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3年8月10日—12日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邀请了水利部设计规划总院、黄河规划委员会勘查设计院、地矿部直管局和环境司、水勘院环境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地矿部九○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黄河上游唐克—拉干峡段环境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及黄河黑山峡水库区环  相似文献   

2.
自1968年刘家峡水库运用以来,黄河内蒙段情已在有缓解。由于刘家峡水库距内段较远,对河道凌情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且其间忽大、忽小的流量过程又无法控制。因此少数年份,仍有较为严重的凌灾发生。  相似文献   

3.
齐斌  熊运阜 《水文》2001,21(3):45-47
介绍了黄河万家寨水库运行及库区水文泥沙动态监测的基本情况,并对水库容淤积、库区淤积物分布、泥沙组成及水库淤积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张志红  高治定 《水文》2000,20(3):15-17,58
黄河内蒙古河段冰期一般在冬季封河期和春季开河期0容易出现严重凌情,造成灾害。故良好的封河形势和开河形势是避免凌灾发生的重要条件,自1968年刘家峡水库运用以来,黄河内下河段凌情已大有缓解。但是,由于有峡水库距黄河内下河段较远。对河道凌情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因此,一些年份仍有较为严重的凌灾发生。在分析黄河内蒙古河段封、开河形势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海勃湾水库用于该段春季防凌调度的作用和能力,为黄河内  相似文献   

5.
梯级水库下游洪水概率分布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求受梯级水库调洪影响后下游断面洪水的概率分布,是水资源系统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现行计算方法及其存在问题,提出了随机模拟和概率组合离散求和两种方法,并通过黄河上游龙羊峡与刘家峡两座大型水库及其下游兰州市所组成的防洪系统进行实际验证,证明了该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大柳树坝址岩体的波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进行了大量的物探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坝址区40个平硐硐壁波速的分析,大柳树坝址岩体波速有以下特征(1)岩体大范围低波速;(2)岩体低波速段与相对高波速段呈隔档状分布.岩体波速作为反应岩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反应坝址区岩体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7.
黄河积石峡水库Ⅰ号滑体变形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积石峡水库库外Ⅰ#滑坡体变形趋势分析,认为该滑坡在地震及水雾影响下是稳定的,但纱数变动在“1”左右,从水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角度来看是不符合要求的,需要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宁夏中卫沙坡头黄河位错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青藏高原东北侧,黄河经黑山峡进入中卫盆地处形成一异常的大弯。这一大弯不是一般的蛇曲,它的出现与此处近东西向的中卫-同心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有关,是一个穿过活动走滑断层的河流位错现象。错距达3km,这代表了中卫-同心断裂带的中段(香山-天景山断层)自此段黄河形成以来(约1.4 Ma B.P.)的位移总量。  相似文献   

9.
水库调节对江河防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琳  卢杜田  蔡彬 《冰川冻土》2002,24(2):206-208
我国 30°N以北的黄河、松花江、黑龙江等河流,在冬春季节常常出现冰凌灾害问题.文章主要对发生凌汛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黄河防凌经验论述了水库防凌的作用、机理及合理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推进黄河流域系统治理与黄河水沙协同调控是确保黄河长久安澜的关键。因受气候、生态、地形地貌和强人类活动等多系统耦合影响,约束黄河水沙整体行为的分系统协调以及各单系统水沙关系协调的表征指标筛选及其阈值确定,一直是治黄实践的难题。基于维持黄河全流域水沙平衡,构建了黄土高原-干流河道-河口水沙协同调控三级指标阈值体系,包括1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结果表明:(1)流域侵蚀防控指标阈值体系中,60%的林草梯田覆盖率下可致产沙的次降水量阈值为57 mm;可基本遏制流域产沙的林草有效覆盖率和梯田比阈值分别为60%和40%;淤地坝拦沙减蚀阈值为三级沟道控制率40%~50%。(2)河道水沙调控指标阈值体系中,近期宁蒙河段平滩流量阈值约为2 000 m3/s,远期黑山峡水库建成后宁蒙河段平滩流量阈值约为2 500 m3/s;近期潼关高程调控阈值约为328 m,远期古贤水库建成后潼关高程可冲刷下降至326 m左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阈值约为4 000 m3/s。(3)考虑黄河三角洲淤蚀动态平衡,河口稳定沙量阈值约为2.6亿t/...  相似文献   

