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1:100万地貌图符号系统库和注记系统库的设计,是在对中国区域地貌的形态与成因类型特征全面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1:100万地貌图的基本专题内容、图例系统、幅面负荷等的要求,从定量制图符号的基本问题出发,根据不同地貌形态和成因类型,设计各种点状、线状、面状符号和注记,建立了地貌符号库。同时,构建了满足1:100万地貌图制图和出版要求的地貌注记库。它们均应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中,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该地貌符号和注记库的设计和内容对其他相关专题图集的编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土地貌属中国典型地貌之一,其分类体系是制图的基础。过去各种黄土地貌分类研究方案由于标准不统一,在实际应用中没有形成公认的地貌分类系统。本文将形态和成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分层分级方法,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并提出适用于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TM和ETM)的1:100万黄土地貌分类体系,拟定出相应的编码体系,建立了典型地貌的遥感图谱。该研究为利用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编制中国1:100万黄土地貌类型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分类方案可充分反映黄土地貌的特征,也能与全国数字地貌分类方案保持一致,同时该分层分级分类方案可满足地貌类型的扩充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厦门市2001年3月的LANDSAT TM/ETM+图像为主要信息源,在拟订生态环境要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的分类系统和编码基础上,确定了厦门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的内容,进行了遥感影像的解译。讨论了系列制图的方法与步骤,轮廓界线的确定和地图综合过程,同时阐述了厦门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的软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1∶100万地貌图色彩系统的设计与建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1:100万地貌图的色彩设计是在对中国地貌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地貌图物理色彩模型,根据颜色三个基本特征:即色相、亮度和饱和度的不同变化与组合,结合人们对色彩感受的物理与心理特征,对中国1:100万地貌图2 000多个类型的不同色彩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现代数字地图印刷技术的C、M、Y、K四色值来构建色彩与地貌类型之间的联系,建立完整的地貌类型色彩库。以此编制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不仅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地貌的总体特征,也反映出不同地貌类型之间的差异,该色彩系统可为编制相关专题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图像数据融合的地貌类型识别分类与制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遥感地貌制图是利用航空像片或者卫星影像进行识别制图;另是利用DEM数据融合计算提取。对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对区域基本地貌形态类型进行计算机自动分类的方法。它通过识别标志在影像上对地貌分布区进行数字化,把TM影像中的地貌信息和从DEM中提取出来的地貌信息结合,以划分出详细的地貌类型:如河北省沽源县的台地、河谷平原、开阔平原、丘陵、低山和中山6大类。最后,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分类成图。  相似文献   

7.
经过三代人、两个时期、持续近30年的努力,《中国1:100万地貌图集》目前已全面编辑完成,并将在近期内出版发行。全国百万地貌图研究面向国家自然环境与生态调查、区域发展规划等重大需求,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八年的联合研究与攻关,完成全国1:100万地貌图编制出版和地貌数据共享系统建设,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基于DEM与DLG的福建省地貌形态自动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1:10万的DLG(Digital Line Graphic,数字线划图)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在ArcGIS软件支持下,依据坡度和面积组合指标,将福建省地貌形态单元分为平缓地和山丘地;提取地形图中水系与等高线的高程点交集,构建了福建省地方相对基准面,并以流域水文分析方法提取了山丘地地貌形态实体单元;把平缓地和山丘地貌形态实体单元分别与地方侵蚀基准面叠加,参照"中国1:100万地貌制图规范",将福建省地貌形态类型分为平地、台地、低丘、高丘、低山、中山。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福建传统地貌分类体系,能够较好快速实现平缓地与山丘地、平地(平原)与台(阶)地的自动划分,有效地提取山丘地貌形态实体单元的界线。  相似文献   

9.
基于DEM的江苏省平原/丘陵分区与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原微丘区,丘陵、平原界限的确定是地貌图制作的难点.本文首先指出,地貌的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决定了地貌分类的量化指标差异性,通过对比实验,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丘陵、平原量化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1:50 000比例尺25 m分辨率DEM为基本数据源,对全省平原、丘陵进行了划分.通过自动制图综合,完成了江苏省地貌类型图制作.实验结果显示,所提出的分类指标简单、实用,该方法大大提高了丘陵岗地划分效率与精度.  相似文献   

