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克  王荣  高尚武 《海洋与湖沼》2001,32(5):534-540
于 1 994年 4月 (春季 )和 1 1月 (秋季 )在东海 41 0站 ( 1 2 4°5 9′E ,2 9°32′N ,水深 85m)对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规律进行 2 4h定点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总数量的昼夜垂直移动变化均不明显 ,其数量主要分布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在桡足类的优势种中 ,个体较大的中华哲水蚤第V期和成体、精致真刺水蚤 ,以及磷虾类的中华假磷虾和太平洋磷虾等 ,其昼夜垂直移动比较明显。而一些个体较小的种类 ,如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和其他种类的幼体、被囊类的优势种长尾住囊虫等 ,无论是在春季还是在秋季 ,它们的昼夜垂直移动均不明显 ,主要集中在 0— 1 0m的表层水域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中华哲水蚤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黄海定点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各个发育期的昼夜垂直分布,分析了该种2000年6月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雌体在后半夜上升到表层产卵,形成卵的高密集区;随后,卵在大约20h内边沉降边孵化成NI期无节幼体,导致相应时间内卵的密度减少;NIII到CV期幼体的垂直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其密集群的平均深度主要分布在30m的温、盐跃层。讨论了温、盐跃层,叶绿素a,捕食者等因素对它们垂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秋季黄海颗粒悬浮物和中华哲水蚤的脂肪酸组成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海水中硅藻所占比例要大于甲藻。硅藻在黄海南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重高于黄海北部,甲藻在黄海南北部的差别不大。从脂肪酸组成来看,中华哲水蚤雌体、雄体和桡足幼体都摄食硅藻和甲藻,雌体和雄体摄食的硅藻远多于甲藻,而桡足幼体摄食的甲藻则比雌体和雄体多。雄体和桡足幼体植食性的程度高于雌体,而雌体则可能由于繁殖活动的需要,还摄食了原生动物等其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对冷水团内外中华哲水蚤脂肪酸组成研究发现,桡足幼体比雌体积累了更多的脂肪酸以满足度夏过程中的能量需求和后期繁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6,38(10):94-104
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 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 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 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相似文献   

5.
秋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晓  姜美洁  刘萍  张学雷  王燕  王宗灵 《海洋学报》2016,38(10):125-134
基于2007年秋季在南黄海(32°20'~37°00'N;124°E以西)进行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大面调查;分析了秋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共鉴定浮游动物113种(不包括25种浮游幼体);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磷虾幼体(Euphausia larvae)和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是秋季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为(156.37±12.04)ind/m3;生物量为(172.57±10.41)mg/m3;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本航次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相对处于较高水平;磷虾幼体分布趋势与中华假磷虾(Psudeuphausia sinica)一致;说明秋季是中华假磷虾种群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时期;小齿海樽在南黄海的大量出现系自身种群补充的结果;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主要分布在深水区;在近岸海区很少出现。中华哲水蚤、强壮滨箭虫丰度高值区倾向分布于海洋锋附近;进一步佐证了海洋锋对浮游动物的积聚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浮游动物主要种类数量分布年间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峻峰  左涛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3,35(6):195-203
分析对比1959年、1982年、1998-2000年以及2007-2010年4个不同时期南黄海中部(34.25°~37.45°N,122.00°~124.00°E)浮游动物主要优势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数量时空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和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变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温度可能对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分布影响较大;强壮箭虫则受盐度影响较大。PDO暖位相时期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数量显著低于冷位相时期,强壮箭虫则相反。中华哲水蚤和太平洋磷虾丰度与提前3个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强壮箭虫丰度仅与当月PDO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黄海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丰度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孙松  杨波  吉鹏 《海洋与湖沼》2006,37(4):322-329
