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京郊门城镇地面塌陷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空地面塌陷是门城镇地区危害性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根椐实地勘察资料 ,论述了地面塌陷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 ;选取与塌陷密切相关的 1 1个因素 ,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地面塌陷的危险度进行了分区预测。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瑞昌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月26日江西省瑞昌市与九江县间发生里氏5.7级地震,地震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和砂土液化三类,以地面塌陷较为发育.文章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等特征,分析了其与地震的关系.并对次生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此次地震为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瑞昌城区供水井抽水加大了发生地面塌陷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咸宁市城区岩溶地面塌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宁市是湖北省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地区之一。本文论述了该城区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分析了形成的基本条件,应用层次评判法对其可能发生塌陷的敏感程度进行预测分区,为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广州花都区赤坭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未以来,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一带多次出现严重的岩溶地面塌陷活动。本文依据实地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勘查资料,系统分析了赤坭镇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赤坭镇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主要是人工开挖形成负地形采石场和过量抽排地下水造成。在此基础上,针对赤坭镇岩溶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钱丽丽  周兰云  张秀娟 《地下水》2010,32(3):154-155,164
岩溶地面塌陷是岩溶地区因岩溶作用而产生的地面变形现象,是岩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在自然及人为作用下发生变形破坏、并导致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岩溶地质作用。当它发生于人类活动地区时,就可破坏土地及其附属物,并危及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从而形成地质灾害。就岩溶地面塌陷的特征及其成因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进一步控制塌陷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罗区是福建省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区地面塌陷六种。其中滑坡、岩溶地面塌陷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主要类型,灾害呈现点多、面广、规模小、稳定性差的特点。野外调查表明,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新罗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析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以及水文地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因素;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动态因素。  相似文献   

7.
邳州市邳北石膏矿区采空地面塌陷日益严重,为防治地质灾害,市政府于2016年进行了石膏矿区采空地面塌陷专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通过分析矿区已有资料、分析已发塌陷点和现场调查,阐述了采空区地面塌陷的特点与危害,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地面塌陷的易发性进行了分区。根据分区结果,结合人员密集程度,提出了区域采空区综合治理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措施和方法,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于前游子庄发生了数起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次采用地质调查、钻探和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前游子庄发生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找出了地面塌陷的原因。前游子庄地面塌陷是由于当地土质疏松,容易发生侵蚀作用,并在有大量积水条件的促使下而发生的。同时对地面塌陷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煤矿具有近百年开采历史,因为煤矿开采引发了强烈的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同时大通矿区内岩溶塌陷发育,这些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对大通矿区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的分析研究,评价大通矿区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并进行稳定性分区,进而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对合理规划、探索创新对塌陷区的治理方法、发掘塌陷区的土地资源、加快塌陷地的综合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也可作为同类地面塌陷区评价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市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河湖岸崩、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泥石流、膨胀土变形等,危害后果较严重。通过对合肥市505个已调查地质灾害点的综合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合肥市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特征,分析合肥市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为合肥市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证实地面沉降在时空分布上与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地下水累计开采量与地面累计沉降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运用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一维团结理论,对地面沉降极限量进行估量,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盐穴储气库破坏后地表沉陷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松  姜德义  杨春和 《岩土力学》2009,30(12):3595-3601
