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软土基坑喷锚支护设计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市某基坑处于深厚软土中,根据现场地质、地形条件,采用喷锚+注浆锚管的支护方式,并对基坑施工进行实时监测,基坑土体水平位移和周围建筑物沉降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对北京某深基坑进行支护,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桩顶位移、地表沉降、锚索轴力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桩锚支护体系能有效地控制基坑水平位移和周边地表沉降,并且桩顶水平位移变化、沉降变化是比较有规律的。锚索预应力损失值较大,在30%~50%之间,在开挖过程中变化范围在15%以内;第一道锚索在控制位移和沉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第三道锚索是控制桩身最大弯矩的关键。结合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以后类似桩锚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程星磊  王建华  王哲学 《岩土力学》2018,39(9):3285-3293
开展了张紧式吸力锚在侧壁最优系泊点处遭受平均荷载和循环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模型试验,着重研究了软黏土中吸力锚在等幅及变幅循环荷载下的变形失稳过程。研究发现,循环累积位移过大是锚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等幅循环加载试验,由于竖向附加荷重的施加,锚在水平向的循环累积位移要明显大于竖向,表现为明显的水平破坏模式。在特定的平均荷载水平下,循环荷载水平越高,锚的累积位移发展得越快,达到破坏所需的循环次数就越少。循环位移随循环次数的增长变化不明显,但随循环荷载水平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变幅循环加载试验,系泊点各方向的循环累积位移与循环位移均与循环荷载水平成正比。不同的循环加载时程下,锚的竖向累积位移均比水平累积位移大,表现为偏向于竖向破坏的中间破坏模式。锚前期的循环加载历史对后续加载产生的累积变形有明显影响。与静力加载相比,循环加载时锚的运动方向角有所增大,这可能是由于锚底孔压的累积要大于锚侧孔压的累积,从有效应力的角度分析,锚底有效应力的减少相对锚侧明显,进而使得锚竖向承载力减小得更多,导致锚的竖向运动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桩锚直径等对水泥土桩锚墙支护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海龙  唐志军  石敦敦 《岩土力学》2012,33(12):3709-3714
土体采用双曲硬化模型,水泥土桩墙和水泥土桩锚采用弹塑性模型,计算分析了水泥土桩锚直径和长度对水泥土桩锚墙支护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计算条件下,桩锚直径大于400 mm时,桩锚在饱和软黏土中的置换、占位、加筋效果明显,控制墙顶水平位移和墙后土体沉降效果显著,桩锚直径小于200 mm时,将失去置换、占位、加筋作用,从而降低对墙后土体的主动加固效果。桩锚长度达到开挖深度的1.6倍时,能有效控制墙顶水平位移以及墙后土体沉降,桩锚长度超过1.6倍开挖深度以后,控制水平位移和墙后土体沉降的效果不明显。经与同一基坑的监测数据对比,计算值与实测值重复性好、规律性好。  相似文献   

5.
驸马长江大桥北岸桥位区地表覆盖层厚度较大、强度较低,下伏泥质岩体水敏性较强,边坡天然稳定性较差。为了确保北锚碇基坑施工安全以及进行施工反馈分析,在施工期内开展了系统的安全监测。监测成果综合显示:降雨易诱发坑外地表土体发生浅层变形破坏,导致某些观测点的位移超过了报警值,坑外边坡变形在喷锚防护完成后得到了有效控制。开挖全、强风化地层时,防护桩位移增长较快;开挖中等风化地层时,位移增长相对缓慢,支护结构的地表和深部水平位移都未超过报警值。锚索预应力变化趋势总体平稳,累计变化量远小于报警值。监测结果反映出北锚碇基坑边坡和支护结构处于安全稳定状态,同时验证了工程设计条件和设计参数的合理性,研究成果还可以为类似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刘晶磊  王建华 《岩土力学》2013,34(9):2508-2514
为了确定软土中张紧式吸力锚的破坏标准,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动伺服加载装置,在荷载和位移控制方式下进行了张紧式吸力锚在最佳系泊点受静荷载作用的承载力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破坏模式,锚破坏时对应的位移也不同。当锚为竖向破坏时,对应锚沿系泊方向的位移约为0.6倍的锚径;当锚为水平破坏时,对应锚沿系泊方向的位移约为0.3倍的锚径。同时,按照模型试验所得的破坏标准确定的吸力锚的极限承载力与极限分析法的预测结果吻合较好。对足尺锚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极限分析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试验所得位移破坏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地区典型的土岩组合地层条件为背景,对深基坑支护结构、止水方案的选取进行分析对比,介绍了锚拉桩在土岩组合地层中的近似设计计算方法。基坑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门架式锚拉支护体系在当地土岩组合地层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在控制基坑水平位移、施工空间受限及不利于锚杆施工的地层等方面优势较明显,为类似土岩结合地区深基坑支护设计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周勇  令永强  杨校辉 《岩土力学》2018,39(8):2913-2921
