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东海陆架区全新世地层中粘土矿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东海陆架区十七个柱状剖面沉积物中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差热分析及电子显微镜照相,对东海陆架区全新世地层中粘土矿物组合面貌、粘土矿物在全新世地层划分中的应用及其古环境意义作了 阐述。  相似文献   

2.
采用孢粉分析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多个钻孔进行了古植被和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晚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孢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更新世时期以木本植物为主,而全新世表现为蕨类孢子和草本花粉的大幅度增加。该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本区为河漫滩洼地沉积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而全新世为海湾河口相沉积。根据木本植物花粉不同组分的含量变化以及某些气候敏感属种的出现,可以推论晚更新世亚间冰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2-4℃左右,盛冰期则低6℃以上,到全新世中期以后形成了与现代相似的明显受季风影响的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纪孢粉植物群的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孢粉分析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多个钻孔进行了古植被和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晚更新世与全新的孢粉组合存在明显区别,更新世时期以木本植物为主,而全新世表现为蕨类孢子和草本花粉的大幅度增加。该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本区为河漫滩洼地沉积为主,局部受海侵影响,而全新世为海湾河口相沉积。根据木本植物花粉不同组分的含量变化以及某些气候敏感属种的出现,可以推论晚更新世亚间冰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今低2 ̄4℃左  相似文献   

4.
重矿物在东海全新统分层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七个钻孔中重矿物参数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东海陆架晚更新世—全新世四万年以来的地层划分为4—6层。其中,大部分钻孔早、中、晚全新世地层发育完全,少数钻孔的全新世地层缺失。通常各矿物参数变化明显转折的层位就是地层分层界线之所在,并与岩性、古生物、~(14)C年代地层学的结果大体一致。文章还探讨了重矿物组合分区对横向地层对比、沉积环境、碎屑沉积特征和物质来源的意义。这些结论与中美联合调查所获得的东海陆架河口现代物质通量和扩散范围的沉积动力学状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中同期异相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该三角洲长江古河谷南、北浅地层剖面上同期反射层组特征的不同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对南、北区全新世地层沉积物的粒度成分、矿物组成和孢粉成分的研究,分析南、北区全新世地层岩性特征上的差异,从而提出北区物源除长江物质外,黄河和苏北沿岸水系物质也是重要物源.探讨了北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成因,阐明了北区全新世沉积地层是全新世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前缘相、前三角洲相而伴生的同期异相.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全新世沉积底界及其厚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东海陆架64个柱状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探讨了陆架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沉积层的界限;全新世的分层;全新世沉积层的厚度及其影响因素。图6,表4,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7.
浙江海岸全新世海面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检验了浙江沿海地区已有的数百个钻孔资料,根据全新世沉积的岩相变化及其时代并结合考古资料和对若干地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就浙江海岸全新世海面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一、全新世海岸地层序列:距今七千年前的海面变化根据对东海DC—1孔所取岩芯的古地磁和C~(14)年龄测定,现今海面以下47.4米处为全新世地层的下限,时代为距今12,000年前(11,510±570年),因此,一般而言,浙江紧邻现代岸线的地区,全新世地层正常的最大厚度在45米左右,向陆的厚度逐渐减小,向海越过内陆架也急剧变薄.但实际情况远为复杂得多,主要因为浙江沿岸原始地形曲折起伏,加之海侵过程中各种动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全新世地层岩相多  相似文献   

8.
对香港大亚湾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蕨类孢子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木本植物花粉,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较少,这一结果总体上与岸区丘陵低地植被受人为干扰破坏后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一致。大亚湾和大鹏湾的孢子沉积离岸越近含量越高,湾内的沉积规律与海流和沉积粒度的分布有关。香港海域则在靠伶仃洋一侧孢子含量较高,反映了蕨类孢子以径流搬运为主。此外,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花粉总量离岸越远含量越低,松属在木本植物中占优势.其相对含量向外海增加。  相似文献   

9.
张铭汉 《海洋与湖沼》1995,26(S1):76-82
通过对80年代以来黄、渤海陆架地质调查有关柱状岩芯资料的分析研究,以地层年代为依据,划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未次冰期低海面时期,黄、渤海陆架沉积物受到来自北方于冷气流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分布格局,陆架沉积物的综合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曾经发生过沙漠化,并形成一系列的风沙沉积。根据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拉度组成将黄、渤海陆架划分为6个沉积区域和4种主要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黄土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磁化率是黄土古气候研究的主要代用指标。然而,黄土地层磁学特征的主控因子依然存在争论。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中部的安塞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地层进行系统的磁学特征分析。安塞剖面在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10000~8500a)黄土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且呈递增趋势,中全新世(8000~3000a)古土壤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较高,在中全新世中期(7000~5000a)达到最高随后呈递减趋势,晚全新世(3000a以来)黄土层中磁性矿物含量很低并呈递减趋势。此外,地层的磁学特征表现出3次快速变化:6500a前后,地层中磁性矿物含量迅速增加;4500a前后和2700a前后,地层中磁性矿物含量快速降低。通过与全新世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对比发现降水量是控制安塞剖面中次生强磁性矿物含量变化的关键性气候因子,低温并不能增加地层中强磁性矿物含量,而高温则可能限制地层中强磁性矿物的形成。土壤中强磁性矿物含量变化对气候好转响应迟缓,对气候恶化响应迅速。  相似文献   

