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东南滨海平原全新世海进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道高  郭永盛 《海洋学报》1995,17(5):103-111
本文主要根据对钻孔样品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及14C测年资料,探讨了鲁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全新世海进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特征、沉积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在早全新世阶段,该区处于滨海环境,广泛发育了下全新亚统滨海沼泽相沉积层;中全新世时,该区遭受海侵,为河口湾、滨岸沉积环境,发育了中全新亚统海陆过渡相沉积层;自晚全新世以来,该区成为冲积海积平原环境,上全新亚统陆相沉积层得以发育形成.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北岸距今2000年的海面波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天津以东,宝坻、丰南县城向南直至海边的低洼平原,其沉积相表明全新世中期以来始终是个滨海湿地环境,分布有宽阔平坦的淤泥质海滩。它和滦河三角洲砂质平原共同构成渤海湾北岸的海岸带。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逐渐上升,至全新世中期,大约距今6000多年海进曾到达最大范围,淹没海拔4米多的高程。嗣后,稳定海面逐渐退落。到距今2000年左右,早已成陆的滨海平原再次受海水入侵,使多处较大规模的高2.5-3米以上的战国至西汉文化遗存被海积物覆盖,或使3000年前的陆相草炭和粘土层被海岸沙堤(沙丘)超覆沉积。  相似文献   

3.
程乾盛 《台湾海峡》1993,12(3):257-265
前人将泉州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中全新统长乐组冲-洪积层、海积层;早全新统东山组海积层;上更新统龙海组冲-洪积层和时代未分的残-坡积层。作者从岩石、孢粉、生物、年代等地层学入手,结合纵横剖面分析,将该平原划分为下、中、上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平原中北部缺失下全新统的河口相-潮间带沉积层,而平原中部以南和入海口一带却不缺失此层。其因是下全新统高程不一,中全新统NW 向新构造活动断裂,导致海进,在平原内沉积了中全新统地层。海进时间约5 000a,B.P.。  相似文献   

4.
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从沉积学、地层学、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角度,综合分析了太湖的成因和演变。认为地壳沉降与海面上升是构成江南碟形洼地的内外动力,为太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全新世海侵最盛时,太湖海湾水深潮急、泻湖、滨海沼泽围绕海湾分布。随南部湾口沙嘴封堵,海湾趋于消失,陆地扩大,遗址增多。3700a来,海面回升,湖面逐渐扩展,形成现代太湖。  相似文献   

5.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北翼沉积及其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江三角洲北翼上更新亚统顶部(Qp3-3)为一套河漫滩或湖沼相沉积,曾一度暴露为古地面。冰后期海侵层(Qh)呈SE→NW逐渐尖灭的楔状体形,不整合超覆于(Qp3-3) 之上。Qh自下而上分别由滨海相、河口海湾相、潮成沙体相和潮滩相构成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层序。冰后期海侵在7~6.5kaBP间达到最大范围,并发育潮成沙体相沉积。受河流进积作用影响,约于1.5kaBP前后,大部地区淤浅为潮滩或滨海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6.
盐阜平原地处苏北平原东部.全新世以来,由于海面变化使本区地理空间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化:早全新世,海面上升,本区成为浅海环境,空间结构较为单一.中全新世,海面稳定,古砂堤发育,砂堤两侧形成了泻湖与浅海的二元结构,其西侧的里下河区成为封闭的泻湖,而东部仍以浅海为主.晚全新世,海面下降,本区完成了由海到陆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盐阜平原地理空间三元结构的格局: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西部里下河地区湖泊沼泽面积不断缩小,演变为里下河平原;而东部海岸东迁,形成广袤的滨海平原.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澳部分河流的资料,探讨了冰后期海面变动各个阶段对河流-河口体系不同部位的影响及时空变化,划分出4个发育阶段。早期海进主要使下游河段发生沉积,晚期海进导致河口湾的形成,稳定阶段沼泽沉积发育,海退阶段河口湾充填,并逐渐转化为三角洲。在同一个地区,河流-河口体系随时间而变化:海进时,依次由下游河段转变为河口湾,最后可能成为口外海域;海退时,则由口外海域变为河口湾,可能进而成为三角洲。  相似文献   

8.
李凤林 《海洋学报》1986,8(4):456-465
黄-淮-海-辽(河)平原地下咸水,有如地下咸水海掩埋在黄、渤海周边.资料表明,咸水层与海相层是同时形成的,即咸水形成是由于海进时浸渍的结果.目前咸水在地表、地下径流作用下正在淡化消失中,如循其道,一能迅速恢复古地理,二能在人工和自然作用下变成为淡.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 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黄、渤海沿岸低地平原区,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有着广泛的分布,卤水的储量、储层结构及水化学特征随着各海岸区岸段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与卤水赋存区所经历的第四纪古海洋环境、古气候环境、地貌及构造活动的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并受地下和地表水体混合作用的影响。在中国北方主要有两大类海岸地貌单元,滨海平原海岸和基岩港湾海岸。渤海三大海湾沿岸都属于滨海平原海岸,第四纪地下卤水呈连续的平行海岸线的带状分布,矿带宽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受陆向山前冲、洪积平原区的地下淡水径流及海…  相似文献   

