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付锁堂 《沉积学报》2010,28(2):373-379
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油气成藏条件复杂,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尚未探明,因此探明率非常低。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喜山晚期构造;有效烃源岩及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次级生烃凹陷控制了油气分布范围;古构造或古斜坡是主要油气富集区;新构造运动期形成的断裂体系及其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纵向展布位置。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的认识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指明近期油气勘探方向,并在油气勘探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近年来控制油气地质储量1亿吨,新增探明油气储量4 000万吨。  相似文献   

2.
柴北缘油气成藏特征及油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但由于构造体系复杂,因此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主要勘探方向不明。研究表明,由于柴北缘缺乏主要滑脱层,在晚新生代强烈挤压与走滑调整的控制下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形成上、下构造层变形相对一致的“破碎型”构造体系。柴北缘油气成藏条件、晚新生代两期成藏及其与构造形成时间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是油气运聚的有利部位,而喜山晚期构造调整使得油气分布复杂化,古构造发育、晚期改造强度与烃源岩演化、充注成藏的匹配关系决定了古近纪继承性古构造向凹陷延伸的侧翼部位是柴北缘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应坚持“破碎型”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黔南坳陷安顺斜坡石油地质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分析认为:安顺斜坡位于黔中隆起南斜坡地带,构造运动较为稳定,具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背景,是油气勘探有利地区.斜坡上烃源岩、储层、圈闭发育,盖层及保存条件较好,具十分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下古生界侵蚀面,次为中泥盆统生储盖组合、石炭系生储盖组合,二叠系煤层(成)气及三叠系相变带储渗体;中部安顺三叠系构造带是有利勘探区带,最有利勘探目标有O1—∈2+3侵蚀面、安顺构造及T1-2相变带附近类似羊昌河地区.  相似文献   

4.
刘亚明 《地质与勘探》2012,48(3):637-644
[摘 要] 本文以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区块的构造、生储盖、圈闭和油气分布特征,总结出 区块的成藏主控因素,明确区块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发现区块的油气成藏具有构造复杂、烃源岩优 越、储集层丰富、盖层良好和圈闭多样的特征。油气分布具有西油东气,西部下部地层( LTAF 和UTAF 组)为主,东部上部地层(Gumai 组)为主,下油上气的规律。分析认为区块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储 集层和断裂的控制。对于区块下一步的勘探,西部地区应以寻找剩余的断层相关圈闭为主;东部地区应 以寻找远离断层的背斜圈闭为主,同时岩性地层圈闭是重要的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中段前缘鸭子河构造深层须家河组油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鸭子河构造深层油气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川鸭126井须家河组分层以及油气是否能规模成藏等存在的问题。通过鸭子河构造须二段的沉积相带、砂体展布,以及鸭子河地区构造演化分析,认为不仅鸭子河地区须二段沉积环境向西存在着相变,而且该区因不存在印支及燕山期适时古构造,也就不存在油气规模聚集成藏的条件;同时指出鸭子河地区深层油气的有限规模及藏实为由构造裂缝系统控制的小规模油气藏,属于构造裂缝和岩性复合圈闭成藏类型。因此认为对鸭子河地区深层的油气勘探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6.
贵州地区油气勘探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明  刘诗荣 《贵州地质》2003,20(1):46-49,45
文章简单回顾了贵州40余年油气勘探历史,较客观地评价了贵州地区油气地质条件,提出了符合贵州石油地质条件的油气勘探方针,指出贵州油气勘探要想有所突破应注重研究油气成藏机制,勘探重点应放在浅层气藏成藏领域上。  相似文献   

