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运用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理论对大民屯凹陷西斜坡古近纪沙三段发育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三段发育低位、湖侵、高位体系域;大民屯凹陷西斜坡沙三段的沉积相类型可分为冲积扇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浊积扇相;前进断裂坡折带控制了大民屯凹陷西斜坡沙三段沉积发育,低位域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同沉积断裂坡折带之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湖侵域在坡折带之下主要发育滑塌浊积扇、湖相泥岩;高位域西斜坡主要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从而沿着西斜坡形成冲积扇相—三角洲相—浊积扇相的沉积模式;沙三中下段,大民屯凹陷荣胜堡洼陷东北斜坡部位受前进断裂破折带控制的沉积砂体及浅湖-半深湖区的浊积扇砂体是形成岩性油气藏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南昆嵩凹陷位于万安盆地西部,新生代以来伴随万安断裂多期左旋—右旋走滑运动,凹陷地层展布呈现典型的下断上拗双层结构。研究综合运用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分析以及地震解释等方法,通过精细刻画地震相,分析南昆嵩凹陷中新世以来三角洲地震响应,重点厘清晚中新世以来陆架三角洲三种亚相平面展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时期,南昆嵩凹陷物源主要来自纳土纳隆起,凹陷西部发育冲积扇,冲积扇远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晚中新世时期,湄公河水系越过昆嵩隆起区,形成大量山间水系,逐渐影响南昆嵩凹陷的沉积作用,伴随海平面上升,研究区开始发育陆架三角洲,南昆嵩凹陷开始成为湄公河物源主要的沉积区;上新世—更新世时期,湄公河三角洲大规模发育,由西向东进积,三角洲前缘进入万安盆地中部地区,在万安盆地中西部地区形成陆架三角洲—陆坡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3.
洼槽区是断陷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烃源岩的主要富集区域,但由于其独特的沉积充填特征、埋深及储集层发育程度方面的影响,洼槽区的油气勘探程度通常较低。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中的马西洼槽为研究对象,针对主力油气勘探层段沙河街组开展沉积充填模式与演化规律研究,明确了洼槽区陡坡、缓坡沉积类型与沉积模式的差异,再现了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及沙一段沉积展布特征,建立了洼槽不同构造演化期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表明,断陷湖盆洼槽区具有储集层发育的沉积条件,因此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应该成为今后油气勘探走向深层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4.
营尔凹陷白垩系下沟组是目前酒泉盆地油气勘探中寻找岩性油气藏最有利的层段之一,对其沉积体系展开系统的研究可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指导。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营尔凹陷下沟组的沉积体系展开了细致的鉴别和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下沟组主要发育4种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底扇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于凹陷的西北部缓坡带,越过长2断层坡度变陡、湖盆加深,演化为湖底扇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发育于研究区东北、东南和西南部的陡坡背景下,湖相沉积主要发育于北部次凹和南部次凹。沉积体系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下沟组一段沉积时期湖盆快速充填阶段;下沟组二段沉积时期湖盆扩张阶段;下沟组三段沉积时期稳定的三角洲沉积阶段。进一步研究表明,沉积体系类型及展布范围受到不同类型的同沉积断裂及其组合样式的控制,而物源发育和砂体展布样式则受到传递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重要勘探层系,被认为是该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接替对象。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准东阜东斜坡区齐古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1个长期、3个中期及8个短期旋回层序。其中的中期旋回包含有3种基本旋回结构,有利储集体发育的砂体往往出现在旋回初期。短期旋回包含有5种基本旋回结构。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内,对相当中期旋回层序的3个岩性段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描述,认为岩相古地理演化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具有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范围逐渐变小、而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的进积特点,以三角洲平原亚相向前缘亚相延伸的分流河道为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6.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测井、地震和区域背景资料分析,认为王府凹陷泉三、四段沉积时期普遍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由于受地形、古气候和水动力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研究区发育的浅水三角洲在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微相类型、三角洲内部结构以及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与经典三角洲不同的沉积特征:具有建设性三角洲沉积特征,平面上呈网状,前缘相带延伸较远。具有相对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欠发育;垂向上发育多次间断正韵律。紫红色泥岩大面积展布,生物扰动强烈。砂岩中发育强水动力浅水沉积构造,Gilbert型三角洲的3层结构不明显。浅水三角洲识别出两个亚相和7个微相。研究区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物性好,为最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储层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精度,以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瓦尔特相律为指导,通过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的三元分析法,综合构造-地层分析,在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沙三段共识别出湖底扇、滨浅湖砂坝-风暴、低位盐湖、三角洲、深湖-半深湖等五种沉积体系,分析了主要储层发育期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特征,探讨了层序地层体制下沙三段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及储层发育规律,指出环洼带东部及北部水下河道与坡折带的交汇处是储层的主要发育地带,其沉积体系主要为湖底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段发育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三维地震、主要钻井及取心、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对莱州湾凹陷沙三中段层序地层特征及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展布进行精细研究。