10.
太湖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平原第四纪沉积可划分出两个海相层及海陆过渡相及湖相、河湖相.其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大致经历六个阶段:更新世中期古太湖发育阶段、晚更新世中期的太湖湾发育阶段、晚更新世末期“江南湖泊群”发育阶段、全新世中期的太湖湾发展阶段、全新世后期湖泊—泻湖交替演化阶段和现代太湖发育阶段.就目前资料看长江对太湖平原的影响可能仅限于全新世后期.  相似文献   

11.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事件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开始深化。作者自70年代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第四纪地下卤水资源、海平面変化与地下咸水入侵等问题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以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本文系上述研究结果的阶段总结,为今后本领域研究工作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蔡爱智  龚金美 《台湾海峡》1992,11(2):112-117
本文研究了福建海坛岛芦洋浦平原的海进沙与风沙层序。结果表明,芦洋浦平原原是一个水深20~30m、走向NNE的海湾,全新世初期的海进沙层厚2~5m覆盖在陆相冲积和风化层上。后来,海平面波动,从台湾海峡推来残留沙超覆其上。经一段时间的正常环境后,距今约2400~2000a,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风沙逐渐发育,厚5~10m的风沙层埋盖了海湾沉积,建造了面积68km~2的大沙坪和半封闭的泻湖。  相似文献   

13.
太湖平原有全新世海侵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顺才 《海洋学报》1992,14(4):69-77
本文通过多年来对太湖平原上众多湖泊的测量、深钻、浅钻及浅地层剖面仪探测及湖泊沉积物系统分析等,认为这些湖泊皆系冲积平原上的洼地积水,洪水时渲泄不畅所致,并非全新世海侵与潟湖演化而成,也证明广大太湖平原中部在全新世未曾遭受到广泛的海侵.  相似文献   

14.
莱州湾南岸晚更新世后地层中沉积海水的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阐述了莱州湾南岸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层的地质特征、从山前冲洪积平原淡水到海积平原沉积海水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沉积海水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莱州湾南岸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地层具有3个赋存着沉积海水的海相沉积层,沉积海水与海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与冲洪积平原淡水化学成分不同.在古海水浓缩过程中,存在着方解石和石膏的沉淀以及钠长石和钙长石的蚀变.在沉积海水入侵淡水的混合带,存在着Na+与Ca2+和Mg2+之间的离子交换.沉积海水的形成是晚更新世后期三次海侵期间的海水,经过蒸发浓缩、下渗富集和埋藏变质等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胶东大沽夹河滨海平原地貌发育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振克 《海洋科学》1994,18(6):43-45
在分析大沽夹河滨海平原沉积结构与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依据地貌演化的综合标志,将本区地貌发育划分为:区域夷平期(N)、构造断陷期(Q1),洪冲积平原形成期(Q2-Q3)、现代滨海平原形成期(Q4)。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口附近水中的硅、氮、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杭州湾口水中硅、氮、磷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经调查研究表明,其分布和变化特征主要由钱塘江径流、长江冲淡水和外海水决定。硅酸盐与盐度在12月呈正相关,5、7、10月呈负相关;硝酸盐与盐度都呈负相关;磷酸盐与盐度无明显相关。经初步计算,钱塘江径流硅、氮、磷的年输出通量分别为:101千吨Si/年,42.5千吨N/年和67.1×10~(-2)千吨P/年。  相似文献   

17.
平原水网地区湖泊的水环境容量及允许负荷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平原水网地区的湖泊具体特征出发,探讨了平原水网地区的湖泊水面允许负荷量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并对我国著名的淡水湖太湖进行了计算,为太湖的水质规划和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8年7月对从前湖湾古树林埋藏剖面和钻孔连续采集的142个样品进行粒度参数测量,分析了古树林成因和埋藏地的沉积环境变迁。用前湖湾周边已知沉积相:海滩、入海河流、河口浅滩、海岸沙丘以及滨海沼泽样本作为目标判据,将平均粒径Mz、标准偏差σ1和峰态Kg设为判别参数,与剖面和钻孔样品进行聚类判别,结果表明,42KaBP前湖湾古树林被海湾—河口相变过程埋藏,经历了6个阶段:河口浅滩阶段、浅滩—沙丘交替阶段、浅滩—河流演变阶段、淡水沼泽阶段、海滩沙丘阶段和现代风沙阶段,是气候—环境演变导致了前湖湾沉溺古树林的埋藏。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损失和退化的自然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损失和功能退化是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受自然因素控制.黄河入海水沙是形成滨海湿地的物质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水沙减少,新生湿地的形成速率变小;波浪、潮汐、风暴潮、地面下沉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导致了滨海湿地的损失,湿地的面积呈减小趋势.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导致滨海湿地土壤严重的盐碱化和干旱灾害,...  相似文献   

20.
DC-2孔柱状岩芯取样深度为48.6m,粘土矿物组分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岩芯共分6个粘土矿物组合层,参考Mn/Fe计算结果,0—29.46m为浅海相;33.42—33.46m为淡水相;38.44—38.46m为浅海相;44.0—48.06m为淡水相沉积。综合研究表明该沉积段出现二次海进和一次海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