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里木板块见有桃曲坡牙形石Taoqupognathus An的两个种:Taoqupognathus blandus An和T.tumidus Trotter&Webby。T.blandus的出现层位、产出层位、共生牙形石分子与鄂尔多斯盆地大致相同,始于Belodina compressa/Periodon grandis组合,上延至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广泛分布于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乌里格孜塔格剖面乌里格孜塔格组和轮南、英买力、塔中等二十余口钻井剖面的良里塔格组;T.tumidus见于轮南、英买力、塔中少数钻井剖面良里塔格组上部至桑塔木组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Taoqupognathus An的始现层位比澳大利亚低,消失层位比澳大利亚更高;T.tumidus存在层位与澳大利亚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2.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赛力克达坂组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赛力克达坂组的地层界线和定义应予以保留,赛力克达坂组上部不宜划归乌里格孜塔格组。赛力克达坂组之底对比Nemagraptusgracilis带底或Pygodusanserinus带之底,或庙坡组之底,而不是对比萨尔干组下部或Pterograptuselegans带,或达瑞威尔阶上部。赛力克达坂组上部对比坎岭组上部,前者之顶对比后者之顶,而不是对比坎岭组内部;乌里格孜塔格组之底对比其浪组之底。  相似文献   

3.
T7^2界面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与良里塔格组灰岩地震反射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上奥陶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序转换面,是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向陆源碎屑充填沉积转换的标志.过去普遍认为两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界面性质系海侵上超并赋予“淹没台地”的涵义.但随着近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的勘探和塔中隆起区北缘Ⅰ号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性的深入研究,表明T7^2界面是一个区域性的古暴露界面和沉积间断界面.界面之下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面有明显的削蚀和截切现象,残存厚度在塔北、塔中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反映塔北隆起T7^2界面的构造及风化壳岩溶作用明显强过塔中隆起.古暴露和风化壳岩溶作用导致T7^2界面之下的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岩溶,是塔中低凸起北缘Ⅰ号断裂构造带的主要油气藏聚集层位;在塔河南部,形成了一套厚度最大可达300m并贯穿良里塔格组与下伏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古岩溶洞穴系统,造就了塔河油田今天以南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古岩溶洞穴系统为主要油气储层的勘探大场面.  相似文献   

4.
T27界面与塔中隆起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72界面为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与良里塔格组灰岩地震反射界面,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隆起上奥陶统内部的一个重要构造-层序转换面,是早古生代碳酸盐台地型沉积向陆源碎屑充填沉积转换的标志.过去普遍认为两个组之间为连续沉积,界面性质系海侵上超并赋予"淹没台地"的涵义.但随着近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的勘探和塔中隆起区北缘Ⅰ号断裂带油气富集规律性的深入研究,表明T72界面是一个区域性的古暴露界面和沉积间断界面.界面之下的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面有明显的削蚀和截切现象,残存厚度在塔北、塔中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反映塔北隆起T72界面的构造及风化壳岩溶作用明显强过塔中隆起.古暴露和风化壳岩溶作用导致T72界面之下的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岩溶,是塔中低凸起北缘Ⅰ号断裂构造带的主要油气藏聚集层位;在塔河南部,形成了一套厚度最大可达300m并贯穿良里塔格组与下伏恰尔巴克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的古岩溶洞穴系统,造就了塔河油田今天以南部斜坡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灰岩古岩溶洞穴系统为主要油气储层的勘探大场面.  相似文献   

5.
