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汉江上游详尽的野外考察,在湖北郧县晏家棚河段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中发现3层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在沉积学的基础上,使用OSL技术断代,确定3期特大洪水事件分别在1 000~900 a BP,1 800~1 600 a BP和3 200~2 800 a BP期间发生。采用"古洪水SWD尖灭点高程法"确定这3期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水位介于176.20~176.73 m。运用Arc GIS耦合HEC-RAS水力模型,推求这3期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介于53 770~55 950 m3/s,并从多种角度验证了该模型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此结果与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资料接续,构成万年尺度洪水水文数据序列,得到汉江上游晏家棚河段万年一遇和千年一遇洪水的流量分别为59 100和45 200m3/s。采用HEC-RAS模型对研究河段进行古洪水模拟,方法科学,结果可靠。将该河段洪水水文数据序列有效地延长到万年尺度,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洪水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任思明 《地下水》2020,(1):201-203
广河县受地形地貌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影响,建国以来洪水灾害较为频繁。为掌握县域内主要河流的暴雨洪水发生规律,对主要河道及流域进行调查分析,重点对石炭沟、南沟和桦林沟流域历史洪水进行调查,根据现场指认人对洪痕水位的指认和叙述,以及对选取的河段进行了最大和次大洪水的测量,对上下断面数据进行了还原计算,并对计算成果洪峰流量、洪峰流量极值和重现期确定进行合理性分析,最终得到主要流域的水文数据。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广河县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沿岸人民群众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1954年特大暴雨洪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近百年来所未有的特大洪水。由于暴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上游与中下游雨期重叠,造成全江干支流河段洪峰累聚,洪水遭遇严重。干流枝江以下约1800公里长的河段,洪峰水位均突破历年最高记录。为了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安全,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的分洪、蓄洪措施,实际分洪、溃口水量高达1100亿立米。仅荆江分洪工程就先后启闸分洪三次。由于高水  相似文献   

4.
1961年在卫河洪水預报工作中,遇到了两个問题:一、在短缺資料河段如何繪制洪水演算曲线,二、如何估算分洪河段的分洪水量。現将我們处理这两个問題的經驗和办法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9,(6)
2017年8月2日至5日,受台风"海棠"残留云系及副热带高压影响,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内大洋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通过暴雨洪水调查,查清暴雨中心位置,暴雨量、雨强、暴雨范围等暴雨洪水的详细情况。收集整理暴雨洪水资料,对无控制站的河流或河段调查推求洪峰流量,确定暴雨洪水的重现期,掌握水文规律,为今后水利建设和防洪抗灾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李军 《地下水》2023,(6):219-220
2021年7月11日新疆头屯河石灰沟流域较大暴雨洪水,为研究本次暴雨洪水特征,以暴雨洪水发生前后的水文资料为基础,对“7.11”洪水进行调查分析,在确定洪水痕迹、实际断面测量及糙率选用基础上,进行洪峰流量的计算,结果可知:调查河段顺直且坡度均匀,河床组成为砂粒石及粘土,河段左、右岸为自然斜坡植被较差。河段内各处洪痕比较容易辨认,可比较准确确认洪水水面线位置,河段平均糙率n可取值0.030,计算得出头屯河石灰沟断面洪峰流量为43.2 m3/s。洪水调查河段总体顺值、河床稳定、洪痕可靠、调查成果可靠。分析结论为该流域防洪减灾,洪水预测预报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峡谷进行系统野外考察,在靖远县金坪村(JPC)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通过光释光(OSL)测年和与黄河吉县段FJJ剖面进行地层对比,确定这期特大古洪水事件发生在 3 200~3 000 a B.P.,即全新世中期晚期气候恶化转折阶段,对应着我国历史上商末至西周早期。采用古洪水水文学方法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并且采用比降-面积法计算这一期多次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为 16 110~17 740 m3/s。同时,根据野外调查获得 2012年7月31日黄河上游大洪水的洪痕高程,采用相同参数和方法恢复其洪峰流量,误差仅有 2.7%,表明在该河段对于古洪水水文恢复计算参数选取和计算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汉江上游尚家河段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光释光测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区。