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降水后的露和暖湿气流控制天气条件下的露不易观测。为防止露的漏记或多记,根据平时的观测经验,总结出3点观测、判断露的注意事项:是否记露要结合当时的气象要素;区分清楚露珠与"植物吐水"现象;区分清楚雨滴与露珠。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4点观测、判断露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露是一种常见的地面凝结现象,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和凌晨有利于形成,形成时地表温度在零度以上。通过对阴天,雾天,雨后,凹地、洼地及水池旁露的成因分析,结合雾露同在、露霜并存以及露和雨的区别等情况,总结出特殊情况下记录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谈露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宝荣 《贵州气象》2006,30(3):41-41
根据江苏省的天气特征,总结出观测露的几点注意事项,为防止露的漏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 ,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 ,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 ,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 ,温度高于 0℃时形成露 ,低于 0℃时形成霜。在每年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地表温度常在0℃上下 ,会出现前半夜有露、后半夜有霜 (水汽凝华或露珠冻结而成 )的情况 ,此时应先记露 ,后记霜 ,而不应记录其中一种现象。但需注意 ,清晨时由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可记作露。勿漏记霜出现前的露@信志红$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091  相似文献   

6.
阴天也有露     
一般情况下露形成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 ,如果天空少云或无云将更有利于露的形成。但是通过实际观测 ,笔者发现 ,阴天有时也有大量的露形成 :如 2 0 0 1年 7月 2 2日晚上 ,基本站安阳为满天的As、Ac云 ,空气温度相对较低 ,相对湿度一直持续在 90 %以上 ,可是在2 2时笔者就曾观测到大量的露生于叶尖叶身 ,1 2时至 2 2时并无降水 ,确认是露无疑。这样看来 ,只要是湿度和温度配合适当 ,就会有露形成。所以提醒观测同行注意 ,阴天有露时千万不要漏记。阴天也有露@卜晓娜$安阳市气象局!河南安阳450002…  相似文献   

7.
柳建英 《浙江气象》2000,21(1):47-47
1998年12月7日20点观测:天气现象出现露,N=0,dd=C,T:11.4℃,U=56%,Td=2.8℃,To=7.1℃。接班员、预审员都认为当时露形成的水汽条件不是很具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露和植物吐水的各自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两者区分与鉴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露的判定依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校对观测记录中常发现多记或漏记露的现象,这里根据露的形成条件,结合观测经验列举一些实际观测记录作为判定露的依据,以供参考。 1 掌握露的形成条件 (1)露是空气中的水汽在地表或地物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在晴朗微风的傍晚或夜间,地面或  相似文献   

10.
露和植物吐水的区分与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丽莎 《广西气象》2005,26(A01):F0004-F0004
通过对露和植物吐水的各自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两者区分与鉴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2002年7月16日浙江省北部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高空前倾槽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区域。浙江省北部地区低层暖湿平流和地面的持续强烈升温,一方面为其积蓄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另一方面高空冷平流形成并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的不稳定层结,这一不稳定层结主要是通过高空、地面的温度差动平流来实现的。水汽分析表明:低层850hPa的水汽输送是通过暖湿西南气流来实现的,强对流发生的浙江省北部地区正好处于低层850hPa干湿区交界中的露点锋区,而高层700hPa和500hPa的水汽输送却主要是通过西北气流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7月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雷  赵海林  张蔺廉 《气象》2005,31(11):65-68
对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两次强对流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高、低空西南急流适宜配置而引起的高低层动力场的耦合是强对流发生的动力条件,强对流发生在低层露点锋区及低层水汽通量和散度辐合、高层则相应辐散的大值区域.高低层相对散度正值越大,其所产生的雨量也就越大.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弓状回波的后侧出现下沉入流急流,相应速度图上的速度值越大,回波移动速度越快,预示着所造成的地面风力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3.
蒲晓虎  马舒庆  梁丽  杜传耀 《气象》2015,41(9):1152-1158
在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通常采用人工观测的方式来判断结露、结霜现象的发生,人工观测主观性强,观测频次少,工作效率低,不能全面、连续反映结露、结霜过程的特征。本文介绍了一种结露、结霜自动化观测装置,装置工作原理是电容传感器在高湿和低湿情况下电容变化较大,通过测量电容变化引起的频率变化,然后由识别软件来判断结露现象的发生,再结合温度信息以及结冰信息就可以判断结霜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了结露、结霜的自动化观测。通过大量的结露、结霜的对比试验表明露、霜自动化观测装置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结露、结霜过程的发生,能够推广到台站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14.
草温与露点温度对结露和结霜指示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显罡  马舒庆  杜波  廖明水  赵乃君 《气象》2012,38(6):745-750
利用密云国家基准气候站和电白国家基准气候站2009—2010年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人工结露、结霜观测资料,以及平谷国家一般气象站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自动站的观测记录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资料,分析了结露、结霜与地面气象要素关系。结果表明:诸多气象要素中,草温和草温与露点温度差对露或霜结成具有指示性作用;电白站95.0%结露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1℃时,密云站95.0%结露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2℃时,密云站95.0%结霜发生在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1.3℃时;结露主要发生在最低草温0.5℃以上,从平谷站自动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结露发生在0℃以上,结霜发生在0℃以下;很多情况,百叶箱高度上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并未达到饱和,而贴地(或贴近地物)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日最小草温与露点温度差<3.1℃时,电白、密云站不出现露、霜的比率分别是16.8%和11.7%;因土壤湿度南方比北方大,草温与露点温度差为正的比例南方较北方大。  相似文献   