根据2001年3、5、6、7、8、11月黄海6个航次的大容量采水器(59L)中浮游动物的样品资料,对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及该种桡足幼体和成体丰度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3月份在整个黄海测区内的丰度较低;5月份除山东半岛南岸三个高值站位,外海相对比近岸高;6、7月份的丰度水平最高,7月份航次中,丰度最高的站位可达10555ind/m3,整个测区内,海州湾内侧高于外侧;8月份,测区内的丰度分布相对均匀,丰度较低;11月份,测区小拟哲水蚤的分布相对也比较均匀。小拟哲水蚤无节幼体的丰度在黄海测区内的分布格局与该种桡足幼体及成体丰度的分布格局在3、5、6、7月份比较吻合,在8、11月份吻合程度较差。不同月份小拟哲水蚤的分布与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关系不尽相同;其受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大,受盐度、叶绿素a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 Ⅰ. 哲水蚤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洋浮游桡足类是浮游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分布广,种类多,而且在数量上远超过其他浮游甲壳类,为许多经济鱼类的饵料基础,因此它对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在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生态学的同时,也都十分重视这一类群的调查研究。 关于黄海(包括渤海)和东海的浮游桡足类,过去已有一些零散的报导,但尚缺乏系统的调查。1888-1889年Giesbrecht曾记载过厦门的6种哲水蚤类。到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国外学者又陆续做过一些工作,如1932年Mori发表了我国东海及台湾海峡的8种哲水蚤类。1933年Yamada在黄海南部记载了哲水蚤类5种, 1935年他又在东海及台湾记述了5种。1937年Mori发表了过去历年来的调查结果,对东海及台湾东、西两岸的桡足类有较详尽的报导,在115种中哲水蚤类占78种。1949年Sproston曾记载浙江舟山5种桡足类,其中有哲水蚤类2种。1949-1952年Chiba发表了有关黄、东海的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曾记载哲水蚤类10种。1957年БродскИЙ在哲水蚤区系研究中提到分布于黄海的16种,东海北部的8种。1962-1963年Enomoto 在黄、东海鱼类饵料基础的研究中曾提过3种哲水蚤类。国内学者在解放以后,也作过一些工作:1955年沈嘉瑞描述了江苏奉贤哲水蚤类3种;1956年他与白雪娥记述烟台鲐渔场的桡足类22种,其中哲水蚤占11种;1955年郑重引用过张松踪和方金钏在厦内鉴定的(未发表)27种,其中有哲水蚤类23种。在这海区内,除同物异名外,以往学者总共记载了哲水蚤类103种左右。 本文的研究材料系根据:1951-1963年间在渤海、黄海西部以及辽宁、河北和山东沿岸采得的标本,和1956-1964年在江苏、浙江和福建沿海,以及东经125°以西的东海陆棚区以内所采到的标本。文中共记述了哲水蚤类134种,分隶于21科、47属,其中有8种新种,有39种为黄、东海区的首次记录。还必须提到,我们尚缺乏以往学者记载过的某些深水种(如Racovitzanus antarcticus, Metridia pacifica, Scottocalanus helenae,等)的记录,这些种类分布在东经125°以东的东海深水区,这有待于今后继续补充。本文主要依据Sars(1903)的分类系统,并参考БродскИЙ(1950)在哲水蚤分类上的修订意见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9.
冬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亮  李超伦  于非 《海洋与湖沼》2013,44(4):853-859
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对南黄海进行浮游动物采集, 以了解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 南黄海冬季仍然以温带和暖温带种为主,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细足法Themisto gracilipes等温带和暖温带种类在浮游动物数量组成中具有较大优势。与此同时, 一些暖水种在调查海域局部出现。2009年12月暖水种仅分布在南黄海东南部黄海暖流源地附近。位于黄海中部的调查区东侧温盐层化现象明显, 近底层低温、高盐、高营养盐的水文特征体现了黄海冷水团的残留; 2010年1月在35°—36°N区域暖水种种类明显增加, 截平头水蚤Paracandacia truncat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出现的位置与暖流路径相吻合, 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rimana数量相比12月有明显向北推进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暖水种的分布与温度有良好的相关性。Shannon-Weaver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布规律, 对黄海暖流的指示作用不如种类明显。  相似文献   

10.
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9个黄海调查航次的数据,研究了黄海中华哲水蚤C5发育期油脂积累的区域、季节变化,并探讨了中华哲水蚤油脂积累对其生理、生活史的可能作用。在黄海近岸海域,中华哲水蚤C5期油囊体积常年较小;而在陆架海域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在陆架区,C5期的油囊体积与度夏过程联系密切:最大油囊体积(可占前体部体积的30%以上)出现于度...  相似文献   

11.