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的详细调查,在郧县尚家河段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上部发现一层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其进行了年代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测定,证明其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水文信息。采用古洪水水文学方法恢复推算出这次特大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为63 720 m3/s,其规模大于实测最大洪水。应用光释光测年(OSL)技术中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得样品的年龄在940±140~3 190±100 a之间,确定古洪水SWD是汉江上游发生在1 000~900 a B.P.期间的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物。这期古洪水事件的发生年代对应于我国北宋/辽时期的气候恶化阶段,由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变化,降水变率大,气候处于不稳定期,出现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洋河流域规划设计,通过水文分析,计算大洋河河道各频率洪峰流量、分析洪水特性,由于邻近大洋河口的大鹿岛站为临时站,潮水位资料匮乏,因而把大东港站潮位资料作为本次潮水位设计的理论依据,同时计算不同频率潮位,将大鹿岛站作为大洋河河口的设计潮位,计算结果可知:发生20年和100年一遇洪水时,对应起点水位分别为4.22 m和4.51 m。计算结果可供相关规划设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1,(2)
以辽宁鞍山杨柳河人工湿地净化工程为研究对象,该工程在保留原主河道的基础上滩涂地修建人工湿地并种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达到净化河水水质的效果。本文采用《鞍山市城市防洪规划》中的计算成果,在设计洪水计算中采用《辽宁省中小河流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按照20 a一遇洪水标准进行水文计算。计算可知,新建工程设计断面处20 a一遇的洪峰流量为866 m~3/s,所对应的设计水位为23.78 m。  相似文献   

11.
具有行蓄洪区的河道流量演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法为基础提出了具有行蓄洪区时防洪系统流量演算的一般方法,是马斯京根法在具有行蓄洪区的河道洪水演算的推广应用.对行洪区的入流处理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计算分流比的实用方法.最后以淮河中游王家坝到鲁台子河段为例,根据工程布局、水文站和水位站的分布将该河段分成10段,对12场洪水进行模拟预报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袁晶  张为  张小峰 《水科学进展》2013,24(3):358-365
传统固定结构的计算网格不适于处理计算边界动态变化的问题,利用动网格技术,结合土力学中粘性土河岸的崩塌机理,建立了可变网格下的堤防溃口展宽二维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的基础上,对北江下游的大塘围蓄滞洪区口门处的崩塌展宽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溃堤水流对堤防土体的冲蚀,堤防发生崩塌破坏,溃口洪水流量迅速增大,与实际相符,说明通过采用可变网格与土力学中粘性土河岸崩塌机理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使得模型具备准确模拟蓄滞洪区口门处横向崩塌展宽过程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力学过程的蓄滞洪区洪水风险评估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果鹏  夏军强  陈倩  李娜 《水科学进展》2017,28(6):858-867
为定量评估分蓄洪工程启用过程中蓄滞洪区的洪水风险等级,创建了基于力学过程的蓄滞洪区洪水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采用二维水动力学模块计算蓄滞洪区的洪水演进过程,利用洪水中人体跌倒失稳公式及洪水中房屋、农作物损失的计算关系式,评估各类受淹对象的洪水风险等级。然后将二维水动力学模块计算的洪水要素与两个物理模型试验值进行对比,表明二维水动力学模块的计算精度良好。最后计算了荆江分洪工程启用时分洪区内洪水的演进过程,并评估洪灾中群众的危险等级和财产损失。计算结果表明:洪水演进至140 h时,蓄滞洪区群众、房屋、水稻和棉花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85%、59%、63%和72%。模型中提出的采用基于受淹对象失稳机制的洪水风险分析方法,比以往经验水深法划分风险等级的适用性更好,不仅能为洪水风险管理及蓄滞洪区启用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也能推广应用于溃坝或堰塞湖溃决等极端洪水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敦煌西土沟沙漠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研究区域内雨量站历年降水量资料,水文站历年径流系列资料以及历年最大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成果资料及西土沟敦煌沙漠水文实验研究站实测水文资料,调查该区域内洪水沟道的历史最大洪水。