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分析水准点稳定性的方法来探讨地质构造块体的运动状况。利用这一力法分析了唐山地区1954—1985年的全部水准测量资料,对唐山地震前的形变过程提出了新的认识。结果表明,唐山地区各构造块体的相对活动大约开始于地震前10年并持续到地震后2年。地震前发震断层处于闭锁状态。本文根据这次地震的形变特征对形变监测和危险区划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1996~2008年天马台的定点跨断层场地的水准测量资料分析长乐-诏安断裂带的现今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W—E测段活动速率最高,S—E测段活动速率次之,W—S测段活动速率最小。断层各段以压性逆断为主,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认为3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中所在区域曾处在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水准测量监测范围内,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地震前没有再进行跟踪监测.地震后,依据中国地震局(2008年5月14日)"汶川8.0级地震强化观测方案"任务要求,对位于南北地震带的3条跨断裂水准剖面实施了强化观测,获得了宝贵的震后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4.
<正>晋冀蒙交界地区位于山西地震带与张渤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构造复杂。交界区内及周边地区强震活动频繁,备受国内外地震学者的关注。多年来,交界区一直被列为全国地震危险区,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然而该区自1999年11月大同-阳高5.6级地震后5级地震平静已超过了15年,1998年张北地震后6.2级地震后6级地震平静已超过了17年。近年来山西地区前兆观测项目先后出现了一批跨断层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鲜水河主断裂带上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以及水平蠕变资料,计算了各测点处断层的活动参数,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前后断层的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认为:远离汶川8.0级地震震源区的鲜水河断裂带在震前3年出现了明显的长期趋势异常,但短期异常不明显,无明显的同震形变;从震后3年对鲜水河带跟踪监测的结果看,鲜水河断裂带受其影响中南段拉张活动有所增强,垂直向仍保持震前的活动形态。  相似文献   

6.
刘虹  苏有锦 《地震研究》2007,30(1):18-23
研究了云南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7次7级大震(1970年通海7.7级地震、1974年昭通7.1级地震、1976年龙陵7.4、7.3级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的5个震源区震前、震时(余震活动阶段)和震后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p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源区地震活动水平在震前和震后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震前活动水平高于震后(不含震后序列活动时段),而震后震源区地震活动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活动水平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7.
根据物理学中的科里奥利力定义和计算原理,在对中国大陆20次7.5级以上特大地震余震强度与科里奥利力效应关系的统计研究基础上,重点对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时所受到的科里奥利力情况进行了研究,并以此来讨论该地震后期的余震活动趋势.结果表明: ① 利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中国大陆特大地震的余震强度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对于左旋走滑断层和上盘错动方向通过震源子午面右侧(向北看)的逆断层,其科里奥利力效应是使断层两盘相互拉离,它降低了断层错动时断层面上的摩擦阻力,地震能量主要在主震时充分释放,故余震强度小;对于右旋走滑断层,其科里奥利力效应是使断层两盘相互挤压,它增加了断层错动时断层面上的摩擦阻力,不利于主震能量的充分释放,所以余震强度大;②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发震断层错动以左旋走滑为主,受到的科里奥利力使断层两盘相互拉离,大小约为0.06 MPa.经过类比分析后认为,该地震后期的余震活动水平不会太高,整个序列的最大余震震级估计为6级左右.   相似文献   

8.
基于九寨沟7.0级地震前后,震中区周缘和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跨断层观测、大面积水准测量、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利用断层三维活动量参数和水准平差计算方法,综合分析了地震前后区域地壳形变以及巴颜喀拉地块整体性运动与地震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九寨沟地震前后,远场的西秦岭构造区、六盘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上的跨断层流动场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震中区域的形变并不显著;(2)由巴颜喀拉地块周缘的断层异常活动和地震活动性分析可知,巴颜喀拉地块整体性的SE向顺时针加速运动,造成了九寨沟地震震中区域的应力积累,同时,包括芦山地震在内的几次强震对九寨沟地震有一定促震作用;(3)九寨沟地震后,区域应力积累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可能会在"三岔口"区域加速积累。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同时重点阐述了地震监测系统构成及其基本功能。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监测系统通过地震数据的实时汇集、存储、自动处理和分析,并结合人机交互方式实现了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和有限断层模型反演。实际应用表明,地震监测系统对全球6.0级以上地震定位时间不超过8 min,在震后10—15 min内完成W震相方法快速反演海底强震震源机制解,在震后短时间内完成有限断层模型反演,为海啸预警提供快速、准确、可靠的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10.
以块体活动边界及地震活动性为目标,对南北地震带和华北等我国部分区域(189处,248条)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将这些断层形变资料分布的测点分成不同的区带。分别统计断层平均活动速率和断层活动的力学性质,对其空间分布、个体特性及其可能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并对各区带孕育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给出了初步的判定。  相似文献   