15.
Levels of formate and acetate in dew were measured at Dayalbagh, India, usingsurrogate surfaces. The dew formed per night ranged between 0.06 lm–2 and 1.38 l m–2, with an average of 0.59l m–2. pH ranged between 6.7 and 7.4. Mean concentrations offormate and acetate in dew were 10.2 ± 10.2 eql–1 and 7.5 ± 4.5 eq l–1,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wo ions was 0.80 (p =0.001), which suggested that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species in dew are linkedtogether. They have either common or different sources with fairly constantstrengths or products of same reaction. Good correlation of formate andacetate with Ca (r = 0.82 and r = 0.70, respectively) and Mg (r = 0.74 and r= 0.71, respectively) suggested that these ion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Ca andMg after the neutralization process. Deposition rates for formate and acetatein dew per night were 10.2 ± 7.22 mol m–2 pernight and 4.6 ± 2.2 mol m–2 per night,respectively. The theoretical Henry's law constant (K* H)and the field-observed Henry's law coefficient (K* H) ascalculated from concurrent measurements of gas phase and dew for both acidsshowed large discrepancies of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相似文献   

16.
广西2002年寒露风天气对晚稻的影响与防御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2年9~10月份广西出现的寒露风天气对晚稻的影响作分析、评价,并就如何防御寒露风害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Vaisala系留探空仪系统在2008年1月乌鲁木齐探测所得资料,分析了降雪和非降雪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风的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雪和非降雪天,白天对流边界层特征均较明显,但在暖气团影响下,对流边界层特征消失,出现深厚平流逆温,夜间多出现贴地逆温。白天平流逆温强度较夜间逆温更强,白天逆温层出现湿中心,上部出现干中心。降雪天湿中心高度低于非降雪天。夜间近地层出现微弱的逆湿现象,上部出现干中心,降雪天近地层逆湿现象比非降雪天弱;降雪天和非降雪天近地层风向分布均较散乱,主导风向为偏北风,高空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速多因风向改变而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其值常以“高-低-高-低”形式出现于特定高度,风速因风向变化呈波动状随高度递增。  相似文献   

18.
A simple model for potential dewfall in an arid reg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t is not always easy to know, post-facto, whether both dewfall and fog may have occurred over a given evening period. Instrumentation limitations make it difficult to quantify dew deposition since they rely on artificial sensing surfaces that are either visually examined on a daily basis or recorded. In arid to Mediterranean regions, both dew and fog can play significant ecological roles as suppliers of moisture. Long-term observation records of dew and fog in such regions tend to be limited, however, due partly to a lack of interest and limited distribution of well-instrumen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Simple meteorological criteria are suggested here to calculate potential dewfall and to indicate whether fog was likely to have occurred over a given evening. A field campaig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NW Negev desert, Israel,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1997, to collect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carry out dewfall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19.
露、霜、结冰天气现象综合判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思源  傅伟忠 《气象科技》2014,42(3):359-363
通过自动气象站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人工观测的天气现象,根据露、霜、结冰的成因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基本指标作为综合判据。选取气温、相对湿度、地面温度、草面温度和近地面温度作为主要因子,综合考虑降水和天气状况对这些天气现象形成的影响。采用两个气象观测站的分钟观测资料以及人工观测天气现象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初选因子和精选指标,利用多要素的组合方法,提炼出自然状态下出现露、霜、结冰现象的综合判别指标,获得了较好效果,拟合率在80%以上。为进一步认识这些天气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提供参考,也能为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