7.
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对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中生代以来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构造应力场驱油理论和方法,进行大安寨段油气成藏预测的尝试,进而指明了现今有利的油气分布地区,为川北阆中地区油气滚动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构造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分析垦利断裂带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垦利断裂带油气沿断层运聚主要有2种模式:①沿断层垂向运移和聚集;②横穿断层的运移和聚集。油气大规模地横穿断层的运移和聚集主要发生在垦利和垦东6断层的深部和浅部层段。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4种成藏模式,即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构造因素控制,并对该地区隐蔽圈闭(油气藏)的勘探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前陆盆地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中国中西部典型前陆盆地为例,分析了典型前陆盆地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分段特征,总结构造分段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动力学背景、调节构造、构造变形期次与构造叠加、滑脱层与构造变形强度的影响等。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构造分段特征对不同构造段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层位不同;不同构造段的油气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特征存在差异,主成藏期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库车坳陷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巨大。圈闭形成、生烃史、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南缘油气充注为两期,第一期成熟油、气充注为库车末期(5-2Ma)。第二期高熟油充注为第四纪-现今(2-0Ma)。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因素为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优质的储盖组合、圈闭的有效性及其与油气成藏期的匹配关系,其次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背景、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因素.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早期油气藏-晚期聚凝析气藏型。近期的油气勘探应以中新生界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变形程度相对强烈的东秋里塔格构造、亚肯平缓斜坡构造带的背斜、断背斜以及阳霞凹陷的阳北构造带等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贝西斜坡位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西北部地区,目前处于勘探时期,勘探面积约700km^2,目的层系主要为南屯组,为一套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在深入了解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贝西斜坡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过程及油气成藏条件,总结了贝西斜坡的油气聚集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歧口凹陷湖盆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歧口凹陷湖盆基本特征,剖析构造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探索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歧口凹陷湖盆自古近纪-新近纪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拗陷期三大演化阶段,现今表现为多隆多凹、盆岭相间的分布特征.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幕式演化影响,湖盆断裂以NE、近EW向为主,主断裂以侧接、转换为特色.凹陷主要发育潜山构造带、断阶构造带、盖层滑脱型断裂构造带,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富集特点差异明显.根据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海陆调解带裂缝油气藏的勘探、远源缓坡区沿断裂构造脊的中浅层勘探及大断裂控制的"Y"字型浅层构造及两侧火成岩勘探是下步工作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萍乐坳陷西部地区航测遥感油气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萍乐坳陷西部地区的航测、遥感油气预测模型。通过航测、遥感构造解译和区域油气成藏背景分析,指出该地区具有中小型油气藏成藏的构造条件。圈出了常指示油气圈闭构造的航磁局部构造异常和遥感环形构造,并提取了与油气微渗漏直接相关的微磁异常、航空放射性低铀异常、低钾异常和热异常,据此预测出三片油气成藏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孔雀河斜坡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塔里木孔雀河斜坡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经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构造运动,主要分为震旦纪到早奥陶世的拉张阶段、中晚奥陶世到侏罗纪的挤压隆升剥蚀阶段以及白垩纪到新生代的前陆盆地斜坡稳定沉降阶段.构造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构造控制了生储盖发育与油气运移通道等成藏要素组合.最后通过仔细对比分析,认为该区维马克-开屏构造带以及龙口构造带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石西复式油气区成藏特征及油气富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八五”期间石西油田的发现,促进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的勘探,该文立足于石西油气田,总结了陆梁隆起之上复式成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石西油气藏油源位于南部凹陷,属“外源型”油气运移与聚集,晚三叠世早期形成的油气,沿海西期古构造-不整合运移,形成石碳系火山岩-基岩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探结果表明,准西车排子地区油藏具有"上稀下稠、南稀北稠"的油藏分布特征,成藏条件复杂,该区油藏是典型的它源型油气藏,油气来源于东部的昌吉凹陷及南部的四棵树凹陷.通过对已钻探井的系统分析发现,以P2、P8井为代表的新近系沙湾组稀油油藏均分布于滨浅湖相的滩坝砂岩中,油藏明显受沉积相的控制,此外,该区成藏还受输导体系以及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的控制,这3方面的因素构成了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通过对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以期对该区的油气勘探有所裨益,提高勘探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尚家—太平川地区构造演化、烃源岩特征、沉积特征、储盖组合、油水关系及油藏类型和油气成藏特征的分析,研究了本区的石油地质条件,认为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排烃能力,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提供较好的沉积环境,良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保存。研究区没有统一油水界面,尚家地区以岩性—构造油藏为主,太平川地区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区内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油气成藏受有效性圈闭、优势运移通道、过剩压力、储集条件和构造诱导作用控制。据上述认识确定了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并已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洲油气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给我国海外石油战略提供了机遇。东非低勘探程度区油气地质资料匮乏,其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评价和预测是目前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又是我国海外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需要。根据东非的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特征,研究了东非地区的盐层序、水系分布、地热异常和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结果表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成藏主要受三角洲、海底扇、盐层序和泥岩盖层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的控制,裂谷盆地主要受地堑地垒分布、裂谷作用形成的圈闭类型与规模、构造活动和岩浆作用的强度和范围的控制;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具有下伏Karoo群生气,盐层序分布区发育有利成藏组合,盆地的陆上部分油气成藏条件较差,大型三角洲与海底扇发育区勘探潜力好的成藏特征;裂谷盆地具有近距离成藏的特点,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和地热异常相对较弱的紧临生烃坳陷的地垒周缘。总体上,东非地区具有远离Afar热柱勘探潜力变好的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以被动陆缘油气富集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南大西洋和印度洋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分析油气差异富集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发育3套含油气系统,其中印度洋地区主要发育克拉通陆内裂谷期含油气系统,裂陷期含油气系统,漂移期含油气系统。南大西洋地区主要发育裂陷期含油气系统,漂移早期含油气系统和漂移晚期含油气系统。根据不同油气成藏特征,总结为10类成藏模式,不同成藏模式发育背景和成藏主控因素各异。为被动陆缘盆地不同构造沉积演化阶段油气勘探方向提供研究基础,对相关或类似盆地勘探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乌夏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二叠系油源充足,圈闭众多,储层虽岩性较复杂,但分布有规律,生储盖组合有利。断裂活动期与烃源岩生烃期相匹配,且在二叠系油气成藏后,构造活动变弱,对二叠系油气藏的破坏作用小.有利储层为二叠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二叠系勘探部署中,重点应在碎屑岩储层中找次生孔隙发育带,在非碎屑岩储层中找裂缝发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