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021年5月21日的漾濞6.4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块体的西边界,震中地区分布有多条活动断裂,构造较为复杂.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波形反演显示该地震为右旋走滑型,破裂面走向NW,与川滇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红河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在野外调查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只在漾濞县城西侧震中区一带发育一条N...  相似文献   

2.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 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 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 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 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 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相似文献   

3.
蔡瑶瑶  张军龙 《地震》2018,38(3):58-65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 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 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 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部分。 随着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的持续发生, 作为块体北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的地震空区及地震潜势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近些年通过对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序列数据, 为评价断裂带未来百年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利用NB模型中的对数正态分布方法, 得到了东昆仑断裂带在未来100 a的发震概率, 研究表明, 东部(玛曲段)发震概率相对较高, 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4.
九寨沟地震(M_s7.0或M_w6.5)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局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将该震中区判定为玛沁—玛曲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地震应急科学考察期间没有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但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极震区基岩崩塌和滑坡集中带、重新定位余震空间展布和震源机制解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NW向虎牙断裂北段,左旋走滑性质,属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分支断层之一.此外,汶川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次级活动断层上发生了包括2017年九寨沟地震(Mw6.5)、2014年鲁甸(M_w6.2)、景谷(M_w6.2)、康定(M_w6.0)等多次中强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东缘至东南缘各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现今处于中等偏高的应变积累状态,即在巴颜喀拉、川滇等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上具备了发生高震级(M_w≥7.0)地震的构造应力-应变条件,未来发生高震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鲁甸6.5级地震是川滇菱形块体南南东向运动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南地块相互作用边界变形带上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尽管野外应急科学考察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但云南昭通防震减灾局局域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余震条带状分布、震后科学考察获得的地震烈度长轴方位和极震区地震裂缝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左旋走滑性质,属大凉山断裂南端部组成部分;库仑应力计算表明,鲁甸地震可对周边活动断层系历史地震空段产生应力加载作用,其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单斌  熊熊  金笔凯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7):2329-2340
松潘-甘孜块体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其东段与扬子块体相接,拥有多条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主要构造单元.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强烈,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灾难性地震.本文基于地震触发原理和黏弹松弛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历史强震之间应力传输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型结果显示,受之前地震导致的库仑应力场变化的影响,1879年武都地震和1976年8月23日松潘M7.2级地震震中库仑应力积累提升,将促进这些地震提前发生;1933年M7.5叠溪地震和1973年M6.5松潘地震震中库仑应力降低,前续地震的影响可能使得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时间推迟;在研究历史地震对1960年漳腊M6.7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M7.2级和1976年8月22日M6.7级松潘地震的作用时,有效摩擦系数的取值十分重要,当有效摩擦系数取0.8时,前续地震导致的应力场变化将促进以上三次地震的发生.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的强震活动有效地增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鲜水河断裂康定-道孚段和岷江断裂中段上的库仑应力积累,将提升这些断裂今后发生地震的概率;有效降低了龙日坝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降低了该断层上发生地震的概率.松潘-甘孜块体的地震活动降低了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的库仑破裂应力,但提升了破裂面东北段的应力积累,有助于汶川地震向东北端破裂.  相似文献   

7.
王凯英  马瑾 《地震地质》2004,26(2):259-272
对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的分析表明 ,该区主要活动断裂间存在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1)强震活跃期沿着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红河断裂、龙陵 -澜沧断裂及NE向的龙门山 -瑞丽断裂依次迁移 ;2 )鲜水河断裂与龙陵 -澜沧断裂不仅在强震活动上 ,而且在b值变化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是平行断裂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3)龙门山 -瑞丽断裂与上述川滇地区其它近NW向断裂间存在地震交替活动的现象 ;4 )龙门山 -瑞丽断裂的地震具有分段活动的特征 ,是断块差异活动的体现。有限元分析显示 ,上述断层相互作用现象是块体非均匀运动过程中应力场调整的反映 ,是块体运动的结果。研究表明川滇地区主要断层地震活动间存在 3种相互作用的现象 ,即块体边界迁移型、旋向相反平行断层交替型和交叉断层交替型  相似文献   

