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2001年以来该地区的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地震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4个子区域,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流逝的变化幅度相差较大,且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的平均波速比,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震例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托克托县ML4.6地震前震中区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回升发震"。  相似文献   

2.
河套地震带波速比分区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构成河套地震带临河盆地和呼包盆地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0年以来ML≥1.5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经过到时校正,运用和达法求解多台单震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1呼包盆地2000年以来波速比平均值为1.723,计算方差±0.023 07;空间分布显示,在呼包盆地周缘地质构造体过渡地带存在多处波速比高低值转换区域,特别是大青山山前断裂东段尤为显著;2临河盆地2000年以来波速比平均值1.733,计算方差±0.022 64,空间分布显示,在狼山山前断裂和杭锦后旗断裂间的NE向凹型区域,及从鄂尔多斯北缘断裂中部横贯临河断裂和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的NW向区域,表现为较连续的低值区域。分析认为,河套地震带的平均波速比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与构造相依的变化特点,平均波速比受到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及地下介质体构成的影响而产生空间上的高低值差异分布。另外,波速比求解过程中的主要参数之间是否具有严格的相关性似乎较难确定,区域地震台网布局和参与计算的地震样本数可能是影响统计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张北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62级地震前,该地区波速比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下降—低值—恢复—下降—发震的过程。空间分布则为近似椭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地震平静。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62级地震前京西北地区地震波速比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相似文献   

4.
收集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唐山震区2012-2016年ML≥1.0地震,选取震源深度5-10km、波形信噪比较高的波形数据,拾取直达P波、S波震相到时,利用和达法计算平均波速比,并分析研究区平均波速比水平分布特征与时变特征,结果表明:唐山震区上地壳平均波速比约为1.71,且水平分布呈区域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结构。研究区内3次ML≥4.0地震前,波速比曲线均呈较显著的下降-低值-回升形态,表明该区平均波速比变化可能具有一定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5.
选用首都圈测震台网观测报告,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首都圈地区2002~2014年小震波速比值,系统分析首都圈地区2002年以来中强地震前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中强震孕震过程的前兆信息。为了保证多台波速比计算结果的精度及可靠性,对其计算条件进行了合理限制。计算结果表明,首都圈中强地震发生前,出现了多次波速比低值异常,在震源区附近存在显著的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发震地点多为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邯郸地震台网1984-2010年记录的当地及周边地震,计算当地的平均波速比及平均泊松比的值,对其间发生的ML4.0以上地震分析,并对波速比曲线及地震震级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地区平均波速比为1.691,平均泊松比为0.229,震前波速比有低值,以期通过本研究能对当地波速比对地震的约束规律提供积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2008至2016年内蒙古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对扎兰屯地区的b值、波速比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根据震例和经验,低b值和波速比低值有一定的震兆意义。b值空间扫描结果显示,额尔古纳和阿荣旗地区为低b值区域。波速比空间上看,牙克石和扎兰屯一带为波速比低值区域,波速比在空间上西北侧高、东南侧低。结合b值、波速比构造特征,判断牙克石-扎兰屯可能为应力积累区域。  相似文献   