周孔霖  孙松  张芳 《海洋与湖沼》2016,47(5):971-976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华哲水蚤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亚洲大陆沿岸水域(44°—21°N),是我国近海浮游桡足类优势种之一。关于它的幼体发育尚未见报道。迄今已知4种哲水蚤——飞马哲水蚤[C.finmarchicus(Gunderus)]、海哥兰哲水蚤[C.helgolandicus(Claus)]、极北哲水蚤(C.hyperboreus Krφyer)和寡毛哲水蚤(C.tonsus Brady)的幼体发育研究颇为详尽。本文目的在于查明中华哲水蚤幼体阶段各发育期的外部形态,为探讨它的数量变动、产量和分布等问题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大陆架水域的浮游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4个季节使用网目孔径为0.505mm的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中华哲水蚤的水平、季节和昼夜垂直分布以及与季风、海流和温度的关系。中华哲水蚤丰度季节变化显著,整个调查海域春季的平均达(22.30±77.78)个/m3,夏季的降低,平均为(13.74±45.10)个/m3,秋季消失,冬季调查期间仍未出现。中华哲水蚤的区域分布差异十分显著,将调查海域划分为粤西近海、琼东近海、粤西-琼东外海三个亚区,在粤西近海亚区春、夏季中华哲水蚤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15.63±145.93),(68.12±84.00)个/m3,远高于另外两个亚区。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区的中华哲水蚤没有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呈底层分布,以躲避表层高温的伤害。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是中华哲水蚤的季节分布区,冬春季东北季风期间由广东沿岸流从东海沿岸携带而来,出现的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夏季西南季风期间雷州半岛东部近海的冷涡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区成为中华哲水蚤度夏的避难所;秋季季风转换时期上升流减弱或消失,中华哲水蚤因耐受不了高温(>27℃)死亡而消失。因此,中华哲水蚤对东北季风时期的沿岸流和西南季风时期的上升流均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晓  王宗灵  蒲新明  刘萍 《海洋学报》2013,35(5):147-155
基于2006年7-8月在南黄海西部 (32°~37°N,124°E以西) 进行的137个站位的浮游动物大面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生态环境指示种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以往多,中华哲水蚤对浮游动物丰度贡献最高,超过50%,生物量也明显高于以往,本研究胶质性浮游动物生物量超过非胶质性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差别不大,中华哲水蚤存在2个丰度高值区,一个位于叶绿素a浓度较低的黄海冷水团内,一个位于海区南部;强壮滨箭虫出现频率最高,高丰度区与中华哲水蚤不同,主要位于山东半岛南岸至海州湾外侧;细足法鲹主要分布在34°N以北的冷水团范围内,在盐度低于31的海区几乎绝迹;太平洋磷虾主要分布在33°~35°N的深水区。暖水种精致真刺水蚤和肥胖软箭虫在海区南部较多,与北向的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有关,其分布北限受到南向的苏北沿岸流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这两种浮游动物在南黄海的分布可以反映上述海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宁娟  李超伦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3,44(3):734-740
采用荧光染色法对黄、东海春、秋季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个体核酸含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RNA∶DNA比对中华哲水蚤生长状况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在饥饿培养24h后RNA∶DNA比值显著降低;雄性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显著低于雌体和C5期幼体;春、秋季(2009年5月和2010年11月)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两者最高值均出现在近岸;两个月份DNA含量相对稳定,在2.5—3.5μg/ind之间;个体RNA含量和RNA:DNA比值与叶绿素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饵料是中华哲水蚤的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福建罗源湾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1986年11月至1987年10月在福建罗源湾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分析研究了该海区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其优势种大网为中华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中网为强额拟哲水蚤、小型拟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总量年高峰大、中网分别为2个和1个。中网桡足类与叶绿素a、温度和盐度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胶州湾3种哲水蚤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胶州湾内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 Clau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 Giesbrecht)和太平洋纺锤水蚤(A.pacifica Steuer)3种哲水蚤一年内的种群结构和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并讨论了体长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中华哲水蚤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武昌  王荣  王克 《海洋科学》2000,24(2):42-44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是中国黄、渤海桡足类的优势种 ,本文研究了中华哲水蚤的代谢率 ,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积累资料。1材料和方法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1997年6月渤海调查时 ,在“科学1号”调查船上研究了温度对中华哲水蚤耗氧率的影响。中华哲水蚤1997年12月26日到1998年1月17日实验用中华哲水蚤采自青岛汇泉湾 ,用浅水 I型网在中…  相似文献   

19.
黄海春季和秋季中华哲水蚤脂类含量及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类物质在哲水蚤的休眠、繁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2010年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黄海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脂类组成,对脂类各组分的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春季、秋季中华哲水蚤雌体脂类平均含量占干质量的10.6%和12%,C5期个体脂类含量偏高,占到干质量的17%。中华哲水蚤所含脂类主要由蜡脂和磷脂组成,两种脂类约占总脂的90%,三酰甘油含量约占总脂的6%。结合种群结构对脂类的生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1)蜡脂作为主要的能量储存方式,其含量变化反映出不同发育期、不同季节中华哲水蚤的能量需求变化;(2)磷脂作为结构性脂类在中华哲水蚤个体生长与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3)三脂酰甘油在中华哲水蚤中的含量不高,但是可能在脂类转化利用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连湾水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大连湾周年生态调查中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大连湾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连湾共有浮游桡足类22种,其中优势种大网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中网为小拟哲小蚤Parucalaunsparun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simil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brevicornis。桡足类总量年高峰,大、中网各有2次,最高峰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