用水文学原理和方法对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敦煌西土沟流域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情况估算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提出沙漠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结果表明:西土沟流域洪水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探索出导流+分洪+工程防护的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拦蓄洪水产生地下径流利用模式和沙漠冷水虹鳟鱼养殖到葡萄种植的区域水资源重复利用模式;有效遏制了研究区内沙漠的进一步推进并可显著增加流域内可利用水资源量,实现了区域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CAUSE FOR FL OODS IN MIDDL E REACH OF YANGTZERIVERFlood,a kind of interface disaster,occurs atthe interfacebetween atmosphere and lithosphere. Flood happens when at-mosphere and lithosphere interplay and couple each other(ofcourse,biosphere may also join in this) . Both meteorological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can bring about flood;the formercontrols the time of flood and the latter controls the place ofdisaster. The second Neocathaysian tectonic subsidence area(L i,1973) is the…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复杂洪水灾害系统中随机、模糊、灰色等各种不确定性,结合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广义熵智能分析的理论框架,以最大熵原理和属性区间识别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洪水灾害风险属性区间识别模型(AIRM-POME),利用梯形模糊数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均化系数综合AIRM-POME计算得到的属性测度区间,由置信度准则和特征值公式对各评价单元进行危险、易损等级的评定和排序,并根据联合国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及其定量表达式给出风险等级。将模型应用到荆江分洪区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中,实例研究表明,模型合理可靠,深层次地刻画了各种不确定性,是一种风险分析新方法,可推广应用到其他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中。  相似文献   

17.
翟铎  黄小祥  任林丽  李益  徐俊 《水文》2017,37(6):58-62
对马汊河分洪道扩挖工程前后的水流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并选取2010年和2015年的实测流量、流速和水位等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马汊河扩挖工程对河道水流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扩挖工程实施后河道水位较工程前有所降低,中游段雍水情况得以解决,河道流速、流量和过流能力都增大,有效提高了河道的泄洪能力。研究结果对马汊河以及滁河的防洪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也可为其他河道的扩挖工程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施工导流风险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工导流工程是一项风险工程,在进行施工导流工程的风险计算时,应综合考虑水文和水力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利用JC法计算了施工导流风险,分析了各不确定性因素对施工导流综合风险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各水力不确定性因素在综合风险计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洪水风险分析按照典型设计标准洪水进行计算的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防洪管理需要,为了提高洪水风险分析的实时性以及适应洪水演进的动态性,设计了动态实时洪水风险分析框架。在本框架中,先采用一维和二维动态耦合水动力学数值方法耦合溃堤模型,然后在樵桑联围防洪保护区建立洪水演进模拟模型,通过灵活处理模型计算边界条件以及动态设置溃堤功能,计算不同设计标准洪水发生时,堤防出现单一溃口或者组合溃口后保护区内洪水演进过程。按照上述框架开发了樵桑联围动态实时洪水风险图编制与管理应用系统,并利用历史洪水资料开展模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2008-06洪水马口站、三水站、大熬站、甘竹(一)站的实测最高水位和模型计算最高水位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10、0.10、0.09、0.04 m,均满足洪水模拟精度要求。利用模型计算了西江发生200年一遇的洪水情况下,江根堤防出现溃口后的洪水流量及溃口内外洪水水位变化过程,模拟溃口宽度168 m,最大溃口洪水流量达到5 190 m3,分析了堤防溃决后3、6和24 h洪水漫延导致村落淹没情况,结果表明其满足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蓄滞洪区利用与减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蓄滞洪区管理的复杂性,分析了分洪对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的制约作用,讨论了洪灾损失影响因素及估算方法。提出了蓄滞洪区减灾研究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介绍了一个应用水文模型、水力学模型和优化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和减灾研究的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