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研究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及陕西地区地震的集发现象,分别建立了地震集发段的灰色预测模型,得出鄂尔多斯地块周缘Ms≥5.5级地震的下一集发段为1987年至1994年,陕西地区Ms≥4.0级地震的下一集发段为1990年至1995年。经内测检验,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结合1900~2013年的历史地震目录,对青藏块体及其邻区不同震级段地震的发生频率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900年以来,青藏块体及邻区仅5年未发生M≥5.5地震,有16年未发生M≥6.0地震,有36年未发生M≥6.5地震,即M≥5.5、M≥6.0及M≥6.5地震年发生概率分别为0.956、0.86及0.68。对该区域历史有记载的地震进行分震级段的b值计算,得出5.5≤M≤7.0震级段地震的b最低为0.59,最高为0.899,M≥7.1震级段的b值均大于1.0,M≥7.5震级段的b值明显低于相邻震级段,表明未来存在发生7.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最后对2000年以来研究区M≥6.5地震的空间迁移规律进行分析,得出青藏块体内部地震存在顺时针迁移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对华东地区Ms≥5地震活动时间特征研究可知,华东地区的地震活动为群集(丛集)型地震活动。应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拟合和预测,认为目前该区地震处于活动,将持续20多年;又以Ms≥5地震平静时间超过3年为异常背景,提出了该区Ms≥5.5地震发生前的定量预测指标,认为华东地区Ms≥5地震持续平静,对该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华根 《地震研究》1993,16(1):73-79
台湾地震东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利用台湾地震东带1947—1990年间的年最大地震构成的时间序列,建立了台湾强震(M_s≥7)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其地震发生时间的预测模型为:(?)~(1)(t+1)=(47.74+790.30)e~(0.060786t)-790.30外推结果,本带下一次Ms≥7的地震事件将发生在1996年前后。经检验,本模型的拟合精度属第一级“好”。  相似文献   

5.
白超英 《内陆地震》1989,3(4):308-313
本文将新疆境内分成六个地震活动区,以马氏模型为基础,论述了Ms≥6.0级地震的区域迁移概率分布,所得结果表明,由1900—1988年资料所得模型的内符精度较高,合格率为85.7%,但由1900—1979年资料所得模型外推1980—1988年状态出现的概率分布时,符合程度有所降低。结合Ms≥6.0级地震年发生概率分布,则Ms≥6.0级地震的区域迁移概率分布可作为中期预报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对三峡地区Ms≥4.7级地震的建模,模型检验和精度分析,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小区域地震预报的可行性。并就建立地震灰色预报模型的有关问题,提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灰色控制系统GM(1,1)动态模型预测发震时刻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M(1,1)模型,选取全国1966至1986年每月Ms≥6.0级以及1970至1986年每月5.5≤Ms<6.6地震集合的时间序列,作为建立预报发震时刻模型的样本,分别给出了四个震级区间即Ms≥7.0,6.5≤Ms<7.0,6.0≤Ms<6.5,5.5≤Ms<6.0相应的预测发震时刻的微分方程的解算结果——时刻函数形式的时间(离散)响应动态模型 (K+1),且对衡量模型精度的关联度R进行了计算。用此模型对所取样本进行了预测检验,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系统分析了云南地区肘≥6.0、M≥6.5和M≥7.0地震的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运用M≥5.0地震目录,基于D-R关系的年发生率和泊松分布模型,构建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概率预测模型;结合间隔时间分布统计特征和概率预测模型,对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建立了具有概率水平的三...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新的地震灾变预测途径,探讨了集不同手段之长所构筑的一种新模式,其方法是在灰色模型(GM(1,1))的基础上划分多个与预测值平行的状态区间,考察下一步状态的转移概率,形成灰色马尔柯预测模型,将震级和时间等作为预测要素,通过模型给出了其变化的灰区间和是了大可能值,实例表明,由于灰色预测和马尔柯夫转换概率矩阵两者互补优势,形成的新模型优化了预测结果,作为新方法,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96次Ms3.2~7.9地震(94%以上为Ms4.0地震)前1139次(道次)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得到以下结果:① 异常时间与震级之间为非线性增长关系,大致分为3个阶段:Ms5.0地震,异常时间随震级增大基本上是快速的线性增长;5.0<Ms<6.5地震,增长速度逐步变小;Ms6.5地震,增长速度很小.② 异常幅度与震级之间为非线性的指数式增长关系,也大致分为3个阶段:Ms5.0地震,随震级增大异常幅度增长很小;5.0<Ms<6.5地震,逐步趋于加速增长;Ms6.5地震,加速增长.定性解释、并利用流变介质模型探讨了异常时间、幅度与震级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华北地区第四地震活动期以来Ms≥6.0级强震目录资料,研究并给出了其地震活动幕强震(系指Ms≥6.0地震,下同)发生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通过3种数理统计方法检验,表明该模型是可信的,这对于分析判断未来华北地区强震危险性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华根 《华南地震》1991,11(4):39-44
台湾地震带是我国地震活动性最高的地区,其东部海域曾发生过两次8级特大地震。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利用台湾地震东带1945-1990年期间每3年中的最大地震发生的间构成的序列,建立了台泻强震(Ms≥7.5)的灰色拓扑预测模型:∧/X^(1)(t 1)=(17.0 271.81)e^0.066119t-271.81结果表明,本带可能在1994年-1996年段再次发生强震。经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其拟合精度属第一级“好”。  相似文献   

