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利用最新的测井及地震资料,制作并分析对比了20口井的合成记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的地震波组特征展开研究,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其中,T0、T1和T3界面反射波振幅强、连续性好,有着稳定的波形特征,为中元古界主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可作为标志层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本区中元古界7套地震地层的波组特征,并结合野外露头资料,将研究区中元古界划分为7套构造层,即底部古元古界或太古界片麻岩之上的陆源碎屑沉积岩层Pt2-1(大古石组)、中基性火山岩层Pt2-2(许山组)、酸性火山岩层Pt2-3(鸡蛋坪组)、安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层Pt2-4(马家河组)、碎屑岩层Pt2-5(汝阳群)、泥岩—粉砂岩层Pt2-6(洛峪群)、碳酸盐岩层Pt2-7(蓟县系)。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古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发生了多期裂谷活动,影响了中元古代地层及不整合面的发育。熊耳群为华北克拉通裂谷发育初...  相似文献   

2.
用地震反射波定量解释煤层厚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变薄模型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发现:对层厚小于λ/4(λ为地震主波长)的煤层来说,煤层顶、底板的反射波迭加形成复合反射波,几乎不能拾取顶底板反射波的初至时间;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等)与煤厚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出现多个极值点,在层厚为λ/4、λ/2等处出现极值,但在区间〔0,λ/4〕及〔λ/4,λ/2〕内振幅是层厚的单调函数。因此,利用地震波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就可以进行煤层厚度的定量解释。山西朔县地震资料的定量解释结果与钻探资料对比最大误差不超过0.6m,证明了该解释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周蒂  孙珍  杨少坤  林鹤鸣 《地球科学》2011,36(5):789-797
曾母盆地是南沙海区研究和勘探程度较高的盆地, 其地层系统一直是建立整个南沙海区地层系统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大和横向相变快等原因, 对曾母盆地的分层方案和地层时代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为了给曾母盆地甚至南沙海区的油气勘探中地层划分对比和地震剖面的解释提供基础依据, 在搜集整理和分析国外有钻井控制的地震剖面和分层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实用的、便于与南海北部盆地对比的曾母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将中海油对南海北部诸盆地制定的一套地层界面编号系统和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局对曾母盆地地层的命名结合起来, 并根据国外在曾母盆地获得的钻探和联井地震测线资料对界面的时代作了一定调整, 将曾母盆地基底以上的地层划分为4组1群(曾母组、立地组、海宁组、南康组、北康群), 之间由5个重要不整合面(Tg、T60、T40、T32、T30) 相分隔.还将该方案与国内外其他方案进行了对比和讨论, 以供阅读有关资料时参考.为了方便将这套地层系统应用于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 用实例显示了同一地层中由于地层相变而造成的地震相的巨大变化, 以及各重要不整合面的特征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及全球大陆不同构造域广泛存在壳内低速层。壳内低速层不仅与地壳表层金属、非金属矿床、油气资源及地壳变形密切相关, 而且也是一些重大地震和活动断裂的发育场所。一般认为,地壳低速层反映了地壳物质的含水、热状态和部分熔融等信息, 其研究对探讨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的震相走时、振幅、相位信息识别壳内低速层的5种典型方法: 1)Pg震相走时中断;2)低速层顶、底界面反射波走时曲线近似平行;3)30°~60°入射角范围内低速层顶界面反射转换波强于反射纵波;4)低速层底界面反射波强于顶界面;5)低速层顶界面反射波极性反转等。研究实例表明, 以上方法为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揭示壳内低速层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依-舒地堑是大庆油田的主探区之一,下第三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准确地建立地层格架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测井曲线、微量元素分层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测井曲线局部干扰和地层分析实验样品量少的问题。在综合考虑6种因素的基础上,以生物层序和构造层序单元为基础,建立了依-舒地堑的整体地层格架,提出了依-舒地堑统一地层格架对比方案,指出T5、T3、T1地震反射层具有构造旋回意义,代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T4、T2地震反射层具有沉积学以及气候层序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楚雄盆地油气资源亟待勘查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南方(四川盆地除外)海相中、古生界油气勘查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其中的楚雄盆地因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区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构造环境而成为油气勘探的突破口。楚雄前陆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1、O1-2、D1-2、T3y、T3l、T3g、T3s及J1-2中,盆地内2个重要的储盖组合分别为中上泥盆统-上三叠统下部海相层和三叠统上部陆相层-中下侏罗统。中国南方油气勘探战略思路是绕着地台边缘走,因为地台上生烃条件不好,加之后期改造变形复杂、抬升强烈、演化程度高等,不利于油气藏形成。   相似文献   

7.
根据多参数地震反射波特征分析的原理,利用地震波的振幅、连续性、波形和速度等变化特征,在常规地震叠偏剖面和G-Log剖面上加里东期古隆起风化壳划分七种微地震相。表明,风化壳上为古岩溶发育和含油气有利的微地震相,风化壳外古隆起储层为有利于孔隙裂缝发育的微地震相。  相似文献   

