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贵州毕节扒耳岩为一处新近确认的含巨猿化石的洞穴裂隙堆积,出土了若干伴生动物化石.其中食肉类标本数量不多,历次采集的仅有19件,但基本可以鉴定到种,且大多数具有断代指示意义.这批标本鉴定计有:桑氏硕鬣狗(Pachycrocuta licenti)、中国黑熊原始亚种(Ursus thibetanus primitinus)...  相似文献   

2.
文章报告了在广西崇左生态公园三合大洞中新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这些新化石材料为研究巨猿演化及华南地区更新世动物群时代演化及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三合大洞共出土巨猿牙齿56枚,除上犬齿,其他上、下颌牙齿种类齐全;从牙齿发育及磨损情况判断,这些材料代表了婴幼年、青少年、青壮年、中年及老年各年龄阶段的至少5个个体。测量了牙齿大小,并与其他的巨猿化石点的材料进行对比,认为三合大洞的巨猿牙齿与武鸣、巴马的巨猿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物群组合特征及时代意义,探讨巨猿的牙齿大小时代演化趋势,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犀类是我国华南地区更新世地层中最为常见的化石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本文对广西崇左三合大洞中发现的犀牛化石材料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并与我国华南地区第四纪相关属种以及东南亚地区所发现的化石和现生种进行了比较,从牙齿形态特征和大小等方面来看,认为三合大洞中的标本应该归入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此次所发现的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化石根据相关文献记录,应该是爪哇犀化石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并且是我国有关爪哇犀的最早记录。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扶绥岩亮洞、鲤鱼山百孔洞以及泊岳山巨猿洞发现的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可能是爪哇犀的直接祖先。三合大洞中爪哇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华南地区独角犀的种类,填补了该种类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缺乏化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在毕节青场桐梓组顶部至石炭系中发现有大量的暴露构造现象;发现毕节地区中二叠世茅口期存在两条走向北北东、宽1 0~5 0km的“黑区带”;在威信县城第四系中发现大量象牙、牙齿及骨骼化石;在凤冈琊川、遵义茅坡及威信鱼井等新发现多个志留纪植物化石;对黔中隆起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1):141-144
在毕节青场桐梓组顶部至石炭系中发现有大量的暴露构造现象;发现毕节地区中二叠世茅口期存在两条走向北北东、宽10~50km的“黑区带”;在威信县城第四系中发现大量象牙、牙齿及骨骼化石;在凤冈琊川、遵义茅坡及威信鱼井等新发现多个志留纪植物化石;对黔中隆起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毕节青场桐梓组顶部至石炭系中发现有大量的暴露构造现象;发现毕节地区中二叠世茅口期存在两条走向北北东、宽10~50km的“黑区带“;在威信县城第四系中发现大量象牙、牙齿及骨骼化石;在凤冈琊川、遵义茅坡及威信鱼井等新发现多个志留纪植物化石;对黔中隆起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的亚洲象化石,发现于贵州铜仁,代表这一物种在该省地层中的首例记录。在我国,贵州是以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和重要而称著的省份之一,但文献不集中,参考不便利。为此,作者集中了该省全部属类及其地质地理分布的主要资料,并讨论了相关问题,以冀为该省的进一步发现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wei 《广西地质》2000,13(3):27-32
文章回顾20世纪以来,在广西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包括4个巨猿化石地点、13个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以及一系列旧石器。对柳江人遗址等的地层和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连续演化说”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百色盆地旧石器的综合研究,将对恢复早中更新世的环境和早期人类迁徙、扩散的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多为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化石较少。目前,贵州省已发现中生代爬行类足迹点9处,分别为贞丰牛场、贞丰龙场、安顺幺铺、赫章辅处、毕节响水(2处)、仁怀茅台、赤水宝源和习水同民足迹点。文中除描述了贞丰龙场新增的一批足迹化石外,整理并总结了所有足迹点的发现史、研究现状、足迹类型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古生态信息。已发现的遗迹记录由69条行迹和420个孤立足迹组成,足迹总数达991个。所有的遗迹化石指示了至少477个造迹者,包括海生爬行类、手兽足迹类、非鸟兽脚类、鸟类、蜥脚类和鸟臀类等,其中三叠纪以海生爬行类主导,侏罗纪和白垩纪以蜥臀类主导。这个数据集为贵州中生代古生物类群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晚中生代稀缺骨骼化石记录的良好补充,为研究贵州省中生代脊椎动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多为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侏罗纪和白垩纪的脊椎动物化石较少。目前,贵州省已发现中生代爬行类足迹点9处,分别为贞丰牛场、贞丰龙场、安顺幺铺、赫章辅处、毕节响水(2处)、仁怀茅台、赤水宝源和习水同民足迹点。文中除描述了贞丰龙场新增的一批足迹化石外,整理并总结了所有足迹点的发现史、研究现状、足迹类型与特征以及所反映的古生态信息。已发现的遗迹记录由69条行迹和420个孤立足迹组成,足迹总数达991个。所有的遗迹化石指示了至少477个造迹者,包括海生爬行类、手兽足迹类、非鸟兽脚类、鸟类、蜥脚类和鸟臀类等,其中三叠纪以海生爬行类主导,侏罗纪和白垩纪以蜥臀类主导。这个数据集为贵州中生代古生物类群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晚中生代稀缺骨骼化石记录的良好补充,为研究贵州省中生代脊椎动物群的古生态与古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着重论述了鄂西建始高坪龙骨洞的堆积 ,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高坪组。高坪组为一套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沉积 ,岩性为黏土、亚黏土、砂质黏土 ,含巨猿化石 ,属早更新世早期 ,可与柳城巨猿洞堆积、周口店第 18地点、元谋组下部对比。龙骨洞的地层时代早于 1.93Ma  相似文献   

