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面向21世纪的地震地下流体科学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地下流体科学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先进观测技术的可靠观测资料是提高地震地下流体理论研究水平的关键。最后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今后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新一代地震地下流体科学观测台网;发展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阵和深井观测;开展野外观测实验研究、室内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和高精度大型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系统介绍我国地震地下流体井(泉)的分布现状、观测井含水层特征及自流热水井的观测现状,并介绍观测项目及主要观测仪器等。上述调查与分析结果,可为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台网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及今后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0多年来,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网历经初期建网、系统清理、政策调整和优化提高4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与中国北京地区流体监测网相当的规模。分析了哈萨克斯坦流体监测台网的地位、台站分布、观测项目、仪器配置及地震分析预测情况。最后,分析了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特点,并就哈萨克斯坦流体交换资料的震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4.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下流体是地壳中非常活跃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流动性和不可压缩性.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地震孕育和发生时,会在孕震区局部产生应力集中和大量微裂隙,随着应力的重新分布,发生明显的裂隙开闭等可观测的变化.流体可以把地下深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岩体物理状态变化等信息带到地表,如承压水井的井水位可以用来观测含水层中的体应变,同位素浓度等物理量可以反映流体渗流途径中岩体连通性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地表产生可观测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关于地下流体发展了一些重要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了前人关于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实践,讨论了如何建立地下水短期及临震预兆与地震三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地下流体反映地震孕育过程需要满足的条件,并对与地下流体有关的地震预测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将对盘锦地下流体多年观测成果进行分析,结合多次历史地震与相应观测成果异常,分析观测成果异常资料与对应地震的关系,初步得到本地区地下流体观测在地震预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指以捕捉地震异常为主要目的的地下流体观测量的动态观测.而地下流体观测不仅仅观测到我们想得到的地震异常信息,同时还观测到一些与地震无关的信息,通常称为干扰因素.所谓的干扰是相对于地震异常而言的,指与地震活动无关,与正常动态特征有明显差异的动态特征,既不属于正常观测动态,也不属于前兆异常,也不是同震异常或是震后异常,而是对地震异常信息的干扰,特别是对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的干扰,是违背地震异常动态规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研究40年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学科40年观测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和当前国际地震流体观测研究动态,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铁城  鄂秀满 《中国地震》1994,10(3):277-286
本文对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的观测台网、观测项目、观测仪器、观测效能等的现状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明确指出地下流体所观测的前兆信息十分丰富,映震灵敏,预报效能好,在地震预报和为国民经济服务中有很大潜力,同时也探讨了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中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地下流体监测体系,加强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强化地下流体观测网的科学性,优化观测项目,逐步实现观测技术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预报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概况、日常数据质量监控的流程与方法,总结了地震地下流体台网2017—2019年日常质量监控效果,以及在数据预处理、观测日志填写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典型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旨在为监测人员的数据预处理和观测日志记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西数字测震台网建设成果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鑫  姚宏  孙学军  徐宁 《华南地震》2010,30(2):79-87
介绍了"十五"广西数字测震台网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台站布局、观测动态范围和台基环境地噪声水平对台网地震监测能力的影响。实现与邻省台网和地方社会台网的联网与数据共享后,台网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广西数字测震台网投入运行前后记录到的地震情况,阐述了广西数字测震台网技术成果及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回顾了广西数字地震台网建设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十五”期间广西各级地震台网的建设情况,阐述了广西区域数字测震台网实现与邻省、地方和企业不同属性和类别的台网联网和数据共享后,地震监测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给水管线震害预测方法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下管线抗震计算理论,对给水管线震害做出预测,为城市给水管网规划,对已建管网的改建加固,制定防灾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回顾了在过去的近40年中,哈萨克斯坦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经历了“初期建设、系统清理、政策调整和优化提高”4个阶段,逐步形成了目前与中国地震局北京地区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相当的规模;其次,简述了哈方流体监测台网的分布情况,并就其观测项目、使用仪器及台站布设密度等现状问题和中国新疆地震局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沉积层地震观测噪声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其中大部分地区被新生代沉积物深度覆盖,地势以平原和洼地为主,北部有少量低山丘陵,平原约占93%.因此,天津市测震台网地震观测台站除蓟县台有基岩出露台外,其余台站均为井下地震观测.而井下地震计维修价格昂贵且不易维修,同时还面临着由于井下电缆损毁,地震计无法回收等问题.为此,天津市测震台网一直在寻找一种可替代现有井下观测的新方式,以应对深覆盖层地震观测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地震观测,完成了一地多台基情况下台基噪声的对比试验,得到了很好的对比结果.该方法适合在其它类似天津这样沉积层较厚的地区推广使用,可达到简化地震计安装、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和方便维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虚拟测震台网”技术在广西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虚拟测震台网”技术在广西地区的应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西“十五”数字测震台网建设的显著成效。地震观测技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提高了广西的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研究水平,也为市县地震局和地震台站完善其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7.
收集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前兆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和各宏观观测点上报的宏观地下水变化资料.通过分析安徽省流体异常点的分布与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探讨汶川地震通过大地构造上的关联可能对安徽产生影响的敏感位置.还使用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地震主体活动区域与流体异常集中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震例,探讨了未来地震...  相似文献   

18.
广西及其邻近地区(以下简称广西地区)的地震活动周期约为360年,在地震活跃期,尚存在21年左右的地震周期变化,目前广西地区的地震活动正处于地震活跃期的后期。多种数值预报方法预测:九十年代中期该地区可能会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其地点有可能在已形成的地震空区一带。  相似文献   

19.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地震活动与我国主要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关联程度最大(r=0.86),根据这一结果,对广西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作了进一步探讨,发现本世纪以来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同步起伏,两区(带)之间发生中强地震的互相对应关系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