8.
多口钻井证实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发育火成岩,火成岩主要分布在龙潭组内部,火成岩发育区地震资料存在岩下地震同相轴连续性较差、反射能量弱等现象,火成岩下屏蔽效应机理不清、岩下地震反射井震标定能量相位差异大,明确火成岩区地震波传播规律是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的基础。这里从地震波反射透射基本原理出发,阐述了火成岩地层的反射透射能量及对下伏地层的屏蔽机理,利用波动方程地震模拟及偏移,分析了不同火成岩分布模型对下伏地层地震信号的屏蔽作用,采用低频补偿、逆时偏移等方法改善岩下成像质量。结果表明:火成岩发育会不同程度导致下伏地层地震透射能量的衰减,纵向多套火层岩发育时,下伏地层屏蔽效应明显,发育区地震表现为类似生物礁的外形隆起、内部杂乱反射特征,下部多次反射较多且能量较强。通过低频优势频带保护处理、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偏移成像等方式可以改善岩下地震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的主要油气勘探区带,以层序地层学理论文指导,对钻井分布集中而地震反射特征明显的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地震相特征进行了综合解释,通过时间剖面上反射波的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和其他地震相参数,共识别出7种地震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资料和前人工作成果,分析了该地区大磨拐河组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百58井区是一个被多条断裂切割的复杂断块区,地层倾角变化大;现有的三维地震资料成果剖面上地震波组连续性差,断裂带附近资料成像模糊,地层接触关系不清楚,很难进行精细构造解释。为获得研究区沉积盖层精细结构,在详细分析原始地震资料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用叠前多域去噪和非线性叠前时间偏移等多种处理技术,对已有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高分辨率精细成像处理。新的成果剖面揭示出该区百-乌断裂带发育特征、空间展布及平面组合关系。根据地层厚度、构造特征、地震反射波组特征等,划分该区地层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三大构造层,以三大构造层不同的构造特征为依据确定了研究区分为西部推覆构造带、中部断阶构造带和东部斜坡构造带3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1.
以铁法矿区大隆矿东三采区周边煤层采空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例,在分析煤层采空区岩层形变机理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三维地震反射特征及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煤层采空区解释方面的特点.通过示例研究表明由于煤层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坍塌及形变,致使该区域不能形成反射波或反射信号微弱,采空区上部出现波速降低,地震反射波时间明显出现下拉现象;采空区范围内地震波振幅变弱,致使出现煤层反射波零乱及地震波同相轴中断现象.该区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煤层采空区的研究成果证实,以现在地震地质解释精度,能够为煤层采空区周边工作面的合理布置和采空区探放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三肇凹陷T11反射层断层成因机制做出符合实际地质理论解释,本文鉴于前人各种非构造成因观点所存在的问题,从构造变形层间剪切力、断层线面密度关系、与国外哈默费斯特盆地典型的非构造成因多边断层解释特征对比3 方面, 对其成因机制做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认为:1) T11 反射层断层为构造成因机制,是姚家组一段泥包砂地层结构受到上覆载荷作用构造变形时,在其泥岩层界面或层内优先发生层间滑动产生的内部作用力-层间剪切力所形成的切层断层和层内变形断层;2) 从断层线面密度关系计算结果来看,二者存在密切相关性,断层线密度越大面密度越大,这与构造成因断层空间分布规律相一致;3) 与哈默费斯特盆地的对比得出,T11反射层断层展布存在近南北向和东西向优势方位,其次是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仅在几个鼻状构造带内发育走向随机的小断层,这些内部走向相对多方位的小断层实际上是由波状起伏的层间滑动断层及其伴生构造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构造现象。  相似文献   