将沙三中段整体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及高水位体系域域内三角洲期次包络面的界定将沙三中段进一步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3个体系域及6个四级层序。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研究区沙三中段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西部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北部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湖侵体系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发育4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Ⅰ、Ⅱ期发育坡移浊积扇沉积。根据层序发育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扇三角洲、湖侵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高水位体系域坡I和II期的坡移扇沉积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下一步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9.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深层沙河街组沉积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深部地层中的古近系沙河街组由沙一段、沙三段构成。缺失沙二段和沙四段。由于沙一段沉积学研究已相当深入,而沙三段还未进行过系统沉积学研究,因此本中重点研究了沙三段。沙三段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通过碎屑岩稳定重矿物指数、碎屑岩岩石磁组构中剩余磁化率、岩性等分析发现其主要物源区为中央凸起。孢粉组合、岩性等分析表明其沉积时的古气候为温暖潮湿气候。古生物组合分析证实其沉积时水体南深北浅,水质南成北淡。研究区内存在冲积扇、曲流河、扇三角洲、湖泊等相类型。沙三段下部沉积时期,推测盆地开始进入裂陷期,发育冲积扇—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沙三段中部沉积时期,湖盆扩张达到最大,成为湖盆发育的欠补偿时期,发育了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沙三段上部沉积时期,水体变浅,逐渐从水下完全过渡到陆上,碳质泥岩及煤层发育,形成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油源条件、砂岩储集体发育情况,指出西侧欧35井区到欧39井区及铁5井区到铁2井区具有较为优越的成藏条件,为本区的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水河组一段是石南31井区岩性油藏、石南44井区微幅构造油藏及整个腹部地区的重要产层,探究其层序地层特征对于指导研究区及整个腹部地区清水河组一段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指出清水河组一段相当于下白垩统第一个三级层序的低位及湖侵体系域。其层序地层特征显著,表现为:低位体系域以沟谷残余可容纳空间充填沉积为特点,分布较为局限,沟谷主要沉积辫状河道砂砾岩;湖侵体系域以退积型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沉积为主。建立了石南31井区的成藏模式,并指出三南凹陷中西部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沟谷砂砾岩及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可形成岩性圈闭,退积型三角洲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湖侵体系域顶部的泥岩可做为区域盖层;斜坡古地貌、深大断裂—中浅层断裂系统与不整合匹配为有效的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依据层序界面反射特征,建立了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层序地层格架,将南屯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Sq1相当于南屯组一段,层序Sq2相当于南屯组二段。每个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分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体系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湖泊等沉积体系。Sq1层序在凹陷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而在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Sq2层序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盆周围发育沼泽相。综合分析各层序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指出了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2.
雅布赖盆地侏罗系为本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整个侏罗系表现为一个沉积水体由浅—深—浅的演化过程。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第一段为断陷早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第二段为河流、湖盆发育时期产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亚相等沉积;第三段是在湖泊范围明显增大时期形成的扇三角洲—半深湖亚相沉积。上侏罗统沙枣河组为盆地萎缩时期形成的滨浅湖、冲积扇—河流沉积。认为青土井群二段、三段是主力烃源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圈闭条件分析,认为萨尔台凹陷为有利的勘探区,黑沙构造带、黑茨湾地层不整合带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平房地区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是深凹带的主要勘探目的层,且具有油气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通过预测有利储集相带,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利用钻井资料,结合地震、测井资料,开展了沉积构造及组合特征研究,该区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主要发育有7种主要岩相类型.大平房地区沙河街组沙三上亚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近岸水下扇沉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为沉积主体,广泛分布于研究区西部.研究沙三上亚段的沉积相垂向演化特征和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为有利勘探区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芯和钻测井资料,以地质相、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山口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在研究层段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滑塌浊积扇等亚相和微相。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青山口组地层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工作,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并按识别出的5个中期旋回,详细分析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强调这5个中期旋回中上升半旋回低水位期浊积扇和下降半旋回高水位期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是研究区青山口组有利的储集岩相带,其中浊积扇沉积是该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根据生油岩及储油岩叠置组合关系,指出海坨子地区东南部浊积扇发育区是青山口组有利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5.
