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不同地质体在同一波段或相同地质体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色调的变化规律,对东天山大黑山地区的ETM+图像和Spot图像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解译,建立了研究区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的解译标志。解译结果表明,在遥感影像图上可以准确的勾绘不同地质体的界线、确定不同构造的位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单位、侵入体和构造现象。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验证结果对比表明,遥感技术在地质填图工作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疆东部卡拉塔格地区构造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冉丽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99-1105
卡拉塔格是新疆东天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铜锌金多金属矿区,找矿潜力较大。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图像增强处理和影像特征分析,结合卡拉塔格矿区地质勘查成果资料,提取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级线-环构造。根据线性构造的影像特征分析,划分出三个构造期次:区域性近东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环形影像就其成因类型有火山机构、基底隆起以及褪色蚀变岩体等三种,其中火山机构和蚀变岩体与区内成矿关系密切。最后,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矿化地质特征以及遥感影像解译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了初步的成矿预测,优选出5处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合理厘定西南天山构造属性,不仅对天山大地构造单元的准确划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中亚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也至关重要。通过对西南天山乌什北山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包括2期逆冲推覆构造。对主期逆冲推覆构造进行几何学、运动学研究表明,该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具有由北向南逆冲的运动学指向,并由北向南表现出由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向前锋带变化的构造样式。根据逆冲推覆构造的物质组成及变形样式,认为西南天山乌什北山一带应属于塔里木板块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从而为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西南天山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构造变形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西藏撞多勒地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侧燕山晚期火山—岩浆弧带,经历了多阶段复合造山作用,各类地质体和构造形迹复杂多样。本文在总结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基础上,分析不同地质体中元素的背景值、标准离差、富集系数、变异系数。依据地球化学示踪作用原理,运用多元素背景值推断主要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构造形迹,制作As、Sb、Hg元素组合及Cr、Ni、Zn元素组合的衬值累加图分别解译构造和岩浆岩,厘清宏观地质体与微观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地层划分、地质体圈定和断裂追踪,对区域地质填图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利用主成分分析替换法和高分辨率主成分分析融合法,对双桥-新路地区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增强处理与构造解译、甄别,突出了不同规模构造体系的特点,实现了对区内不同规模构造信息的有效补充。经后期野外验证,解译成果具有较高可信度,有助于该区热液型铀矿找矿靶区的圈定定位及后续资源潜力评价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天山华力西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华力西运动是天山山系晚古生代时期活动最强烈,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构造运动,天山地区区域地质特征、成矿作用、重要矿床、矿点及矿带的形成与该期构造运动关系密切.通过对天山华力西运动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新疆天山华力西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数据对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开展了蚀变信息提取与成矿预测.首先利用OLI数据波段多,视域广的特点,利用其进行了区域构造格架的建立及大规模地质体的固定,同时利用其多光谱特点,对工作区进行羟基异常和铁染异常提取工作.其次,利用GF-1卫星数据,对工作区进行地质构造详细解译,确定区内断裂构造规模、性质、形成顺序;进一步划分区内各地质单元界线,确定地质体地质产状、接触关系、生成顺序;追溯与成矿作用相关的地质信息,结合其它资料,圈定遥感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
基于MAPGIS的遥感特征线分析方法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遥感图像进行地质解译,获得的特征线图,是基础地学研究和矿产预测的有利工具。为弥补人的视觉识别特征线的局限性,需用对这些特征线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解译,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作者在本文中通过计算构造复杂度量,划分出受构造线影响地区的不同构造复杂度。在此基础上,用VC++在MAPGIS开发平台上,开发了遥感特征线分析系统。该系统对特征线图进行了定量化的划分,划分后的构造复杂度分布图可与物探、化探数据  相似文献   

9.
