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6月1日甘肃天祝MS5.4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甘肃震源机制解天祝1996年6月1日22时49分,在甘肃省天祝县发生了MS5.4地震。经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37...  相似文献   

2.
由云南永善-大关Ms7.1级地震序列中的11个Ms≥4级震的震源机制解和98个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区应力场的基本图象和变化形态。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基本图象和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相符。Ms7.1级主震未对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产生可觉察的改变。大量小震机制解的空间向的优势方向与主震机制解一致。  相似文献   

3.
求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的格点尝试概率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虑到P波初动数据在震源球面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对节面解的可能影响,不用矛盾符号所占比例的大小作为选择可取节面解的标准,而是将震源球面分成许多小块,再确定有P波初动数字的小块为正号区或负号区的概率,最后以全部有数据小块的平均概率的高低作为选择解答的标准。用此改进方法重新测定了徐纪仁等(Xu et.al,,1988)发表的青藏高原地区99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中筛选出了20个可信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震矩张量反演地壳水平形变速度包括两个主要步骤:(1)由震源机制解计算地壳的平均应变率;(2)由应变率求速度场。文中对反演的理论与方法作了详细论述,并讨论了速度场内的相对大地转动和线性结构的整体转动以及速度场的误差椭圆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由云南永善-大关Ms7.1级地震序列中的11个Ms≥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98个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区应力场的基本图象和变化形态。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基本图象和构造应力场的方向相符。Ms7.1级主震未对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产生可觉察的改变。大量小震机制解的空间取向的优势方向与主震机制解一致。取向离散的小震机制解多出现在序列的前期,至序列末期则很少发现。小震机制解由较离散向集中过渡,显示了震源区应力场动态调整的过程。因此,小地震在强震序列中也做出不可忽略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由峰值速度估算地震应力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Brune(1970)提出的震源位错模式,用发生在滇西地震实验场区鹤庆MS=5.3中强地震的地震数字化监测资料,计算了S波谱,测定了鹤庆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r.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由地震标定关系给出(r.v)∝Δσ2/3,导出了用峰值速度参数求地震应力降的3个关系:lg(r.v)=d1+(1/3)lgM0+(2/3)lgΔσ;lg(r.v)=d2+(1/3)ML+(2/3)lgΔσ;lgΔσ=-1.0+1.5lg(r.v).假定对大小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取3.0MPa,由鹤庆地震序列的观测资料定出常数d1=-3.88和d2=-0.38.序列震源参数测定结果给出,地震矩为1011~1015N·m,破裂半径a=200~600m.根据峰值速度测定的应力降Δσ=0.1~10MPa,平均为3.7MPa.用这些标度关系求出的应力降结果与Brune模式求应力降的结果比较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参数对地震应力降的依赖性比对地震矩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周蕙兰 《中国地震》1995,11(1):84-91
本文对1988年11月5日发生在青海省西南部西捷与沦沦河沿之间区域的6.8(Ms)级强震(34.41°N,91.94°E),使用了国内外地区的100个观测资料得到其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又使用CDSN台网长周期P波波形,在考虑P波不同传播路径上的地壳上地慢结构模型不相同的情况下,反演得到该强震的震源参数。该震的地震矩为1.9x1018Nm,位错上升、持续和下降时间分别为1.0,4.0和1.0s。虽然目前还没有能从波形研究确定的两个可能的节面(走向分别为NEE和NNW)中判断出哪个是发震断层面,但是两种方法都得到:该强震与略带逆掩分量的以走滑错动为主的断层活动相关联。这个结论与ISC公布的HRVD矩张量反演结果相近,而与NEIC的差别较大。对该震最大余震(11月26日,Ms=6.0)也进行了研究。结合该区域过去发生的其它强震的震源机制解,可以认为,该区域的震源应力场是以统一的北北东或北东向的压应力及北西西或北西向的张应力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8.
由速度谱测定微震的地震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K.Aki(1980)提出的ω平方、常应力参数谱衰减模式.研究了地面运动速度谱衰减的带宽效应,导出了用速度谱直接估算地震矩M0的新方法。利用中日合作在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区的洱源、脉地、松桂三个地区新获得的三次微震群序列数字化记录资料,通过不同参数Q值和△σ值的计算比较,选取Q=300,△σ=1.0MPa作为测定的参数值,计算了P波和S波速度谱的理论量板,并且与实际观测点的低频速度谱值相比较,用这样的方法测定了三次震群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参数。结果给出,在震级为1.0~2.5级的范围内,地震矩M0=10(1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70~200(m),P波和S波的拐角频率比f(op)/f(os)=1.58。用P波或S波三分量的速度谱值测定的地震矩比较一致,以及在相同震级范围内,用速度谱方法测定的结果与其它方法测定的结果也基本一致。本文提出的速度谱测地震矩的方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当地震矩和观测低频谱值(如f=1.0HZ)已知时,可通过查函数表值快速测定M0值。  相似文献   

9.
对1988年1月至1993年2月发生在克拉玛依地区的小震(△≤100km,1.0≤ML<4.0)做了固体潮小震调制比的研究。发现克拉玛依地区自1988年以来,3次ML≥4.3级地震前均出现了固体潮小震累积滑动调制比异常。说明固体潮引潮力对震源区的小地震具有触发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早期震源机制解答的重新测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不同作者对同一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不同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来估计测定结果的相对可信度。用此方法对1985年IASPEI东京会议选定的51个地震不同作者测定的结果作了分析,同时也对我国有两个以上测定结果的震源机制解答作了分析,结果说明,我国现有震源机制解答测定精度总体上有待提高。用5°×5°×5°的格点尝试法重新处理了国家地震局震源机制研究小组1973年所著《中国地震震源机制研究》第一集中所载除台湾地震和深震外的229个地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最后只得出了47个可供参考的震源机制解答。  相似文献   