11.
1989年大同震群的体破裂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点源位错模型,由区域地震台网的P,S振幅资料,反演得到1989年10月大同震群135次小震的可信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机制解的空间取向分布比较离散,但其优势及平均方向与震群中3次最大地震的断层面解一致,和华北构造应力场的应力作用方式相符.讨论了小地震对序列地震过程的贡献,表明大量小震的群体行为对震源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由震源的时空分布图像,展现出震源体动态扩展、“处处”破裂的特征.由此得出,大同震群并非沿着已有的断层面滑动所致,而可能是该区域新生的破裂;震源体内的多次破裂没有沿一个断层面扩展,而表现为一种体破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A discrete wave number approach in conjunction with a propagator-based formalism is used to synthesize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at both the near and the far field,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kinds of seismic waves (body and surface). A bilaterally propagating shear slip over a rectangular fault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seismic source mechanism, while the earth model is based on geological profiles of the Santa Cruz mountain area and consists of three layers overlaying a half-space. The synthesized ground motion is first compared with actual records from the Loma Prieta earthquake and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is found to be satisfactory, as far as magnitude, duration and essential wave form characteristics are concerned. Then, ground motions are synthesized and plotted at a dense grid of observer locations over a large area around the epicenter, at different time instants. Using such plots, it is possible to study the generation ana propag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seismic wave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ground motio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manent gound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1989年四川巴塘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况1989年4月16日04时34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发生M_s6.7地震,随后于4月25日10时13分、5月3日13时53分和23时41分分别发生M_s6.7、M_s6.4和M_s6.2地震,到9月30日止,共发生M_L≥1.0地震21000余次,M_L≥2.0地震3428  相似文献   

14.
高旭  李志雄 《地震》1994,(6):1-10
本文对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前兆过程及其场、源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大同-阳高地震震前较为丰富的前兆现象是震源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估计大同地震的震源区尺度为20-30km,孕震区范围约200km。最早的异常(震前3-4年)表现为大同盆地沉降速率加大,且出现在震源区,然后扩展至孕震区边缘,在孕震区边缘(150-200km)存在中、短期异常的突出集中区,在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陈素改 《地震研究》1991,14(3):223-231
本文分析了1989年11月2日宁夏固原5.3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井分析了其序列特征,判定此震为孤立型地震。本文最后介绍了几起震前认识到的前兆观测资料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1969年7月的18日13时24分50秒,渤海发生了一次7.4级地震,震源深度35km,从地壳厚度分布来看,震中区地壳厚度为29km。所以渤海地震很可能是一次地幔地震。本文从地震活动性、宏观特征分析开始,结合地壳厚度、居里等温面起伏以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和岩石实验材料,对这次地震的深部构造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虑了对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不同看法,利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解释了唐山地震的特点。从区域应力方向和应力释放条件上对如何判定地震危险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姜秀娥  陈非比 《地震学报》1983,5(2):145-157
作者把强震孕育过程中处于一定构造条件下的一系列震群事件,统称为区域震群.分析1967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进程发现:大约在唐山大震前5年,在未来大震震中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震群活动的空区,在空区外围,则出现了一个震群相对活跃的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内的震群表现出与唐山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逐渐增强的阶跃式活动,并在孕震不同阶段的转折时期相对密集;与此同时,大范围区域震群还经历了远场一近场的往返迁移.大震前后区域震群的这种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其它指标的变化有所呼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勾画出强震前近场与远场的异常特征.由此认为,研究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有可能为强震预报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需求目录与地震报告的编辑,是当每天地震交切定位后,存放到总库中,月底编辑、修改、整理形成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本文主要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与地震报告的编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海城震区活断层填图工作,在北西西向极震区中部水泉发现一条古地震槽沟.海城7.3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受断层槽沟控制.经过人工开挖发现地震断层,其中发育有古地震充填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