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黑龙江省积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温是衡量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热量条件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农业气候条件和资源的主要指标。积温作为重要的气候资源,它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在于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和时间变化。稳定通过各种界限温度的积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热量指标。作物完成某一阶段或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积温的多少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以及作物本身全部生命过程。而且也影响作物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在其他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温度指标决定着植物生长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界限内积温研究方法,分析了三穗县积温表征的热量资源在年内各旬及其不同温度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喜凉和喜温作物的适宜积温和适宜生长时段等.通过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三穗农业热量资源,为合理安排周年生产,做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利用库尔勒垦区29团气象站2000-2009年气象资料,分别对垦区近10a稳定通过10℃、15℃、2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积温及无霜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a库尔勒垦区各界限温度的初日偏早、终日偏晚;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持续日数均多与历年;各界限温度积温均呈上升趋势;无霜期日数呈略下降趋势且近10a平均初霜日偏早,终霜日明显偏晚。棉花是喜温喜光作物,在棉花播种期、苗期、蕾期及花铃期对热量资源都有一定的需求,通过对热量资源与相应年份棉花单产的相关分析,得出热量资源丰富的年份棉花单产较高。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10℃积温的分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极其重要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农作物种植区域及生长发育的速度、成熟早晚、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10℃活动积温是热量资源的一项指标,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关系最为密切,受其经、纬度、海拔高度和大地构造地貌单元的影响,≥10℃积温在吉林省有较明显的区域分布,为充分合理地利用热量资源,搞好玉米估产,必须对吉林省的≥10℃活动积温进行性与定量的分析。2数据的处理 将吉林省48个气象站的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拔高度和≥10℃活动积温90年代的资料,结合大地构造地貌单元的分异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热量指标鉴定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热量指标角度,通过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的各生育期所需的活动积温、生育日数的实际观测,计算各生育期的有效积温、生育期下限温度。从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可能生育期日数与各主栽品种全生育期活动积温、生育期日数的实测值作对比分析,讨论水稻各主栽品种的熟型和适宜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6.
热量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大气环流、地形、地势以及下垫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山地垂直气候还受边界层逆温的影响,即山地暖层作用。我省地处青藏、黄土、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山地高原广布,地形复杂多变,使我省各界限温度的积温呈现出被地形分割的条块相间、大小不等的分布区(图略),积温等值线与地形等高线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我省积温分布虽与纬度高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湿积温     
作者在积温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湿积温的新概念,并指出:积温、当量积温只是湿积温的一种特例,从而把积温、当量积温有机地统一于湿积温概念之下。本文论证了湿积温的如下优越性: 1.植物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从积温概念下的线性关系变为湿积温概念下的非线性关系; 2.植物生长发育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还与湿度有关; 3.对同一地区、同一植物而言,湿积温是个相对稳定的常量; 4.T>Tc时,湿积温便得到有效抑制。 因而,它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一地热量资源的多寡,通常用该地≥10℃积温来表示。我们知道,我省≥10℃积温与粮食产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可见分析研究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魏春秀等[2]分析了近四十年来吉林省热量资源的变化,指出我省近四十年≥10℃积温全省大部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全省每百年上升1.1~3.2℃,且存在2.0、3.2~3.4、10.85、15.5。19.25、26.55、45.29年的周期,但近百年来的热量资源变化情况如何,近四十年来的气候变暖在近百年中是否异常,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用长春19O9-1995年>10℃积温资料…  相似文献   

9.
基于水城县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了0~30℃每1℃界限温度以上的活动积温和每1℃范围内的活动积温(温度界限内积温),并针对活动积温在各温度界限的分配特征以及历史变化特征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水城县温度界限内积温随温度界限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对应温度界限为19℃;水城县年度活动积温呈升高趋势,其中夏秋冬三季和2、6、8、9、11月升高明显,作物生长期内积温也呈升高趋势。积温总量的增加表现为不同温度范围内积温增减趋势不一。  相似文献   