12.
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早更新世小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在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发现了步氏巨猿和似人似猿共生的新层位,与之伴生的有52种小哺乳动物,占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总数的62%,其中苏门答腊兔(Nesolagus)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的化石。小哺乳动物群以南方早更新世常见的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中间猪尾鼠(Typhlomys intermedius)、拟低冠竹鼠(Rhizomys brachyrhizomyoides)、硕豪猪(Hystrix magna)、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edwardioidesi)等为代表,根据小哺乳动物群性质和与其他动物群对比以及磁性地层年代测定,表明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约距今120160万年前)。该动物群由树鼩、扁颅蝠、小彩蝠、飞松鼠、笔尾树鼠、猪尾鼠等几乎是旧大陆热带-亚热带森林型动物组成,缺少北方类型,基本上属于热带森林动物群,这表明了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环境。三合大洞小哺乳动物群是广西地区的首次发现,对华南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详细划分,探讨步氏巨猿演化和早期人类环境背景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洞穴与裂隙堆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万波 《第四纪研究》2000,20(2):155-164
洞穴和裂隙堆积是陆相地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它已成了我国地层表中的一个明确的时空单位,就目前信息,其地质时代从第三纪早期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晚期。本世纪发现的洞穴堆积地点上千处,其中含古人类和古猿类化石的地点已达40多个,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400余种。这些珍贵的史料,对研究第三纪以来洞穴堆积地层的时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几个主要哺乳动物地点的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宏祥 《地层学杂志》1993,17(3):161-170
<正> 中国的第三系—第四系界线的讨论和第三系、第四系剖面的研究,历史悠久,发表过不少论文。30多年来的工作大致在几个方面较多:1.黄土沉积剖面;2.河湖相沉积剖面;3.洞穴沉积剖面;4.海相沉积及滨海相平原沉积剖面。在磁性地层学方面研究及划分第四纪下限,有三种不同的划分:1.地层段的下限与奥特威亚时底界一致,大致是190万年;2.以松山/高斯转换的位置,约248万年;3.上限同高斯顶界一致(248万年),下限在300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鄂西高坪龙骨洞地层形成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划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面的底部,在洞穴沉积物的形成初期,沉积物粒度较粗,形成水动力较强的暗河环境;第二部分是钙板层或强钙质胶结层的形成,表明洞穴处于干涸或水很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地层的主体部分,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形成于弱水流的暗河环境,化石主要产自这部分;第四部分是剖面的顶部,为钙板层,洞穴干涸。洞中的化石和石器部分是被水流带入洞中沉积形成的,部分为人类和巨猿在洞中生存时留下的。  相似文献   

16.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群演替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邓涛 《第四纪研究》2004,24(4):413-420
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以晚渐新世巨犀动物群、中中新世铲齿象动物群、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和早更新世真马动物群的化石最为丰富。晚新生代是青藏高原快速隆升的时期,临夏盆地的4个主要哺乳动物群在构造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更替。通过对不同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特征的分析,恢复了临夏盆地晚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晚渐新世以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为主,间杂有一些开阔地带;中中新世的森林更加茂密,水体更加丰富;晚中新世演变为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季节性变化加强;早更新世气候寒冷而干燥,并伴有显著的海拔升高。青藏高原在晚渐新世的隆升幅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在高原南北的交流,但到中中新世已成为明显的障碍,至晚中新世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更加突出,而临夏盆地在早更新世已经达到相当大的高度,产生了一个高原或高山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17.
刘刚  牟全海  姚海涛 《地质学报》2016,90(8):1679-1691
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是一个以丰富的渐新世至更新世的古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地质奇观。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主要发育4个古动物化石群: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 Ma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地层中,埋藏着13 Ma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 Ma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 Ma前的真马动物群。这些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记录了渐新世以来地球历史的丰富信息和演化过程,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重要证据。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孕育了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种类繁多的古动物化石,且甘肃和政临近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联点。这些世界罕见的古动物化石,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藏价值、游览价值、科普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衔接带上的一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龙担剖面地处临夏盆地的中央部分,产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从化石证据中得出与早更新世午城黄土同时期的黄土沉积,但是岩性看起来又与中国东部黄土高原上典型的午城黄土有差别。本文基于龙担剖面中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古地磁研究、粒度以及磁化率分析,主要对正极性N3的极性归属问题进行阐述,N3对应于Matuyama极性时中下部的Olduvai极性亚时期,建立了该剖面的年代地层序列。龙担动物群的上化石层位于Olduvai极性亚时内部,时代为1.77~1.95Ma,从而得出龙担动物群的上化石层年龄为1.9Ma,下化石层位于Reunion极性亚时之下,时代为2.25Ma。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赤峰西北地区的东村、东梁一带更新世早期河-湖相沉积物相当发育,为一套白色砂与棕红色亚粘土互层,其中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计11科18属21种。动物群性质与泥河湾(狭义)的相当。这是我国最东和最北的一个三趾马与真马共生的化石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