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根据防洪影响评价有关规范,对输油管道穿越黄河河道处河势演变情况、主河槽摆动范围、主河槽及滩地冲刷深度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管道穿越河道改造工程有关技术指标,就管道穿越工程对黄河的防洪影响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有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21世纪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业安  郝守英 《地球科学》1999,24(4):351-354
黄河是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河流,随着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日趋增强,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防洪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黄河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下游牵断流及小水时间逐年延长,黄河将无有效输沙水量,如果来沙不能控制,现行河道的行洪能力和寿命将始终是中国的忧患。小浪底水库2001年投入运用后,对黄河下游又将强烈堆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多年对黄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河下游洪泛危险日趋严重的情况,介绍了防洪治沙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观点、办法;说明了控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任务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阐述了黄河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有关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黄河下游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简述了河南省黄河下游存在的水资源持续衰减,水质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环境异常,黄河断流及影响黄河下游河道稳定的河道淤积与悬差,活动断裂,基底活动性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溃决和冲决两种模式分析评价结果,以及专家评价系统,从环境工程地质角度,对不是堤岸段进行稳定评价,对已出现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对国土资源开发,地质灾害评估,防洪抢险,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潘保存 《地下水》2011,(6):210-212
探讨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的方法。依据分汊型河段堵汊工程的特点,结合相关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规范,首先,从整理堵汊工程及其所在河道的基本资料入手,分析河道的历史及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而进行堵汊工程的防洪影响评价计算,得出防洪影响评价结论,最后对修建该工程的评价结论提出防治与补救措施,以期为今后同类建设项目的防洪影响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为背景,系统研究了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有关水文、水力学、工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的整体思想,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模型。研究中还开发了用于分析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12万km2范围决堤洪水成灾状况的二维非恒定流模型。结合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具体情况,提出了财产状况、洪灾损失率、地形地物数据等减灾效益计算的重要参数。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结果合理,对解决防洪工程体系减灾效益计算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府谷-吴堡区间水文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文进  李鹏  任小凤  齐斌  曹嫦娥 《水文》2002,22(5):59-61,24
府谷-吴堡区间是黄河泥沙和暴雨洪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该区间洪水对黄河下游防洪及河床演变有很大影响。应用最新资料,分析了区间降水、径流、泥沙、洪水等水文要素的特性,以期对区间各水文站的洪水测报及黄河下游的防汛和水资源利用等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干流河道是我国防洪的重点河段,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一旦出事影响范围极广,因此做好该河段洪水预报,进行合理调度,确保防洪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尹舒倩 《地下水》2022,(1):263-264
为满足乌鲁木齐市防洪和灌溉要求,投资约75424.24万元进行新疆大西沟水库改扩建,通过对改扩建项目进行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和财务评价分析得出:防洪效益约3837.4万元/a,供水效益5123.24万元/a,灌溉效益201.6万元/a,总效益可达9172.24万元/a.同时,对该项目进行财务和敏感性评价,得出其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建设为防洪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在已经完成的黄河山东东明河段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多处出现了裂缝,裂缝的产生势必影响到堤防工程的安全,因此有必要对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预防对策及其处理措施,进而为下一步的黄河堤防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的过去和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黄河下游强烈游荡、严重淤积、灾害频繁的形成原因和演变特性等.流域的开发利用会使来水来沙条件发生变化,但直到目前,其变化尚难明确.小浪底枢纽建成后,会大大改变黄河下游的面貌,讨论了其可能趋势.黄河下游的未来应该是逐步走上根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王文  李伟  李耀辉 《冰川冻土》2013,35(4):1007-1014
