏少时段平稳下降,克服了基于“等权累加”建立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由于前期降水移出计算窗口而导致的“不合理旱情加剧”问题,能够精细刻画干旱发生、发展和结束过程。SAPI敏感性分析表明,加剧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无雨日数在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多, 减缓一个干旱等级需要的日降水量在降水越少的季节(地区)越少。各等级旱日频率总体上与理论频率一致。降水量较少的季节(地区),轻旱、中旱及总旱频率略高于降水量较多的季节(地区),而重旱、特旱频率时空特征相反。1961-2010年全国平均各等级旱日频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特旱较为明显,但具有复杂的时空特征:9-11月各等级旱日频率显著增加,其余月份以减少为主;各等级旱日频率总体上呈“西减东增”趋势。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中西部暴雨中短期天气过程的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中西部暴雨中短期天气过程的分析及预报研究宫德吉(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暴雨是影响我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暴雨所引发的山洪常常在很短时间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给农牧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造成很大的破坏。但是暴雨的丰沛雨量也能为干旱地区解除旱...  相似文献   

12.
影响登陆台风降水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2—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影响热带气旋降水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强度是影响台风降水中心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地形作用使迎风坡及降水中心雨量增加,背风坡雨量减少,从而使降水分布更不对称、更不均匀;冷空气入侵热带气旋外围可大幅度增加热带气旋外围及倒槽的降水量,但入侵到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冷空气使热带气旋强度减弱,造成中心附近降水明显减少;大陆及其近海湿度场对热带气旋降水起到较大影响作用;台风及其倒槽影响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总降水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1—2017年宁夏18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等资料以及各县市灾情和年度气候影响评估报告,以CI和MCI为干旱监测指标,从干旱日数、干旱强度、典型干旱事件3方面,对比分析2种干旱指数在宁夏气象干旱监测中的差异,探讨其适用性。结果表明:近36 a来,CI和MCI监测的宁夏中旱及以上等级干旱日数的年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减少趋势,但CI的中旱及以上等级干旱日数比MCI偏多,且空间分布特征不尽一致,尤其在北部干旱区差异显著;CI和MCI干旱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CI干旱强度比MCI偏强,且降水偏少越明显,CI比MCI强度越强。对于典型干旱事件,CI监测的干旱强度强,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跨等级的跳跃现象明显,不符合干旱演变特征,而MCI的干旱监测效果更稳定,持续性更好,但干旱程度偏轻。宁夏降水量总体偏少,多集中在5—9月,且蒸发量大,由于MCI放大了更长时间(150 d)前降水的作用,使其干旱表征比实际干旱程度轻,总体上CI比MCI更适合于宁夏逐日气象干旱监测,但2种干旱指数均可反映宁夏中南部气象干旱日数和强度的时间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CI指数的河南省近40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07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对河南省近40 a的干旱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计算了历史逐日的CI指数,统计近40 a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各时段的干旱事件,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河南省历年各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覆盖范围,分析了干旱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和不同强度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伏旱发生频率最高为63.6%,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48.8%,春旱和秋旱发生频率相近,分别为55.4%和56.9%;全省大范围干旱发生的年份春季和秋季较多分别有9 a,冬季最少只有5 a;春季豫北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均较高,夏季和秋季全省易发生大范围轻旱,重旱发生较少,冬季轻旱和中旱呈显著的纬向分布,南少北多,和降水的分布有较好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干旱指标在西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利用Pa、MI、SPI、CI和FAO P-M干旱指数对西藏高原月尺度旱情等级进行评估,分析了各指标在描述旱情时的异同,并统计出各种指数的一致性及等级差异。结果表明:近20 a干旱过程中,MI、FAO P-M指数未监测出轻旱等级,而对于中旱、重旱等级,FAO P-M指数表现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FAO P-M指数在各个地区表现较好。从时间分布来看,FAO P-M指数在不同干旱过程期间,描述的干旱强度和中心位置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其次是Pa指数,其他指数综合表现相对较差。5种干旱指数在衡量西藏地区干旱程度上的一致性并不好;从两两指数之间反映干旱程度上出现一致性频次上看出,Pa-FAO P-M指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Pa-SPI-CI指数的出现次数,MI-CI指数的出现次数最少。通过差异性分析得出,全区干旱指数不一致率平均大于20%,阿里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干旱指数整体不一致率最高,拉萨地区的干旱指数整体不一致率最低。  相似文献   

16.
田林县位于桂西北,林业资源丰富,松、杉、油桐是广西主要生产地。由于雨量季节分布不匀,干旱时间长,森林火灾频繁,给林业生产及生态平衡造成很大的影响。据统计,1958~1988年,全县共发生森林火灾1432起,毁林面积三百多万亩。本文通过对田林县森林火灾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中短期火险气象预报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西南地区北热带基准站勐腊站1957—2015年雨季开始、结束期及逐日降水资料,对其干季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SI与历史干旱资料对比的方法确定勐腊站干季气象干旱的标准,并分析其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勐腊站干季雨量相对较少,且较集中,透雨间隔较长,易出现干旱;≤30 d的ASI出现381次,30 d的ASI出现58次,大多数透雨间隔不易出现干旱;建立勐腊站气象干旱标准(ASI75d,特旱;65 dASI≤75 d,重旱;50 dASI≤65 d,中旱;30 dASI≤50 d,轻旱);1958—2015年间,勐腊站共出现了58次气象干旱;轻、中旱的发生频次较高,几乎各年代均出现过特旱,与前33 a相比,近25 a有特旱减少,重旱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气象干旱事件,科学分析此次干旱过程气象要素特征和干旱发展演变对开展干旱预报预警以及防旱抗旱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鄱阳湖流域内87个国家站1961—2022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和蒸发资料,应用本地化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此次干旱过程的主要气象要素异常特征和气象干旱发展演变。结果表明:2022年夏秋季,鄱阳湖流域及其五大支流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为同期新高或次高,多站极端最高气温创新高;各流域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且秋季降水蒸发差大于夏季;流域各地出现了夏秋连旱,且秋旱重于伏旱,其中9—10月全流域出现重旱或特旱。  相似文献   

19.
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了基于广义极值分布理论构建的新干旱指数GEVI(Generalized Extreme Value Index)和我国广泛应用的SPI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指数,详细讨论了SPI和GEVI指数在西北地区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PI和GEVI指数在计算原理上具有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某一地区干旱程度和反映干旱范围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可替代性.但因两者采取不同的分布形态,对干旱等级的衡量效果不尽相同.GEVI指数在拟合降水量分布函数时更为详尽、客观.在西北5省(区)的干旱监测中,对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甘肃来说,GEVI指数在于旱强度判定方面优于SPI指数;对年降水量最少的新疆地区来说,GEVI指数比SPI指数在干旱监测方面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1-2011年江淮流域70个测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PDSI、SPEI及CI指数,又通过这三种干旱指数与降水异常和气象服务信息,综合分析了2010年10月至次年夏初江淮流域的旱涝情况及各指数的优缺点.结果表明,三种干旱指数都能够描述出江淮流域此次秋、冬及春季连旱过程,但对冬季干旱表现的都不够理想:PDSI指数对干旱的范围、发展及持续性的描述较好但敏感度不够,冬季中前期旱情未能反映;月尺度SPEI指数较为灵敏但过于依赖降水量的变化,干旱的持续性不够,冬季旱区有所偏差;季尺度SPEI指数表现出干旱开始时间有所滞后且偏旱;CI指数能够及时监测到干旱的发生、发展,但干旱发展过快、旱情偏重(尤其在冬季),在某些条件下干旱解除时间有所滞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