8.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di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20世纪90年代初在霍山山前断裂和近年在绵山西侧断裂和太谷断裂获取的最新调查资料,讨论了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和位移特征. 如果太谷断裂、绵山西侧断裂与霍山山前断裂在1303年洪洞地震中同时活动,则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63 km,分为3段,即霍山山前断裂段、绵山西侧断裂段和太谷断裂段. 各段长度分别为50,35和70 km,3段之间存在4和8 km的阶区. 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具右旋走滑特征,北段和中段右旋走滑位移量6~7 m,南段最大为10 m. 在山西断陷带盆地边界的单条断裂一般只对应7级地震,而该次8级特大地震则突破两个盆地之间的障碍体,显示了强震地表破裂尺度的可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表破裂端部的几何结构与运动学特征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断裂的破裂传播与终止过程。夏垫断裂是华北平原区最为重要的隐伏强震构造之一,于1679年发生了三河—平谷M8历史大地震,但其同震地表破裂长度及端部变形特征仍存争议。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跨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地表破裂端部布设了2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研究断裂端部的新活动特征。结果显示,断裂端部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运动方式以走滑为主兼正断,且呈现出明显的滑动亏损特征。结合同震垂直位移分布等数据,分析认为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仅长10余公里,与8级地震不匹配,其发震构造和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东昆仑山8.1级地震构造背景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 0 0 1年 11月 14日中国新疆青海交界昆仑山中的 8.1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的西段。这是一条大型活动块体边界断裂。青藏高原东北部向东逃逸而产生左旋剪切运动使该断裂成为一条青藏高原北部强震密集带。这次地震震中在北西西向东昆仑断裂与北东东向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 ,破裂表现为自西向东单向扩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本文对地震预测的难点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实质在于缺乏对地震发生规律性的认识。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近些年来欧洲、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实际情况表明,国际上虽对地震预测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同意见,但地震预测研究仍在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然而,要期望取得突破,尚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顺义、应县、凉城、浑源震群与张北6.2级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1996年12月出现了顺义震群、1997年11月出现了应县、凉城震群、1997年12月出现了浑源震群;这种现象可能预示着张北地震的到来,另外,这几次震群除应县震群体,b值均较低,可能是张北6.2级地震在孕育过程中应力集中的反映。再,在三省交界区,1997年ML3.0以上地震活动水平较1996年明显增强,b值出现了明显下降,可能是张北6.2级地震应力集中造成微破裂加剧的结  相似文献   

13.
罗荣联 《地震研究》1997,20(1):9-12
本文简述对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作出较成功中长期预报的历史事实。研究中采取着眼长期、关注群体、解剖个体、跟踪动态的基本思路,通过层层筛选、逐一排除、再行逼近的步骤,凭经验确定以丽江为中心的7级地震危险区,并提出防震减灾对策措施。云南省人民政府采纳了研究成果,批准省府办公厅于1995年3月8日发布地震中期预报,丽江地区行署为之做了防震准备,发挥了政府的减灾职能,取得较好的减灾实效。  相似文献   

14.
天津及邻近地区自1966年3月6日至今一般说来卅余年的时间内先后发生了邢台、渤海、唐山三次7级以上大地震和十余次6级中强地震,为研究该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作者依据该区域内392口井,5000多个水样,20余个项目的分析资料,探讨了中强地震震源区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与特征,为探索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判定潜在震源区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非线性理论和方法讨论了产生地震现象的动力学机制、地震与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并就地震本身表现出来的自相似层次结构、分形与分维的非线性整体特征以及产生分形结构的重要物理机制,给出了一组与地震分维有关的公式。  相似文献   

16.
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地震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强震与中强震系列可以分类为板间地震系列与板内地震系列。本文研究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如果把本区作为一个自动调节与相对平衡系统来考虑,可以较满意地说明上述结果。如果此看法能成立,使用地震系列准确地预测强震将有广阔的前景,并为地震预测提供一个现实的、可行的、较准确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相对定位法精细测定张北地震序列的时空参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高景春  胡斌 《华北地震科学》1999,17(1):42-46,53
使用笔者改进了的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1998年1月10日至5月31日的张北地震序列中ML3.0级以上地震进行了重新测定,由于相对定位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地震定位的影响,从而取得了较常规定位方法更精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08年8月25日拉萨块体中部的仲巴县发生了MW6. 7地震,之后发生了MW6. 0余震。然而,针对此次地震,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断层参数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对其所揭示的构造意义也需要更深刻的认识。文中利用不同波长、不同入射倾角的升降轨ENVISAT ASAR和ALOS PALSAR卫星数据,基于In SAR技术获取了该地震的8幅同震形变场图像,得到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长约50km,且分为南、北2瓣。为了更好地反演主震的破裂滑动分布,在数据降采样过程中,设置近场区域的采样间隔远小于远场区域,以保证主要形变区域的观测数据特征和采样密度,并且扣除了余震形变的影响。基于Okada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和SDM方法反演的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E倾的帕龙错断裂,破裂滑动主要为正断倾滑兼部分左旋走滑性质,南段最大滑动量为1. 15m,北段最大滑动量为0. 52m。为了进一步理解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文中利用SBAS-In SAR技术获得了震后仲巴地区2008—2010年的形变时间序列,发现形变主要是由剥蚀导致的沉降区堆积所引起的,而在断裂两侧并不明显。结合1991—2015年的GPS数据分析,认为拉萨块体内部EW向的伸展作用是明显且不均匀的,地堑附近伸展量逐渐减小。正断型地震在高原隆升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北—尚义地震的短临预测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6.2地震前,正式提出过较为准确的短临预测意见,但没能实现短临预报。该文回顾了地震预测的过程,总结了时间预测与地点判定的新的科学经验。为了使首都圈地区未来的地震短临预报工作取得成效,提出了调整科学思路,建立预报工作规范化与改进十大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