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廖莉萍 《贵州地质》2013,(4):321-324
简要叙述了老一辈地质学家、贵州省地矿局原副总工程师廖士范先生在我国,特别是在贵州地质事业发展中的主要贡献.缅怀了他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人格风貌,以及执着地质、勤于著述的学者风范,表达了贵州地质后学对他的敬佩、景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著名的贵州籍地质学家、解放后贵州第一个地质队—西黔探矿队—队长乐森(王寻)先生,已于1989年2月与世长辞了。为缅怀他生前的功绩,尤其是1949年前开创贵州地质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广泛资料收集与反复查证,特重点综合整理了1949年前他对贵州地质事业——矿产勘查一个侧面的贡献,以之对死者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地质矿产部根据杨绳武同志的一贯表现和献身地质事业的功绩,于一九八五年三月一日作出决定,追认他为全国地质系统劳动模范。杨绳武同志一九六二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没有留恋学校、科研单位或大城市,而是怀着要到祖国大西南去探索奥秘的决心,到了贵州区调队。工作期间,他克服重重困难,采集、研究、鉴定各种门类的古生物标本达一万  相似文献   

4.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15,32(2):154-159
简要叙述了近代贵州地质矿产事业的奠基与开拓。介绍了建国前贵州近代地学的开端,以及地学大师先贤对贵州省地质矿产事业的贡献和主要成果。介绍了三位贵州省籍著名地质学家对贵州地矿事业的贡献和长期在贵州工作、德高望重的两位已故老总工程师的开拓与卓著贡献,另外,还简要介绍了1944年深入贵州西部山区进行地质调查、为贵州地质事业献身的三位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5.
廖莉萍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23,40(1):102-108
王砚耕先生是著名的区域地质学家。他一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敢为人先、勇攀高峰,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为贵州的地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把论文写在了贵州大地上。在砚耕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特撰此文纪念!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24日是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地质前辈在贵州普安—晴隆遇难70周年的纪念日。为纪念和学习他们为地质科学、为地矿事业、为国家和贵州发展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4月3日,贵州省地质学会在贵阳蔡家关地质陵园,举行了由省地质学会、三位地质学家(马以思)的后人、贵州理工学院资环学院师生共计30余人参加的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地质》是贵州省地矿局主管、贵州省地质学会主办的地学类科技学术期刊,以服务贵州地矿事业、服务贵州发展为宗旨。是贵州地学界、地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园地、是展示贵州科技成果、交流学术技术经验、引进先进、促进创新的平台。多年来,在省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主管单位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地质学会的具体指导下,《贵州地质》杂志以人为本、以广大地  相似文献   

8.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10,27(2):81-90
何立贤先生是跨越了若干历史时代的贵州籍著名地质学家,阅历广阔,学养深厚,成果丰硕,积极进取,思想活跃,乐观向上,健康阳光。本文回顾了何立贤先生90年的人生历程和70年的地质生涯,反映了他为人为学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貌,特别是执着于地矿事业、为家乡贵州地质矿产勘查、科技管理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言其行,其道德文章,其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言传身教,教育培养了贵州几代地质勘探队员。作为老一代地质学家的代表,他所反复强调的"重视野外工作,倡导求实学风"正成为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的精神理念;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找矿突破中具有深远意义,需要传承和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祝贺与希望     
盼望已久的《贵州地质》现在正式发刊了,这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繁荣地质科学,振兴地质事业的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我省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一大喜讯,也是我省地质战线一件大事。让我们对《贵州地质》的诞生致以热烈祝贺。 “若论地下资源富,天府应该属此区”。贵州的地质现象丰富多采,在十七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各地质时代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矿产资源种类也多,储量比较丰富,汞、铝、磷、煤、锰等主要矿产在全国名列前茅;地质构造复杂;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24日是许德佑、陈康、马以思三位地质前辈在贵州普安一晴隆遇难60周年。我们纪念他们,要学习他们为祖国地质事业、为地质科学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2.
Foreword     
李德生先生是最卓越的地质学家的典型代表。他为中国和国际发现和开发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在他77年石油地质生涯中,他有勇气挑战当时的地质固念,成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理论的主要建立者、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开拓者、含油气盆地多能源勘探和立体勘探的先驱。他创建了中国陆相特大油田的地层对比,创造了大庆油田横切割早期注水的开发,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开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他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领导一个又一个的石油会战,进行油气资源开发。李德生先生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奠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世纪功臣。李先生的职业生涯将令许多追随他的地质学家敬仰。作为地质人,我们都梦想有一天可能会进行野外探险,我们梦想有一天能找到一个重要的油气田。李先生所拥有的大量野外经验和发现,是少有的地质学家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展现了地质事业的巨大活力。正如他的老师朱森教授所强调的:“一个好的地质学家必须是一个永远的学生。”李教授做到了,并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李德生先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45至1977年,先后在甘肃玉门、台湾、陕西延长、东北大庆、四川、山东胜利、华北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工作;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德生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是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贡献突出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曾获得诸多国内外重大荣誉奖项。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和荣誉会员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李先生著作等身、嘉惠学界,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并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代表作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李德生文集》(上下卷)和《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等。 李德生院士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有长期记笔记的习惯,数百本厚厚的笔记本字迹工整,经数十年岁月积淀,一笔一划凝聚起石油地质学知识的海洋,一点一滴凝结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与深层海相石油地质学的坚实基础、清晰脉络与实践成果。长期的勘探开发实践积累了丰硕经验,进而凝练为理论再应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发现,理论与实践如此相互催生,促成了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群的系列重大发现,使中国摘掉了“无油、贫油的帽子”。我们向“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的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致敬! 李德生院士求真务实、荣辱不惊。他的一生几起几落、跌宕起伏,始终淡泊名利,追求自己认准的真理,以“唯奉献祖国,献身石油之崇高境界乃大”为座右铭,一以贯之。我们向这种“爱国奉献、丹心如炽”的科学家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笃学致远、见微知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基于对全国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编图与长期实践,系统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的创新认识,划分出东部拉张型、西部挤压型与中部过渡型3种类型,以清晰的图表形式体现出中国沉积盆地的叠合属性与多旋回发展历程,强调指出新生代以来沉积盆地具有强烈改造特征。这些认识在40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中不断被证实,愈发“闪光”,构筑起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高楼大厦”。近20年来,他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基于油气勘探开发实际,聚焦能源前沿科学,致力于石油地质学理论创新,呼吁与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向这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度、境界与胸怀致敬! 李德生院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李先生不但治学工作态度严谨,而且有很高的绘画艺术造诣。他在抗日战争流亡学习生活和艰苦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之余,用山水素描、木刻版画记录下壮美山河。他的素描画集《从大自然来,到大自然去》收集了他从1941年到1952年间的130多幅素描、版画。在普通人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留下了一幅幅山水景观。李先生喜欢随走随摄影,以此记录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向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求真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与夫人朱琪昌教授琴瑟相合,携手一路走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茫茫戈壁、浩瀚雪原,川中丘陵、祁连峰峦,国内讲堂、国际峰会,都有他们携手共进、同心协力的浪漫身影。他们养育儿女,培养学生,精心尽力。如今李先生桃李天下,他们延续老师的严谨学风,继往开来,担当起石油报国的重任,他们和他们当中的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皆让李先生感到欣慰,是他们见证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日益蓬勃发展。我们向李院士这位学界楷模致敬! 李德生院士严谨治学、以勤奋和天赋绘就了他精彩传奇人生。值此庆贺李德生院士百岁寿辰(2022年10月17日)之际,《地学前缘》感谢贾承造院士、赵文智院士、何登发教授、卢双舫教授及各位作者出版这本《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庆祝李德生院士百岁华诞专辑》,以此探讨能源前沿科学新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专辑涵盖我国能源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态势,共收录39篇中文文章及其4篇英文(双语)文章,包括李德生先生的亲笔文章。专辑涉及石油地质学创新与能源多元化发展、盆地构造理论与油气分布规律、前陆盆地构造理论与勘探实践、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理论、原型盆地复原理论与方法、构造控油理论与勘探开发新领域应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新技术新方法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等8个领域,囊括了理论、实践、前沿与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我相信,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领域探索,将为中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创新做出新贡献。 为此,作为《地学前缘》主编,我欣然为之序,以表对李德生院士、对广大能源地质学家的敬意与谢忱!  相似文献   