11.
震源最佳反演结果误差的随机加权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利用随机加权方法估计地震矩张量最佳反演结果的误差.这种方法不对误差来源作任何分布假设,只需重复产生一定数量的服从Dirichlet分布的权向量.对于每个权向量,将其各分量分配到每条地震记录上,相应地确定一个震源参数解.对这些震源参数反演解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便能估计出最佳解的方差、协方差和置信区间.还讨论了1986年台湾地震(Ms=7.8)的震源矩张量中存在各向同性分量这一解答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两年,皎口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已达到了本世纪以来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最高水平。本文选择了宁波台记录该地区地震的部分典型图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计算对皎口地震的记录波形特征有了几点初步认识:(1)初动符号随时间具有优势分布特征;(2)振幅比变化范围大,显示该地区震源错动方式是紊乱的;(3)记录波形的震相较简单;(4)初动位移量AN<AE<AU;(5)最在振幅波形偏向无规律;(6)SM波周期0.2s左  相似文献   

13.
小金地震序列的震源区应力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刁桂苓  程万正 《中国地震》1995,11(2):168-173
用P波和S波最大振幅比方法测定了1980年9月22日小金Ms6.6级地震前后的117个小震的震源机制。根据小金地震序列中3次最大地震和117个小震震源机制解,了震源区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的变化形态。对小震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小震机制解的优势取向和3次最大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由小震机制主要类型的平均解和3次最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方向与区域应力场相符。和主震相近的优势走滑类型及逆倾滑动类型  相似文献   

14.
地震定位的三条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了在横向均匀、径向分层的球对称地球模型内进行地震定位的三条原理:(1)不需用走时表就可以测定出地震震中;(2)震源深度残差在某个震中距处改变符号,该震中距是震源深度的函数,但与距离残差无关;(3)在地球表面两个随机点之间的距离△以sir△分布。原理(1)意味着在没有同时求出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情况下也能测定震中。原理(2)指出从来不应该用4个震源参数联合回归法求解震源深度。在使用标准的最小二乘法时,为何读晚了的到时数据常常比精确读数起的作用大,原理(3)对此提出了一种可能解释。这些原理一起说明了地震定位的问题是个病态问题。只有用先验知识(如走时表)来约束容许解的范围使问题不再病态,联合最小二乘回归法才能求得震源的真实位置。但如果走时表是由震源位置解导出的,则定位误差和走时表误差会互有影响,不能去除问题的局部极小值对应的解。古登堡曾想通过假设残差是非负矢量来校正方位集中引起的残差。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计算中强地震矩心矩张量(CMT)解的一种新方法。在这种新的算法中,对标准的哈佛大学CMT方法做了修正,用中周期面波反演震源参数。在最新的全球相速度分布图上,用内插法可以获得周期40 ̄50s的远震面波的频散曲线。用已知震源机制的20个中强地震(5.2≤Mw≤7.2)对这种方法作了检验。由新方法求得的震源机制和以前得到的结果相似,甚至对于叠加了噪音且震级较小的模拟地震(Mw ̄4.5)也是如此。这  相似文献   

16.
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甘肃,震源机制,永登1995年7月22日6时44分,甘肃省永登县发生了Ms5.8地震。经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北纬36...  相似文献   

17.
伽师震群震源机制与主破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英 《内陆地震》1998,12(2):186-187
1997年1月21日以来,新疆伽师地区发生强震群活动,至4月16日共发生7次6级地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对其中的6次地震给出了震源机制解。这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收集了新疆区域台网和部分全国台网的P波初动符号,用乌尔夫网上半球投影求得。另外我们还收集了中国数字台网(CDSN)给出的其中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美国哈佛大学提供的结果,在此一并在表1中列出。表1 伽师震源机制解统计表编号时 间年月日发震时刻时分秒震级MS节面Ⅰ走向倾向倾角节面Ⅱ走向倾向倾角P轴方位仰角T轴方位仰角N轴方位仰角断层性…  相似文献   

18.
使用SV/P,SH/P和SV/SH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海英  朱元清  郭育 《地震研究》2003,26(4):355-360
为了准确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引入了用SV/P,SH/P和SV/SH振幅比修正使用P波、SV波和SH波极性所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的方法,采用解析法在震源空间内寻找符合地震波观测极性和振幅比的解。该方法能够降低单纯使用初动极性确定震源机制解的不确定性,提高震源机制解的求解精度。  相似文献   

19.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已有的检验工作证实中国早期或者手工作图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可靠性极差。经比较 ,由远震波形反演的矩张量解 ,同一地震不同作者的结果之间差异甚小 ,可靠性较高 ;而基于P波初动方向测定震源机制解的格点尝试法所给出的解空间比其他方法要好。对 2 0 0 3年 4月发生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范围内的 2次 4级地震进行了分析。取用不同的资料 ,由格点尝试法和 -P ,-S垂直向振幅比方法分别测定了震源机制解 ,二者基本一致 ,并且和过去当地发生的 5级以上地震的哈佛大学CMT解接近。这既说明了地震活动的继承性 ,也证实了震源机制解并非随机分布。由于中小地震发生的随机性 ,用统计的方法对用振幅比资料测定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分析 ,结果是客观、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