10.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当地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探讨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椎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d,积温趋势增加305℃·d;≥2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d,积温趋势增加326℃·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新疆喀什市气象局197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P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喀什市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a喀什市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并于2000年发生了增暖性突变;无霜期明显延长,于1999年从一个相对偏短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长期;各界限温度积温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0℃积温在200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20℃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均在1999年发生了突变,其它各级农业界限温度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未出现气候突变现象。喀什市热量资源整体增加趋势对农业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12.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地方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解农业种植结构,掌握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推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 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 ℃?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 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 d,积温趋势增加305 ℃?d;≥20 ℃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 d,积温趋势增加326 ℃?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铜仁市热量资源变化的影响,对农业热量资源利用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基于铜仁市近52 a(1960—2011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分析界限温度0℃、5℃、10℃及15℃的起始日期、终止日期、持续天数和积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1年期间热量资源呈显著增加趋势。≥0℃、≥5℃、≥10℃和≥15℃的积温和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0℃、≥5℃、≥10℃和≥15℃的年均积温分别为6 285. 51℃·d、5 976. 0℃·d、5 412. 2℃·d及4 614. 9℃·d,分别以59. 4℃/10 a、54. 8℃/10 a、48. 9℃/10 a及79. 4℃/10 a的速率显著增暖。初始日期整体表现为提前趋势,终止日期则为延后趋势。持续天数显著增加,积温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探究夏玉米生长季热量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为夏玉米品种布局调整、保障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玉米及后茬轮作小麦的发育期观测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及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夏玉米生长季热量资源利用率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1—2019年河北省夏玉米潜在生长日数无显著变化、潜在积温显著增加(P<0.05);生长季热量资源利用率显著增加(P<0.05),生长日数利用率从1981年的80.4%提高到2019年的94.5%,积温利用率从1981年的84.5%提高至2019年的94.9%。河北地区夏玉米潜在生长季日数、潜在积温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生长日数利用率及积温利用率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廊坊地区生长日数利用率及积温利用率均较高(95%以上),邯郸生长日数利用率较低(85%以下)。1981—2019年夏玉米花前积温与花后积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9.6、58.7℃·d·(10 a)-1,花后积温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花前积温,积温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1年的1.6下降到2019年的1...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1987—1990年乌鲁未齐牧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生育期和产量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牧草春季返青的温度指标不同,喜凉牧草为-1~-2℃,喜温牧草为4.6℃;黄枯期温度指标为6.3~9.1℃;热量条件可满足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需要。干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比鲜草重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好;不同要素中,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积温居中,日照时数最差;用积温、降水量可监测天然草场牧草干重。  相似文献   

16.
山区热量资源具有较大的地区性和不均衡性,其数量多寡和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其他要素(如降水、风、CO_2等)组合状况,构成了各种农业气候划区,其中热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不同类型(如作物布局、品种特性、耕作制度等)和气候产量的高低。 为了深刻揭示山区热量资源所具有的特殊规律,于1981年1、4、7、10四个月对都庞岭山地进行了综合考察试验研究。本文以灌阳温度资料为例,重点说明山区热量条件和作物(以水稻为主)安全生育期的计算方法。这对作物合理布局,品种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7.
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界限温度出现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包括≥10℃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与积温减少。(2)近42 a来,该地区≥10℃初日普遍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53 d·(10 a)-1;终日延后,倾向率为3.33 d·(10 a)-1;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明显增加,倾向率分别为5.87 d·(10 a)-1、106.19℃·d·(10 a)-1。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是过去40 a≥10℃初日最迟、终日最早、持续日数最短、积温最少的10 a,与之相对的是21世纪10年代的情况截然相反。(4)≥10℃界限温度的H指数均大于0.65,...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逐步分析的方式对影响热量条件的少变因素(经度、纬度、海拔)与无霜期日数及稳定通过10°C积温进行分析,建立影响玉米生长的热量资源推算模型,再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栅格计算分析功能进行空间分布计算得到要素空间分布图,实现对赤峰市热量资源分布趋势的直观体现。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是我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热量资源又是限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因此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对黑龙江省未来的粮食生产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SRES B2情景下2021-2050年黑龙江省15℃界限温度变化。结果表明:未来黑龙江省15℃界限温度特征表现为初日提前约5-15 d,终日延后5-15 d,间隔日数增加约10-30 d;≥15℃积温显著增加,农业种植区均增加500-800℃·d,积温带表现出大幅北移、东扩,并出现了新的积温带;1 600℃·d以上积温带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基本覆盖农业种植区,1 200·℃d以下的积温带面积收缩最显著,并在农业种植区完全消失;未来黑龙江省作物旺盛生长阶段显著延长,及种植界限北移、东扩,将进一步扩大未来黑龙江省水稻和玉米的产量的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20.
当量积温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国权 《气象》1981,7(7):23-25
积温作为反映作物发育和地区热量资源的热量指标,在农业气象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对积温稳定性的研究表明,作物完成发育阶段所要求的积温,无论是活动积温,还是有效积温,都存在着地区、季节和年度的差异;人控条件下的试验与非线性温度模式的研究得出,在不同温度强度的水平下,作物完成发育的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都不是个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