13.
易志刚  龚复华等 《地震》1995,(2):106-116
通过对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指Ms≥5.5的地震)发生时间不均匀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自1815年以来,该区可划分为5个中强地震集中活跃时段。可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一个活跃时段的起止时间。如果发生在活跃时段内的中强地震的发生时间呈较好的线性趋势变化,则可用二指数平滑方法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它的预测精度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4.
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强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整理南北地震带区域自史料记载(公元前193年)到2012年9月的强震(Ms≥6.0)资料,初步分析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区域的地震发震构造活动性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震一般发生在断层带上,具有空间分布的集群性特征和时间群集性质.研究发现,地震带南段发生6.0≤Ms≤7.9地震次数明显高于北段和中段,而发生Ms≥8.0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中段与南段较接近,与北段有明显差异;南北地震带存在明显的纬向、经向强震活动迁移现象,纬向尤其明显;190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已经有4次明显的能量释放阶段,并给出Ms≥6.0地震的震级-频度统计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理论GM(1,1)预测模型估计我国未来的地震趋势。为提高预测精度和反映“最新信息”,在组成原始数列时,对于M≥7.5级地震,由平静幕、活跃幕采用不同震级阈值联合组成;对于其它级别地震则尽可能采用当前活动期以来的数据。计算结果表明,1997 ̄2000年期间我国大陆及邻区有发生M≥7.5级地震的可能,大陆西部可能发生7.0至7.5级以上地震;东部可能发生5.5至6.0级以上地震。同时,估计本活  相似文献   

16.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资料快速测定中强地震矩震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数字地震资料,选取国内Ms≥5.3地震波形数据,采用长周期波形拟合方法,快速计算2008年至今86个中强震的标量地震矩MO和矩震级Mw,并将Mw与GCMT的测定结果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Ms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矩震级与GCMT测定一致,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关系为Mw=0.86Ms+0.63.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对川西、川滇及全国大陆(包括邻区)分别作震级阈值ξ=6.5、7.0、7.5级的三年期最大震级预测,通过计算内检序列的关联度及后验差,确认预测模型可信,且精度均为一级;将已知震级序列进行逐步外推,效果较好,说明将此方法用于强震的三年期预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赵建政 《内陆地震》1991,5(3):254-257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GM(1,1)灾变预测模型,建立了北天山地震带强震(M≥6.5)的预测模型。模型得出该区下次发生强震的时间为1993年前后。  相似文献   

19.
系统分析了华东地区1900年1月—2016年12月5级以上地震目录,对其中M≥5.0,M≥5.5,M≥6.0的三个震级档的地震间隔时间进行详细地研究。同时,基于Weibull分布,构建了华东地区上述三个震级档的Weibull概率预测模型,建立了具有概率预测水平的三级预测预警指标,对未来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趋势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20.
用快速富里叶变换(FFT)计算得出太阳黑子有11 a、51 a、103 a的优势周期,通过太阳黑子的活跃周期与中国大陆西部(E108°以西)不同震级段地震的活跃周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M.6.5以上地震受太阳黑子的影响相对弱一些,其平均周期为2.7a;而Ms5.0~6.5受太阳黑子的影响可能相对强一些,其平均周期为11.4 a.分析认为Ms≥6.5地震地周期与太阳黑活跃周期存在倍数关系,Ms5.0~6.5的周期与太阳黑子活跃周期比较相近,计算得出1950年以来地震波能量释放与太阳黑子周期有一定关系,总体表明太阳黑子活动对不同震级地震均有一定影响,但对中强地震的影响要更明显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