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岩石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自桐  韩冰 《水科学进展》1998,9(2):112-117
介绍了三峡花岗岩体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试验。试验采用互不溶混驱替法。试验结果表明,在渗流基本特征方面,裂隙非饱和渗流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与空隙介质水分特征曲线具有相似性,如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的滞后现象;湿润流体(水)的排泄曲线具有进气压和束缚水饱和度;非湿润流体的吸湿曲线具有残余饱和度。这种相似性表明,孔隙介质非饱和渗流的研究成果可用于裂隙非饱和渗流,孔隙介质水分特征曲线的解析模型,可用于研究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和拟合毛管压力-饱和度排泄曲线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的分形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任强  徐卫亚 《岩土力学》2008,29(10):2735-2740
基于毛细吸持理论和Sierpinski空间的假定,建立了用分维数表示的毛细压力-有效饱和度及毛细压力-相对渗透系数关系的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形模型。根据Monte-Carlo模拟技术由平硐资料生成三维裂隙网络,利用盒维数方法计算裂隙岩体体积分维数。探讨了分维数与裂隙渗透率的关系。结合糯扎渡水利工程实例,将模型计算结果与Brook-Corey模型对比,结果表明相对渗透率主要受最大裂隙开度的影响,当裂隙开度范围不大时,分形模型可较好描述岩体裂隙的毛细压力与有效饱和度的关系。当裂隙开度范围较大时, ,忽略最大裂隙开度,模型可以等价于Brook-Corey模型。  相似文献   

3.
非饱和带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和概念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宋晓晨  徐卫亚 《岩土力学》2004,25(3):407-411
非饱和带裂隙岩体中的渗流和饱和带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包括毛细管流、薄膜流、优先流和裂隙-基质相互作用等。这些特点导致非饱和带裂隙岩体中的渗流具有相当的非均质性。笔者描述了裂隙岩体中非饱和渗流的这些特点,并简单讨论了目前所存在的模拟非饱和渗流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4.
降雨条件下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军  熊俊  何翔 《岩土力学》2004,25(Z2):559-563
基于Buckley-Leverett两相渗流方程,提出了新的岩土饱和-非饱和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隐式压力显示饱和度数值求解方法,编制了饱和-非饱和渗流计算程序.结合工程实例,模拟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岩体渗流场孔隙压力变化和含水饱和度变化,模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对饱和-非饱和渗流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裂隙概化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多孔介质非饱和渗流试验的研究成果,研制出一套可同时测定单裂隙毛细压力-饱和度以及非饱和渗透系数-毛细压力关系的试验装置.为检验试验装置的可信度和试验原理的正确性,并初步探讨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机理,特制作了一阶梯开度的裂隙概化模型(本文称之为“S-H”裂隙模型),并在上述试验装置上进行了“S-H”裂隙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初步阐明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一些基本水力特性,同时试验结果也表明本文试验装置和试验原理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6.
《岩土力学》2017,(11):3332-3340
针对裂隙岩体的非饱和渗流问题,基于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并结合非饱和Darcy定律、Richards方程、非饱和本构模型以及Signorini型饱和-非饱和互补溢出边界,提出了离散裂隙网络非饱和渗流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裂隙网络非饱和渗流模型的数值求解格式和对应的迭代算法。通过与矩形坝稳定渗流、一维竖直裂隙非饱和入渗以及室内二维瞬态排水渗流的试验、数值及理论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文中算法的有效性;根据流量等效原则,指出了裂隙网络模型应用于求解连续介质非饱和渗流问题的有效性。验证了该算法对于求解裂隙边坡降雨入渗问题的可靠性,揭示了降雨入渗过程裂隙网络流量分布的非均匀性及裂隙产状对降雨入渗流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岩土力学》2006,27(11):1953-1953
序号论文题名作者页码1扩底桩承载力空间屈服包络面的基本特性文松霖1229-12342剪应变率对湛江强结构性黏土力学性状的影响蔡羽,孔令伟,郭爱国,等1235-14403材料缺陷对岩样变形局部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王学滨1241-12474某地红砂岩多轴受力状态蠕变松弛特性试验研究李铀,朱维申,彭意,等1248-12525岩体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研究李康宏,柴军瑞1253-12576寒区软岩隧道的水热耦合数值模拟与分析杨更社,周春华,田应国1258-12627神经网络在岩体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场反演中的应用金长宇,马震岳,张运良,等1263-12668盐岩蠕变特性和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毅 《岩土力学》2016,37(8):2254-2262
岩石裂隙的非饱和渗透特性是岩土、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获取花岗岩裂隙的表面形貌特征,分析裂隙微观形貌特征对非饱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在张拉、压缩、剪切等复杂荷载作用下裂隙开度分布的演化规律,建立复杂荷载作用下岩石裂隙非饱和毛细压力曲线演化模型。基于裂隙的微观形貌特征推导了岩石裂隙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杂荷载作用下岩石裂隙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演化模型。研究成果对非饱和条件下裂隙岩体的水-力耦合机制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Wei等[1]基于多相孔隙介质非平衡渗流理论提出的多孔介质热动力学混合物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能描述不考虑土骨架变形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动态模型。依据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动态模型,推导出不考虑土骨架变形的气-水两相非饱和土的饱和度演化方程。利用饱和度演化方程并结合多步流动瞬态试验的成果,通过数值反演,提出了一种能利用多步流动瞬态试验数据快速确定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的方法。通过对低液限粉土及低液限黏土的多步流动瞬态试验研究发现,饱和度演化方程能较好地模拟非饱和土在小基质吸力步长变化下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此外,通过对多步流动瞬态试验试样饱和度的模拟确定的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与联合测试系统测得的土-水特征曲线的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含裂隙土体在降雨条件下的渗流规律相对比较复杂,为进一步讨论含裂隙土体渗流机制,在一维解析解的基础上,建立二维饱和-非饱和含裂隙土渗流解析模型,并通过Fourier积分变化推导出二维渗流控制方程的显式解析解。此解析解考虑了多裂隙情况下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和流量边界条件。二维解析解能够准确地获得渗流和变形耦合非饱和土中水的入渗影响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降雨条件下,不同裂隙模式(裂隙深度、裂隙发育位置及裂隙密集程度)对坡体渗流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含裂隙区域的孔隙水压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岩体裂隙系统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模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岩体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一般认为,岩体系统是非均质各向异性不连续的多相介质体系。当岩体以裂隙为主,且其分布较密集时,可将岩体系统看作等效连续多相介质体系。本文运用等效连续介质理论,提出了两种岩体裂隙系统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模型:一是以渗透水压力与隙变形关系、应力与渗透系统数关系为基础,建立渗透系数张量计算公式,进而建立等效效连续介质渗流为数学模型。以裂隙岩体应变张量分析为基础,建立裂隙岩体效应力张量  相似文献   