冯乾文 《地质通报》2023,(10):1706-1717
复杂造山带的构造解析需要精准识别并融合分析多类型构造要素。为了提高构造观测的精度和效率,本文引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航拍超高分辨率影像解译,以及数据综合处理等观测技术,将其与常规露头实地观测相结合,提出了多方法相结合、多尺度相衔接的地质观测技术解决方案。在南天山库米什地区的构造观测中,精细刻画了大规模蛇绿混杂岩、大型断裂及韧性剪切带、酸性和中基性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并且识别出较小规模的酸性及中基性岩脉、岩体内部节理等脆性变形等。研究认为,蛇绿岩之后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及多类型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研究验证了可推广的构造变形观测技术,也为继续深入研究天山造山带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解译实践为基础,探讨了环形影像的形成机理,对成因类型和规模类型进行了划分;阐述了环形影像与环形构造、环形构造系列与热环形构造的概念;分析了热环形构造对岩金矿化的贡献及其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壳结构和演化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训 《地学前缘》2006,13(6):111-117
以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为主,讨论了泉水沟-阿勒泰剖面的地壳结构主要特征。它们不仅在地表形成了三山两盆的盆山结构面貌,而且在深部的地壳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进而我们认识到以天山和祁连山为代表的中国西北的主要山系在地质历史上虽然属于不同时期的造山带,但真正形成现代的盆山结构是新生代以来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天山地区,新生代以来的造山活动和古生代时期有明显的不同,也和高原南侧喜马拉雅山的新生代造山作用不同,我们称之为“天山型造山运动和天山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13.
东天山板块构造分区、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9,他引:111  
围绕东天山找矿的基础地质构造问题,编制了新的1:50万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图和1:100万东天山地区成矿规律图。划分出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确认了中天山结晶轴的存在。将东天山地区显生宇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洋壳扩张、俯冲岛弧、弧后盆地和碰撞造山期及造山期后伸展5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形成了对应的矿床和矿床组合,明确了主要矿床如土屋铜矿(泥盆纪-早石炭世增生弧背景)、黄山-香山铜镍矿(早二叠世同碰撞背景)的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方法的中国天山山区降水形态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雪婷  李雪梅  高培  李倩  唐宏 《冰川冻土》2017,39(2):235-244
基于天山山区1950s-1979年27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及标注的各类型降水资料,运用频率求交法和概率保证法并结合海拔高程,研究并分析了各站点降水形态转化的临界气温及固液态降水分离的阈值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预测了天山山区1980-2014年雪雨比变化。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各站点降水形态转化的临界气温及固液态降水分离的阈值温度其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北坡小于南坡而雪雨比南坡小于北坡的变化规律,且三者均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增大,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深入明晰了天山山区降水形态随温度变化特征,为天山山区水文模型中有关参数的选取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东天山中酸性侵入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东天山地区华里西中一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强烈,加里东期、华里西早期及印支期花岗岩类分布零星,初步可分为南、北两个岛弧花岗岩带。除哈尔里克有少量碱性花岗岩外,花岗岩类均属钙碱性岩石系列。从早期到晚期,中性性侵入岩浆作用经历了板块碰撞前、火山弧、碰撞同期、板内伸展、陆内叠覆造山和非造山6个演化阶段,岩石成因类型可分为M、CM、C、A4种类型。南、北岛弧的碰撞与缝合从北东向南西呈现出递进演化的特点。土屋-赤湖、石英滩、维权、白山等铜、钼、金矿床与华里西中期岛弧环境产出的过铝质钙碱性系列CM型花岗岩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高小芬  林晓  徐亚东  乐明亮 《地球科学》2014,39(8):1119-1128
南天山位于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伊犁-哈萨克斯坦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前人研究表明, 该区在古生代经历了洋盆的扩张、俯冲消减和碰撞造山; 中生代则进入到陆内发展阶段.但由于该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构造背景, 洋盆的闭合时间及盆地演化的阶段依然存在诸多争论.在广泛收集地质资料的基础上, 对我国境内南天山地层大区进行了地层分区, 并对每个分区的古生代-中生代盆地沉积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终划分出5个演化阶段: 寒武纪-奥陶纪, 南天山洋从有限洋盆发展为成熟洋盆, 洋盆性质为弧后盆地; 早志留世, 南天山洋盆开始俯冲消减, 东部红柳河段洋盆在早泥盆世闭合, 而西部的俯冲消减则延续至泥盆纪晚期; 石炭纪-早二叠世, 西部仍存在残余海盆.中二叠世, 残余海盆消失, 南天山西部碰撞造山, 南天山造山带最终形成; 中生代, 该区进入陆内发展阶段, 在三叠纪接受剥蚀夷平; 侏罗纪, 西部发展成为断陷盆地, 东部继续接受剥蚀夷平; 白垩纪, 西部延续侏罗纪断陷盆地特征, 东部则发育成拉分盆地. 关键字: 南天山; 古生代; 中生代; 沉积; 构造; 盆地演化.   相似文献   

17.