13.
贵州铝土矿开采技术条件及其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铝土矿地质特征,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等的差异,对贵州铝土矿开采条件进行了分区;分别叙述各区的开采技术条件特征,并探讨了它们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为全省铝土矿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万国江 《第四纪研究》2002,22(6):589-594
1972年刘东生院土撰文发表了“环境地质学的出现”。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正式成立,刘东生院士的环境地质学学术观点聚焦于:环境地质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需要,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相互依存性。30年来,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环境质量和全球环境变化两大科学问题作了基本目标,经历了调查评价,区域综合和界面机理3个发展阶段,研究重点是典型区域环境演化的发生学原理,谱系特征以及健康和生态效应,云贵高原地质环境的特殊性显示出青藏隆起对周边现代环境的影响。环境地质学以“地质学与人类”为宗旨,将在21世纪为人类谋求更多的福利。  相似文献   

15.
王尚彦 《贵州地质》2005,22(2):73-76
地质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贵州的地质矿产调查、勘查、研究和管理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加强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投入;矿产勘查工作的重点是“攻深找肓”、“探边填空”和“打弱挖潜”;扩大服务领域,使地矿工作与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Knud Ellitsgaard‐Rasmussen's career spanned an astounding period of change in the science. He was not a geologist whose name was widely known and it is probably true to say that few students today, even in his native Denmark, have heard of him. He was nevertheless a figure of huge importance to geological research in his role as someone who directed geology along very productive lines,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which was highly conducive to the successful careers of many talented researchers. He saw and presided over geology as it evolved from the heroic days of an individual with a dog‐sledge and a microscope to later days with armies of personnel, aircraft, marine geophysical vessels, the GPS and the ICP‐MS. He led the mapping of a subcontinent.  相似文献   

17.
田赞春 《探矿工程》2005,32(4):18-19
简述钻探技术人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作用,除了做好本专业的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工程地质勘察费用预算、地质测绘与调查、图件绘制、报告编写,倡导工程钻探和工程地质学科交叉,提高勘察精度。  相似文献   

18.
念侯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侯老的工作热情,踏遍祖大地,马不停蹄,为祖经济建设急需的若干矿种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做出了创造笥成绩,锐意创新,组织创建了若干现代化研究实验室,拓宽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技术覆盖能力,使地质研究所的工作已经可与当时国际上一些著名研究单位外于同一起跑线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黔东深覆盖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以2014年该区1:5万比例尺的直升机航磁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重力等资料,研究了该区不同岩浆岩、断裂构造的航磁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该区的岩性构造图。通过分析对比,本次新圈定具有一定规模的隐伏岩体7处、蚀变岩15处,新圈定不同规模的断裂17条 。上述成果对黔东地区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