地下盐穴储气库在天然气调峰和保障供气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盐穴储气库达到设计年限后,将报废而逐步垮塌,必然引起严重的地表沉陷。因此,对盐穴储气库破坏后地表沉陷规律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虑到目前的数值分析软件进行地表沉陷分析的不足,开发了用于盐穴储气库破坏后地表沉陷数值模拟的有限元专用软件-2D-Sink,该软件具有处理破碎岩块的能力。应用2D-Sink对盐穴储气库破坏后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建立了6种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地表沉陷层理效应、地表沉陷的岩层倾斜效应、地表沉陷的断层效应和多盐穴地表沉陷规律。对多溶腔地表变形曲线与单溶腔叠加的地表变形曲线进行比较,验证了地表沉陷叠加原理的正确性。研究成果为盐穴储气库报废后地表沉陷灾害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唐山南部沿海地区是唐山市地面沉降灾害较严重的地区,地面沉降的快速发展对唐山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的功能发挥构成严重威胁,全面了解唐山南部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演化态势及其发育主导因素至关重要。基于中高分辨率雷达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唐山南部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场的分布及演化信息,可以发现这一地区的区域地面沉降漏斗与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且沉降区范围沿区内基底断裂带一侧展布。但在曹妃甸工业区,地面沉降特征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特征有所不同,地面沉降区呈点状、斑状分布,沉降区范围较小,沉降中心的沉降梯度大。据调查,特殊的地质环境是该区地面沉降发育的基础条件,地下水超采、大规模工程扰动是诱发和加剧地面沉降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选择长三角苏锡常地面沉降最为典型地段—无锡西部至江阴南部地区,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机理,建立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区实际对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优选,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各评价指标要素对地面沉降灾害的贡献率分别对地面沉降易发性和易损性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在地面沉降易发性、易损性评价基础上,利用GIS进行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地面沉降风险控制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谭荣初 《江苏地质》2002,26(2):92-94
通过对吴江市地面沉降与开采地下水关系的研究,证实地面沉降在时空分布上与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一致,地面沉降速率与地下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运用太沙基的有效应力原理及一维固结理论,对地面沉降极限量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6.
地面塌陷的模式及特殊危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面塌陷有三种模式,即冒落式地面塌陷、沉陷式地面塌陷和地堑式地面塌陷。它们造成的特殊危害分别有塌陷地震、形成槽形移动盆地和产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17.
GPS测量技术在锡山市地面沉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常研究认为, 苏锡常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是产生地面沉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锡山市地下水开采十分强烈, 其地面沉降灾害也最为严重。为了有效地分析研究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过程, 必须获取一定时间间隔内的地面沉降实测值, 全球定位系统 (GPS)就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测量手段。本文在简要介绍了锡山市地质、水文地质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 重点阐述了运用GPS测量技术对锡山市地面沉降进行首次实测的情况, 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 最后对锡山市地面沉降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混沌神经网络理论的城市地面沉降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城市地面沉降量时间序列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认为该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相空间重构的方法建立了用于城市地面沉降量预测的混沌神经网络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高桥地面沉降量进行了预测,并和实际监测沉降量进行了比较,最大绝对预测误差为1. 7,预测的平均误差为0. 0833,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混沌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城市沉降预测是可行、精确的。  相似文献   

19.
临汾地面沉降数值模拟及其与地裂缝灾害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汾市区是继西安、大同等地区之后又一地裂缝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 已经严重影响着临汾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经研究表明, 地下水超采为影响该区地裂缝灾害的第二大因子, 它是通过地面沉降来促使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对临汾市区地面沉降进行数值模拟, 总结出了地面沉降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 地裂缝灾害的易出现部位为沉降梯度陡变带, 即沉降梯度最大处。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hazard map for ground subsidence around abandoned underground coal mines (AUCMs) at Samcheok City in Korea using a probability (frequency ratio) model, a statistic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d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ground subsidence, an image database was constructed from a topographical map, geological map, mining tunnel map,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data, land use map, lineaments,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data, and borehole data. An attribute database was also constructed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reports on the existing ground subsidence areas at the study site. Nine major factors causing ground subsidence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probability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ground subsidence area: (1) depth of drift; (2) DEM and slope gradient; (3) groundwater level, permeability, and rock mass rating (RMR); (4) lineaments and geology; and (5) land use. The frequency ratio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applied to determine each factor’s rating, and the ratings were overlain for ground subsidence hazard mapping. The ground subsidence hazard map was then verified and compared with existing subsidence areas.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ccuracy of 95.01%) is better in prediction than the frequency ratio model (accuracy of 93.29%).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ed sufficient agreement between the hazard map and the existing data on ground subsidence area. Analysis of ground subsidence with the frequency ratio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suggests tha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round subsidence near AUCMs is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