桩锚支护结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基于锚杆预应力的基坑稳定性与位移的量化关系尚未解决。同时考虑锚杆预应力引起的附加应力对基坑稳定性和位移的影响,分别得到预应力与桩锚支护结构基坑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水平位移的计算公式,以及基坑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与水平位移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式;通过典型基坑工程实例与现行通用基坑设计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将预应力以附加应力形式来计算基坑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安全系数随着预应力增加而增加,二者呈非线性关系;(2)以预应力在土体中产生的附加应力形式来计算桩锚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水平位移随着预应力增加而减小,二者呈非线性关系;(3)给出的支护结构稳定性安全系数和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更加符合理论与工程实际;(4)现行桩锚支护结构设计偏于保守,考虑预应力的基坑稳定性和位移计算方法,仍需根据大量工程实践进行验证与修正。(5)首次考虑附加应力作用的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计算与水平位移关系研究,可为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动态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涛  宋静  翟超 《岩土工程技术》2019,(3):149-153,F0003
以天津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工况下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支护桩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的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变化规律,对其所受到的时空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对支护桩及周边环境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影响,位移主要发生在土方开挖阶段,尤其是土方开挖阶段第三步,位移增量较大,变化速率较快,在基坑底板施工完成后,位移逐渐趋于稳定;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呈现出"鼓肚"状变化趋势,位移最大值出现在开挖面附近;周边地表位移最大值点出现在距离基坑边6 m(即0.51H)位置处,位移变化曲线呈盆状,至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成时,最大位移出现在DB2-3监测点,位移值为-22.7 mm,约为0.19H%;提出建议在基坑南侧和西侧采用桩锚支护结构取代原设计支护形式的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矮寨悬索桥的工程实践,采用MIDAS/GTS对茶洞岸锚碇和下穿公路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开挖阶段锚-隧相互作用程度具有不对等性,即锚-隧影响大于隧-锚影响。在设计大缆拉力荷载作用下,下穿隧道的存在明显地改变了锚碇附近围岩的位移分布,导致锚碇附近围岩节点位移曲线发生整体下沉、旋转,并产生最大达0.76 mm的竖向附加位移。锚碇附近围岩竖向位移受下穿隧道影响较为显著,而水平向位移受影响相对较弱。对于锚碇隧道而言,下穿隧道单次爆破引起振动较小,距离爆心40 m范围以外围岩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小于2 cm/s,与实测资料吻合。工程项目现场的爆破振动监测及围岩波速测试成果显示:下穿隧道爆破掘进对40 m以外围岩的振动效应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1.
李芳  李强  于元峰  宗士昌 《探矿工程》2015,42(4):53-57,62
结合北京一个基坑支护工程,从设计角度就桩锚支护结构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及变形控制进行了阐述。根据受力情况,护坡桩主筋配筋采用不均匀布置方式,结合工程、支护结构特点分段配筋;为了满足基坑安全及现场施工用地,砖墙设计时,在砖墙中部增设混凝土腰梁;护坡桩施工中,运用不同的施工工艺,保证了护坡范围内古树的生命安全。从基坑开挖监测角度,对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对周边建(构)筑物进行了沉降监测,同时对锚杆进行了检测与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基坑水平及垂直变形量均在设计控制范围内,基坑整体稳定,桩锚支护结构对变形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郝峰  刘秀芹  张敏 《探矿工程》2010,37(1):45-48
山东海化纯碱厂石灰石货运地仓基坑工程分二期施工,因场地地层松软、周边环境变形要求严格,须采用桩锚支护;为避免土层锚杆成孔困难和充分利用二期基坑的护坡桩作一期基坑的锚桩以降低工程造价,设计采用了地面水平拉锚桩支护结构体系。经实践检验,效果良好。详细介绍了该支护结构体系的设计、验算和施工过程,以及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3.