利用197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6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 对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黄河流域30~60 d低频降水呈现区域性分布的特征, 大值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10~20 d低频降水呈现整体性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夏季降水普遍存在10~20 d和30~60 d的低频振荡, 10~20 d振荡强度整体上均强于30~60 d振荡,10~20 d低频振荡在旱涝年差异不显著.涝年30~60 d低频振荡较旱年显著, 涝年和旱年30~60 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不相同, 同时涝年的30~60 d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也存在差异.影响涝年30~60 d低频降水的主要原因是低纬的低频振荡强度增强向北传播到黄河流域, 以及青藏高原热源的低频振荡向东北传播与西太平洋热源的低频振荡向西传播在黄河中下游交汇.正常年份的低频降水主要受低纬低频振荡向北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建立的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在上游来流为100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过程情况下,就初步拟定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方案之一的孤柏嘴线路3 0km隧洞工程方案,穿黄隧洞束窄河道对河段水流流态、泥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该洪水过程情况下,穿黄隧洞束窄河道对河段水沙运动特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杨百银 《水文》2004,24(1):22-27
梯级水电站设计洪水方法一直是梯级水电站水文设计的难点.几十年来在黄河上游梯级电站设计中已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设计洪水及施工洪水计算方法。通过黄河公伯峡水电站施工洪水优化设计过程,论述了该套方法.并就目前存在的一些观点及疑问给予了较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方立  冯缠利  郑宝旺  沈国庭 《地下水》2020,(1):152-154,266
2018年伏秋汛期黄河流域上游持续来水,为保证2108-2019年度黄河流域凌汛期安全,黄河流域重点水库进行了大流量持续下泄。以2018年9月的实际数据为基准,通过对重点水库实际日均出入库调度情况,内蒙古河段的重点水文站实际日均流量过程和三个年份汛期大断面套绘成果对比分析研究,可以得出水库大流量持续下泄对内蒙古河段河道塑形能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效的提高了主槽过流能力,河段最小平滩流量得到一定的恢复,对下一步研究黄河流域河道过流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及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下游1950年以来的水沙、河道冲淤及洪水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河下游主要控制站输沙水量与来沙量、洪水量级、水沙搭配、区间引水引沙及河道允许淤积度等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探讨泥沙输移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引入水沙搭配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主要控制站汛期及洪水期计算输沙水量的数学表达式,量化了水沙条件及河道允许淤积度变化对河道输沙水量的影响程度。该研究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及黄河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  王光谦 《水科学进展》2003,14(1):118-123
对输沙水量的计算方法,黄河下游汛期、非汛期输沙水量的研究现状,水库对输沙水量的影响,输沙用水总量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分别作了回顾。分析指出,输沙水量与来水含沙量、来水流量、河道冲淤、河床前期条件等有关。黄河下游各时期输沙水量不同,汛期最小,其余依次为非汛期、冬三月、凌汛期。水库调水调沙的同时也改变着黄河下游的输沙水量。利用水库群调水调沙,使小浪底水库以造床流量、高含沙水流输沙,是目前推荐的黄河下游节水减淤高效输沙入海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描述黄河口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采用河段平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尾闾段(利津—西河口)1990—2016年汛后断面及河段尺度的平滩特征参数,分析河段平滩河槽形态调整特点、河段平滩流量变化过程及其与累积河床冲淤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尾闾段的河床形态调整过程较为复杂,河相系数在1990—2003年呈振荡式升高,2003年以后持续减小,说明断面形态朝窄深方向发展;平滩流量变化与河段冲淤过程密切相关,淤积时平滩流量减小,反之则增大;建立这些河段平滩特征参数与利津站前4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幂函数关系,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说明黄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调整及过流能力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利津站水沙条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清政府布设在黄河中游三门峡万锦滩、沁河下游木栾店以及永定河下游石景山、卢沟桥的志桩水位记录,以首次涨水超过0.64m作为汛期建立的标志,在候尺度下恢复了其汛期建立时间距平序列。黄河中游、沁河下游和永定河下游序列分别开始于1766年、1736年和1761年。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和沁河下游平均在7月6~10日入汛、永定河则在7月16~20日。永定河相对较为稳定,显示出其上游雨季开始时间基本维持在7月初,而黄河中游和沁河却波动较大,早晚相差达3个月;黄河中游与沁河入汛距平波动的同相位现象在19世纪中期之后比较明显。1870~190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普遍延迟1个候左右,对应于黄土高原夏温偏低的时期;1820~186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入汛偏早,则对应了黄土高原夏温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