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百年气温场变化成因的统计诊断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BP-CCA方法,诊断中国近百年(1881~1992年)气温场变化之成因。结果表明:(1)CO2浓度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与中国近百年增暖趋势的关系最为密切;(2)80年代后,温室效应加剧所起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相应敏感区位于华北北部、东北、西北西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3)火山活动对气温变化的长期趋势所叠加的波动变化起主要作用,敏感区主要在35°N以南,中心位于西南地区;(4)20年代至40年代增暖可能是温室效应、火山活动和太阳活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70年代以来的增暖则主要与温室效应的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2.
江西地区低云辐射气温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喻迎春  王元 《气象科学》2006,26(6):612-619
通过分析近45 a江西地区山丘、平地和环湖站点低云、辐射、气温之间的气候变化关系,发现,1959~1971年,江西地区低云量减少时,气温下降;1971~2003年,低云量增加时,气温上升,同时太阳总辐射减少。江西地区低云、辐射、气温三者的统计关系表明,低云-辐射-气温变化的基本特征为三者的净效应使得该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特别是90年代气温明显上升,其中,低云在增温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温室效应增效器的作用,这里的温室效应主要是指温室气体量增加的增胶作用。这种温室效应增效器作用主要体现在低云增加伴随有地面大气能见度降低,将导致太阳总辐射减少,最终引起有效长波逆辐射增加和净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铜仁地区近30年的气候变化特点,揭示了“温室效应”在本区表现不很突出,而旱涝灾害有加剧趋势这一气候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保定市2009年冬季气温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艳  杨龙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4):20-24
采用保定市1955-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保定市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并从温室效应和海洋温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冬季气温异常的原因.分析发现,保定市冬季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周期性和加速上升趋势.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可见一元回归模型在气温统计分析预报应用上有相当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是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等)运动的最终能量源,地球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人类活动所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并非是唯一原因.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从太阳活动的观点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太阳活动也可能是引起近世纪全球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和引发地磁场变化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地球磁场的变化将可通过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地表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按照大中城市站、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与乡村站等类别,对河北省区域内55个气象站1961~2003年和1981~2003年时段月、季、年平均气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大中城市增温趋势最为显著,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增温趋势较强,乡村站增温趋势最小,季节中以冬季增温为最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因素对大中城市站、城市站、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温度增加的份额分别占到44.7%、38.7%、39.7%.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因素对季节增暖的作用在夏秋季较大,冬季最小;近20年来各类台站增温趋势更加明显,但热岛增温效应对平均温度序列增温的相对贡献却在降低,说明近20年的迅速增温可能是由于大气环流和增强的温室效应引起的;近20年全省各类台站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与1961~2003年整个时段相比表现不一,部分站城市热岛增温效应绝对量趋于增强,部分站城市热岛增温效应趋于弱化或消失.因此,城市热岛增温效应对台站和区域平均温度序列的影响比较复杂,它受到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乡村台站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110年来全球地面气温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110年来全球地面气温变化吉村纯(东京航空地方气象台)1前言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效应气体增加所引起的地球变暖的危机正在扩大,但现在的科学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尚不充分,为了预测今后的气候变化需要进行各种研究。在各种研究中对过去实际出现的气候变化的分析是...  相似文献   

8.
近50年鄱阳湖水面蒸发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水文、气象资料,应用器测折算法和气候模式法,确定鄱阳湖1955—2004年年、月水面蒸发量,并对近50 a的水面蒸发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水面蒸发的温度、湿度、风速等主要因子的变化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除5月外的各月蒸发量及年蒸发量均呈减少趋势,湖区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是造成水面蒸发减少的根本原因,与温室效应密切相关,是对大范围气候变化的同步响应。  相似文献   

