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土地征收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三农”问题中又一新的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尤为突出。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了“三农”问题的焦点,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冲突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民富才能全民富,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村安才能天下安。“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涉农部门,做好“三农”服务工作,特别是做好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1997年以来,我们这个号称具有“世界上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国家,却成了世界上耕地最容易被滥用的国家。7年间,一波接一波的圈地运动使全国耕地减少1亿亩,直接引发了两个后果:一是粮食形势发生逆转。我国由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粮食相对过剩,转变为近年来粮食供应再度出现缺口;二是失地失业农民陡增。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失地农民已达4000万。  相似文献   

4.
村里的土地被征用,而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比以前过得更好。“我们村光出租标准厂房每年就能收入300多万元,村里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就是什么都不干,每人每年也能分到4000块钱。”安阳开发区许吴村村委会主任申平安满怀自豪地说。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成失地农民的存在,许多劳动力剩余下来,农民就业问题日渐显现。对此,垦利县董集乡多措并举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一是积极转变失地农民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已先后多次组织失地农民到大专院校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并积极向企业介绍、推荐失地农民进厂务工。已培训失地农民1000余人次,全部实现了再就业。二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栖霞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腹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属山区丘陵地形,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又有“胶东屋脊”之称。近年来,栖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工业强市”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同时,大量土地被征收,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是栖霞市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得不到保障问题已日益严重。如何在征地过程中既保证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又保障失地农民在安置后失地不失业,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丈八街道办事处南窑头村拆迁安置情况的调查,探讨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认识及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斌 《国土资源》2004,(8):42-44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圈地”和失地农民安置等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对此,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很大。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以土地换保障,同时以征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为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将是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浙江:“终生补偿安置”护佑失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征地过程中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事。在这方面,浙江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这里,我们摘登一篇记者介绍浙江经验的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刚步入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的盲目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缺乏合理的控制机制,由此产生的失地农民问题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对位于西部某城市边缘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分析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并针对失地农民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社会保障、失业、老龄化)的关联度和相互作用程度进行相应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农民社区的规划、建设方面出现忽视失地农民主观意愿的问题.此调查研究,基于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和规划、建设的人性化问题两方面,直接深入社区,探究某些"强制性"城市化的不利因素带来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浅议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失地农民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由失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目前,全国失去土地或者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多达四五千万,他们的生存状态很让人担忧。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失地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43%,耕地被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如何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益,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黄志华 《国土资源》2004,(12):44-45
为了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拓宽就业门路,多形式、多渠道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其中包括积极提倡和实施“按一定比例留地安置被征地农民”这一方式。笔者期望通过对台州市椒江区留地安置被征地农民的调查,对各地在推行、实施留地安置被征地农民政策过程中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一、失地农民的困境(一)法定征地补偿不足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可以得到政府和用地单位支付的数额不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一次性补偿只能暂时缓解农民的生活之忧,难以保证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而且有的地方政府执行的补偿标准低,甚至拖欠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费就更令他们无所适从了。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学发展、坚守耕地红线”,这是在郑州市金水区国土资源局辖区田间地头常见的宣传口号。随着该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辖区耕地面积在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益增多,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立耕地资源保护长效机制,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征地后失地农民的主要现状 1.失地农民再就业难,总体收入水平下降 首先,由于一部分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田为生,没有其他技能,再就业比较困难。其次,由于缺乏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失地农民缺乏就业信息,造成就业困难。再次,许多农户失地后希望从事二、三产业,但由于征地款没有得到集体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征地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活动和进程,更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应碧在谈到失地农民问题时就曾忧虑地说:“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都处于弱势。”在外出务工的机会日益有限的今天,这份担心已  相似文献   

17.
东营区是东营市的市中区,是市委、市政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大学所在地,辖区面积1156km^2,总人口5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2万人,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步伐快。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成为东营区面临的突出问题。东营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安置失地农民的途径,合理调整利益关系,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解决城中村失地农民安置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的增长、非农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已使得人均耕地迅速减少,土地的保障能力日益下降,而原有的就地安置,用地单位和其他单位安置、迁队、并队或农转非,自谋职业等劳动力安置办法和农转非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很难施行,或失去实际意义。近年来,灵宝市在建设项目征用土地过程中,严格推行“五统一”政策,采用土地换社保安置、安居工程、中心市场等办法合理安置失地农民,为失地农民编织牢固的保障网,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因土地征用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县(L县),得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工业化、城市化进展迅速,经济发展上去了,由一个贫穷的小县一跃成为全国的百强县,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这种经济繁荣的背后,暴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L县面积最大的产粮区化为乌有,在这片耕地上耸起一片工业区。农民失去了耕地,他们今后的日子如何?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忧思,使我走进了L县,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跟踪调查,足迹遍布57个土地被征村、土地整理村,登门拜访了1000余名村民,了解他们失地后的所思所想,2006年完成了《失地农民调查》一书。出书后余意未尽,考虑更多的是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这样一个耕地资源极为稀缺的大国,“以地生财”、“以地求发展”的思路是否可行?如何走一条理性化的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都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农民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信访问题便会随之发生。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解决失地农民信访问题进行初探。一、新形势下失地农民的特征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总数在4 000万~5 000万人之间,并且每年还以200万的速度递增。广西是以农业为主的省区之一,全区约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