11.
水库泥沙淤积量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家宁 《水文》1994,(4):14-18
水库泥沙淤积是水库工程较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水库泥沙淤积受到来水、来沙和水库运行情况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水库实际淤积量存在超过设计标准的风险性。本文以来水,来沙为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对来水、来沙序列的随机模拟和水库冲淤计算,分析水库冲淤积量的风险度,为水库的风险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戚筱俊  薛福 《城市地质》1997,9(1):18-26
北京密云水库水 库区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库区区域新构造及地质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库渗 漏,水库边岸再造,对公路及其它建筑的影响问题,地下水水浸没问题水库固体迳流物质来源及水土保持问题,水库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孟春 《水文》1996,(4):37-39
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日平均入库流量的预报张孟春(西北电力调度通信局)1问题的提出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担负着电站本身与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及兰州市的防洪任务,设计部门对龙羊峡、刘家峡两库的防洪联合调度作了专题研究,并总结出一套采用日平均人库流量和另一水库要素双...  相似文献   

14.
黄河内蒙段地处黄河流域最北端,为稳定封冻河段。由于河道流向自南向北,封冻溯源而上,解冻由上面下,加之河道水量、河势、气温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内蒙河段历年都发生较为严重的凌汛。各级防凌指挥部门为了战胜凌汛,除每年及时查勘黄河冰情变化外,还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凌汛情势,有比较  相似文献   

15.
区域稳定性的神经网络分区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河黑山峡河段区域稳定性研究为例 ,本文系统地提出了区域稳定性的神经网络分区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结果表明 ,这一评价方法比其他方法更简洁 ,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浑水渗流理论及平原水库防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尚杰  党发宁  程素珍 《岩土力学》2011,32(7):2093-2098
浑水渗流不同于清水渗流,在其渗流过程中,能够形成一层弱透水性的防渗层,减少渗漏水量。根据浑水渗流理论,提出采用引黄河浑水入库在库底形成淤积层来减少水库的渗漏。在分析了黄河浑水泥沙特点的基础上,研究黄河浑水引入平原水库形成的淤积层对库底渗漏的影响,并经室内试验研究得出渗漏量与淤积层的相关关系、不同水头对渗流量的影响关系,得出一定厚度的淤积层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渗效果。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平原水库库底防渗,经理论计算和工程应用评价,淤积层防渗效果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资源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道席  朱元Shen 《水文》2001,21(1):15-20
针对黄河下游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进行了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资源管理研究。水资源管理包括水库调度和河段配水两部分,便于总量控制和用户之间协调;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调度模型,充分考虑用户需求水的优先级别,符合黄河实际;河段配水采用同倍比、按权重和用户参与等配水,具有简单、灵活、实用的特点、水量分配考虑了水流传播时间影响,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8.
门楼水库汛限水位及调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门楼水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库调度的“峰量综合控制法”和4种调度方案,由此确定相应的汛限水位。给出了门楼水库近期和远期汛限水位值。  相似文献   

19.
黄河内蒙古段凌洪灾害及防凌减灾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内蒙古段由于特写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气象条件,决定了每年都发生凌汛。流凌封冻溯源而上,解冻开河则由上而下,冰水汇流,卡冰结坝而造成凌洪灾害。1968年上游刘家峡水库建成,调节了水量,热量,内蒙古段河床逐年淤积抬升。过流能力明显下降,凌洪灾害逐年增加。因此防治凌害,主要应采取加固提防,整治河道,加强冰情预报,合理运用水库调度和局部破冰措施,并尽快在内蒙古段修建海渤湾水库,才能有效地减轻凌洪灾害。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线调水工程是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西北、华北地区缺水问题。西线调水一期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该区具有独特的地壳变形和构造应力体系。一期调水工程区处在海拔3500m左右,主要是引大渡河支流的阿柯河、麻尔曲、杜柯河及雅砻江支流泥曲、达曲之水补给黄河支流贾曲,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活动断裂、深埋长隧洞、冻土与冻害以及水库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