9.
丁裕国  江志红 《气象科学》1991,11(4):344-354
本文根据文献[1]重建的中国近百年(1881—1980年)总辐射月总量场资料序列,分析其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百年总辐射场主要变化趋势为东部广大地区自本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全年各季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后至七十年代末期则呈下降趋势,但就整个时段来说,总辐射无明显增大或减少;其余地区(除东南沿海、青藏高原的个别季节与东部不一致外)基本变化趋势都与东部地区一致,但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夏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在主趋势背景下,中国总辐射场百年序列中还具有明显的三种准周期振动,主要集中于周期为30~48年,10~15年和5~7年三个频段。对比近百年我国气温场变化趋势,从一个侧面佐证“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强迫的气候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修计划(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和云量资料,计算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各季和年平均总云量对OLR的强迫及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揭示了高、低示了高、低云对OLR强迫的特点。结果表明:高原的OLR云强迫与总云量、高云量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且季节变化明显;OLR云强迫和云温室效应的地理分布与高原总云量的分布较为一致;云强迫的年变化一同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近四十年气候变化诊断分析"课题是国家气象局1989年安排的"短、平、快"项目.该课题由张向军、李怀川、刘安麟、周薇红、杨观竹等人承担.于1990年7月完成.该课题利用近四十年气候资料,通过计算、分析,给出了近四十年我省气温、降水变化的基本事实.探讨了近四十年气候的异常,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陕西省近四十年气候变化有如下结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_2和其他具有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加,已使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变暖趋势,对全球各地的气候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利用沈阳、营口等地近80多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本世纪以来我省气温、降水的变化情况,并与全球气候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香港城市与郊区气候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香港天文台近年的研究显示,香港的气温上升是由温室效应增强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及本地高密度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除温度外,香港因受城市化影响,相对湿度在城市与郊区之间亦有很明显的差异.选取1989-2006年较能代表香港市区与郊区情况的气象站每小时气温和相对湿度数据,初步比较了香港市郊温度和相对湿度差异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并试图分析这些差异变化与城市化影响的关系.结果显示郊区的气温变化幅度比市区大、变化也较突然,市区晚间至清晨气温较郊区为高;日间情况大致逆转,但气温差别幅度不及晚间.一年之中,城市化效应在冬季最为显著,春季则最不明显.市郊相对湿度的差异同样很明显.晚间至清晨市区相对湿度较郊区为低,日间相反.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近50 a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顶山地区7个气象站1957-2008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直线回归法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该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春、秋、冬季为上升趋势;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平顶山市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夏季为增加趋势,春、秋季为减少趋势.高温、低温、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测晴空射出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研究了1985年前期冷拉尼娜到1987年晚期厄尔尼诺期间热带温室效应的变化情况。尽管从冷到暖的状态变化中,逐月资料的比较可能得出温室罩作用在减弱,但从4年的观测记录整体考虑,热带平均温室罩有2W/m2的明显增加,同时热带平均海表温度增温0.4K。将这种实际观测到的增加与GCM模拟的ENSO期间晴空温室效应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在ENSO期间,很明显与SST的重新分布有关的动力变化叠加在SST驱动的温室罩变化之上。若能保证GCM具有预测温室罩动力和热力变化的能力,那么,GCM模拟也能成功地再现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们确信: 1.客观存在着一种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变得更暖。 2.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物正在逐步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烷(CFCS)及氧化氮〕含量的增加进一步增强了温室效应,其结果将使地球表面进一步变暖,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的含量将随地球变暖而增加,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增强温室效应。计算得到: 1.某些气体对于气候变化可能具有比其它气体更有效的作用,并且它们的相对效果能够估计,二氧化碳在过去时段内对温室效应的增强所起作用超过一半,并且在将来依然起相似的作用。 2.大气中永久性气体含量(二氧化碳、氧化氮及CFCS)在排放中调节是很缓慢的。按现在的速率连续排放所增加的含量将使我们承担几十年至几百年的责任。按目前  相似文献   

17.
利用锡盟地区12个站点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锡盟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干旱发生特点.结果表明近45年来,锡盟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平均上升了0.66℃/10a.年平均气温波峰、波谷都呈明显上升趋势,波峰有9-14年周期,波谷有7-16年周期.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干旱出现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0—2009年昌吉市观测站的降水量和20 cm口径小型蒸发皿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昌吉市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市年、季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明显;近50 a昌吉市年、季降水量都有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其中年、春、夏、冬季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秋季呈略下降趋势,蒸发量均有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受此影响,近50 a昌吉市气候总体趋于干向湿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事实,分析概括产生温室效应以后大气结构的变化.温室效应可以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使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增加,出现对流性天气之前积聚的不稳定能量可能性更高,大气对流层顶抬高,垂直运动加强,导致大气对流层内垂直和水平振荡的幅度加大,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容易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并可能进一步对人类和社会的其他方面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地区云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涧  刘佳 《热带气象学报》2011,27(4):551-559
利用ISCCP的D2云气候资料集,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得到了东亚地区1984—2006年各种不同种类云量的变化趋势,并重点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气温与不同云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年东亚地区总云量和高、低云量呈现波动减少趋势,减少量分别为2.24%、1.65%和1.68%,中云量呈增加趋势,增加量为1.07%;且云量变化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温室效应所导致的东亚地区气温改变和水汽含量变化,是导致云量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在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及热带辐合带区域的气温与高云存在显著负相关,与中、低云存在正相关,而在西太平洋、日本以东以北洋面的气温与低云呈显著负相关,与高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