12.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as a big coal-hungry country lasting till 2050, deep min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However, deep coal seams usually have a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like Karst collapse columns, and excavation is often accompanied with water-inrush accident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In order to study on seepage problems on fractured rock accompanying with mass loss during excavation in coal mines with karst collapse columns, researchers studied on water-inrush mechanism in karst collapse columns directly, researched on seepage behavior of fractured rock with pressure as the basis of studying on water-inrush mechanism indirectly, studied the fluid flow change in fractured rock regarding the change of liquid flow type in fractured rock as seepage instability, and observed and studied the phenomenon of mass loss during seepage in succession.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1) the cementation, lithology, and match rate of testing samples,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imulation study, need to be determined in more detail; (2) migrated particles in fractured rock should be distributed which are from migration, corrosion, erosion, and abrasion; (3) multi-permeate agents in the fractured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ir diffusion and convection, and the related chemical reactions should be involved; (4) more and more contemporary mathematical methods will be introduced to help us to study the complex dynamic system; and (5) experimental equipment needs to be designed and improved. What we did before, do now, and will do later is to penetrate the mysteries of seepage problems on fractured rock accompanying with mass loss during excavation in coal mines with karst collapse columns.  相似文献   

13.
简要综述了国内外裂隙岩体单裂隙、水力耦合、非饱和及考虑填充物情况下的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成果,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分析表明:物模试验在研究裂隙岩体渗流特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实际岩体裂隙的试验;反映剪应力或三维应力影响的物模试验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向;真正意义上的非饱和渗流试验还很少;填充裂隙渗流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也待于加强。分析结果为今后的裂隙岩体渗流特性物模试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裂隙岩体流-热耦合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潘西煤矿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基于裂隙岩体的流-热耦合数学模型,描述了裂隙岩体渗流场分布和水流及岩体的温度场分布,并结合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对裂隙岩体的流-热耦合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岩体内裂隙水流所引发的热量迁移,对裂隙岩体的温度场分布有重要影响。断裂带及地下水流的存在改变了岩体的原有温度场分布。在渗流初期,温度梯度矢量沿渗流方向向两侧岩体方向流动,由于两侧岩体的渗透性系数低于断裂带处的渗透性系数,右侧等温线及温度梯度矢量方向逐渐向渗流方向移动,改变了两侧岩体的温度场分布。通过对断裂带内裂隙水流渗透性系数的折减,分析渗透性系数发生变化时对岩体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渗透性系数越大,伴随的热量迁移增大,对岩体的温度场分布的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15.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隙岩体渗流对于边坡、地下工程及基础岩土体的承载能力有显著的制约作用。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多种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研究现状,评述了几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渗流模型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为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用于求解具体的裂隙岩体渗流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指出就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而言,裂隙岩体几何参数、有效孔隙度以及等效渗透张量的确定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而从细观力学结构入手研究渗流耦合模型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土体内部渗流可视化研究,透明土材料可以作为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能实现的岩土体内部渗流直接观测研究。利用透明土技术,建立双重孔隙型介质渗流物理模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双重孔隙型介质结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进行测量数据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模型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表明,基于透明体的双渗透实验能实现渗流的可视化,以及FLAC3D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所测的流速曲线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岩体是由裂隙和其间的岩块组成。当岩块处于近乎隔水状态时,岩体中的渗流可看作为裂隙网络流。本文通过分析岩体裂隙网络渗流场、应力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力学关系,提出了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裂隙网络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裂隙岩体水力特征数值模拟试验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流量等效和渗透作用力变形效果等效互不包容;不同级别结构面体系难以用连续介质方法处理,同级别结构面体系在工程作用力变化范围内,可由其静态水力特征推演动态特征;工程岩体结构面间充分连通的假设过于粗糙,常规试验手段获取的量值倾向于局部特征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