10.
陈述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提出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溶洞地貌图》、《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徐霞客游记在怒江、腾冲地区的实地验证》等论文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在地形鸟瞰图的制作,喀斯特洞穴地貌图的编制,中国地貌区划和中国气候地貌研究,黄河、淮河和长江下游平原地貌制图与地图分析,中国的地表侵蚀与堆积研究,大比例尺景观制图方法与实验,中国的新生代火山群等方面对我国的地貌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地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中的主导因素,数字地貌强调了以数字形式将所有地貌信息集成于一起。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1∶100万标准分幅中的张家口幅(编号为k-50)为例,探讨了以遥感数据(ETM和TM)为基础的数字地貌信息集成方法,体现了分层分级的集成原则,便于信息的数字化、定量化分析。对其特征分析表明:地貌信息的存储、应用及分类分级指标充分体现了其数字化与定量化特征;它们为生成各种专题图件、评判划分指标的合理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等提供了分析基础,这将在地貌研究、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1∶100万景观生态制图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1∶100万景观生态图系借鉴国内外传统景观制图方法和制图规范,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先进技术的支持下,设计研制其制图方法、制图内容、样图和技术流程,同时提出初步的景观分类系统,为今后编制中国1∶100万景观生态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Global Mapper的地貌晕渲制图——以西安幅(Ⅰ-49)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晕渲图自动制图是以计算机软、硬件为基础,对DEM数据实现的一种三维立体可视化表达。本文从地貌晕渲的基本理论出发,以我国1:100万标准分幅的西安幅(1-49)为例,采用Global Mapper软件实现了计算机地貌晕渲自动制作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地貌晕渲关键技术的实现,地貌晕渲效果与参数设置之间的关系,Global Mapper软件中各种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分析,使用分层设色的办法对晕渲图进行色彩的设计,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结果进行整饰等。该方法可实现地貌晕渲图的自动制图。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由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两个指标组合划分而成,其中海拔分4级,地势起伏度分7级,组合后的基本形态类型共25类。按照数字地貌分类体系,海拔和起伏度拥有全国普适性的分级指标,基于DEM数据可获得两指标的分级类型。试验表明,基于SRTM-DEM(水平分辨率90m,相当于1:25万比例尺)数据可得出全国普适性的采用单元为4km2,利用1:10万、1:400万等比例尺数据进行DEM试验,得出我国存在0.4、4、12、18、21km2五种不同规模的采样单元,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比例尺。因我国地貌复杂多样,仅利用DEM数据所获得的海拔和地势起伏度分级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故利用遥感等多源数据,综合多种信息获得的地貌类型,可很好地反映出我国的海拔4级分级特征和地势起伏度7级空间分布,进而获得全国陆地的25种基本形态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geomorphologic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data, th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we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analyzed. Five representative peaks are first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ic profile maps for the ridge and piedmont lines, and then the topographic gradient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presentative topographic profile acquisi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geomorphologic database data, the regions between the ridge and the piedmont lin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geomorphologic zones; and th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re finally analyzed for the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 zones regions using the DEM data.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iedmont to the ridge, there exist four geomorphologic zones: arid, fluvial, periglacial and glacial. The arid has the lowest elevation, topographic gradient, relief and slope characteristics. The fluvial has lower elevation and the highest topographic gradient, but with lower relief and slope characteristics. With higher elevation, the periglcial has lower topographic gradient, but the highest relief and slope characteristics. The glacial has the highest elevation with higher topographic gradient, relief and slop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6.
����DEM�Ŀ�˹�������ò���͵�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TER???????RS??GIS???????DEM???????DEM?????TM????CBERS????????????29???????????????????ò?????????5????????????24?????????Spss??Matlab?????????????????????????????????????????ò????????????????????????????????????飬?ó????????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