张喜  范俊佳  高俊  董连慧  江拓  钱青 《岩石学报》2012,28(7):2057-2073
本文对西天山乔霍特铜矿的围岩火山岩、矿化火山岩和矿石的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呈小岩株状侵入到火山岩地层中的辉绿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精确定年.研究表明,围岩火山岩为形成于岛弧区弧后拉张环境中的钙碱性火山岩,系受俯冲带中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通过岩浆结晶分异而来,乔霍特铜矿成矿物质与围岩火山岩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辉绿岩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281.0±1.9Ma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奥陶纪或更早时期,南天山洋向北侧中天山地体下俯冲,在乔霍特地区形成岛弧带,奥陶纪晚期(约450Ma)具Ⅰ型花岗岩性质的岩浆侵位,形成了出露于矿区南侧的花岗闪长岩体;中-晚志留世(约430Ma),在浅海相岛弧区弧后盆地中火山喷发形成了巴音布鲁克组火山岩,与火山岩同期的火山喷流-沉积作用形成了乔霍特铜矿初始矿源层;志留纪后,南天山洋持续向北俯冲,于石炭纪末最终闭合,大洋岛弧火山与中天山古老陆块碰撞拼接,281Ma的辉绿岩呈小岩株状侵入到围岩火山岩地层中,初始矿体伴随南天山洋的持续俯冲及西天山增生造山作用受到了强烈的构造叠加改造,最终形成了空间上呈近东西向成群、成带与主控矿断裂近平行展布的矿体.乔霍特铜矿系发育于造山带中的VMS型矿床,应属火山喷流沉积+后期构造热液叠加改造型铜矿,是南天山洋俯冲、闭合及西天山增生造山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张长厚  陈爱根 《现代地质》1997,11(3):305-312
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确定了兴隆煤田南部逆冲推覆构造主逆冲带的平面展布特征,认为主逆冲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浅部缓深部陡的几何特征。运用平衡剖面基本原理估算出了由逆冲推覆所造成的水平缩短量约为1375km。根据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认为在推覆体下寻找到隐伏煤田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北天山造山带内的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后峡盆地的构造属性及成因演化反映了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是认识天山地区陆块拼合、盆山耦合的重要窗口。文中综合利用野外踏勘、地震解释、平衡剖面恢复等研究手段,对北天山后峡盆地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天山是后峡盆地侏罗纪的重要物源区,该时期石炭系基底仅为1个水下低突起,并未隆升成山而分隔盆地南、北的侏罗系,现今的后峡残留山间盆地是后期构造运动所致;(2)后峡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伸展—挤压的复合应力背景,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弱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作用改造了先前的伸展构造并使盆地定型,喜马拉雅构造期的强烈挤压改造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剥蚀和构造幅度的变化。该研究成果对明确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指导相邻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北天山造山带内的中生代小型山间盆地,后峡盆地的构造属性及成因演化反映了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是认识天山地区陆块拼合、盆山耦合的重要窗口。文中综合利用野外踏勘、地震解释、平衡剖面恢复等研究手段,对北天山后峡盆地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演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天山是后峡盆地侏罗纪的重要物源区,该时期石炭系基底仅为1个水下低突起,并未隆升成山而分隔盆地南、北的侏罗系,现今的后峡残留山间盆地是后期构造运动所致;(2)后峡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伸展—挤压的复合应力背景,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弱伸展作用形成断陷盆地,晚侏罗世的强烈挤压作用改造了先前的伸展构造并使盆地定型,喜马拉雅构造期的强烈挤压改造主要表现为地层的抬升剥蚀和构造幅度的变化。该研究成果对明确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指导相邻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