厦蓉线水都高速平寨隧道左洞洞口受施工条件、浅埋和偏压等因素的影响,采取了中横洞内出的进洞方法。现场监测成果表明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研究该进洞方式对洞口浅埋偏压段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利用FLAC3D程序对平寨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三维仿真分析,比较中横洞内出和正面开挖两种进洞方式下左洞洞口围岩变形和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中横洞内出方案对近洞口约24m范围内围岩影响较小,为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任建喜  刘杰 《岩土力学》2007,28(Z1):639-642
以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森林公园车站南基坑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影响地铁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预测了围护结构的变形,完成了监测方案设计,进行了深基坑变形规律现场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公园车站南坑基坑围护结构监测方案可行,有限元计算得到的桩体水平位移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建议的采用分层分小块的基坑土方开挖法是减小时空效应的有效施工方法,钢支撑对减小围护结构变形和弯矩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评估软土地区基坑施工安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开挖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影响因素不可忽视。以长江漫滩软土地区某深基坑开挖工程为依托,首先建立考虑顺逆结合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将地连墙水平位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计算的可靠性;基于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测数据,采用坑角效应影响系数和等效水平抗力系数来衡量时空效应对支护变形的影响,提出考虑时空效应的地连墙变形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在软土地区基坑设计计算中考虑时空效应的必要性以及所提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该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地区深基坑变形计算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软土深基坑中的角落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软土深基坑档墙与土体的变形、破坏等基坑支护失事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坑角落效应的概念,指出角落效应为当前软土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所忽视,分析了角落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其综合特性,讨论了角落效应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坑全过程开挖及邻近地铁隧道变形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智  张霄  金杰克  王立忠 《岩土力学》2019,40(Z1):415-423
根据邻近已运营地铁隧道的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对基坑开挖全阶段施工过程的深层土体侧向位移与邻近地铁隧道变形之间的规律展开研究,探讨基坑开挖的施工危险节点与重点影响区域。研究发现,基坑开挖前期围护结构施工和降水均对地层和邻近地铁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初始位移影响,围护结构长时间无支撑暴露是基坑侧移快速增长的危险时段;基坑开挖具有空间效应,中部侧向变形要大于边角,且单向开挖易造成后挖区土体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叠加,引起邻近隧道的最大变形向后挖区偏移;基坑开挖深度与邻近地铁埋深相近时,隧道结构产生显著的水平位移和“横鸭蛋”式收敛变形,竖向位移波动不大;深层土体侧移曲线表现为“阶梯鼓肚形”,土体最大水平位移与隧道变形在小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随着侧移量的增大,隧道变形发生偏离拟合曲线的超线性增长,在工程中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张向东  张淑坤  杨奎清 《岩土力学》2006,27(Z1):1153-1155
采用ADINA对边坡开挖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二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了先开挖后支护与边开挖边支护两种施工方案对边坡变形的影响,并且对锚杆水平位移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卸荷变形和开挖回弹与施工方案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protection of two existed tunnels which are right under the Longpan tunnel’s excavation located in Nanjing Railway Station’s Square is presented. Due to the combining use of piles retaining and strips of excavation, the existed shield tunnel’s upwarping during the excavation is controlled successfully. 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existed tunnel’s upwarping, the piles retaining’s design and the deformation’s supervis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 This excavation made a good example for the future similar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20.
杨挺  王心联  许琼鹤  王义 《岩土力学》2005,26(Z1):187-192
结合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龙蟠路隧道(南侧)西段上跨已建成的地铁1号线双线盾构隧道时的基坑支护工程,采用排桩与桩板支护法有效地解决了基坑开挖中盾构隧道隆起位移控制的难题。并就箱形隧道基坑下已建地铁盾构隧道隆起位移的控制分析计算、排桩与桩板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法、施工中的位移监控量测结果作了较详细地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