对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3口钻井及巴楚露头区南一沟剖面采集的139个碳同位素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查明中上奥陶统碳同位素组成及演化特征。鹰山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2.50‰~-0.5‰之间,平均值约-1.5‰;一间房组δ13 CPDB值均接近0‰,分布范围在-0.40‰~0.6‰之间,平均值约为0;恰尔巴克组—良里塔格组δ13 CPDB值均0,分布范围在0.40‰~2.9‰之间,一般在1‰上下,平均值不低于1.2‰。三者δ13 CPDB值差异明显,可作为该区地层划分对比依据。中央隆起区中上奥陶世发生过2次大的δ13 C正漂移,第一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大坪期(O12)末到达瑞威尔期(O22)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在1‰以上;第二次正漂移发生于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O22)末到晚奥陶世桑比期(O13)初期,δ13 CPDB变化幅度接近2‰。2次正漂移导致鹰山组、一间房组、恰尔巴克组以及良里塔格组碳同位素值出现明显差异,这一变化特征与达坂塔格一间房露头区相应层位一致,与贵州桐梓红花园剖面也很相似,与柯坪露头区大致相似。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勘探表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是潜在勘探层位.通过岩心、测井、薄片、物性、钻井和生产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良里塔格组具两套岩性组合,顶部和底部为浅水高能沉积,中间为深水低能沉积,物性比中下奥陶统差,渗透率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泥质条带和裂缝影响.储集空间主要包括溶蚀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3类.储层类型有孔隙-裂缝型和孔洞-裂缝型两类,后者是主要储层类型.储集空间形成主要受同生期和表生期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断裂作用4个因素控制,其中断裂作用是良里塔格组储层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地块寒武纪台地相区地层白云岩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由于缺乏三叶虫等生物化石,地层的等时划分成为难点。虽然碳同位素曲线以及自然伽马曲线是两种较为有效的地层等时对比的手段,然而由于这两种数据的获得比较困难,限制了这些方法的广泛应用。通过肖尔布拉克露头剖面岩石及钻井方1、中深1、中深5、英买7、英买36和牙哈5等7个剖面的岩芯岩屑薄片中的所有生物化石碎片的研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台地区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模式。揭示的不同剖面生物群落序列具有非常好的横向一致性,因此自下而上确定了9个具有区域地层意义的生物群落,它们分别为:1)海绵动物群落,分布于纽芬兰统幸运阶玉尔吐斯组底部;2)微生物-小壳生物群落,分布于纽芬兰统第二阶的玉尔吐斯组的顶部;3)三叶虫群落,主要分布于第二统第三阶的肖尔布拉克组和第四阶的吾松格尔组;4)包覆状-泡沫状微生物群落分布于第二统第三阶的肖尔布拉克组;5)席状-包覆状微生物群落,分布于第二统第四阶的肖尔布拉克组上部;6)棘皮类-三叶虫群落/三叶虫-棘皮类群落,首现层位位于第二统第四阶的吾松格尔组;7)棘皮类群落,主要分布于第三统鼓山阶的阿瓦塔格组,局部上延到第三统古丈阶的下丘里塔格组;8)微生物席群落,主要分布于第三统鼓山阶的阿瓦塔格组中上部,局部上延到第三统古丈阶的下丘里塔格组;9)云朵状微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第三统古丈阶的下丘里塔格组,局部上延到芙蓉统排碧阶的蓬莱坝组,下延到阿瓦塔格组。这些群落为塔里木台地相区缺乏三叶虫化石的白云岩"哑地层"的再划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东西向的库车褶皱冲断带内发育近南北向的喀拉玉尔衮、康村和吐格尔明走滑断层,它们将库车褶皱冲断带尤其是作为前缘带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分割成东秋里塔格、西秋里塔格和却勒塔格构造等段落;侧断坡在东、西构造分段上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分段的构造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东秋里塔格构造深部发育双重褶皱构造,浅部构造发育断展褶皱;西秋里塔格构造受近东西向走滑断层控制,发育南、北两排构造,剖面上表现为断展褶皱和滑脱褶皱特点;却勒塔格构造是典型的滑脱褶皱.就油气成藏而言,走滑断层是破坏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之一;侧断坡相关背斜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根据野外地质剖面宏观分析及室内薄片鉴定,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进行碳酸盐岩岩石组分、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认为这2个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吐木休克组岩石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介形虫和三叶虫富集的泥晶生屑灰岩;良里塔格组岩石类型较多,包括似球粒藻粘结岩、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泥晶似球粒灰岩和纹层状叠层粘结岩等12种岩石类型。根据岩石学特征及野外露头分析认为,吐木休克组沉积于礁前上斜坡环境,而良里塔格组发育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生物礁相等,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研究区Ⅰ号和Ⅱ号剖面间发育台地边缘礁相,由南向北发育3个藻礁。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内部存在一期重要的不整合。