11.
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后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对该区泥沙的输运与沉积 ,以及海底地貌的形成、分布以及演变等具有深刻影响。文中数值模拟末次冰消期以来 4个特定时期 ,即比现在海面低 80 m、5 2 m、30 m海面以及全新世最大海侵时渤、黄、东海陆架的潮汐、潮流。根据不同时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得出 ,末次冰消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的演变过程大致以全新世最大海侵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1全新世最大海侵前为渤、黄、东海陆架潮汐、潮流基本分布格局的形成阶段 ;2全新世最大海侵后 ,为基本分布格局的局部调整阶段。末次冰消期以来基本海岸轮廓的变迁是渤、黄、东海陆架区潮汐、潮流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13.
对东海扬子浅滩成因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振夏 《海洋学报》1996,18(2):85-92
本文依据前人资料,综合分析了位于东海西北部长江口东侧扬子浅滩的潮流作用、微地貌形态、物质成分和来源以及全新世沉积厚度,认为它是典型的现代潮流沙席,而不是古长江水下三角洲或陆架残留沉积.扬子浅滩潮流沙席与其西北部的江苏滨外潮流沙脊共同组成了长江口外现代潮流沉积体系.它们同属于太平洋潮波系统作用的潮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闽南沿海全新世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一、前言通过沉积物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查明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波动、海陆变迁和沉积发育的历史,进行各种地质事件的编年和地层的划分对比,是第四纪研究尤其是全新世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沿海地区,全新世地质年代学研究已取得一些有意义的成果,已经建立了辽宁南部的全新世地质年代表,並对渤海湾西岸的海相地层和贝壳堤以及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沉积等做了年代学方面的研究。闽南沿海地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在全新世环境演化过程中留下了比较发育的全新世沉积物,其中常含有泥炭、木头、贝壳、淤泥等适于进行C~(14)年代测定的材料,并富含孢子花粉,为全新世地质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印度孟买岸外西部陆架淹没沙脊——晚更新世—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证据WagleB.G等1.背景研究区位于印度西部陆架17°20′N—19°30′N范围内,这里的陆架宽度>300km,坡折出现在水深80—125m之间,地形上,内陆架以平坦地形为特征,微向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NS94-93柱样磁组构,矿物成分分析,结合^14C测年,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及其后巽他陆架被海水淹没后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认为巽他陆架在13.2kaB.P。时开始被海水淹没,约经历600a左右趋于稳定,在末次冰期,南沙群岛海区水体封闭,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低,13.2-10kaB.P,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至10kaB.P.南沙群岛海区进入全新世,水体交换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沉积物中生源物质显著上升,陆源物质明显减少,碳酸盐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外陆架砂的形成时代与沉积动力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长江口外陆架区的表层沉积物,虽已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对其形成时代及沉积动力方面的叙述不多,一般按埃默里的观点,将表层砂质区视为晚更新世残留沉积,即使有的研究文章也提到表层砂属冰后期海进阶段滨海相沉积物,但还是把它的形成时代归入晚更新世.本文根据近年来在长江口外地区调查成果及综合有关方面的资料,初步认为:真正的残留砂出现在外陆架坡折区及局部古地面隆起区,而广布陆架的砂质沉积物绝大部分应属于全新世海进期间的产物.这一问题的关键,即把全新世与更新世的时间分界线推至距今15000年前.这对于进一步开展长江三角洲及陆架区沉积物研究,进行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地层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砂质沉积物的形成时代研究沉积物的形成时代,目前使用的一般方法,是对沉积物特征、孢粉、微古及C~(14)年龄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考虑,互相验证,如果达到近于一致的吻合,将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8.
东海中部三万年以来的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东海中部8个柱样中的放射虫化石进行了研究,对东海三万年以来的古环境和古海洋学问题认识如下:冲绳海槽中放射虫的数量远比陆架丰富;陆架中部海水可能由北向南退出,外陆架的海水是由西北向东南退出;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海平面最低位置约在现在水深的107—134m间;初步确定海槽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线约在40cm处.  相似文献   

19.
李雪铭 《海洋科学》1998,22(1):55-58
在辽南大莲花泡全新世地层早、中、晚 3个沉积阶段中 Ca元素含量表现为低 -高 -低变化 ,Al,Mg,Cr,Ni,Cu,V,B,Mn等元素呈高 -低 -高分布。因子分析揭示出控制元素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碎屑成因和生物成因。Ca元素的“稀释剂”作用改变了其他元素的实际含量 ,造成与干凉 -暖湿 -干凉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不相匹配的假象。  相似文献   

20.
全新世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是东海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的沉积中心,保存了冰后期海平面上升以来完整的全新世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海古海洋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也是研究全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绝佳材料。选取了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长岩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有孔虫进行属种鉴定分析,并结合岩心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和AMS14 C测年数据,主要依据底栖有孔虫组合,恢复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环境呈现阶段性演化特征,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的演化:阶段I(10.8~10.5cal.kaBP)为滨岸沉积环境;阶段II(10.5~8.3cal.kaBP)随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内陆架滨岸向中—内陆架过渡;阶段III(8.3~5.2cal.kaBP)为台湾暖流十分靠近的中—内陆架沉积环境;阶段IV(5.2~0cal.kaBP)为沿岸流较强的内陆架沉积环境。暖水种丰度在8.4cal.kaBP出现高值,推测为台湾暖流形成之时。约4.0cal.kaBP以来表生种丰度呈现高值和底栖有孔虫18 O变轻,推测与沿岸流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