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下第三系核三组上段可划出三个陆相层序,其沉积相由南而北表现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配置型式。在明确研究区物源方向、物源区及其大地构造性质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研究区目的层段的钻井、测井及地质资料,根据其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并由此归纳出研究区核三组上段的沉积模式。在研究区所划的三个陆相层序中,共发育四类13个小层序组,其中可识别的小层序达50多个。在这些众多的小层序中,可识别的沉积微相达十余种、岩性相共33种。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缘春光探区具有多层系立体含油特征,单个油气藏规模小、数量多且富集高产,主要发育有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源对比表明,西部稀油和中质油油藏主要为四棵树凹陷油源,东部稀油和稠油油藏主要为昌吉凹陷油源,不整合、厚砂层、断裂构成了春光探区油气运移的立体输导体系,冲积扇、辫状河和三角洲砂体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油气成藏具"多源供烃、断层纵向输导、毯砂横向输导、砂体尖灭带富集"特点,多源供烃是油气藏富集的基础,"多维度"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砂体的展布控制着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17.
塔北隆起侏罗系阳霞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北隆起侏罗系阳霞组下粗上细的沉积特征显示其为典型的河流相沉积,东部普惠1井序列发育最全,向轮南隆起方向具有明显的顶剥底超特征。河流沉积体系中,颗粒普遍偏粗,物源主要来自东河塘以北、英买力以西及跃南地区,英买力西部、东河塘北部以北以及跃南1、2井以南发育近源小型冲积扇,由西向东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根据沉积相的空间展布模式,可预测低位域三角洲及湖泊相发育于草湖及其以东地区;阳霞组砂体分别向北部的轮台凸起、南部的中央隆起尖灭,是寻找岩性地层圈闭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梁卫  李小平 《地球科学》2020,45(10):3870-3884
珠江口盆地东部在珠江组早期,沿东沙隆起一带发育碎屑岩-碳酸盐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类型主要包括组分混合和地层混合等,且混合沉积与岩性油气藏关系密切,统计资料表明,94%已发现岩性油气藏都分布于该混合沉积区.区内岩性油气藏储层岩性为碎屑岩,封堵岩性则为泥岩、混积岩或碳酸盐.分析认为,该类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包括:陆相湖盆提供的巨量烃源岩、古珠江物源形成的三角洲和深水扇体系作为优质储层、碎屑岩-碳酸盐混积区特有的低含砂率利于岩性圈闭侧向和垂向封堵、晚期构造活动与继承性构造脊利于油气运移保存等.结合勘探实践,认为在混合沉积区开展岩性勘探应以富生烃凹陷作为含油气系统的分析单元,重点寻找不同沉积体系混合沉积区内的碎屑岩砂体.进而将研究区划分为3大含油气系统,并确定4大有利岩性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垦利油区沙三上亚段是目前中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主力含油层系。综合研究区沉积背景,以三维地震资料、岩心及测井资料为依托,结合地震沉积学研究,开展了垦利油区沙三上亚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垦利油区沙三上亚段沉积期,发育以莱北低凸起、垦东凸起及潜在物源区潍北低凸起供源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砂体以细—中砂岩为主,前缘砂体以粉—细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较好。牵引流性质的沉积构造十分发育,多见生物扰动构造,反映三角洲前缘动荡的水体环境。顺物源方向发育斜交前积反射地震相,垂直物源方向识别出多期丘状反射地震相。综合古地貌、沉积特征及振幅属性切片,明确研究区沙三上亚段以北部物源莱北低凸起供源为主导,沉积中块及沉积东块为主体沉积区,莱北低凸起供源的三角洲呈后退趋势,其展布面积大(95~130 km2)。沉积西块及东块为多物源供给区,来自垦东凸起的三角洲前缘沉积逐渐萎缩,来自潍北低凸起的三角洲区前缘沉积逐渐向湖盆中央推进。上述沉积展布及演化规律为进一步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了沉积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裂谷型凹陷深层的油气勘探前景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兴隆宫地区紧临霸县生油洼槽,其沙三段埋深较大,勘探程度较低,少量探井证实这一些地区的沙三段具良好的油气成藏前景。应用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气成藏理论,系统论述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与圈闭模式:沙三段圈闭接近沙四段、沙三段及沙一段的油源,具有优越的油气源条件;沙三段大型三角洲前缘与浊积扇等储层条件较好;沙三段同沉积构造与坡折带利于岩性油气藏形成;膏泥岩、盐岩及泥岩提供盖层与保存条件。而该区沙三段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圈闭模式可分为3个区带:陡坡带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小型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圈闭;缓坡带以大型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圈闭、地层超覆、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而洼槽带以坡折附近的尖灭砂体圈闭为主。陡坡坡折之下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与浊积扇圈闭;缓坡坡折之下发育与低位三角洲、浊积扇及滩坝砂体有关的岩性圈闭。通过研究可以确定东部文安缓坡坡折带以下地区是目前岩性油气藏的最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