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CDSN兰州台数字地震仪观测到永登地区17个小地震,记录到了来自地壳中间层C界面(也称康腊德界面)的反射横波Sc。用该震相的走时特性测定了永登地区地壳中间层界面的深度HC的平均值为24.9±2.0km左右。进一步明确了永登地区是双层地壳模型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数字化地震记录在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后P波出射角与方位角的异常变化:主震前数月出射角出现明显上升异常变化,方位角出现明显下降异常变化。探讨了利用出射角和方位角异常进行大地震预报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共和地震前后中小地震的波谱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CDSN兰州台的短周期(SP)地震记录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地区的35个前,余震作了波谱分析工作。结果表明,主震前,共和地区小地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值fc(P)/fc(S)为1.8左右。主震后,拐角频率比下降到1.3左右,1995年以后,拐角频率比值又上升到1.5左右,拐角频率比值有可能成为监测孕震区内应力状态变化的测振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兰州台记录的短周期垂直向直达P波数字地震资料,通过频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3个小震的震源参数及介质品质因子Q值。研究区域内介质品质因子Q=55-109,前震平均值为93,余震平均值为74;应力降△σ=(1.32-41.41)*10^5Pa,前震平均值为3.31*10^5Pa,余震平均值为13.64*10^5Pa;地震矩M0  相似文献   

5.
应用1990年至1995年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利用最大特征值法,波形识别算子法和最大似然法定量确定了剪切波分裂的快慢波时间延迟及快波偏振方向,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迟增大,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也从NE向转为NW向,地震后剪切除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其时间  相似文献   

6.
永登5.8级地震和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S波分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永登地震前大约1年的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NW向,地震后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可以认为,此次地震前S波分裂方向的前兆特征是明显的。对于天祝-古浪5.4级地震,  相似文献   

7.
地震与爆破的波谱差异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对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近年来记录到的兰州附近的5个工业爆破和发生在同一地区震级相近的7个天然地震作波谱分析和比较后,发现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波谱参数与震源参数有较大的差异,在震级与震源深度相近的条件下,主要差异有:①爆破的Ωm(ω)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m(ω)值,Ωm(ω)爆≈1.5Ωm(ω)震;②爆破的Ω(0)值明显大于地震的Ω(0)值,Ω(0)爆≈1.9Ω(0)震;③爆破的震源线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2个小地震的地震波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S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频谱峰值、零频谱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频谱特征量大多数在主震前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异常变化,因而可作为地震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三峡地区小台网地震观测和资料研究,认识到该区弹性波地动位移振幅随震中距增加而衰减的变化偏大,地震数字记录的S波波谱分析表明其拐角频率高达21.9Hz,功率谱极大区在0.5~26Hz间,该地区的地震烈度、震中烈度和等震线长轴长度分布具有一定的离散性。上述现象属于极浅源地震波的近场地表效应。研究这些效应特点,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防震、抗震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丰江ML4.9级地震序列的波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新丰江ML4.9级地震及前后小地震的波形资料作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值fc(P)/fc(S)为1.51左右;主震后下降到1.3左右;新丰江地区小震的纵、横波位移谱的拐角频率比的统计平均值为1.41。同时还测定了前、余震系列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尺度及平均位错等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11.
尹志文  李萍 《高原地震》2001,13(4):47-51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记录的短周期数字地震资料,测定了尾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之比r1、尾波能量与S波能量之比的平方根值r2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永登主震(19950和天祝-古浪主震(1996)前,r1和r2均出现上升或下降异常变化,且有较大的偏离平均值的异常高值或异常低值出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研究了山西洪洞地震前后P波初动符号、初动半周期、振幅比、S波衰减率、尾波持续时间比等地震波参数的异常特征,得出了地震前,小震P波初动符号一致性增强,初动半周期存在低值—波动—发震或低值—发震的时序演化过程等结论。  相似文献   

13.
永登5.8级地震序列及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芳  陈玉华 《内陆地震》1998,12(4):327-336
对永登5.8 级地震序列及近10 年来永登—兰州地区的小震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永登5.8 级地震为孤立型,震前近10 年震区一直有小震活动,主震是在小震活动经历了一个增多—加剧—平静的过程后才发生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及地质构造表明,永登地区存在中强地震孕育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变化特征,间接反映震源处波速比的变化。结果如下:(1)拐角频率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32,而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55,后者高于前者;(2)二者得到波速比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个波速比在岷县地震前后呈现出"明显升高-下降-震前急剧下降-震后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3)二者得到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岷县地震震中附近及合作、舟曲等地区在震前出现低值异常,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在震后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兰州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祁连山中东段的地震资料,利用近震的几种体波及地震波初动的3种振幅比:尾波振幅比、纵波与横波振幅比、初动纵波与横波最大振幅的振幅比的4个振幅比参数rco、Rco、Sco1、Sco2,对该区的2000年6月6日景泰MS5.9地震、2001年7月11日肃南MS5.3地震和2000年9月12日兴海MS6.6地震及余震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强震前各类振幅比会出现高值异常,振幅比参数出现异常后大部分大约1~4个月发震。振幅比参数Sco1、Sco2对应地震关系更明显,说明初动纵波的振幅比由于最先到达,它不受其他波迭加的干扰,能较好的反映孕震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三峡重点监视区构造地震与矿震时频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谱图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三峡地区构造地震和矿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二者的时频谱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构造地震波主频高于矿震;2)构造地震波的频率成分比矿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前者带宽是后者的4倍;3)矿震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的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辽宁岫岩地震序列地震运动学参数时变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辽宁数字地震台网1999年8月至2000年12月的数字地震资料, 详细研究了岫岩地震序列(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前后直达S波的最大加速度峰值的时间变化特征, 及其与构造环境背景应力和视应力变化的一致性, 得到了地震运动学参数在前-主-余震形成和发生的演化过程中明显的差异性变化。 为探索前震的判别和强余震的预测, 提供了可快速精确测定的物理参数和掌握地震构造应力背景变化的物理信息。 通过对单台视应力、 剪应力τ0值、 S波加速度峰值时间变化过程的对比分析表明, 这3个参量都是强烈地依赖于应力背景强弱的的物理量, 因此反映的是一种的物理过程, 具有一致的物理意义, 其时间变化过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这3种方法由于其计算过程简便, 在地震分布变化很小, 台站位置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可较为精确的测定, 其异常的幅度明显高于正常背景值, 因此有较为显著的异常分辨率。 使用者可根据具体观测条件和现场研究的需要, 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