8.
将辽宁地区(38~44°N,119-125°E)按2°×3°分成四个区,采用单事件多台站观测联合求解波速比的方法,利用P、S波到时记录,计算了1999年11月辽宁岫岩Ms5.4和2000年1月Ms5.1地震、2003年3月沈阳ML4.1地震前后及近两年以来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结果显示辽宁地区中等地震前波速比出现低值异常,波速比低值异常区与辽宁地区的中等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辽宁地区预报中等地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多台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在川滇交界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VP/VS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3年,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下降过程;震前0.5年,又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急剧下降的过程,且伴随有多次低值异常;震前2个多月至发震,波速比从低值回升至均值附近;震后波速比维持在均值上下波动,并伴有高值出现。震区南部的元谋地区和东北部的巧家—普格一带波速比异常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平均波速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该地区做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年1月1日~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的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2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控制在3°×2°的空间范围内,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而变化的幅度相差不大,基本维持在2.5%~2.584%之间;呼和浩特地区的平均波速比为1.722,明显低于包头地区的平均波速比1.733,初步推断与呼和浩特地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0年1月-2008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事件直达波到时数据,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对吴忠-灵武地区该时段内MS ≥ 5.0地震发生前波速比变化进行回溯性分析,并对该区未来短期内震情趋势进行研判,所得结果表明:①吴忠-灵武地区MS ≥ 5.0地震前波速比存在正常→降低→上升(恢复)→发震的异常变化过程;②研究区台站出现波速比异常,其空间分布对发震位置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发震位置可能位于波速比下降台站或存在异常台站所连线的多边形边缘或内部;③据近期扫描结果,海原地震台波速比异常较显著,需密切关注宁夏南部及邻区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天山造山带作为世界上陆内最大的造山带之一,现今地震活动频繁,造山运动强烈,是开展陆内造山和内陆地震活动研究的天然试验场.本文利用整个天山造山带地区国内及国际台网的108个地震台站连续三年的背景噪声资料,提取了8~50 s周期的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并构建了整个天山造山带地区的二维瑞利面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分布图像.结果表明:浅部结构与地表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低波速异常主要分布于沉积层厚度较大的盆地地区,而高波速异常主要分布于构造活动比较活跃的山脉地区.东天山地区中下地壳存在比较弱的低波速异常,而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汇聚边缘的上地幔区域则表现为明显的高波速异常,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现近NS向的特征,暗示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已经俯冲至东天山的下方.中天山地区的中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均呈现为明显的低波速异常,且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变化比较复杂,表明中天山地区的整个岩石圈结构已经弱化,热物质上涌可能对介质的方位各向异性有一定的影响.西天山及帕米尔高原的上地幔区域存在低波速异常,各向异性表现为NW-SE方向,可能与欧亚板块的大陆岩石圈南向俯冲有关.塔里木盆地内部存在相对弱的低波速异常,推测塔里木盆地可能已经受到上涌的地幔热物质的侵蚀和破坏.  相似文献   

13.
李婷婷  刘利  胡光武  陈飞 《地震》2019,39(3):149-157
将江苏地区(30.5°~35.5°N, 116°~122°E)按1°×1°分成18个子区, 搜集整理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产出的震相观测报告, 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各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 分析研究了全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① 各区的波速比均值介于1.68~1.73之间, 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全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 较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偏低; ② 全区平均泊松比值为0.24, 研究区域没有熔融的介质性质, 与该区地质构造以花岗岩为主的特征一致; ③ 从泊松比与地壳厚度的相关性来看, 江苏地区的泊松比与地壳厚度整体上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北高南低、 东高西低, 在33°N附近, 泊松比高低相间, 变化复杂, 可能与研究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uses the 8 broad-band stations' microseism data recorded by the Seismic Monitoring Network of Fujian Province to calculate the vert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wo stations at intervals of 5 minutes. According to the time intervals technique we obtain the different coefficients and then add the correlative coefficients. Depending on this, we extract the group velocity of Rayleigh waves from the cross correlation of the ambient seismic noise between two seismic stations and figure out the group veloc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gnal noise ratio (SNR) increases proportionally to the superposition times, but the results from different days are similar to one another. Synchronously, the arrival-time is also stable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change when coming across typhoons. It is found the velocity of the surface wave is 2.9 - 3.1 km/s in Fujian Province, which is close to the observationally attained value.  相似文献   

15.
就地震分布、震相质量、深度分布以及地震震级等,对辽宁测震台网2010-2017年地震观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到辽宁地区地震波主要震相的平均传播速度,分别为:P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7.87 km/s,P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3.56 km/s,认为引起震相走时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定位误差及震相不易识别。  相似文献   

16.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选取北京地区有5个以上记录台站共76个地震事件,计算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平均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发现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因此,依据北京地区地震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可以为首都圈地区发生的中等地震提供一定程度的跟踪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地区背景噪声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台网及吉林、内蒙古部分台站共44个固定地震台站连续2年的地震数据,利用两个台站间互相关方法获得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再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最后利用传统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黑龙江地区周期为8~40 s范围内群速度分布图像.反演结果揭示黑龙江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群速度结构存在明显横向不均...  相似文献   

18.
苍山5.2级地震前地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苍山5.2级地震前,鲁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5.2级地震前,该区波速比的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时间分布的异常形态为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空间分布则为近似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显示地震平静。苍山5.2级地震前,我们曾根据该区的波速比异常变化,对鲁南地区提出了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9.
A detail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Beijing,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BTT area)was deter-mined by inverting local earthquake data.In total 16 048 Pwave first arrival times from 16048 shallow and mid-depth crustal earthquakes,which occurred in and around the BTT area from 1992to 1999were used.The first arrival times are recorded by Northern China Unived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and Yanqing-Huailai Digital Seismic Network.Hypocentral parameters of 1 132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ML=1.7-6.2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were obtained simultaneously.The inversion result reveals the com-plicate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P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round BTT area.The tomographic images obtained are also found to explain other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