通过对数十口钻井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及与露头剖面的对比,发现该不整合的顶、底层位变化较大,地层缺失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覆于鹰山组第三段(下奥陶统上部)之上,且有部分钻井良里塔格组下部也发育不全,缺失了至少11个牙形石带,相当于有17~20Ma的地层缺失;其二是巴楚地区,良里塔格组覆于鹰山组第二段或鹰山组第一段(中奥陶统下部)之上,缺失了至少8个牙形石带,相当于有约14Ma的地层缺失。上述地层缺失主要是由于中奥陶世以后塔里-巴楚地区出水成陆,碳酸盐岩地层受大气淡水溶蚀的结果。在不整合之下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的岩溶是十分重要的油气储层。因此,对该不整合的研究对于塔中、巴楚地区奥陶系,特别是鹰山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良里塔格组作为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层引起广泛关注,沉积微相揭示了水动力特征及其沉积环境,高能相带是后期储层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沉积微相的展布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沉积微相的研究依然薄弱。基于大量的岩心、薄片以及钻井、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以及古地貌恢复技术,总结了研究区发育的主要岩相类型和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建立了良里塔格组沉积相模式,对良里塔格组沉积相展布作出了全面的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识别出10种岩相:亮晶砂屑灰岩、亮晶鲕粒灰岩、亮晶鲕粒球粒灰岩、亮晶生屑砂屑灰岩、生物格架灰岩、含生屑藻粘结灰岩、泥质藻粘结灰岩、生屑泥晶灰岩、砂屑泥晶灰岩和泥晶灰岩;(2)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划分出台内颗粒滩、台内生物丘、灰泥丘、滩间海和台内洼地5种沉积亚相;(3)基于古地貌的恢复和地层厚度的研究,证实顺西地区良里塔格组属于碳酸盐岩缓坡沉积类型,并将其缓坡类型划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板块碳酸盐岩相的鹰山组地质时代有3种观点,分别为早奥陶世、早-中奥陶世、中奥陶世。归纳塔里木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相关古生物资料,根据牙形石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等的延展时限,认为前人在柯坪、巴楚地区所建立的牙形石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Baltoniodus aff.navis带证据不足;原Tangshanodus带不能对比华北板块下马家沟组的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原定的Tangshanodus sp.已厘定为Erraticodon tarimensis,层位在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之下和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之上;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层位只限于下奥陶统弗洛阶的Oepikodus evae带,在塔里木该牙形石种亦仅见于A.leptosomatus-L.dissectus带之下。根据全球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的确认标准,宜将鹰山组上部牙形石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Scolopodus euspinus-Erraticodon tarimensis组合划归下奥陶统弗洛阶,鹰山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期。鹰山组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3.
牛君  黄文辉  王鑫 《古地理学报》2016,18(2):207-219
根据野外地质剖面宏观分析及室内薄片鉴定,对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进行碳酸盐岩岩石组分、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认为这2个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生物组合、颗粒成分、基质类型及其结构。吐木休克组岩石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为介形虫和三叶虫富集的泥晶生屑灰岩;良里塔格组岩石类型较多,包括似球粒藻粘结岩、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泥晶似球粒灰岩和纹层状叠层粘结岩等12种岩石类型。根据岩石学特征及野外露头分析认为,吐木休克组沉积于礁前上斜坡环境,而良里塔格组发育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和生物礁相等,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研究区Ⅰ号和Ⅱ号剖面间发育台地边缘礁相,由南向北发育3个藻礁。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下丘里塔格组主要为一套局限台地相沉积,广泛发育厚层状白云岩储层,是目前寒武系最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运用测井、地震资料,结合岩性组合特征综合分析,对巴楚地区下丘里塔格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确定出该组包含4个三级层序,层序内部主要表现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组合.其中,高位体系域不完全发育.在层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和钻井油、气、水显示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三级层序影响了巴楚地区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发育,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下丘里塔格组(岩溶型)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于层序界面下部的高位期,特别是有短期暴露界面下的高位晚期.  相似文献   

15.