13.
樊丹  李涤  何登发  侯烁钦  孙天鸽  杨浩  甄宇 《现代地质》2022,36(5):1206-1217
东天山博格达地区经历了古生代长期俯冲增生与中—新生代多期陆内变形改造作用,但对于博格达山石炭纪构造属性与演化阶段等问题始终存在争议,制约了对北疆晚古生代构造格局的认识。利用博格达山露头及其两侧盆地钻井、地震资料,运用盆地构造分析思路与方法从盆-山尺度开展了石炭系地层格架及岩浆活动特征综合对比研究,划分博格达地区石炭系构造-地层单元并分析石炭纪构造背景。研究结果显示:博格达山相邻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发育下石炭统与下伏地层(C1/AnC)不整合,而上、下石炭统之间(C2/C1)、二叠系与上石炭统(P/C2)不整合在博格达山及相邻盆地普遍存在,由此将博格达地区石炭系划分为下石炭统和上石炭统2个主要构造层,揭示研究区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进一步结合构造变形演化、盆地构造沉降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结果,认为博格达山石炭纪为俯冲相关伸展背景下的弧后盆地,经历了早、晚石炭世两阶段伸展裂陷作用,并在裂陷晚期均明显遭受了周缘块体碰撞拼贴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盆1井西凹陷下凹勘探,利用重点风险探井烃源岩样品分析测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石西地区深层石炭系油藏油源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为一套富含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8规则甾烷、轻干酪根C同位素,在咸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2)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为一套富含五环萜烷、C24四环萜烷、Ts,在半咸水、半氧化环境形成的烃源岩;(3)石西地区石炭系原油为高熟轻质油,富含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8、C29规则甾烷, C24四环萜烷含量较低,全油C同位素轻,来自风城组烃源岩;(4)盆1井西凹陷风城组深埋烃源岩生成原油沿断裂、不整合向石炭系风化壳运移至石炭系成藏。根据油源研究结果推测,盆1井西凹陷可能发育风城组规模烃源岩,凹陷区内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早期是准噶尔盆地演化的重要转换期,发育了具有特色性的不整合面。本研究以该盆地的西北部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探讨该时期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转换期发育P3/P2期主要不整合与T1/P3期次要不整合,它们在研究区北部叠加复合,构成了三叠系底界叠合不整合面,在南部被上二叠统所分隔而独立存在;转换期经历了主要不整合的形成、主要不整合被上二叠统超覆、次要不整合与叠合不整合的形成及其被三叠系最终超覆4个演化阶段。不整合的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晚海西期和早印支期构造运动对准噶尔盆地影响的强弱程度、地层记录的“楔形体”内涵以及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的层序归属。P-T转换期不整合面及其相邻地层形成了有效的油气运移通道、良好的储盖组合和类型众多的圈闭,因此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临汾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地貌演化的构造和气候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外调查发现,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临汾盆地普遍发育了一级冲湖积台地(T3)、一级湖蚀台地、两级堆积阶地(T2、T1).利用黄土磁化率地层定年法、TL测年法,确定这些台地或阶地的年龄分别为130kaBP、130kaBP~52kaBP、52kaBP和9kaBP.分析构造和气候因素对河湖地貌发育的影响规律,得出T3台地的形成是130kaBP的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T2、T1阶地的出现是河流响应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产物;湖蚀台地的存在反映了汾河下游黄河三门峡河段可能曾因古崩塌滑坡而被堵塞过。   相似文献   

17.
阳煤五矿主要可采煤层15号煤层顶板发育的K2灰岩不是良好的地震波反射界面,常规地震剖面很难连续追踪。测井曲线上的K2灰岩表现为高密度和高视电阻率异常,采用密度与视电阻率两种测井曲线融合生成拟密度曲线,基于模型反演得到地层岩性数据体,从而识别灰岩的赋存形态与厚度;采用概率神经网络反演的方法,优选出9种地震属性,构成神经网络训练样本,对灰岩的孔隙度和视电阻率进行神经网络反演,预测灰岩的富水性。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明确中深层中元古界—奥陶系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运用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在不同岩性速度分析基础上,井—震联合精细标定,明确波组横向变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中深层地震反射可划分为连续性较好的奥陶系与连续性较差的前奥陶系两大波系,细分为中-弱振幅、低-中频、连续性较差(Ⅰ),中-强振幅、低频、连续性较好(Ⅱ),中-弱振幅、连续性较好(Ⅲ),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Ⅳ)4类波组;2)不同岩性组合方式及厚度变化使同一地层在不同地区波组特征不同,Ⅰ类波组分布在前奥陶系,Ⅱ类波组分布在米脂区马一段,Ⅲ类波组分布于中东部马二段与马四段以及华池区马三段,Ⅳ类波组分布在米脂区马三段以及中东部马五段;3)波组横向突变及纵向接触关系揭示该区发育两大类盐滑脱褶皱及低角度削截与超覆不整合。波组特征分析为中东部中元古界—奥陶系构造演化、沉积相带展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震、钻井及录井资料分析,将苏丹Muglad盆地Nugara凹陷AG组整体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内部划分出五个三 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A~SQE,各层序边界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上特征明显,且对应良好。在建立的层序地层格 架内,通过识别不同地震反射单元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振幅、连续性和频率,在AG组内部五个三级层序内识别出席 状平行-亚平行相、楔状相、前积相、丘状相、杂乱相等地震相类型,地震相类型在各个层序中的发育分布具有继承性及 连续性,以此建立地震相演化模型。根据地震相展布特征,结合岩心相和测井相分析与标定,认为AG组主要发育三角 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及湖泊五种沉积相类型,同时讨论了地震-沉积相演化规律及受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二连盆地深层地球物理特征和上古生界的地质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上古生界经历海西、印支、燕山等多期构造改造,现今残存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深部大断裂的控制。针对上古生界重新处理地震资料,提高深层信噪比,增强深层反射能量,地震反射特征较为清晰;对重力资料联片处理,整体研究区域地质特征,采用小子域滤波和图像增强处理,准确确定深大断裂的位置。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调查资料,认为二连盆地发育近东西向、北东向5条深大断裂,发育规模大、活动时间长,对二连盆地不同时期大地构造演化、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地震资料显示,上古生界在二连盆地发育较普遍,经长期褶皱隆起剥蚀,总体表现为西部剥蚀较严重,东部残留厚度较大;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贺根山断裂北部,南部缺失;石炭系、二叠系在盆地内分布广泛,东部和北部厚度大,其它地区局部残留,厚度差异较大,最大厚度近万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