<正> 塔里木盆地生物礁目前主要发现于轮南、塔中、巴楚等地区(图1),层位集中于中奥陶统的一间房组、上奥陶统的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并以一间房地区的生物礁发育最完整。初步研究结果认为,生物礁主要呈长条状分布于两种沉积环境:(1)碳酸盐台地向台地斜坡过渡的台地边缘环境;(2)碳酸盐台地内的地形由平坦向较陡处转折的地带。造礁生物的含量可达30%以上,上奥陶统中主要有海绵、苔藓虫、层孔虫、珊瑚、托盘类、蓝绿藻、管孔藻等。中国以往仅有在陕西渭河以北地区、浙赣交界地区和湖北地区发现奥陶系生物礁的报道,本次发现结束了塔里木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重新测制剖面和补充采样,系统检查和研究了崖脚剖面晚泥盆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生物地层。通过对在17个牙形石样品中获得的丰富的牙形石材料鉴定,厘定了一些重要牙形石分类。在此基础上,根据牙形石垂向分布特征,确定了带化石的层位。崖脚剖面五指山组上部和巴平组划分出7个牙形石带:五指山组上部为Palmatolepis graciliss辔moidalis带;巴平组下段分别为Siphonodella duplicate带,S.crenulata带,S.isosticha带,Scaliognathus preaanchoralis带和S.anchoralis带下部;巴平组上段为S.anchoralis带上部和Declinognathoda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亚带;巴平组的牙形石带特征显示巴平组的地质时代为晚泥盆世—晚石炭世早期。巴平组地质时代的确定为不同相区层序地层划分,特别是对早石炭世斜坡相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疆巴楚中—晚奥陶世牙形刺生物地层和沉积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的中—上奥陶统灰岩相地层露头分布在巴楚良里塔格地区的一间房—唐王城。以牙形刺动物群为依据厘定3个组的时代,从下至上为一间房组(Periodus flabellum层、Pygodus serra层,属达瑞威尔阶)、吐木休克组(Pygodus anserinus层、Baltoniodus alobatus带,属桑比阶)和良里塔格组(含B.confluens动物群层,属凯迪阶下部)。一间房组的开始标志了新一期的海进,此组下段发育1期藻丘,中段发育1期藻丘、1期瓶筐石礁丘和3—4期瓶筐石—棘屑滩,上段代表了海水加深至浪基面之下的过程;吐木休克组沉积过程中达到了海进最大值,为凝缩沉积;良里塔格组代表了逐渐海退的过程,由浅滩和3期藻丘建造组成。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是否存在一直未得到肯定,近期从塔中北斜坡相关井发现中奥陶世晚期牙形石化石,证实一间房组在塔中北斜坡存在。综合年代地层框架,结合地震相、测井沉积相、成像测井、岩芯和薄片观察等资料的研究,将塔中西部地区原"良里塔格组"底部一部分改划归一间房组。通过精细地震标定和层位追踪,确定塔中地区一间房组主要分布于中古3井—塔中88井台缘带和中古28井以北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滇西昌宁—孟连带沧源县附近糯良—孟来一带发育一套以深色薄层灰岩为主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通过研究糯良、龙洞和孟来三条剖面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地层学,在糯良剖面建立了 Sweetognathus whitei带、Neostreptognathodus prayi带和S.guizhouensis 带,在龙洞剖面建立了S...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东部塔东 2井岩心中新发现了一些奥陶系笔石化石 ,这些笔石标本呈炭质薄膜状 ,保存在该井4 5 5 0 .2 m至 4 5 5 5 .3m的灰黑色泥岩之中。经研究 ,笔石动物群的时代属于玉山晚期至达瑞威尔早期 ,含笔石化石层顶部层位可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却尔却克山剖面中奥陶统却尔却克组底部 Pseudamplexograptus confertus笔石带相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